1、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第卷一、本卷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 年。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A纺织技术的起源 B制瓷技艺的高超C原始农业的滥觞 D商品交易的活跃2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
2、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3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4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A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C北方战乱大量汉族士人南迁 D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5如图所示的文物可以用于佐证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A“平斗桶权衡丈尺” B“集小乡邑聚为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 D“明尊卑爵秩等级”6
3、“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无为而治 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 D为政以德7“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唐代8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其中,与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是()A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B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
4、儒D平定三藩之乱,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9“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A发生了长平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等大战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城市繁荣程度“扬一益二”D隶草行楷等书体出现,伴随“书圣”王羲之名扬宇内10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
5、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11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仅在汉代民间流行12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侧重记载了曹操集团的种种事迹,以曹魏为正统。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也改成了“拥
6、刘反曹”,以刘备为正统。上述材料表明()A明代相关史实更加丰富 B正史应与小说互相印证C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D文学作品大多符合史实13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原因是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大运河还是会由别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依据是()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西南地区经济的没落14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
7、加强地方控制1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16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17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
8、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18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19“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
9、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京剧艺术形成,形成象征虚拟的传统 B书法注重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20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A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文明中心不断西迁21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克勒拉德恩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遭到中国军民
10、的顽强抵抗B有限的通商口岸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C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民众的愚昧便利于英国入侵D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英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22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一再提醒光绪帝对国会、议院等不可操之过急。至1901年,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屡批清政府新政未抓住“行立宪法、开设议院”的“本原”,并不断呼吁立宪。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维新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加深 D清末新政重心开始转移23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
11、严重 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斗争策略C反映了三民主义思想的缺陷 D证明了“天运”纪年法的正确241912年,越南光复会成立,规定其宗旨为:驱除法贼,恢复越南,建立越南共和民国。1927年,越南国民党成立,规定其最后目的是“赢得民族独立,成立共和政府,实现民族自由权,为越南资本主义发展打通道路”据此可知()A越南革命进程与中国革命完全一致 B中越两国结成反帝斗争的统一战线C三民主义成为两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D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25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写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 路
12、、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文中所述的历史事件()A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B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C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6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A洋务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一二九运动27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A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B国民革命军的北伐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13、论持久战的发表2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A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民主革命基本胜利C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消灭 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91943年,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订立新约。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苏德战争爆发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结束C太平洋战争爆发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30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善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
14、口号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过长江,解放全国C打土豪,分田地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6分)材料二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
15、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8分)材料三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
16、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増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体制变化的动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6分)3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20分)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
17、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1)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6分)(要求:选择两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所举事例应体现不同斗争形式)材料二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18、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4分)材料三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
19、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10分)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开学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DBAABB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CCD
20、BDBC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BDBBCCDB1【答案】A【解析】材料中展示的是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的纺织生产工具,工具操作简单、工艺简单,体现了纺织技术的起源,故A项正确;图中的陶锭盘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且商至汉逐渐出现从陶到瓷器的过渡,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原始手工业的生产状况而非原始农业,故C项错误;材料能够反映原始手工业的生产状况而不能展现商业交易状况,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
21、帝的后裔,这体现出华夏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项;题干中主要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没有述及他们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是题干后半部分又述及“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说明商族与其他三个种族并不具有宗族关系,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没有涉及这些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现象,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是通过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不体现原有封国,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的口号与
22、材料中“战国文献中出现”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皆属中原”、“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得出中原华夏族的影响范围扩大,故D项正确。4【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时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和变法,经济上,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思想上,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故选B项;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逐渐融合,排除A项;根据所学,北方战乱大量汉族士人南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
23、学可知,“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器具,故选A项;“集小乡邑聚为县”是商鞅变法中推行县制的措施,与图片无关,排除B项;“为田开阡陌封疆”是商鞅变法中对土地制度的改革措施,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排除C项;“明尊卑爵秩等级”是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的措施,与图片无关,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选A项;刑德并用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思想主张,但与材料的“自然”不相符合,排除C项;为政以德是儒家的政治思想,排除D项。7【答案
