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1.99MB ,
资源ID:591017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101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丰县广宇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2018-2019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人的环保刘绍义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

2、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了古人对水源要求严格。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要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在里面,就要用火把它熏出。韩诗外传记载,晏子对齐景

3、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周礼记载:“掌除墙屋。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说文解字曰:“厕,清也。”释名:“

4、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也就是厕所。不仅如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对厕所的位置要求挺严。墨子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汉书五行志:“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

5、洒道。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后汉书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洒水车。(原文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根据释名和博物志的记载,古人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在建造房屋以前,也要考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合适。B. 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因此对提供饮水的水井经常淘洗清理,防止出现“井泥”等污染水源。C. 几千年前,古人就用土塞、火熏、水灌的方法来防治老鼠,不过火熏、水灌的方法也有弊端,不但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还可能会烧毁梁木,浸塌墙壁。D. 古人用蜃壳捣成的灰来给房屋内部消

6、毒,以便驱赶清除藏在屋内的虫豸,与我们现在用石灰消毒杀虫作用相同。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后汉书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是说古人采用清理疏浚水井或是改换水井的方式,以保证居民用水的安全。B. 老鼠、苍蝇、蚊子、虱子等从古至今都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传染疾病的害虫,人类与它们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C. 庄子庚桑楚云“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是说游观王室的人周旋于整个宗庙,同时又要参观其厕所。可见古人把厕所作为检验房屋质量的重要标准。D. 古人严厉禁止在道路上乱倒垃圾,汉代时,还要在道路上洒水以防止尘土飞扬损害人体健康,也由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洒水车。3. 根据原文

7、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决定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必须认真对待并重视。B. 秦时商鞅用黥刑惩治道路上乱倒垃圾的行为,因此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C. 古人净化环境的方法很多,例如用火熏、水灌来防鼠,用艾草来熏蚊子,用蜃灰来消毒杀虫,这些方法至今我们还有所借鉴。D. 古代对公共厕所非常讲究,对建修公共厕所的位置和尺寸都有严格规定,根据墨子记载,公共厕所的墙高必须在十二尺以上。【答案】1. C 2. A 3. B【解析】1.“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于文无据。2.“浚井改水”的意思是清理疏浚井水,改善井水品质,不含改换水井的意思

8、。3.“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说法过于绝对。【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C项“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于文无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不能很好地祛除鼠患”于文无据。【2题详解】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项“浚井改水”的意思是清理疏浚井水,改善井水品质,不含改换水井的意思。【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A项“浚井改水”的意思是清理疏浚井水,改善井水品质,不含改换水井的意思。【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

10、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B项“秦代绝不会出现乱倒垃圾的行为”说法过于绝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刘国芳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

11、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

12、叫康枣,他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

13、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老人说:“可以。”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孩子说:“我叫李子。”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我说:“那不浪费了?”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

14、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有本事上来呀。”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4. 下列对小

15、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B. 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地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C. 小说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叫康枣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来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D. 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无人照顾的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5. “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16、请简要分析。6. 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答B得3分,答E得2分,答C得1分,答AD不得分。 5. “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将小说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通过抒写“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6. 明指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暗喻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在市场经济和打工潮的冲击下农村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的忧虑。【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

17、的分析鉴赏。A项,“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不准确,更重要的是写人;“衰败、荒芜”也言过其实。【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人物的作用分析,“我”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借助第一人称“我”之口叙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通过抒写“我”的感受,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点睛:对于人物形象作用题,考生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作答。1从对人物形象上: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2从对主题上: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3从对情节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4烘托气氛的作用。考生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思考作答。【6题

18、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标题的寓意。“遗落在乡村的果子”,分析其本意及比喻意。明指乡村里成熟后无人采摘,烂了落了的果子。暗喻乡村里像果子一样不被重视、缺乏关爱的留守孩子。最后点明象征意。(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近日,一篇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发众多家长的热议。数学课200元一节、新概念英语2000多元一期、钢琴课450元一节各种培训班账单被家长无奈地称为“碎钞机”。据扬子晚报13日报道,在参与相关线上调查投票的348位网友中,超过三成网友表示孩子暑期补课花费已经超过万元。其中南京一位初中生表

