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113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1广东省高三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标准示范卷 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普 通 高 中 学 业 水 平 测 试 合 格 考标准示范卷(一)(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一、本大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城诺 B愤斗C回股D象征DA.承诺B奋斗C回顾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众一心,构建青藏(zng)高原的生态高地。B这家创立不满四年的公司,已成为国内电动农用无人直升机的佼佼(jio)者。C历史的启迪(d)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D三江之源,滔滔(yo)江河水奔涌而下,养育了无数生命,开启了大河文明。D滔滔(to)3下面语段中,填入“()”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总统府是一个简单普通的房间

2、;总统服是经过他自己改造的“中山装”;餐桌上摆的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美味佳肴()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布衣总统”。A分号 B. 顿号 C逗号D省略号D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4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之一。考古发现_,旧石器晚期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A发源地表明共存B发祥地证明并存C发源地证明并存D发祥地表明共存B“发源地”,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表明”,表示清楚;“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断定人

3、或事物的真实性。“并存”,同时存在;“共存”,共同存在。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某电视台播出的家庭幽默秀节目,总是让观众忍俊不禁。B老王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警察,在熙熙攘攘的进站人群中望眼欲穿。C他最喜欢在华灯初上之时,与一帮朋友徜徉在董子巷的街边茶室举杯小酌,同享天伦之乐。D小刘待人接物和颜悦色,古道热肠,每每让老人夸他细致周到,八面玲珑。AB项中“望眼欲穿”指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用在此处不合适;C项中“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此处使用对象不对;D项中“八面玲珑”形容人处事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用在此处不合语境。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神舟”

4、系列载人飞船的美满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B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C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BA项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美满”改为“圆满”;C项中缺少主语,可将“由于”或“使”去掉;D项中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或在“严格执法”前面加上“是否”或“能否”。7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A对比比喻反问B对比拟人设问C对偶比

5、喻反问D对偶拟人设问B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属于意义相反,运用的是对比。句没有出现喻体,运用的是拟人手法。句是自问自答,运用的是设问。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想一想,哪一

6、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ABCDC从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句子之间的上下内容的联系,可判断出句是首句,是上下句,由此判断出选项为C。9下面文字中画线的部分,表达都不得体的一组是()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ABCDD“寄奉”是敬辞,不能用于对方,改为“惠赐”;“过目”指看一遍,多用来表示审核,一般说对方,改为“拜读”;“些许”指一点,不多,改为“莫大”;“惠存”是敬辞,改为“珍藏”;“光临”是敬辞,改为“前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每年的11月9日是中国消防日,为

7、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提高报案效率,消防部门对火警报案人提出了一些建议要点,制作了几条朗朗上口的宣传短语。10下列短语,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A勿忘火警119,危险时刻真朋友B联系电话不畅通,没有地址莫遗漏C起火物质讲不清,准备仓促好施救D无人引路准又快,指派专人留路口答案:A11在上题的选项中,选择不恰当的一项,把序号填入下列括号中,分析其不恰当的原因。()不恰当的原因_答案:B.电话不畅通,没有地址,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应为“联系电话保畅通,地址具体莫遗漏”。C讲不清起火物质,准备仓促不好施救。应为“起火物质要讲清,准备充分好施救”。D“无人引路准又快”句子语意不通。应为“有人引路准又快,指派

8、专人留路口”。二、本大题7小题,共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19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

9、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节选自陈情表)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陈情表原文,省略)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

10、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

11、于家。(摘自晋书李密传)【注】醮(jio):改嫁。烝烝(zh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B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C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D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B“吴人”指“

12、吴国之人”,中间不可断开;据本文前后的语境可知,李密是不愿应晋朝皇帝的任命的,这就表明,被任命是发生在蜀亡之后,故“蜀平”后应断开。据此确定选B。正确的断句应为: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B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但以刘日薄西山/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报养刘之日短也CA项,前“以”为介词,意为“因为”,后“以”为连词,相当于“且”;B项,前“于”表比较,相当于“比”,后“于”表对象,相当于“对”;C项,都为表示范围

13、副词,意为“只”;D项,前“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后“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14下列对陈情表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几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B选文第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接连叙述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C选文第一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D在选文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

14、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DD项,列举数字,说的并不是“忠孝难以两全”,也不是要“舍忠而取孝”,而是言孝不碍忠,自己将先尽孝而后尽忠的抉择。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5分)译文:_(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5分)译文:_答案:(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细碎。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

15、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他的另一个名字叫李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于是因(此)生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为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李密)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书说:(陈情表原文,省略)晋武帝阅

16、读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人,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后来)到外

17、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做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他死在自己家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617题。(9分)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8、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兼天涌:波浪滔天。接地阴:风云盖地。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16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_17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5分)_答案:16.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17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

19、、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意对即可)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李商隐锦瑟)(2)斜阳草树,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_,而不知其所止;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答案:(1)沧海月明珠有泪只是当时已惘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三、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

20、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

21、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了“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

22、。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展开,目的是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

23、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选自上海世博主题问答)19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主题。B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

24、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D城市的独特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B“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强加关系,推断错误。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

25、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B偷换概念,原文只是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方面展开讨论。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礼记中“大同社会”描绘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理念,而和谐的思想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

26、的和谐。C与毕达哥拉斯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可以说他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并找到了“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D曲解文意,原文中并没有“找到了”的意思。四、本大题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信封上的大头菜马犇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

27、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

28、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

29、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令哥俩终生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

30、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代写

31、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2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

32、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C“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文中无此意。23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_答案:(1)有智慧。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2)重亲情。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

33、舅带去台湾,他一直在寻找哥哥。(3)有耐心(坚持不懈)。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4)做事有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5)谦和有礼。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答出三点即可)24“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_答案:(1)“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代写冯借“大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大头菜得以相见。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晰。(2)“大头菜”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

34、的纽带。以“大头菜”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代写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3)“大头菜”是亲情、乡情的象征。以“大头菜”为中心表达了亲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五、本大题1小题,共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中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对上述“三得”,你有何体验或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探索】首先要注意“得”前面的限定语:“学习时”“成功后”“失败时”,这三个限定语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又注重引导

35、学生思考一些诸如成功与失败的人生态度方面的问题。可选其中“一得”行文,也可综合行文。第一,“得”是写学习时要沉得住气,如记叙学习时沉住气的表现或具体做法(如能拒绝诱惑,能心无旁骛,能放下包袱,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等),或论述为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沉得住气的原因、意义等;人生在世,必须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第二,“得”实际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成功后弯得下腰”可以理解为“不过分沉醉于暂时的成功而停止不前,仍需弯得下腰继续前行”,或成功后不能自负、自傲,甚至功劳独揽,否则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弯得下腰,告诉我们处世要低调。第三,“得”是限定在“失败时”,论述为什么要“抬得起头”,或阐述如何“抬得起头”,或记叙“抬得起头”的表现即可。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人生天地间,当活得豪迈,活得潇洒,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垮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