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108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解析》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奈曼一中20202021学年度(上)期中考试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 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A. 商代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B. 民本色彩较为浓厚C.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可知,商王借助神权巩固王权。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商王权力集中程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神权色彩浓厚,而非民本色彩,排除B项;分封制出现在西周,时间不符,排除D项。2.

2、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 异族贵族以礼乐制度维系贵族身份B. 异族地区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C. 礼乐制度推动了西周文化的传播D. 墓葬制度凸显了各级贵族的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异族贵族在墓葬制度上与西周贵族墓葬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墓葬制度是西周礼制的重要内容。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异族贵族接受了西周的礼制,也反映了西周文化的传播,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礼乐制度对贵族身份的维系;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D选

3、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各级贵族特权的凸显,而是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 据文献记载,在春秋时代列国中秦、楚、晋等国都已产生了郡县制,这些诸侯国把兼并的土地改设为郡或县,由国君直接任命郡县长官。这表明当时A. 宗法等级制度的颠覆B. 诸侯间争霸现象严重C. 中央集权雏形的出现D. 周王对诸侯控制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已经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兼并土地管控,体现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在当时已经出现,故C符合题意;材料与宗法等级制度无关,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争霸现象严重,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周王对诸侯控制削弱,故排除D。4. 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

4、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A. 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B.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C. 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D. 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故B项正确;“朝议”无法起到安抚的作用;专制制度之下不能展现民主;排除AC两项;D项不是其重大意义,故排除D项。5. 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A. 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 注重出身和门第C. 以官员的德和

5、才为标准D. 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唐宋时期高级官员的选拔,必须曾经任过州县官员,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的选拔注重基层实践经验,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和门第,故B项错误;察举制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6. 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A. 利于地方的发展B. 严重地威胁到君主专制C. 削弱了中央集权D. 有效地防止了官员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行省制度。

6、元朝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C项;行省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官员监察制度,不能有效防止官员腐败,故排除D项。根据“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可知行省制不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有利于地方发展,故选A。7.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 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C.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 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

7、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知科举制的推行,使平民可以实现社会阶层的上升,故D正确;A、B、C说法太过绝对,排除。8. 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A. 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 官场争斗十分激烈C. 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D. 文臣注重道德操守【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刘保衡鬻卖房产案”反映出的是宋代官员任免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遭到谈何,而弹劾的官员是有监察职责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杜绝”二

8、字上;B、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9. 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A. 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 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了严重制约,皇帝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说明明朝中后期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相权不复存在;B

9、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 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A.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B. 成为全国政事中枢C. 囊括内阁六部机构D 各项制度趋于健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叙述可知乾隆时的军机处,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因此成为全国政事中枢,所以B正确。“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与材料所表示的主旨无关,A错误。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顾问

10、机构,“囊括内阁六部机构”说法不合史实,C错误。“各项制度趋于健全”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错误。11. 1834年,英国派律劳卑为驻华商务总监督,负责通商事务的两广总督卢坤因律劳卑以“平行款式”递交文件而震怒。1838年,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投递文书,封面上无“禀”字样,两广总督邓廷桢即“原封掷还”。这反映出当时A. 清朝官员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 中英两国外交纷争日益增多C. 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日趋保守D. 清政府面临严峻边疆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拒绝了英国没有“禀”字样的文书,可见当时清政府没有放弃“天朝上国”的思想,故选择A选项;材料中清政府官员只是没有接受英国文书

11、,并不属于外交纷争,故排除B选项;清政府较之前的闭关锁国而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国家进行接触,故排除C选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清政府与英国之间的关系,与地方矛盾无关,且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才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故排除D选项。【点睛】了解中国的“天朝上国”思想,并掌握其具体的表现。12. 1844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1866年清政府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这种变化反映出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C. 清朝中央外交机构近代化D

12、. 清政府重视东南赋税收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题干材料反映了从1844年到1866年,通商大臣的管理范围从五个沿海口岸扩大到沿江与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结合所学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可如,这从侧面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侵略范围的逐渐扩展,故A项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被迫全面开放,排除;五口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不属于中央机构,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13.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

13、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 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C. 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D. 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体现了小农经济思想,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时期空想性和落后性的一面;“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体现了实行婚姻自由,具有进步性,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题意。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

