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850.50KB ,
资源ID:591367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136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省四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省四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四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第卷 (共40题,50分,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1. 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多糖的水解不可能发生在人体体液中酸碱对HCO3-/H2PO4-对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A. 0项B. 1项C. 2项D. 3项2.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关于该“媒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其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B. 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C. 该“媒介”pH的稳定和碳酸氢根、磷酸一氢根有关D. 血红蛋白

2、、尿素、神经递质、抗体可存在于该“媒介”中3. 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B. 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 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 刺激D处,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4. 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表示物质,促进或抑制的产生,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该器官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B.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可能是甲状

3、腺激素,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 若该器官为性腺,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表示性激素D. 若该器官为骨骼肌,可表示胰高血糖素,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5. 下列关于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A. 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B. 持续高烧40度时,产热大于散热C. 如果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D. 人体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6. 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压力过大可以诱导T细胞的线粒体裂解,使细胞代谢紊乱,合成过多黄嘌呤。黄嘌呤进入大脑后会过度激活焦虑相关神经元,从而导致一系列焦虑行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可

4、通过减少T细胞数量治疗压力大导致的焦虑B. 裂解的线粒体可通过溶酶体进一步被分解C. 压力过大通过免疫系统最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D. 压力过大既影响人体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7. 免疫学中常常使用无胸腺裸鼠作为实验研究动物,与正常的小鼠相比,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 无胸腺裸鼠不会产生类似于人的“过敏反应”B. 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异反应C. 无胸腺裸鼠具备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D. 无胸腺裸鼠应该饲养在无菌环境中8. 生长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都能产生大量的生长素B. 生长

5、素可由色氨酸转化形成,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C. 单侧光刺激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D. 生长素对植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基因组的表达无关9.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B. 用适宜浓度的NAA处理未受粉的油菜花,可以提高油菜籽产量C. 赤霉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施用在健康水稻苗上,会出现“恶苗病”症状D.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等优点,但效果不太稳定10.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

6、叙述,合理的是( )A.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免资源浪费B. 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调节作用都具有两重性C.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D. 缺氧条件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11. 每年冬天都有天鹅从西伯利亚前往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天鹅湖越冬。由于天鹅栖息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来越冬的天鹅数量不断增多。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决定荣成天鹅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天鹅种群密度的过程中,由于天鹅警觉性很高,惊动后很难重捕,因此造成调查后得出的种群密度往往

7、比实际偏大C. 某天鹅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其对天鹅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影响D. 天鹅种群在荣成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12.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是( )A. 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应该换个位置取样B. 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少数雀腿上的环套标记脱落C. 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期间,猫头鹰大量迁入D. 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13. 研究发现,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让捕食者难以专注于一个猎物而增加其发现单个猎物的难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 )A. 该斑马群属于同一种群,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B. 斑马群的密度越

8、大,则捕食者的成功率越低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斑马群的发展,斑马与其捕食者共同进化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斑马群时发现第二次捕获更难,则斑马群的实际值会大于计算值14. 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阻力最大时酵母菌数量为60000个B. 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 C. 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零D. 对酵母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法15. 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

9、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为培养早期,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16.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如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血细胞计数板1个大方格的体积是0.1立方毫米B. 这种统计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属于抽样检测法C. 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后应立即计数以减小误差D. 图2所示一个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17. 研究小组对某地区农田和林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0、 )A.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B. 不同样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差异C. 不同样地土壤中的群落都有一定垂直结构D. 人类活动对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18. 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B. 池塘中的四大家鱼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C. 四大家鱼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D.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一段时期内会增加19. 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

11、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 A装置的灯罩作用是防止土中小动物逃跑C.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 要观察小动的代谢情况,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20. 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幼鱼与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B. 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 该鱼塘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幼鱼、成鱼等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D. 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1. 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12、( )A. 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 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 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22. 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下图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B.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C.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被替代主要是植物之间

13、竞争的结果D.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要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23. 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不列有关叙述正确的的是()A. 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B. 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C. 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D. 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积极作用24.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该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 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

