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三历史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将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列宁在1895年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地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这反映出A. 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世界主流B. 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C. 社会主
2、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D. 马克思主义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列宁在1895年评价共产党宣言时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将来产生深远影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故答案为B项。其他的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排除ACD项。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影响2. 巴黎公社曾发表告农村劳动人民书,宣告“把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A. 切实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B. 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C. 曾为建立工农联盟作出过努力D. 是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答案】C【解析】
3、试题分析:巴黎公社主要是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没有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排除ABD;根据信息“把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巴黎公社曾尝试争取农民的支持以及建立工农联盟,因此选C。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3.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
4、.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才是本题的题眼,革命后,群众的迫切需要是生存与和平问题,而临时政府却继续参加一战,并且还惨遭失败。临时政府被群众抛弃就是因为不能解决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故选:B;A不符和人民反对信息;是二月革命之前;是二月革命之后。考点:现代世界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名师点睛】俄国十月革命的四个变化: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
5、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4. 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A. 颁布了土地法令B. 推翻沙皇统治C. 颁布了和平法令D. 推翻了临时政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革命的性质取决于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在俄国而言其任务主要在于反封建,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目的是消灭俄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故A项正确; B项是二月革命,排
6、除;C、D两项与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无关,故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土地法令5. 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这表明当时中共A. 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 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C. 已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D. 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只知道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还没有和国情相结合,所以选择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
7、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6.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应召开各羿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A. 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B. 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C. 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D. 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答案】C【解析】题干所示时间是1949年7月,A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7月时渡江战役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在1949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中央这一指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颁布的,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标志是1
8、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1949年7月”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分析解答。7.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A. 中国的法律制度走向健全B. 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9、【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展为统一战线组织,排除A、D两项;1949年是民主政治初建时期,还不能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排除C项。故选B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8. 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A. 文革后期民众逐步觉醒B. 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C. 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D. 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探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时间是“1979年”。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B
10、项符合史实;文革结束是在1976年,此后中国又经过了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1980年,A、C、D均与材料时间不符。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文艺的春天9. 下图为1959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A. 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B. 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C.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D. 放弃了敌视中共政权的立场【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红色中国”和“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中国,两种说法,B项正确。从材料信
11、息中“红色中国”、“中共政权”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当时的台湾当局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A项排除。两岸和解的信号无法体现,更不能确定他放弃了敌视中共的立场,CD两项均排除。故选B。10.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指出,苏联不会直接向发达的西方世界扩张,而是要向不属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战前的广大殖民地地区,即介于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地带进行扩张。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作者的这段言论A. 为“遏制理论造势B. 推进马歇尔计划实施C. 促成北约成立D. 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反映出遏制苏联势力扩张的倾向,故
12、答案为C项。北约成立的时间是在1949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马歇尔计划出台的时间是1947年6月,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BD项。11. 1961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段话道出了A.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B. 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C. 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D.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答案】A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不结盟运动12.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
13、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B. 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C. 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D. 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答案】B【解析】A项明显与材料“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不符;由材料中“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可以看出这是周恩来总理参加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阅读材料可以看出这是美国官员对当时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政府的评价,B向正确;万隆亚非会议不符合“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故C项错误;D项
14、并未涉及到周恩来的宣传等信息。13. 下面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据此,下列选项中分析最正确的是年份195019561960196619701971票数102434475176A.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力量增长B. 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上升C. 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D.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作用增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文革期间我国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所以B、D说法错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仍然对中国进行敌视封锁,所以C项说法错误,毛泽东说: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可知亚非拉新兴国家力量的增长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
15、位,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所以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4. 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正如戴维_兰普顿所说的,“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美国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A. 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B. 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箱权C. 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D. 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追求单极霸权。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理想”是独霸世界、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单
16、极世界,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是表面现象而非所问的“本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要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而非终结极权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是表面现象而非所问的“本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追求单极霸权15. 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 具有落后性B. 具有再生性C.
17、 具有脆弱性D. 具有稳定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农经济。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的确是相对简陋的,但“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说明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再生能力。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16.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勝(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A. 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B. 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 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D.