14、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名师点睛】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14. 1895年2月,严复指出,如果中国此时仍不能彻底清醒的话,“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读书人出身的戏曲演员汪笑侬当时在大连演戏,唱出“国破家亡,死了干净”两句,一时大连“人人皆善述此两语,殆成为口头禅”。这反映出,甲午

15、战败A. 激发国人的爱国救亡意识B. 打击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C. 使中国开始学习西方D. 使国人深陷亡国之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甲午战败后,严复警告国人要彻底清醒,否则会亡国灭种;大连民众哀叹国家衰亡,表达出国人急切地爱国救亡之心,故A符合题意;大连民众哀叹国家衰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甲午战败打击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但是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依旧保持清醒,B说法片面,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到中国学习西方,故排除C;甲午战败并非是亡国,亡国之痛说法错误,故排除D。15. 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

16、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A. 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 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 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 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不遵皇命,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反映了中央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A 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衰微导致战败,B说法错误;据材料“汉族东南大员”不能代表整个汉族,C说法错误;外交事务属于国家间的交往,东南各省与列强的协议不在外交范围内,D错误。【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族东南大

17、员先是“拒不奉诏”, 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考查的是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明白“东南互保”协议的性质。16. 据载:“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共和观念风行B. 帝制基础尽除C. 传统文化皆废D. 民权高度发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辛亥革命后”、“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辛亥革命的影响。据

18、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具有片面性,帝制基础不是尽除,“尽除”表述错误;C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表述“民权高度发达”,不符合辛亥革命后初期的民权史实。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7.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这种转变表明A.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B. 社会矛盾发生改变C. 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 十月革命影响扩大【答案】A【解析】“1919年学生运动”指五四运动,“先救国后救人”反映了

19、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说明当时民族意识日益增强,故A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误;当时民族经济只是“短暂春天”,不是迅速发展,且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与“先救国后救人”无关,故C错误;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先救国后救人”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A。18.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 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

20、路B. 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C. 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D. 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误,开始改变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时期;“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本题答案选B;C项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认识到的;D项没有看到最高革命纲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二大19. 在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阻截,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仍继续出版红星前进红炉等战地报刊,强调:“写标语、画壁报是红军素有的特长”,要求“

21、各级政治机关引起必要的注意”。据统计,红军创作的长征题材诗词歌曲有3万多首。这反映出A. 长征为革命文艺提供了素材B. 红军将士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C.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工作D. 文艺作品是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答案】C【解析】【详解】在艰难困苦的长征途中,中共中央继续出版战地报刊,强调书写标语、画壁画、写诗词歌曲等,这反映出党中央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故C项正确。A项理解错误,排除;B项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20. 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22、A. 企图维护独裁统治B. 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C. 准备对日防御作战D. 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6年”和“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说明这一计划是针对即将爆发的全国性抗战进行防御作战的准备。故答案为C项。从时间信息看,主要是为了抗战,排除A项;从地理位置来看,江浙沪一带与围剿革命根据地无关,排除B项;D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21.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此论意在()A. 巩固抗日

23、民族统一战线B. 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精神C. 强调人民革命的重要性D. 建立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重庆谈判中毛泽东将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与种子与土地的联系进行类比,体现了共产党在追求民主和平中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B正确;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重庆谈判重在避免内战而非提倡革命,排除C;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排除D。22. 1949年的人民日报头条刊载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这意味着A. 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 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有重新认识C. 社会主义建

24、设的迅速展开D.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答案】D【解析】 根据题干“1949年”、“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说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故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仍然进行土地改革,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展开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49年”、“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2

25、3. “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以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A. 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B. 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C. 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D. 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由于实行津贴,从事参政的公民比以前增多,说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故C正确;材料中津贴制度并没有扩大雅典公民的范围,排除A;津贴制只是刺激公民参政,并不会使雅典公民摆脱贫困地位,排除B;雅典民主是奴隶贵族的民主,津贴制的实行并不会铲除贵族的政治特权,排除D。故选C。24. 十二