14、链组成,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营养级C. 该图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仅有分解者D. 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鹰的数量可能达到K值25. 图示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B. 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C. 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D. 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示可表示生物圈26. 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种群甲乙丙丁戊同化量(102 kJ/m2)750200.98500下列对该表数据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该

1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戊乙丙甲丁B. 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都相等C. 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D. 去除甲和丁后,丙增多乙减少2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 B. ab段甲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乙减少,丙增多C. 甲、乙、丙、丁4个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C. D. 由于丁种群在4个种群中相对数量最多,所以其丰富度最大28.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

16、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B.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C. 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2)D. 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B. 由于散失的热能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C. 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30. 根据生态系统的

17、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B.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 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31. 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法正确的是( )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 农民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

18、入到狼的体内D. 某人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就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使用32.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表示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B. 若碳循环保持平衡,和的速率基本相等C. 乙、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 生态系统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 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

19、以CO2形式循环34.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B.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C. 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 “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35.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了“绿色理念”,环保细节处处可见,如七棵烟花树的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目低硫,是高科技环保焰火产品;迎兵礼炮零污染;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而成的红地毯是由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制作而成的;气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焰火药剂鸣放时产生

20、的含碳气体可以参与碳循环B. 零污染环保礼炮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导致酸雨C. 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红地毯,有利于减轻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D. 研究土壤微生物分解可降解气球时,对照组土壤需60处理1h36.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对下列古诗词的分析,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A.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间的寄生关系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命活动的作用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37. 下列与生态系统

21、功能相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能量金字塔是表示单位时间内群落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得到的能量数值蜜蜂发现蜜源时,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这属于行为信息硝化细菌能将土壤的氨氧化成为硝酸,利用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糖类A. B. C. D. 38. 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 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 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

22、,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 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39. 如果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会发生以下变化,那么其变化的顺序是:( ) 水中含氧量下降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水中含氧量增加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产生的有毒气体增加浮游藻类等迅速繁殖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A. B. C. D. 40. “傻瓜水稻”收割完后,稻蔸(留在土壤中的部分)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如图是一种名为“傻瓜水稻”的新品种的培育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体现了野生稻的直接价值B. 过程与过程的育种原理不同C. 过程是选择作用D. 稻蔸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

23、属于有性生殖第卷 (共5题,50分)41. (10分)2020年一场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请回答:(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之间由于存在_而属于不同的物种。(2)2020年肆掠非洲的蝗灾,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沙漠蝗。决定沙漠蝗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跳蝻为沙漠蝗的幼虫,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经常采用_法。(3)如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该食物网中包含了_条食物链,其中牧鸡位于第_

24、营养级。若牧鸡的食物40%来自沙漠蝗,40%来自蜘蛛,其余来自蛙,那么牧鸡要增加20 g体重,最多消耗草和水稻_g(2分)。(4)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蝗虫体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开始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的作用。(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42. (9分)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

25、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B_,C_。(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2分)。(3)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2分)。(4)a或b的变化曲线是在_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_水平上的研究。(填“种群”或“群落”)43. (9分)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调查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得到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型,种群增长率在_段最大,e点种群数量比d点_。曲线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它的基础是_(2

26、分)。(2)若将该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3)图2中,AB段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_;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44. (13分)科研工作者为研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黑桫椤(木本蕨类植物)的生态发展及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下列研究,在该保护区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1)研究人员选取了10m10m的20个样方,记录数据如下:样带黑桫椤个体数平均值12345678910A717510616741569.3B196101481158549.0研究植物种群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_原则,样带A和B分别位于_,样方位置的选取采用_(

27、填“五点”或“等距”)取样法。表中数据反映的是黑桫椤的_,测定结果为_株/m2。(2)在获得上述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对每株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定,并按高度划分为五组,具体划分方法及测定数据见下图。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_增加方面,因而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_,从结果可以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_。(3)为对黑桫椤的种群变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人员还对样方中其他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_(填“种类”或“数量”或“种类和数量”)的调查,获得了该植物群落的物种_数据。进一步调查发现,该

