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力的合成教材内容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物理必修1 (司南版)第五章第一节“力的合成”。本节涉及的共点力、合力的概念和力的合成定则三个知识内容,是力学、动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最基础的知识内容,平行四边形法则是矢量运算的通则,学生能否理解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因而本节是高中学生物理学科分流的分水岭,学好本节意义十分重大。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归纳概括水平较低,概括习惯多数尚未形成,抽象演绎思维还要依托形象事例来帮助。据此,共点力、合力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学,但合力概念的重点要给予点明提练,并举例解释。力合成定则中的同一直线问题初
2、中已学,但也有遗忘,教学中不能当成学生已知而避而不谈,也不能简单口头复述,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觉回顾并顾及多数学生,以加深理解,提高复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发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涉及矢量(力)的实验记录,矢量(力)的描述,以及从描述图中进行发现“平行四边形”规律三个环节。在初中,学生已在“光的反射,折射”中练习过如何用实验记录光线的位置和方向,本节之前刚学习了力的描述(图示),而要在图示中进一步发现分力与合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只要实验记录及图示做得准确,是很容易感觉出来的。因而,学生独立发现这一规律所需的知识技能是具备的,可行的。要让学生及时地,自主地感悟出“探究力的合成”,必经:记录
3、合力与分力的三要素,:怎样记录,:记录后要如何探究,需要学生较高的创造思维,迁移能力和流畅思路,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意识到,整个思路就无法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就不能进行;加上受课堂时间限制,课堂内独立完成难度是较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功能,做好第一:及时点拨,既让学生自主完成又不越俎代庖确;第二:注意安排思考时间,确保多数同学均能学有所获;第三:注意将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分化,调控思维的强度,实现因材施教。由于橡皮筋两次拉回同一点时微小的视觉误差,会明显影响实验的结果,其精度不如悬挂法,学生在实验中要特别注意。教师演示最好用悬挂法,即为提高精度,又可做教材外方法的补充。设计思想:以共点力
4、、合力、力的合成定则三个知识目标的认知学习为主线,选择合适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相应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实现其它两维目标。其中共点力、合力的概念的认知途径设计成让学生直接以定义出发进行实例判断,以让学生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过程;力的合成定则分为同一直线的两力合成和互成角度的两力合成;前者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以让学生感受如何温故知新;后者的认知学习分为四步:判断能否将同一直线的结论移植到互成角度的情况。分析不能移植的原因。设计实验方案,记录矢量合力与分力。研究记录情况,从中发现规律。将认知过程进行分化可以降低学生自主学习难度,依学情分析,我们预测只有
5、分化成这四个环节,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时间里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过程切分得更细会降低学习难度,过程中生成性的体验减少,过程切分过大学习难度将提高,学生可能难以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最后只能沦落为教师直接讲授结论。因此,均不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至少获得:锻炼如何用理论或实验现象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培养应用已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感受忠实记录实验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的科研方法,培养尊重实际的态度,体会准确的实验是科学发现的基础。通过具体事例理解共点力,合力的含义,清楚“等效”的内涵;通过对悬挂体的分析,学习同一直线的力合成规律;通过探索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知道记录矢量方