18、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遇异人传和胶法”“婿董仲渊”“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等,分析认知,可以看出: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的技艺不传外、不传女,传承具有封闭性特征。据此,排除ACD三项无关项。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技术的传承的封闭性17. 宋史选举志记载,南宋时凡廷试,唯蜀士到杭(临安)最迟,每展日以待。会有言:蜀士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材料反映出该时期A. 科举考故开始廷试B. 经济重心南移C. 士人重利观念潜滋暗长D. 官商勾结现象普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凡廷试,唯
19、蜀士到杭(临安)最迟”“蜀士多引商货押船”可知,南宋时期士人的商业意识和重利观念逐渐增长。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士人重利观念潜滋暗长18.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棊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岘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 加剧内忧外患B. 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 激化中日矛盾D. 防范东南沿海倭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
20、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等,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明朝海禁政策的消极作用,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明朝以来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中国沿海商人铤而走险,即体现由“商”到“寇”,而在由“商”到“寇”这一过程中,无疑就加剧了国家内部矛盾,而且国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国力逐渐衰落。分析比较选项,可知,只有A符合题意。B项说法本身不正确,说法绝对;C项表述与题干内容无关;D项表述不是题干作者所要强调的。综上,故选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9. 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
21、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A. 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B. 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C. 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D. 给美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可以看出,A、B、C三项均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机器生产出现在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
22、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没有传播新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20.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O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A. 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B. 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C. 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D.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答案】D21. 如下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表中,我们可以得
23、出的主要结论是A.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B. 英美两国出口总额占据世界总量的多数C. 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D. 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得利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表可知,反映的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的变化,A在表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把握机遇,大力提高了生产力,涌现了爱迪生等大批科学人才,在产品平均年出口值方面逐渐反超了的英国,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的外贸实力逐渐超越英国,C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排除。所以选C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影
24、响22. 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B. 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 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D. 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A项时间不符;C项错在“根本变化”;“剪发”与民族、民权革命目标的实现并无必然联系,D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剪发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25、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23. 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A.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 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 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描述,该政策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应是苏俄于1918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26、,使苏俄取得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故选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4.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
27、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但农业长期为工业化建设让步会造成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和非健康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AB两项苏联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D项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决工业化建设资金方法。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政策25.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
28、鲁晓夫改革A. 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B. 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D. 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揭露、批判斯大林个人,而不是批判斯大林模式,这实际上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C项从属于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战争、维护和平对促进人类历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
29、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蒋介石和毛泽东抗日战略指导思想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材料二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圣
30、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敗日本+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2)依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
31、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遑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条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抱,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庥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确立“国家公
32、祭日”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答案】(1)相同:进行持久抗战。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禅东提出进行运动战。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2)影响:中国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日本失去国际政治大国地位。沦为美国的附庸;西欧殖民体系在亚洲解体;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3)背景: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中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而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拍头,日本政府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意义:敦促日
33、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抚慰民心,顺应民意,体现的是对民意民愿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解析】(1)相同:根据“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归纳的出:进行持久抗战。不同:根据“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得出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根据“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得出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共同因素:根据中国和日本的情况分析,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
34、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等。(2)影响:根据“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美国凭借其在打敗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分析概括。(3)背景:根据“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并结合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日本政府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分析得出。意义:根据“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正与普通人
35、情相融”以及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和促进世界和平等方面分析解答。27.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的全国市场是由三个主要商业网络所构成,而这三个商业网络恰好交汇于苏州地区。乾隆二十七年(I762)陕西会馆碑记赞叹说:“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由此可见苏州其繁盛局面已非一般城市可以相颉颃的了。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时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部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
36、城市,上海当时还是上海县,归苏州府管。苏州文化是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并分析该道路形成的历史条件。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苏州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司苏州尚有12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行会在19世纪七八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
37、棉有、棉珍、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2)与材料-相比较,材料二中苏州经济地位发生了怎_变似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其变化原因。【答案】(1)概述:规模较大、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商业的城市;在全国或区城市场中居于中心地位。市民阶层及其文化影响较大;代表明消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资本主文萌芽的产生).条件:地处交通要道;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晨,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城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变化:地位衰落,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原因
38、;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贸易中心转移等。【解析】(1)概述:根据“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苏州文化是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概括得出。条件:交通地位、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区域分工、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分析回答。(2)变化:根据“棉有、棉珍、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
39、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概括得出。原因;根据“苏州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行会在19世纪七八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有、棉珍、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分析概括。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既不能禁洋货之不来,又不能禁华民之不用。英国呢布运至中两,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两),又铜、铁、铅、销售银教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但使货物精华与彼相埒,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益厘饷也。各肩诸山,多产五金及丹砂水银煤之外,中国数千年未尝
40、大开,偶开之又不得其器与法,而常忧国用匮竭。此何异家有宝库封锢不启而坐愁饥寒。.窃以为择其利厚者次第开挖。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官筹借资各,或劝逃近富商凑股合立公同,开得若干,酌提一、二分归官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夏东元洋务运动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针对困局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作用。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商办和官办工厂统计表业别资本数(千元)合计人数合计商办官办商办官办棉纺织173842005938100001220022200缫丝165916592289422894化学1600450205031714003571食品20162016328328机械和
41、五金218204002061845740004457冶炼250002500030003000铸钱50005000647647军械1200001200002700027000摘自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依据材料二指出两种企业发展概况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这两种企业的不同境遇。材料三1909年所建的无锡振新纱厂经营七、八年,并无重要发展,惟到了1919-1920年,股东红利曾高达六分之多。又同年所建的宁波和丰纱厂,战前本难于维持的,但在1919年该厂竟以九十万元的资本获净利达一百二十五万元。江阴利用纱厂,一向出租出去,1915年始由原股东收回自办,其后
42、六年内以七十二万两的资本,一万五千七百九十二枚纱锭,获利达三百余万元之多。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前二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有何变化?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方案:利用西方机器、技术,吸纳民间资本,创办民用企业。作用:有利于增强清政府的财政税收;有利于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2)不同:商办企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官办企业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城。境遇: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纷纷破产;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奖励工商及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的刺激,社会上揪起实业救国热潮。(3)变化:起先发展缓慢,一
43、战爆发后出现一个“短暂的春天”(或飞速发展)。原因:率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实业的法令;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欧洲列强疲命于战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解析】(1)方案:根据“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官筹借资各,或劝远近富商凑股合立公同”概括得出利用西方机器、技术,吸纳民间资本,创办民用企业。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增强清政府的财政税收、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的角度分析。(2)不同:根据甲午战争前商办和官办工厂统计表数据看出,商办企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官办企业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城。境遇:根据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分析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3)变化:根据“1909年所建的无锡振新纱厂,经营七、八年,并无重要发展,惟到了1919-1920年,股东红利曾高达六分之多”分析得出起先发展缓慢,一战爆发后出现一个“短暂的春天”。原因:根据“惟到了1919-1920年,股东红利曾高达六分之多”“1919年该厂竟以九十万元的资本获净利达一百二十五万元”可知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资本主义发展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