28、群落中乔木层可分2个亚层,每层优势物种有十几种;黑桫椤是灌木层中的绝对优势种,其下还有种类丰富的草本层。此数据反映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_。(4)桫椤树形美观,茎干可以药用食用,其化石还与恐龙化石并存,被用以研究恐龙兴衰,以上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植物活化石,国家在其所在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45. (9分)下图表示人体某淋巴器官由于感染出现炎症时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相互调节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_分泌并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则该激素在器官移植时的作用是_。

29、(2)物质是由神经细胞产生的,其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结构,结构、物质的名称分别是_、_。(3)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作用于神经细胞,在此发生的信号转换方式是_。(4)若图示炎症部位是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人的咽部,该病毒在体液中被_细胞产生的_清除。如果病毒已侵入细胞内,则需经历_免疫过程才能被清除。人体被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时,由于机体_,导致体温上升。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40.0分)46. 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多糖的水解不可能发生在人体体液中酸碱对HCO3-/H2PO4-对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30、A. 0项B. 1项C. 2项D. 3项【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体液的组成,要分清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的概念。另外也对酸碱平衡和血糖调节知识进行了考查。【解答】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即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错误。多糖的水解可能发生在人体体液中,例如肝糖原的水解发生在肝脏细胞内,也就是细胞内液,属于体液,错误。酸碱对对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但酸碱对是由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构成,如H2CO3和NaHCO3,错误。综上,均错误,正确的为0项,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47.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

31、”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其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B. 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C. 该“媒介”pH的稳定与HCO和HPO等离子有关D. 血红蛋白、尿素、神经递质、抗体可存在于该“媒介”中【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以及内环境稳态等相关知识点,理解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解题的关键。【解答】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A错误;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人体关于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B错误;C.正常人的血浆pH之

32、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D.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故选C。48. 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B. 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 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 刺激D处,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33、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B.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即乙方框处,痛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即甲方框处;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B正确;C.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D.刺激D处,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故选B。49. 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表示物质,促进或抑制的产生,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该器官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B.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可能是甲

34、状腺激素,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 若该器官为性腺,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表示性激素D. 若该器官为骨骼肌,可表示胰高血糖素,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体激素分泌与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据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A.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血糖合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血液流过肝脏后,浓度下降,因此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A正确;B.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不能作用于性腺,C错误;D.

35、若该器官为骨骼肌,骨骼肌不是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肌糖原不会分解产生的葡萄糖,D错误。故选A。50. 下列关于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A. 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B. 持续高烧40度时,产热大于散热C. 如果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D. 人体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答案】D【解析】选D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错误;持续高烧40度时,产热等于散热,B错误;如果体温低于正常体温,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汗腺分泌汗液会减少,毛细血管会收缩;反之,汗腺分泌量

36、增加,C错误;人体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D正确。51. 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压力过大可以诱导T细胞的线粒体裂解,使细胞代谢紊乱,合成过多黄嘌呤。黄嘌呤进入大脑后会过度激活焦虑相关神经元,从而导致一系列焦虑行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可通过减少T细胞数量治疗压力大导致的焦虑B. 裂解的线粒体可通过溶酶体进一步被分解C. 压力过大通过免疫系统最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D. 压力过大既影响人体细胞免疫也影响体液免疫【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减少T细胞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不能通过减少T细胞治疗压力过大导致