19、示,她光数学就上了3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还上了钢琴课等,花了好几万元。一位家长补充说,这些花费仅是上补习课的费用,如果加上购买辅导资料、课外书,外出旅游或者各种游学夏令营,1万元是远远不够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暑期疯狂补课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首先是家长和学生被升学压力裹挟,为了进好学校,大家都很焦虑。家长普遍抱有这样的心态:班上成绩好的学生都在补,那其他学生还能不补吗?(摘编自扬子晚报全媒体)材料二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同年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

20、为1.82亿),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而根据新浪数据中心此前联合某教育机构发布的2017全国中小学生课外培训调查报告,在为补习“埋单”的家庭中,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每年参加课外辅导的花费为200010000元,更有13.7%的家庭每年为教育培训花费达2万以上。作为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承载起学生对于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和分众化的需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年来民办教育培训行业风生水起,被受众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整个民办教育培训行业中,近95%的市场份额被众多中小型机构占据,几家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所占份额不超过整个市场份额

21、的5%,相对而言,对小机构的监管更难,对主管部门的挑战更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分析。 “还有一个数字让人忧虑,据不完全统计,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中,证照齐全的比例不到20%,这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直接表现为: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低、教学质量无保障、价格机制混乱,聘用的教师无资质、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流动率过高,教学无保障等”。“在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施行之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虽然叫培训机构,听起来属教育范畴,但一定程度已脱离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大量机构为公司性质,在工商部门注册。尽管有少量经过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前置审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监管力度也还不够。”(摘编自人民日报

22、2018年01月25日)材料三 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中立表示:“学生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成绩,通过校外补课的形式片面追求成绩,这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绿色升学率。”“减负是全社会的问题,应多方联动解决。” 四川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认为,学校应坚决执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推进课堂和课程改革,向课堂要质量。社会上的“文凭歧视”现象愈演愈烈,不断为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推波助澜。不管待聘岗位对人才类型有何特殊要求,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都要求岗位申请者的本科出身必须是“985”或“211”大学,否则一概不予

23、录用。这种失范行为给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号称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对基础教育不择手段地索取高分学生。当学校、家长和孩子都盯着全国这一百多所大学的有限席位时,其竞争之惨烈、后果之严重着实难以想象。既然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社会就有责任与教育理性沟通,为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给教育以正确导向。(摘编自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减负政策执行力反思与出路)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半数以上在校中小学生曾参加过校外培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B. 校外培训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最重要

24、的原因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C. 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不规范,原因在机制层面,即教育部门与工商部门的管理边界模糊。D. 尽管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诸多“顽疾”并发,难题挑战共存,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只能是适得其反,孩子必定无所成就。B. 家长和学生对难以承受的学业负担怨声载道,表明他们会对以后的课外培训更加理性,对孩子学业的要求会更宽松。C.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其全面发展,而且还催生出众多社会问题。

25、D. 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9. 请针对假期“补课热”的负面影响提出解决方法。【答案】7. B 8. C 9. 家长应理智对待,并量力而行;学校应坚决执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应明确职责,加强行业的监管与治理。政府部门对高校生源选拔制度进行联动改革,改变“唯分数论”的选拔模式。社会应避免“文凭歧视”,特别是用人单位也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

26、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这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直接表现为: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低、教学质量无保障、价格机制混乱,聘用的教师无资质、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流动率过高,教学无保障等”分析可知,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是校外培训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原因之一。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

27、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结合文本内容“这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绿色升学率”分析可知,“必定无所成就”说法过于绝对。B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更加理性,要求更宽松”错。D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无中生有。故选C。【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针对假期“补课热”的负面影响提出解决方法,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家长应该理智对待、量力而行;结合“学校应坚决执