6、法,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准确的实验对于科学发现的意义,并从中理解力的合成定则,练习弹簧称的使用;通过对练习的求解,掌握应用作图法求解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事例理解共点力,合力的含义,清楚“等效”的内涵;2 通过对悬挂体的分析,学习同一直线的力合成规律;3 通过探索互成角度力的合成规律,知道记录矢量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准确的实验对于科学发现的意义,并从中理解力的合成定则,练习弹簧称的使用;4 通过对练习的求解,掌握应用作图法求解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事先要选择好演示用的沙袋与细线,使得单股线拉时线断,双股线拉时不断。:每两人为一组,准备铁架台一架,弹簧称2把,铺纸的平木板1
7、个。其它的橡皮筋、棉线、钩码等学生可依自己设计的方案任选。教学重难点:重点: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教学过程设计:(图1)一引入新课:1问:力的作用效果由哪几个因素决定?如何完整地描述一个 力?(决定因素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完整描述可以用力的图示)2(出示2个相同的沙袋)问:如何将沙袋停放在空中?(生答:用线悬挂)3(师将沙袋用一根棉线悬起,但棉线断了)又问:怎么办?(生:方法一:将刚才的棉线折成两股后再悬挂沙袋;方法二:换用一根较粗的线去悬挂)(图2)GGTT1 T24(师按生的两方法成功地将沙袋悬起,如图1【板画】,表扬学生)再问:刚才用单股线挂时断
8、了,用双股线挂为何不断?(生通过受力分析,如图2【板画】,分析后回答:单股线挂时线的最大拉力,故断。双股线时,如每股线相等有,故而不断。学情预测及设计意图:下面的认知过程,要求学生清楚矢量的特性及其描述方法,设置1以防这一知识的遗忘并促进对其主动运用。设置2、3、4环节是为引入共点力、合力这两个概念设置的,将单调的新概念的学习融入用旧知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在解释线为何断的过程中,复习了与下面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能完成自主探究力的合成作必要的铺垫。二新课教学:共点力、合力、分力的定义(图23)GGTT3 T45师介绍共点力的定义,并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6师介绍
9、合力的定义:像图2那样,T直接将沙袋悬挂住,而T1、T2共同作用也将同样的沙袋悬挂住,因而T单独作用与T1、T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样,T就叫做T1、T2的合力。反过来,T1、T2叫做T的分力。像这样,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和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合力、分力定义的强化7让生判断:(1)如果如图2中,右左两边的沙袋不同,T能否称为T1、T2的合力?(不能)(2)将图2中右边的两条线掰开成如图3【板画】,这时,T3、T4与G是否为共点力?(是)T能否称为T3、T4的合力?(可以)(图4)A BFA BF1F2(3)(出示已钉在木板上的
10、橡皮筋)问:用一个力F与用两个F1、F2分别拉同一橡皮筋(如图4),在什么情况下F可以称为F1、F2的合力?(当两次拉后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相同时)学情预设及设计意图:共点力的概念学生只需如定义的字义进行理解即可,合力的概念如不加点明、举例判断,学生无法当场理解,而这一概念的理解将直接关系到能否独立探究力的合成规律,因此设计7环节加以巩固落实。环节7中的图3、图4,为下面设计记录合力与分力的实验提供基础素材,减小设计的思维量和时间。分力共线时8以图2的右图为例,引导学生应用初中知识证明当分力F1、F2在同一直线时有:F1、F2同向时F合=F1+F2;-F1、F2异向时F合=|F1-F2|(方向与
11、较大的相同)。-9问:当分力互成角度时,它们与合力的关系与分力同向时一样吗?(让学生猜想: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分力间互成角度时10让学生观察下面的实验。(师演示:将图3中的两线掰得更开些,直至棉线断开。)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师生分析:同向时线不断;互成大同角时线断,说明T3、T4大于T1、T2, T=T1+T2,T3+T4T1+T2,也即:T3+T4T,说明互成角度时合力的大小不再等于两分力的和,即)。11师:,但T3、T4与T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我们相信它们有一定的联系规律,应如何揭示这一规律呢?请同学想一想。师生讨论得出:由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因此,合力T与