24、】B【解析】从材料“郡、国十一,县九十”可知当时存在郡国并行制,汉初推行郡国并存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8【答案】B【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故选B项;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排除A项;唐朝统治者实行的三教并行的统治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排除C项;康熙帝时期平定三藩之乱,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故选B项;长平之战发生于战
25、国后期,排除A项;江南地区开发完成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扬一益二的说法也是在唐朝后期,排除C项;隶草行楷等书体出现是在秦汉时期并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是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故C项错误;民族融合不是导致民族消失,而是形成新的民族,故D项错误。11【答案】C
2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小赋取代大赋,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东汉中后期国力衰弱,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对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汉赋的风格受时代的影响,故选C项;汉赋兴盛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是皇帝个人的喜好,排除A项;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不会导致汉赋的风格不同,排除B项;材料重在强调不同时期汉赋的风格差异,不能说明赋在汉代民间流行,赋仅在汉代民间流行表述有误,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志是纪传体国别史,“侧重记载了曹操集团的种种事迹”,较为客观完整地记述了东汉末到晋初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而“南朝宋人裴
27、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到了元末明初,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说明裴松之注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对真实历史有一定的增删和改编,故选C项;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不是史实,不能说明明代相关史实更加丰富,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正史和小说的互相印证,排除B项;文学作品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价值观,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经济重心南移,需要加强对江南的经济控制,巩固政治军事统治才是开凿大运河的真正原因,故选C项;大运河的开凿是为了加强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
28、巩固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与史实无关,排除A项;隋炀帝时国家是统一的而非分裂对峙,排除B项;从地理位置来看,开凿大运河和西南地区经济的没落无关,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唐朝前期刺史由对尚书省(中央)负责到唐朝中后期对节度使(地方)负责,未提及皇权强化与尚书省地位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刺史的变化体现出唐中后期节度使实力的增强,并未体现刺史权力增强,故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地方权力增强)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中央缺乏对地方的管控,故D项错误。15【答案】D【解析】君主立宪制是近代的民主政体,与中国唐宋的专制政治体制不符,故
29、A项错误;B项能体现出宰相的权力,但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是国家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是国家实际决策者,但题干体现出宰相的权力很大,可以得出题干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正确。1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重视对品行的考察,九品中正制重视家世和门第,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地主豪强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17【答案】D【解析】玄学基
30、本属于道家哲学思想,题干说明魏晋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材料强调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A项;材料强调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也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C项。18【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唯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同时也多少改变一些负担不均的现象,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不过是改变了“
31、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而并非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魏晋时期,政治局势混乱,这一时期的文坛既有渴望建功立业、抒发雄心壮志的建安文学,又有逃避污浊世态、钟情于山水的田园诗,故选C项;京剧形成于清代嘉道年间,排除A项;书法追求个性,绘画突出山水在两宋时期较为明显,排除B项;D项所述是明清时期小说的特点,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胡食曾十分流行”可知,材料反映了外国饮食传入中原后,对中原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
32、影响,故选A项;材料只是体现胡食十分流行,不能说明盲目崇拜西洋风尚,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外国饮食习惯,胡食流行不能说明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排除C项;文明中心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英国外交大臣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即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国商品输入中国的数量满足不了其国内资本家的野心,即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没有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故选B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英国外交大臣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即经济方面的需求,而非军事方面的抵抗,排除A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英国外交大臣失望是因为五个通商口岸没有满足英国商品输出
33、的要求,而不是中国内部的问题,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资本主义在鸦片战争之后并没有立即产生,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才开始出现,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康有为由原来不积极主张清政府开国会设议院,转变为批评清政府新政不立宪法和设议院,可知当时清政府的君主专制制度不得人心,清王朝的拥护者也要求政治变革,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故选C项;整个中国近代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始终是中国人民与外来侵略势力、广大人民群众与本国封建势力两对矛盾,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思想潮流日益高涨,故20世纪初社会主要潮流是民主革命思潮,而不是主张维
34、护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潮,排除B项;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主要是在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改革,材料内容是康有为的思想转变,不能体现出清末新政重心开始转移,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据材料“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孙中山利用民间秘密会社组织号召反清力量,壮大革命力量,属于当时的斗争策略,故选B项;这一做法属于斗争策略,无法反映孙中山封建思想残余,排除A项;三民主义的缺陷是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和彻底的土地纲领,排除C项;材料只是孙中山的策略,无法判断该纪年法的正误,排除D项
35、。24【答案】D【解析】1912年越南建立的革命团体的革命宗旨及革命任务、政体形式都受到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说明中国的辛亥革命促进了亚洲的觉醒,故选D项;每个国家的革命进程都是随着本身国情发展而变化,排除A项;从题干丝毫看不出中越结成反帝斗争的统一战线,排除B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反满兴汉,越南的民族主义是驱除法贼,恢复越南反对帝国主义,从越南革命实际发展了三民主义,排除C项。2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 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可知,这场战役指的是百团大战,故
36、选B项;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是台儿庄大捷,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排除C项;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项。2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引发了国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选B项;根据所学,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所学,1935年1
37、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毛泽东攻打长沙失败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A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基本结束军阀割据局面,与材料中“井冈山道路”不相符,排除B项;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与材料中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28【答案】C【解析】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春召开,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中共工作重心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故选
38、C项;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是1945年8月,排除A项;民主革命基本胜利是解放南京后,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排除D项。29【答案】D【解析】1943年是中国抗战期间,美英等西方国家之所以与中国废除不平等的旧条约、订立新约,是因为中国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选D项;苏德战争在1941年就已经爆发,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1年,并非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30【答案】B【解析】“打过长江,解放全国”是渡江战役时期的口号,属于解放战争,故选B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排
39、除A项;“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抗战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二、材料阅读31 (1)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2分)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每点2分,总分4分)(2)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2分)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每点2分,总分6分)(3)原因:固有的满汉矛盾;列强侵略;地方实力增强。(6分)32(1)示例: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
40、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资政新编提岀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出的问题。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2)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指导;根据地建立各级行政机构;进行土地革命,红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4分)(3)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宝岛台湾,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原有工业布局,扩大了现代工业区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任答五点,每点2分,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