37、的焦虑,A错误;B.溶酶体含有水解酶,可以分解裂解的线粒体,B正确;C.压力过大会导致T细胞代谢紊乱产生过多的黄嘌呤,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的相关活动,C正确;D.压力过大会诱导T细胞的线粒体裂解,进而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正确。故选A。52. 免疫学中常常使用无胸腺裸鼠作为实验研究动物,与正常的小鼠相比,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 无胸腺裸鼠不会产生类似于人的“过敏反应”B. 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异反应C. 无胸腺裸鼠具备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D. 无胸腺裸鼠应该饲养在无菌环境中【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8、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A. 过敏反应是由机体免疫系统过于强大造成的,而无胸腺小鼠的免疫系统极其薄弱,因此不会产生类似于人的“过敏反应”,A正确;B. 异体排斥过程中,主要发生细胞免疫,无胸腺裸鼠的细胞免疫缺失,因此对异体组织几乎无排斥反应,B正确;C. 胸腺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与T细胞的成熟有关,丧失胸腺的小鼠其细胞免疫功能缺失,体液免疫功能受到影响,C错误;D. 无胸腺小鼠免疫系统薄弱,对外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能力较差,应该饲养在无菌环境中,D正确。故选C。53. 生长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幼芽

39、、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都能产生大量的生长素B. 生长素可由色氨酸转化形成,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C. 单侧光刺激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D. 生长素对植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基因组的表达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化学本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记忆知识能力。【解答】A. 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都能产生少量的生长素,A错误;B. 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B错误;C.尖端感光,单侧光刺激尖端会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C正确;D.生长素对植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错误;故选C。54. 下列关于植物激

40、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B. 用适宜浓度的NAA处理未受粉的油菜花,可以提高油菜籽产量C. 赤霉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施用在健康水稻苗上,会出现“恶苗病”症状D.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等优点,但效果不太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A.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A错误;B.未受粉的油菜花不会产生油菜籽,B错误;C.赤霉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

41、伸长,施用在健康水稻苗上,会出现“恶苗病”症状,C正确;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D错误。故选C。55.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合理的是()A.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免资源浪费B. 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调节作用都具有两重性C.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D. 缺氧条件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解答】A.探索2,4D

42、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免资源浪费,A正确;B.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并不是都具有两重性,B错误;C.乙烯利不是植物激素,C错误;D.缺氧条件下能量供应减少,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过程),D错误。故选A。56. 每年冬天都有天鹅从西伯利亚前往胶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天鹅湖越冬。由于天鹅栖息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来越冬的天鹅数量不断增多。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决定荣成天鹅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天鹅种群密度的过程中,由于天鹅警觉性很高,惊动后很难重捕,因此造成调查后得出的种群密度往往比实际偏大C. 某天鹅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

43、等位基因,其对天鹅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影响D. 天鹅种群在荣成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均匀分布【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标志重捕法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A.决定天鹅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是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天鹅种群密度的过程中,由于天鹅警觉性很高,惊动后很难重捕,导致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少,因此造成调查后得出的种群密度往往比实际偏大,B正确;C.某天鹅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等位基因,这对天鹅种群的基因库有影响,C错误;D.天鹅种群在荣成的空间特征表现为集群分

44、布,D错误。 故选B。57.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是A. 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应该换个位置取样B. 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少数雀腿上的环套标记脱落C. 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期间,猫头鹰大量迁入D. 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调查活动或实验数据分析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A.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换个位置取样,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A错误;B.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少数雀腿上的环套标记脱落,会导致再次捕捉时被标记个体比例偏小,计算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

45、比偏大,B错误;C.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期间,猫头鹰大量迁入,会导致部分田鼠被捕食,再次捕捉时被捕捉的个体数明显减少,计算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C正确;D.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个体,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D错误。故选C。58. 研究发现,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让捕食者难以专注于一个猎物而增加其发现单个猎物的难度。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A. 该斑马群属于同一种群,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B. 斑马群的密度越大,则捕食者的成功率越低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斑马群的发展,斑马与其捕食者共同进化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46、斑马群时发现第二次捕获更难,则斑马群的实际值会大于计算值【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解答】A.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据题干“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可知,其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A正确;B.由“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让捕食者难以专注于一个猎物而增加其发现单个猎物的难度”可知,斑马群的密度越大,则捕食者的成功率越低,B正确;C.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幼年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正确;D.根据题意第一次抓捕后会第二次捕获更难,所以第二次

47、抓捕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变少,所以计算值会比实验值偏高,D错误。故选D。59. 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阻力最大时酵母菌数量为60000个B. 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 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零D. 对酵母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法【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解答】A.环境阻力最大时为种群数量的K值,酵母菌数量为120000个,A错误;B.该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不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B错误;C.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