28、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推进课堂和课程改革,向课堂要质量”分析可知,学校应坚决执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结合“但一定程度已脱离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大量机构为公司性质,在工商部门注册。尽管有少量经过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前置审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监管力度也还不够”分析,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应明确职责,加强行业的监管与治理;结合“社会上的文凭歧视现象愈演愈烈,不断为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推波助澜”分析,社会应避免“文凭歧视”,特别是用人单位也要不拘一格用人才。【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

29、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纮,字世缨,单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南京御史。劾治内官傅锁儿罪,谏止江南采翠毛、鱼等使。权贵忌之,蜚语闻。会考察,坐谪湖广驿丞。成化十三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奏镇国将军奇涧等罪。奇涧父庆成王钟镒为奏辩,且诬纮。帝重违王意,逮纮下法司治,事皆无验。而内官尚亨籍纮家,以所得敝衣数事奏。帝叹曰:“纮贫一至此耶?”赐

30、钞万贯旌之。小王子数万骑寇大同,长驱入顺圣川,掠宣府境。纮与总兵官周玉等邀击,遁去。寻入掠兴宁口,连战却之,追还所掠,玺书劳焉。弘治元年以王恕荐,擢左副都御史,督漕运。奏言:“中官、武将总镇两广者,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总镇府故有赏功所,岁储金钱数万,费出无经,宜从都御史勾稽。广、潮、南、韶多盗,当设社学,编保甲,以绝盗源。”帝悉从其请。纮之初莅镇也,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景亦讦纮,勘无左证,法司当景死。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诏并逮纮,廷鞫卒无罪。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大臣王恕等请留纮,不

31、纳。廷臣复连章言纮可大用。居数月,起南京户部尚书。十一年引疾去。十四年秋,寇大入花马池,败官军孔坝沟,直抵平凉。言者谓纮有威名,虽老可用。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遂大败寇。十七年,以年老连章力辞,乞致仕。诏赐敕乘传归,月廪岁隶如制。明年九月卒,年八十。赠少保,谥襄毅。(节选自明史秦纮传,有删改)注:鱼:指,一种水鸟,善于捕食小鱼、昆虫等;鞫:审问。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

32、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B. 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C. 率纵私人扰商贾/ 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D. 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谪”常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有“迁”“贬”“黜”等。B. “奥援”为“暗中支持

33、、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C. “尚书”为古代官职名,始于战国,以后历代相承。文中指“六部”中“户部”的最高官职。D. “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纮宦海沉浮,生活清贫。秦纮在官场上历经官职的升降起伏;为官多年,家产却寥寥无几,生活显得俭省、清贫。B. 秦纮很有见识,常受重用。他对“贸易”“诉讼”等事的看法颇有见地,得到皇帝的肯定;并且多次受到朝廷重用。C. 秦纮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秦纮不畏官宦贵族权势,多次揭露一些权贵的不法行为,如弹劾总兵官柳景贪婪暴

34、戾等。D. 秦纮老当益壮,勇立军功。舆论认为秦纮年纪大了但威名仍存,所以他所统领的军队声威大振,取得了卓著的军功。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入掠兴宁口,连战却之,追还所掠,玺书劳焉。(2)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不久敌寇又进犯劫掠兴宁口,(秦纮)率兵连续使敌人退军,并追回被掳掠的东西,朝廷下玺书慰劳他们。(2)(秦纮)亲自祭奠阵亡将士,掩埋他们的遗骸,上奏要求详细记录死于战争的指挥朱鼎等五人的业绩,抚恤战死的将士家属。【解析】试题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率纵私