26、铜表法采用固定罚金制,一些贵族依仗其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于是,法 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这体现出A. 法官可随意解释罗马法B. 公平正义理念得到伸张C. 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 法律优先保护弱者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罗马法的发展,材料中法官的判决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受害人的利益,故A项错误。由“固定罚金制”到根据“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的变化体现的是公平,是对材料中“一些贵族”不正义行为的约束,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对人身权的保护,故C错误。 十二铜表法根本上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故D错误。25. 按照英国权

27、利法案的设计: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这表明当时英国A. 资产阶级主导政权B. 下院成为权力中心C. 国王依然掌握实权D. 形成三权分立机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王还仍然拥有很大的权力,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还需要完善,进一步限制国王权力,C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资产阶级是否主导国家政权,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权利法案的设计的内容,并不是说明下议院是国家权力的中心,B错误;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并不是三权分立体制,D错误。26. 美国

28、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A. 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B. 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D. 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来看,属于间接民主;材料中的“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体现出间接民主的优势。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间接民主的优点并非只是避免多数暴政,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9、,排除。27.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A. 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B. 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C. 美国与欧洲国家都实行专制D. 美国有效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中央政府更有权威,立法权更集中,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政体,故A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制度的优点,故B项排除。28. 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

30、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A. 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B. 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C. 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D. 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

31、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29.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A. 总统控制了议会B. 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C. 总统对议会负责D. 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总统有权召集议会开会,但总统也必须接受议会的要求和规定,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即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法国总统没有能力控制议会,故A排除;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彼此制衡关系,而不是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总统对议会负责,

32、故C排除。30. 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派出的58名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占有17席。1871年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中14票足以否决议案。以上材料说明A. 德国为君主立宪制,皇帝决策受制于各邦B.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占居主导地位C. 联邦议会通过议案须得到帝国议会的批准D. 地方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其权力均衡【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构成体现出其为联邦制国家;而在25个邦构成的联邦议会中,普鲁士占据了58席中的17席,与此同时,联邦议会中14票足以否决议案,这说明普鲁士拥有对联邦议案的否决权,体现出普鲁士的主导地位;B项正确。题干内容主要是关于德意志联邦

33、议会的人员构成、否决议案的标准,难以体现出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更体现不出皇帝与各邦的关系,排除A。题干没有关于帝国议会的内容,因而也就体现不出联邦议会议案须经帝国议会批准的内容,排除C。各邦在议会中的权力并不均衡,普鲁士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

34、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答案】(1)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

35、,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可知,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官僚机制运行方式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方面分析其进步性。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

36、使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 在各省代表联合会时期(修订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此为临时约法的前身),宋教仁曾主张内阁制,因有人怀疑宋教仁想当内阁总理加以反对,终采总统制。临时约法为防袁世凯专权与异心,又采内阁制,使民初的法制成为所谓的“对人立法”

37、。这种因人定法、法随人变,虽然用意在维护革命成果,但是对待宪法的工具主义态度无疑降低了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宪法精神薄弱至极。摘编自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基本原则。(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迅速遗弃的社会原因。【答案】(1)原则和特点:人民主权、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小,政治软弱;军阀弄权,社会动荡不安;专制思想根深蒂固,教育不普及,民权思想薄弱;宪法意识、宪法信仰淡薄。【解析】【详解】(1)原则: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

38、一律平等。”可知,人民主权、民族平等的原则;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三权分立的原则;根据材料“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可知,责任内阁制的原则。(2)原因:根据材料“宋教仁曾主张内阁制,因有人怀疑宋教仁想当内阁总理加以反对”“当时人们的宪法精神薄弱至极”并结合所学,从中华民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小,政治软弱;军阀弄权,社会动荡不安;专制思想根深蒂固,教育不普及,民权思想薄弱;宪法意识、宪法信仰淡薄等方面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迅速遗弃的社会原因。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

39、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为了保障这些权力,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材料二 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

40、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摘编自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1)根据材料一概述独立宣言的基本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答案】(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2)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与制衡;实行国会两院制,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参议院与众议院、大小州相互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最高法院大法官、参议员、总统都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防止选民权力滥用。【解析

41、】【详解】(1)本题考查独立宣言的基本主张。根据材料“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力”“为了保障这些权力,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可概括出,独立宣言的基本主张主要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2)依据材料二“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下: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与制衡;实行两院制,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参议院与众议院、大小州相互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最高法院大法官、参议员、总统都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防止选民权力滥用。- 1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