48、生率等于死亡率,不是出生率为零,C错误;D.对酵母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法,D正确。故选D。60. 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为培养早期,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熟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是解题的关键,【解答】A.图1中曲线表示理想状态下种群增长规律,A错

49、误;B.在图1的e点,图2中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B错误;C.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增长,而酿酒时,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C正确;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空间的斗争也就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D错误。故选C。61.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如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血细胞计数板1个大方格的体积是0.1B. 这种统计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属于抽样检测法C. 培养液渗

50、入计数室后应立即计数以减小误差D. 图2所示一个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熟知实验原理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A.该血细胞计数板1个大方格的体积是1mm1mm0.1mm=0.1mm3,A正确;B.这种统计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属于抽样检测法,B正确;C.加培养液后不能立即计数,要等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C错误;D.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计数原则,图2所示一个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D正确。故选C。62. 研究小组对某地区农田和林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51、A.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B. 不同样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差异C. 不同样地土壤中的群落都有一定垂直结构D. 人类活动对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结合统计图,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要求考生掌握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方法,能分析图中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解答】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多少,分析图乙的物种数可见,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错误;C.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层分布现象,不同样地

52、土壤中的群落都具有一定垂直结构, C正确;D.分析图甲的个体数,农田中表层土动物个体数量明显减少,这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D错误。故选C。63. 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B. 池塘中的四大家鱼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C. 四大家鱼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D.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一段时期内会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解答】A.四大家鱼在鱼塘中呈垂直分布,表现为群落的垂直

53、结构,A错误;B.群落包括池塘中的所有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B错误;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不都是竞争关系,C错误;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在短时间内增加,所以鲢鱼的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D正确。故选D。64. 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 A装置的灯罩作用是防止土中小动物逃跑C.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 要观察小动的代谢情况,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A【解析】【

54、分析】本题结合实验图示,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据此解答。【解答】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55、,A正确;B.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错误;D.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固定小动物,不能观察小动物的代谢情况,D错误。故选A。65. 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幼鱼与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B. 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 该鱼塘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幼鱼、成鱼等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D. 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

56、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的特点及其意义,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要熟记有关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基本概念;二是要理解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理解。【解答】A.根据题意,幼鱼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而浮游动物捕食藻类,因此二者可能有捕食和竞争关系,A正确;B.捕食者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因此,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正确;C.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幼鱼、成鱼等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C正确;D.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现象,同种生物不存在垂直结构,D错

57、误。故选D。66. 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错误的是:A. 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 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 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 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答案】B【解析】略67. 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下图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B.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

58、于群落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C. 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被替代主要是植物之间竞争的结果D. 人为恢复生态系统时需要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盐碱化草原治理的三个阶段反映了群落的演替过程,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原理,A正确; B.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的因素,如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B错误; C.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被替换主要是植物之间竞争的结果,C正确; D.由于盐碱地植被少,所以人为恢复

59、生态系统时需要向生态系统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B。68. 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不列有关叙述正确的的是()A. 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B. 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C. 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D. 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积极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及意义,掌握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

60、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解答】A.灌木丛和草本植物等形成垂直结构,植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A错误;B.在适宜条件下,足够长时

61、间后,弃耕农田才可能最终演替成为森林,B错误;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数量逐渐增加,若适应环境,则其种群数量增长变化呈S型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C正确;D.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不一定加速群落演替,D错误。故选C。69.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该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 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营养级C. 该图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仅有分解者D. 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鹰的数量可能达到K值【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

62、熟知生态系统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A.该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A正确;B.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图可知,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植食动物是初级消费者,都归属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C.该图仅表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成分,该图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D.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鹰的数量可能达到K值,D正确。故选C。70. 图示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B. 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C. 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

63、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D. 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示可表示生物圈【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等知识,准确识图并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解答】AB.据图分析,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A正确,B错误;C.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C正确;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示可表示生物圈,D正确。故选B。71. 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种群甲乙丙丁戊同化量(102 kJ/m2)750200.98500下列对该表数据作出的分析,

