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130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围,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削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 “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

2、裂局面不能长久D.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可以看出,中国人心目当中分裂是不正常的,一个统一的中央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故选C。A项错误,唐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割据的根源;D项说法正确,但是本身并未体现。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与国家统一心理点评:中国隋唐时期的完善的中央集权对中国文明的成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民心顺应民意,维持了长期的统一的局面。2.比较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其不同点是A. 需直

3、面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问题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C. 采用暴力的方式D. 采用新的选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但选官权在地方,而宋太宗沿用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故D符合题意;汉武帝面临王国问题,而宋太祖面临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威胁,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宋太祖通过集权和分权的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故B不符合题意;汉武帝重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宋太祖针对地方分裂势力也采取过暴力的方式,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3.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

4、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4.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答案】A【解析】

5、试题分析:“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选A。B与材料中所强调的“有功异姓也能封侯”相悖,C与D不是其主要目的。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对地方管理5.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 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 促成了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

6、解】依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结合所学可知,无论出身高贵还是低微,科举应试者都需要进行同等严格的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与应试者的身份地位无关,不是实现了王公子弟与百姓的完全平等;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描述的中国

7、古代机构是:A. 唐朝门下省B. 宋朝中书门下C. 唐朝中书省D. 明朝内阁【答案】A【解析】唐朝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和材料中的“驳正违失”等是吻合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反映的是唐朝的机构而非宋朝的机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反映的是唐朝门下省而非中书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反映的是唐朝的机构而非明朝的机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7.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如果你决定不怕权威进行反驳,可以举例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反驳应是说明政府的权也

8、有上升的时候,汉朝、唐朝、宋朝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而元朝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故选D。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明其不通过极端手段已经无法维系其统治,说明封建制度已经丧失活力,也即走向衰落。故答案为B项。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超出了制度完善的需要,走向极端,排除;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经济基础不适应上层建筑,导致

9、矛盾尖锐,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维系统治,而不是相适应,排除;D项,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9.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解析】明恩溥的这段记述表明了科举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众多学子穷其一生去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不

10、仅仅是用追求功名利禄可以来解释学子动机的,还有的就是他们天生具有的忍耐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去参加科举,这反映了古代学子的价值追求,故选C。A项表述错在“批判”这个词语,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困惑或者疑惑,而不是批判。B项的愚昧无知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题干只是表明科举制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摧残,而不是说明其失去选拔人才的功能,排除D。【考点定位】科举制10.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 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11、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科举制有助于将地方官员的选拔权利收归于中央,这就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D。A、B、C选项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1.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 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 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A. B. C. D. 【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可知,行中书省建立最初是由于军事需要,正确;由题干中“其班底仿

12、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可知,行中书省是仿照中书省的体制建立的,它是中央机构中书省的外派机构,正确;元朝的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外派机构,代表的是中央的权力,因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错误;行省制度虽然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但材料中未提及其对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影响,排除;故正确,故选A。12.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部分土地给列侯,这些列侯A. 归中央管辖B. 归行省管辖C. 归王国管辖D. 归郡统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规定王国的封地有其子弟分管,土地管辖权归郡县以以削弱王国的实力。AC明显错误;行省在元朝出现,B错误。故选

13、D考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点评:“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13.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A. 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B. 促进各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C. 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D. 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答案】A【解析】元代实行行省制度,一方面为了确

14、保在广大疆域法德国土里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另一个方面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故选A。B项说法不准确;C项错误,曲解了实行行省制度的意图;D项错误,元代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14.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中央集权,统治有度B. 科举取士,统治有仁C. 儒学独尊,统治有序D. 制度创新,统治有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是在秦朝时期,是公元前3世纪,A项错误。促使隋唐

15、鼎盛的因素不只是科举取士,统治有人,因此可排除B项。董仲舒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公元七、八世纪是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主要有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监察谏议制度等,加上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劝课农桑,虚怀纳谏等,因此隋唐而鼎盛。故D项符合题意。考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隋唐制度创新的影响15.天禧元年二月,宋真宗下诏:别置谏官,御史各六员,不兼他职,每月需一员奏事,奏事范围包括“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仲,并仰谏官论奏,宪臣弹举。”这表明在北宋A. 谏官的主要职能是规谏君主B. 谏官与御史互相牵制C.

16、官员廉洁高效得到有效保证D. 监察制与谏议制合一【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宋真宗设置的谏官需要向君主提出谏议,内容包括对官员和政务的监督,体现了监察制与谏议制的合一,故选D;材料中谏官的主要职能是提出谏议,进行监察,不是规谏君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御史与谏官的相互牵制,排除B;设置谏官并不一定能保证官员的廉洁高效,排除C。故选D。16.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

17、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始皇确立到辛亥革命结束,历代王朝沿用了2000多年。这一制度内部隐含有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二是皇权与相权。那么,历代君主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手段、制度措施来削弱相权呢?考生只要回忆课本知识,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了。17.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

18、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题干反映了秦朝分封制的废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项正确;B项是经济方面的,不符合题意;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世卿世禄制废除,但CD项并不符合题干要求。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推广18.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奥秘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下列各项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B. 实现了“家天下”和“公天下”的有机结合C. 反映了相权削弱与君权加强的有

19、机结合D. 强调了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有机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至上,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君主专制下实行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在官僚政治体制下,按照才能、政绩任免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由此体现了“家天下”和“公天下”的有机结合,故选B;ACD没有体现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排除。故选B。19.“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材料反映了A. 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

20、相制的继承B. 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 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 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明代制度 “和过去大体相似”到清代行政“成了私下秘密”,不再像前代那样“有制度可循”,这一变化反映了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置等制度调整,行政成为私密,皇帝权力不再受制度的牵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发生了不同以往的重大变化,C项符合题意;材料探讨的是清朝政治的发展问题,A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分析军机处与内阁的不同,而是将其代表的清代行政与之前的政治比较,探讨的是清代国家管理上的变化, 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变化,不是内阁与军机上的相同

21、之处,D项错误。20.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B.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C. 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D. 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隋朝科举制度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可见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遏制了士族势力的发展。2.扩大了官吏的

22、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3.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4.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5.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6.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沿用。7.有利于公平公正。科举制的消极影响:1.士人都关注于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2.同一批的进士结为朋党,朋党成为唐代后期政治黑暗的主要原因,加剧了唐朝的灭亡。3.明清时,为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者把科举定为八股取士,大大限制了人的思想,即中央不能选拔真材实料的人才,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二、材料分析题2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

23、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

24、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答案】(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解析】(1)背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材料中的“此

25、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文革”时期的相关史实可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由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再结合所学世界史关于科技方面的相关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依然方兴未艾,这也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而得以影响到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内容:需要结合材料回答,由材料中“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

26、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等信息可以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可以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可以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需要根据上述内容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背景以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等知识回答。结合前面的背景与上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改革的内容使得我国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和我国科技发展的

27、成果来看,这一改革推动科研领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名师点睛:这一题以我国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为考查的对象,考查了考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推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一题可以使考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科技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认识。22.(2018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三娘子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

28、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答案】(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2)推动了蒙

29、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再结合所学可知,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明朝“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和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可以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结合材料中的“深受俺答汗器重”、“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等信息可以得出三娘子个人能力与威望也是其原因之一。(2)功绩: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题干说到了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这里的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即可。结合问题可知,应该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蒙古族地区发展等角度回答。名师点睛:这一题描述了我国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她以个人的杰出能力与威望,不断努力维护明朝和蒙古民族间长期和平,这一事迹通过三娘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也是友好交往、民族交流融合这一观念的延伸,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增强考生的民族认同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