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析结构不定造成的歧义1词性不同带来多种理解句子中某个字词可以作多个词性处理,可能产生歧义,即词性两可。 误例: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 解析:“和”词性不明,既可以理解为连词,句意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自己去干某种事”;也可理解为介词,句意为“他只背着总经理,跟副总经理一起干某种事”。2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误例: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解析:动词“发现”的对象是“敌人”还是“敌人的哨兵”?不明确。可据其中一种意思改为“哨兵发现了敌人”。 3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误例: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解析:“对”的管辖范围不明确
2、,是“对”报案人愤慨还是“对”围观者的行为愤慨?表意不明确。 4修饰两可而造成歧义 误例:数百位战斗英雄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表彰会。 解析:数量短语作为定语易出现歧义,“数百位”是修饰“英雄”还是修饰“亲属”?不明确。可将“数百位”调到“亲属”前,消除歧义。 5由停顿不同而造成歧义 在同一句话里,由于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同,或者在阅读过程中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因句子比较长而需要停顿,若停顿的位置不同,也会造成意思上的很大差异。 误例: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解析:由于逗号停顿的位置不同,原句可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其一是:如果“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那么“安排住处,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其二是:如果“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那么“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6多义词(短语)造成歧义 由于句中某个词或短语是多义的而使句子意思可能有多种解释,即词义两可。 误例:张三借李四一本书。解析:“借”既可以指借入,也可以指借出。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张三借给李四一本书”,也可以理解为“李四借给张三一本书”。7多音多义带来多种理解 句中某个字是多音字,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口头表达时不一定出现)。 误例:他在办公室看材料。解析:“看”读“kn”,表示“看守”;读“kn”时,表示“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