64、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戊乙丙甲丁B. 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都相等C. 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D. 去除甲和丁后,丙增多乙减少【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构应为:;若甲与丙无捕食关系,则食物网为,则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2050)/500、7/50、0.98/7,均为0.14;甲捕食乙、丙,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减少;除去甲和丁后,则乙、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72.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

65、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 ab段甲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乙减少,丙增多C. 甲、乙、丙、丁4个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D. 由于丁种群在4个种群中相对数量最多,所以其丰富度最大【答案】D【解析】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所以由这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甲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A正确; ab段乙种群数量减少、丙种群数量增多,导致甲种群数量下降,B正确;甲、乙、丙、丁4个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C正确;丰富

66、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D错误。73.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B.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C. 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2)D. 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难度中等。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解答】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A1B1C1D1,而D1A

67、2B2C2D2,故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A错误;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D1W1)100,B正确;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即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可表示为A2B2C2D2,C正确;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故选A。7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B. 由于散失的热能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C. 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

68、高能量传递的效率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C【解析】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A正确;由于散失的热能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B正确;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75. 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B.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 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

69、类为养殖对象D.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答案】C【解析】“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由于人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水产养殖时,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应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的浪费,因此应多养殖植食性鱼类;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由于能量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C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越少。76. 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法正确的是( )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

70、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 农民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D. 某人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就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使用【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大象粪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大象所同化的能量,A错误;B.在农田中锄草,灭虫的主要目的的之一是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

71、部分,B正确;C.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大部分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C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使用,D错误。故选B。77.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表示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B. 若碳循环保持平衡,和的速率基本相等C. 乙、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 生态系统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各成分的关系、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分析,难度一般。考查学生的识记、识图和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一

72、般。解答关键是准确识图结合知识要点回答。【解答】根据图示分析得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大气中CO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细胞呼吸。A.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A正确;B.若碳循环能保持平衡的话,则和的速率基本相等,B正确;C.丁是分解者,不能和其他生物构成捕食食物链,C错误;D.生态系统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D正确。故选C。78.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 土壤

73、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答案】A【解析】【分析】有关“碳循环”,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解答】A.消费者参与碳循环的过程,并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错误;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使CO2合成有机物

74、,进入生物群落,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能使土壤中有机物分解,释放出CO2,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正确;D.碳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形成有机物,又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成CO2返回到无机环境,说明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D正确。故选A。79.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B.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C. 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 “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答案】B【解析】【分析】本

75、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A正确;B.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用途不一定相同,如最高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再传递到下一营养级,B错误;C.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正确;D.“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故选B。80.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了“绿色理念”,环保细节处处可见,如七棵烟花树的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目低硫,是高科技环保焰火产品;迎兵礼炮零污染;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

76、而成的红地毯是由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制作而成的;气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焰火药剂鸣放时产生的含碳气体可以参与碳循环B. 零污染环保礼炮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导致酸雨C. 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红地毯,有利于减轻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D. 研究土壤微生物分解可降解气球时,对照组土壤需60处理1h【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及土壤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解答】A.焰火药剂鸣放时产生的含碳气体(如二氧化碳)可以参与碳循环,A正确;B.环保礼炮

77、零污染,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导致酸雨,B正确;C.废旧矿泉水瓶属于难降解制品,对难降解制品进行二次利用可以减轻该类制品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D.观察土壤微生物对可降解气球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要用来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要在尽可能保证土壤理化性质的前提下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可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进行灭菌,D错误。故选D。81.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对下列古诗词的分析,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A.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间的寄生关系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C.