35、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比如“商贾”指“商品交易”,“公事”,“土官”,土人官吏。“天下镇守官”, 天下镇守的官员。“军职”,军中的职位。“民讼”,百姓的诉讼。“制”,国家制度。“不辜”作“杀”的宾语,应为“贼杀不辜”;“讼”作“受”的宾语,应为“受民讼”。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都放纵自己的亲信干扰商品交易,抬高私人的地位。擅自处理公事,乱杀无辜,勾结土人官吏干坏事谋利益。而天下镇守的官员都可以擅自倚仗军中的职位,受理百姓的诉讼,这不是国家的规矩,请严加禁止力求杜

36、绝。”【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

37、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

38、”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比如“商贾”指“商品交易”,“公事”,“土官”,土人官吏。“天下镇守官”, 天下镇守的官员。“军职”,军中的职位。“民讼”,百姓的诉讼。“制”,国家制度。“不辜”作“杀”的宾语,应为“贼杀不辜”;“讼”作“受”的宾语,应为“受民讼”。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A项“迁”有“左迁”和“右迁”之分,其中“右迁”指“升官”;“黜”为“降官或者罢官”,与“谪”有区别。【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

39、识记A。【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D项,结合原文第四段可知,“他所统领的军队声威大振”的主要原因是“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而非“舆论认为秦纮年纪大了但威名仍存”。【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

40、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13题详解】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寻”,不久;“却”,使动用法,使之退却;“所掠”,所字结构,

41、被掳掠的东西;“劳”,慰劳。第二句中,“躬”,亲自;“骼”,遗体;“死事”,死于战争的事情;“军士战殁者”,定语后置,战死的将士。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宁口”“玺书”“阵亡将士”“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

42、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秦纮,字世缨,单县人。景泰二年间的进士,被授予官南京御史。他弹劾要求治内官傅锁儿的罪,进谏要求停止江南采购翠毛、鱼等的差使。权贵们很忌恨他,放出流言蜚语让朝廷内外知晓。恰好遇上官员考察,因而他被贬为湖广驿丞。成化十三年,他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奏告镇国将军奇涧等有罪。奇涧的父亲庆成王钟镒为此上奏辩解,并诬陷秦纮。皇上难以违背庆成王的意愿,把秦纮逮捕到司法部门治罪,但事情都没有实证。而内官尚亨去抄秦纮的家,把所抄得的破衣服等几件事上奏。皇上叹息说:“秦纮就穷到了这般地步吗?”便赐予宝钞万贯对他加以表扬。小王子的数万骑兵侵犯大同,长驱直

43、入到顺圣川,劫掠宣府境内。秦纮与总兵官周玉等主动出击,小王子的骑兵逃跑离去。不久敌寇又进犯劫掠兴宁口,秦纮率兵连续击退敌人,并追回被掳掠的东西,朝廷下玺书慰劳他们。弘治元年,因为王恕的推荐,他被提升为左副都御史,督办漕运。他上奏章说:“太监、武将总督镇守两广的,大都放纵自己的亲信干扰商品交易,抬高私人的地位。擅自处理公事,乱杀无辜,勾结土人官吏干坏事谋利益。而天下镇守的官员都可以擅自倚仗军中的职位,受理百姓的诉讼,这不是国家的规矩,请严加禁止力求杜绝。总镇府从前有赏功所,每年储备金钱几万,费用支出没有账目,应当随都御史稽查。广、潮、南、韶多有盗贼,应当设立地方学校,编定保甲,以此杜绝盗贼之源。

44、”皇上都听从了他的请求。秦纮刚莅临边镇的时候,弹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婪暴戾,柳景被捕下狱。柳景也攻击秦纮,经过调查没有旁证,司法部门判处柳景死刑。但柳景与周太后家联姻,有着很深厚、有力的背景,所以对秦纮不停地攻击。皇上下诏一并逮捕秦纮,当庭审讯,最后还是证明他没有罪。皇上便下诏赦免柳景一死,削夺官爵赋闲家居,而秦纮也被罢官回乡。大臣王恕等请求留任秦纮,没被采纳。朝廷臣僚又接连上奏章说秦纮可以委以重用。这样秦纮在家住了几个月,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十一年,他因为患病离任。十四年秋季,敌寇大肆入侵花马池,挫败官军于孔坝沟,一直深入到平凉。舆论称秦纮有威名,虽然年老还可以一用。朝廷便下诏起用他为户部