12、分力T3、T4的关系不仅与大小有关,还可能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因此,要揭示其关系的规律,除关注大小外,还应关注方向和作用点。为此,应先准确地记录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再用力的图示法将合力与分力描绘出来,然后慢慢进行分析研究。ABCOT3T4(图55)学情预设及设计意图:力的合成规律在互成角度时与在同一直线时是否相同,学生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如去除911三个环节,学生会感到突然,对12以下环节的目的意义,不能有较深的认知,911三关环节可以让学生清楚下面要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如何研究,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判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能力。12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量并
13、记录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要求说明实验步骤。13用实物展示仪展示同学设计的方案,并引导大家进行评价、修正和比较,确定较理想的几种方案。方案1(悬挂法):如图5所示用两弹簧称将重物悬挂起来。用贴有白纸的平木板贴近(不能压)三股细线上,用黑笔在板上及线上记下结点O及三细线的位置A、B、C。记下弹簧称TA、TB的读数。ABCO(图6)TA=TB=T=D改用一把弹簧称直接悬挂重物,将平木板贴近细线,并使板上已记着的点O、C与线上的点O、C重合,再用黑笔在板上及线上记下悬线的位置D,并记下弹簧称的读数T(图6)。方案2(橡皮筋法):参照课本P81(略)学情预设与设计思路:学生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
14、,教学中应尽量给予展示、点评和鼓励,以及时让学生认识到不足并加以改进。设计的方案只要合理即应给予肯定并努力在下面的具体操作中施行(只要能及时提供器材)或课后施行。这样,有利于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其个性发展,提高其学习兴趣。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巡查指导,有的学生文字表述不好,教师应让其用图示或手势表示其思路,然后帮助其将这些想法写出来,这对学生的进步是很有益的。只有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才能使其深刻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意义,才能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历程和艰辛,才能感受到追求精确和尊重事实对于科学研究是何等的重要,教学过程没有这个步骤,其三维目标中后二维的实现是表面和肤浅的。14让学生自行选取一
15、个方案进行实验。15要求学生将记录下的TA、TB、T用力的图示描述出来,并分析三者间存在的关系。学情预设及设计意图:TATTBABCOTA=TB=T=D(图7) 将实验记录过程与处理记录的过程分开,有利于时间的控制掌握。 实验记录过程中要深入学生进行指导,要将先完成的学生的记录图在展示仪上展示,以再次启发后进学生及时完成实验记录。力的图示也可能有学生不能完成,也要将先完成的学生的图示图进行展示,以启发其他学生及时完成。 如没有同学发现四边形关系,可引导同学连接T与TA、TB之间的端点,观察所构成的图的特点(如图7)。 如有同学较早发现四边形关系,不宜急于公布,要等待多数同学有共同的发现后再进行
16、展示公布,这样有利于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发现的历程。 对于部分同学图示后的TA、TB与T不符合四边形定则,教师应指导其检查记录是否准确,图示是否正确。16(1)展示得出平行四边形结论的同学的图示图(其中应尽量既有悬挂法,又有橡皮筋法)。(2)也展示不能得出平行四边形结论的同学的图示图,说明可能原因。(3)总结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略),并说明这是所有矢量的通则。(4)介绍历史上平行四边形定则发现的过程,说明定则的意义。OAB知识链接:关于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的研究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直至1586年,荷兰的数学家、工程师斯蒂文在静力与流体力学中明确指出平行四边形法规。三巩固练习:例、用两段绳子OA、O
17、B悬挂一重物,当OA、OB夹角为90时,测得TA600N,TB800N,试问该重物的G?四作业: 1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证明课本P 82的用矢量平移求多个力的合力的方法。2其他略五板书设计: T1TT2T是T1、T2的合力TT1 T2第一节:力的合成(1)共点力、合力、力的合成概念(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T1、T2同向时:T合T1T2T1、T2反向时:T1、T2有夹角时:T是T1、T2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如图所示,教学反思 本节能立足学生基础,较好落实自主学习。其中让学生从课本定义对有关共点力,合力的例子进行判断,不仅加深理解,而且节约用时,所举事例又为下面学生的设计提供思想素材;将互成角度力的合成分成记录三要素设计和实测图示发现两大环节,有效实现平行四边行定则的独立发现,让学生深刻体验科研过程,较好落实三维目标。全课显得流畅自然,实验简便易得,教学方法朴实无华。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