7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命活动的作用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结合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语文和生物的相关知识点才能正确的解答。【解答】A.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A错误;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9、春天天气变暖,百花竞相开放,影响花开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温度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命活动的作用,C正确;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D正确。故选A。82. 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能量金字塔是表示单位时间内群落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得到的能量数值蜜蜂发现蜜源时,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这属于行为信息硝化细菌能将土壤的氨氧化成为硝酸,利用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糖类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

80、识,解题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解答】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正确;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能量金字塔没有分解者所包含的能量,错误;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信息传递功能中的行为信息,正确;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氨气氧化为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称为化能合成作用,正确。综上所述,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故选:B。83. 如图表示

81、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 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 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 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

82、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解答】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B正确;C.S2面积越大,即高越大(时间越长),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恢复力稳定性越弱,C错误;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正确。故选C。84. 如果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会发生以下变化,那么其变化的顺序是: 水中含氧量下降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水中含氧量增加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产生的有毒气体增加浮游藻类

83、等迅速繁殖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知识点,熟知富营养化的现象及危害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根据富营养化的概念可知,其变化的顺序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85. “傻瓜水稻”收割完后,稻蔸(留在土壤中的部分)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如图是一种名为“傻瓜水稻”的新品种的培育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示体现了野生

84、稻的直接价值B. 过程与过程的育种原理不同C. 过程是选择作用D. 稻蔸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属于有性生殖【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图示体现了野生稻的直接价值,A正确;B.据图,过程与过程的育种原理不同,前者原理是基因重组,后者原理为染色体变异,B正确;C.过程是选择作用,C正确;D.稻蔸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属于无性生殖,D错误。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86. 2020年一场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

85、大的威胁。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请回答:(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之间由于存在_而属于不同的物种。(2)2020年肆掠非洲的蝗灾,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沙漠蝗。决定沙漠蝗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跳蝻为沙漠蝗的幼虫,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经常采用_法。(3)如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该食物网中包含了_条食物链,其中牧鸡位于第_营养级。若牧鸡的食物40%来自沙漠蝗,40%来自蜘蛛,其余来自蛙,那么牧鸡要增加20 g体重,最多消耗草和水稻_g。(4)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会由绿

86、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蝗虫体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开始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的作用。(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答案】(1)生殖隔离(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样方(3)6;三、四;12800(4)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分析】本题以蝗灾及其防治为载体,考查种群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

87、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落实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解答】(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属于不同的物种,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决定沙漠蝗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跳蝻为沙漠蝗的幼虫,活动范围很小,因此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经常采用样方法。(3)该食物网中包含6条食物链:草沙漠蝗蜘蛛牧鸡狼、草沙漠蝗牧鸡狼、草沙漠蝗蛙牧鸡狼、水稻沙漠蝗蜘蛛牧鸡狼、水稻沙漠蝗牧鸡狼、水稻沙漠蝗蛙牧鸡狼;其中牧鸡位于第三、四营养级;牧鸡要增加20 g体重,来自沙漠蝗有8g,来自蜘蛛有8g,来自青蛙4g,则通过沙漠蝗这条食物链最多消耗草和水稻810%

88、10%=800g,通过蛙这条食物链最多消耗草和水稻410%10%10%=4000g,通过蜘蛛这条食物链最多消耗草和水稻810%10%10%=8000g,因此最多一共需要水稻和草12800g。(4)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蝗虫体色发生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开始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

89、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87. 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AC 3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B_,C_。(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3)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4)a或b的变化曲线是在_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_水平上的研究。(填“种群”或“群落”)(5)狐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能够依据狐的气味躲避狐,可见生态系统中信息能够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1)(2)(3)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稳定(4)种群群落

90、(5)调节种间关系【解析】(1)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共生关系,对应;农作物与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对应;狐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对应。(2)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这是由于a和b属于竞争关系,b死亡后,不再和a竞争资源等。(3)狐和兔之间为捕食关系,若狐死亡,则兔因缺少天敌会大量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缺乏,数量会减少直至达到稳定状态。(4)a或b的变化曲线是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5)狐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能够依据狐的气味躲避狐,可见生态系统中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8. 研究人员

91、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调查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得到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型,种群增长率在_段最大,e点种群数量比d点_。曲线中de段变化表明该生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它的基础是_。(2)若将该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3)图2中,AB段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_;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答案】(1)S;bc;减少;负反馈调节(2)次生演替;降低(3)增长型;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