45、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领统辖各边疆的军务。秦纮快马赶到固原,巡视官军遭到战败的地方。秦纮亲自祭奠阵亡将士,掩埋他们的遗骸,上奏要求详细记录死于战争的指挥朱鼎等五人的业绩,抚恤战死的将士家属。他弹劾并要求治败将杨琳等四人之罪,调换守边将领。他训练强壮的战士,兴办屯田事宜,申明号令,军队的名声大振,于是大败敌寇。十七年,秦纮因为年老接连上奏章坚决推辞,并请求让他辞职回乡。皇上下诏赐予敕文,乘驿车回家,每月供应米粮与每年安排奴仆还照官方的规格。第二年九月他去世,享年八十岁。朝廷赠官少保给他,他的谥号为襄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代 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

46、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B. “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C. “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D. 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15.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借景抒情。诗借所见到的缺月

47、、芭蕉、丁香等景物,抒发发主人公失望、愁苦的情感。比喻(或象征或拟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是借物写人,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

48、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错误,从诗中来看,“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故选D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考生要先指出手法,然后再分析情感。从诗中来看,这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

49、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中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她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欲望还休。“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隔,无法相会。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

50、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这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景色。高下远近,错落有致。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考生从借景抒情和比喻拟人的角度分析即可。【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

51、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 。(2)凭谁问:_,尚能饭否?(3)质胜文则野,_。(4)同心而离居,_。(5)_,天下归心。(6)_,依依墟里烟。【答案】 (1

52、). 早生华发 (2). 廉颇老矣 (3). 文胜质则史 (4). 忧伤以终老 (5). 周公吐哺 (6). 暧暧远人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忧”“哺”“暧”。【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

53、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士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义精神而独具特点。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舍身刺杀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_,而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

54、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而导致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_,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的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_,即便是一生追随,_,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英雄的悲剧形象。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B. 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55、,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C. 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D. 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B. 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C. 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D. 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

56、功伟绩B. 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C. 再造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D. 再造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答案】17. A 18. C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认真辨析原句的语病,同时要注意仔细斟酌选项对原句的修改。文中划线句子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应是先人身上依附,再活动上服务。第二处修饰不当“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通过辨析,故答案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文意填空的能力

57、。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按逻辑顺序应先“主观上”再“客观上”;“以政治为出发点”属于“主观”范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属于“客观”范畴;注意与下文专诸刺杀王僚的事例相照应。故本题答案选C。【19题详解】知遇之恩: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德。再造之恩:像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第一处文中语境是“公子光赏识重用”,所以用“知遇之恩”较为符合语境;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令人发指:叫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

58、愤怒到极点。第二处是人物因君王昏庸而愤怒,所以此处用“怒发冲冠”较为合适;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不虞之誉:预料不到的赞扬。第三处是侠士人物命运的陈述,所以此处应该用“不测风云”;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第四处是指人物一生的贡献过程的描述,所以用“劳苦功高”更为贴切。故本题答案选B。【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

59、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20.下面这则应用文在文字和表达上有五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招领启示各位同学们:本人于9月26日下午放学

60、后捡到红色钱夹一只,内有人民币伍拾圆,请失主速与高三(9)班张宇同学联系,本人十分感谢!高三(9)班张宇2018年9月26日【答案】“启示”应为“启事”。“各位同学们”重复,去掉“各位”或“们”。应写明拾物地点。物品的特征不应具体写出,改为“内有人民币若干”。去掉“本人十分感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简明和连贯的综合表达能力。语言简明的题目主要有删掉的多余的内容,用代词替换重复的成分,转换句式使陈述对象一致、连贯。此题综合考核以上内容,注意话题的一致,代词的替代。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

61、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本题要注意从用词、简明、文体、谦敬等角度进行考虑,例如“启示”使用错误,应该用“启事”;简明 “各位同学们”语义的重复;“本人十分感谢”就不符合语言场景的得体,因为是“失物招领”。21.下面是某地规划部门对无名路命名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答案】对无名路命名首先需规划部门查阅历史资料,现场实地踏勘,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命名预案,再征求各方意见,并召开专家论证会,最终形成命名意见,报请上级政府审定。【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62、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地规划部门对无名路命名的流程图”,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初步命名预案”“征求各方意见”“专家论证会”等要素,结构流程图的走向,用概括性的语言,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就像三类鱼。第一类:鱼缸中的鱼。被装在精致的鱼缸里,并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美丽动人。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欣赏它。它特别高兴,后来没有人来欣赏它了,它几乎被人们淡忘。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忧郁

63、而死。第二类:池塘中的鱼,被饲养在池中,初阳中钻出水草觅食;傍晚又钻进水草酣睡。突然有一天,一张大网撒向鱼池,所有鱼被一网打尽。第三类:海中的鱼。所有的海鱼组成一个大集体,无止境地漫游,没有任何约章,每天与大自然作着无止境的争斗。有的死了,而其中一些则幸存下来。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标点规范。【答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子曰:“人无

64、远虑,必有近忧。”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但我总觉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夫子警语,译得不够准确,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总会有忧虑的,或者是近的,或者是远的,或者二者俱有,只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罢了。如果将其解释为“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不作长远考量(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反而应该是今天不作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倒置的疑虑。今日的忧愁是昨日所致。昨日的那些相关决定如果不正确,昨日的作为如果不够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

65、以避开呢?进而去认知、体悟这些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新检讨下来,不但学得教训、经验,不致重蹈覆辙,并能强化对事物相关影响的认知,增长决策判断力。俗语说,“不增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

6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讲:“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这是因为如果连眼前的事物都没有办法处理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糊涂,那生活终将是一团乱。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而没有忧虑的人,并不一定快乐,因为他们总会想到那遥不可及且不可与其的未来。因此,现在和未来是必须要相互联系,奋斗的曲线必须是专注且连续的,才能有好的人生旅程。反而是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总忙着应付眼前的一切,倒也容易“知足常乐”。拜伦说:“忙碌,就没有时间流泪了。”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我们唯有在困苦中才能磨炼自己,也

67、才能不断获得突破困难后的快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生活就像三类鱼”,这是以“鱼”来喻指“生活”,材料共列出三类鱼,每一类鱼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最终的结果,如第一类鱼,“鱼缸中的鱼”,它们被装在精致的鱼缸里,并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美丽动人,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欣赏它,它特别高兴,后来没有人来欣赏它了,它几乎被人们淡忘,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忧郁而死。这一类鱼只有空虚的“美丽”,其实一无所有,过着没有价值的生活。第二类鱼,“池塘中的鱼”,它们被饲养在池中,初阳中钻出水草觅食;傍晚又钻进水草酣睡。突然有一天,一张大网撒向鱼池

68、,所有鱼被一网打尽。这类鱼拥有了自由,却只能在等待中死去。第三类鱼,“海中的鱼”,所有的海鱼组成一个大集体,无止境地漫游,没有任何约束,每天与大自然作着无止境的搏斗。有的死了,而其中一些则幸存下来。第三类鱼既有拥有也有失去,它们拥有自由,拥有为生存而进行搏斗的意志;它们有的会失去生命,但那种死亡是值得的,因为它们真正体验过生活。然后分析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类鱼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几类鱼进行立意。立意的时候要注意三类鱼之间对比的契合点。参考立意如下:(1)要拥有自己的空间;(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没有远虑必有近忧;(4)在拼搏中获得生存;

69、(5)自由与安逸;(6)生命在搏击中绽放异彩;(7)适者生存。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