92、数量的变化相关知识,理解基本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解答】(1)由图形可知种群数量不是一直呈一定倍数增加,故应是“S”型增长,种群增长率在bc段最大,e点时种群数量应比d点时少,因为在此区间种群数量是减少的。曲线de段变化,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2)若将该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农田生态系统结构比草原生态系统简单,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了。(3)据图2分析,AB段出生率远远高于死亡率,所以推断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的,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外界环境的恶化,如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等)。故答案为:(1)S;bc;减少;负

93、反馈调节(2)次生演替;降低(3)增长型;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等)89. 科研工作者为研究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黑桫椤(木本蕨类植物)的生态发展及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下列研究,在该保护区中黑桫椤主要分布于一条溪流的两侧。(1)研究人员选取了10m10m的20个样方,记录数据如下:样带黑桫椤个体数平均值12345678910A717510616741569.3B196101481158549.0研究植物种群时,样方的选取应遵循_原则,样带A和B分别位于_,样方位置的选取采用_(填“五点”或“等距”)取样法。表中数据反映的是黑桫椤的_,测定结果为_株/m2。(2)在获得上述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

94、对每株黑桫椤的高度进行了测定,并按高度划分为五组,具体划分方法及测定数据见下图。黑桫椤的生长主要体现在_增加方面,因而以上数据主要反映的是黑桫椤种群特征中的_,从结果可以预测该地黑桫椤种群密度将_。(3)为对黑桫椤的种群变化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人员还对样方中其他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黑桫椤种群所在的森林群落中有蕨类植物14种,被子植物113种。以上结果是通过对样方中所有植物_(填“种类”或“数量”或“种类和数量”)的调查,获得了该植物群落的物种_数据。进一步调查发现,该群落中乔木层可分2个亚层,每层优势物种有十几种;黑桫椤是灌木层中的绝对优势种,其下还有种类丰富的草本层。此数据反映

95、出黑桫椤所处群落在空间上有较为复杂的_。(4)桫椤树形美观,茎干可以药用食用,其化石还与恐龙化石并存,被用以研究恐龙兴衰,以上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植物活化石,国家在其所在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答案】(1)随机取样;溪流两侧;等距; 种群密度;9.1510-2(2)植株高度(茎高);年龄结构;增大(3)种类;丰富度; 垂直结构(4)直接;就地保护【解析】略三、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90. 下图表示人体某淋巴器官由于感染出现炎症时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相互调节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_分泌并作用于肾上腺,使

96、其分泌糖皮质激素。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则该激素在器官移植时的作用是_。(2)物质是由神经细胞产生的,其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结构,结构、物质的名称分别是_。(3)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作用于神经细胞,在此发生的信号转换方式是_。(4)若图示炎症部位是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人的咽部,该病毒在体液中被_细胞产生的_清除。如果病毒已侵入细胞内,则需经历_免疫过程才能被清除。人体被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时,由于机体_,导致体温上升。【答案】(1)垂体;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2)受体、神经递质 (3)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4)浆(效应B细胞);抗体;细胞;产热大于散热【解析】【

97、分析】本题结合由于感染出现炎症时神经-体液-免疫相互调节的关系图,考查了人体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促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识记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条件等知识并结合题意进行解答。激素的分解调节:下丘脑可以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从而促进相关腺体的发育和相关激素的分泌。当抗原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时,发生体液免疫,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清除抗原;当抗原侵入细胞内时,首先进行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然后再通过体液免疫清除抗原。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缺失导致的。【解答】(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垂体分泌并作用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作为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时的作用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2)为受体,化学本质为糖蛋白,神经细胞产生并释放神经递质(物质)。(3)免疫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作用于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在此发生的信号转换方式是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4)病毒如果在体液中,会发生体液免疫,被浆(效应B细胞)细胞产生的抗体清除;如果病毒已侵入细胞内,则需经历细胞免疫过程清除。人体被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时,由于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上升。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