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977KB ,
资源ID:590409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040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九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九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

1、章末优化提升一、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国际环境(1)日本: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2)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2国内环境(1)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2)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3思想文化(1)

2、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2)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4领导力量(1)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2)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弱小。5改革途径(1)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2)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6改革措施(1)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2)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

3、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对应训练1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BC D解析:选C。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所述不正确;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

4、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并不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错误。故选C项。二、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埃及、俄国、日本、中国四国近代化改革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

5、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后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本国近代化的发展。对应训练2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A西

6、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解析:选B。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推动本国近代化的改革,而且根源都是西方工业革命影响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

7、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解析 (1)依据材料中的“粪土载道”“款项皆被官员私吞”“戊戌变法时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2)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根

8、据材料信息“除旧”“布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启示。答案 (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2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

9、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 (1)据“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服役期3年”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据材料信息“改建整个兵制”“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军事近代化、未能加强

10、清政府统治等方面作答。答案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建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

11、而已,非变法也。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解析 (1)由材料一“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和材料二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可知,二人都主张学习西方。(2)由材料一“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可得出光绪帝的主张“中体西用”,由材料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等信息,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革政治制度,二者变革思想的差异是造成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答案 (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

12、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4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方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已,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

13、、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解析 (1)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实质”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

14、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1阅读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1)图一反映了欧洲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说出你的依据。(2)图二反映了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两个事件在欧洲和中国产生的共同的积极影响是什么?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中“教皇”“圣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作答;第二小问,从图一信息: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和教士都重,这表明圣经重于教皇和教士,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教认为圣经是人们的最高权威和最高信仰,否定了教皇、教会的权威,反映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

15、(2)第一小问,依据图片中“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宗教改革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可以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等几个方面分析,提取其共同的积极影响即可。答案 (1)事件:宗教改革。依据:从图中可见天平上圣经重于教皇,肯定基督教的最高权威是圣经,否定教皇、教会的权威。(2)事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16、。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解析 (1)从材料一中“国会议行”“定宪法公私之分”可以归纳出“开国会,定宪法”;其他目的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作答。(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原因从维新派自身力量弱小、顽固派力量强大、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借鉴日本体制失败等角度分析概括。答案 (1)目的: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17、。(2)变化:主张皇权独断。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

18、卷)材料二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解析 (1)第一小问观念,据材料一“不当仅及

19、于士,而当下达于民”“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得出全民教育;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分析得出面临瓜分危机。(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中“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材料二“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得出兴学堂,据材料一“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得出办报刊,据材料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得出立学会;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中“读书人无不喜阅”得出宣传维新思想,据材料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得出孕育民主革命力量,据材料二“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得出扩大政治参与。(3)

20、据材料一得出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据材料二得出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结合所学,从相互促进的角度回答即可。答案 (1)观念:全民教育。背景: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举措: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作用: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3)关系: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

21、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梁启超传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

22、,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光绪大事汇鉴(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解析 (1)据材料一“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得出改革家威望不足,据“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得出变法过急,就“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得出用人不当,据“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得出失去改革时机。(2)结合所学,从注重宣传、变法要迅速等几个角

23、度回答即可;评析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据材料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得出合理性; 据“朕之权力实有未足”得出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据“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得出缺乏改革环境,据材料一“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材料二“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得出不讲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缺乏经济基础、维新派力量弱小、忽视民众力量等。答案 (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梁启超的认识: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变法要迅速推

24、行。(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

25、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2)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解析 (1)同志太孤即改革利益触及面太广,在此基础上罗列改革触犯他人利益的措施即可。如: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2)第一小问失误可从材料一“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说明改革的内容过多、

26、策略失当、树敌太多,材料二“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说明改革过急;第二小问根据问题总结经验,及改革策略要得当,循序渐进,制定恰当的目标等。 答案 (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答出两点即可)(2)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言之成理即可)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为推

27、行“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扶植资本主义成长,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到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摘编自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二(戊戌年)五月十六日上谕云:“农务为富国根本,亟宜振兴。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准空言搪塞。”六月廿九日谕云:“训农通商,为立国大端,前迭谕各省整顿农务、工务、商务,以冀开辟利源,各处办理如何,现尚未据奏报。著即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务学堂。”七月十三日谕

28、云:“现在讲求商务,业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并谕令上海、汉口试办商务局,拟定办法奏闻,现尚未据奏到。商会即商务之一端,著刘坤一等,归案迅速妥筹具奏。”摘编自(清)宋玉卿戊壬录(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步骤。(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在兴办实业的内容方面有何不同?综合以上材料,从策略的角度说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政策”“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等相关信息可知其步骤为先制定政策,然后创办国营企业,最后将国营企业转让

29、给私人。(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中“农务为富国根本,亟宜振兴。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准空言搪塞”的信息,可知其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农业的发展;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权基础和实施方式分析即可,结合中国戊戌变法的实施方式和变法者的心理因素分析即可。答案 (1)步骤:制定政策,成立机构;创办国营企业,示范引领;转让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步骤”须按顺序作答)(2)不同:重视发展农业(农商)。原因:日本旨在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扩大政权基础;循序渐进,措施得当,行之有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中国过于依赖地方官员,措施无法落实到位(缺乏强有力的

30、行政组织措施);求变心切,操之过急(急于发布变法上谕,操作紊乱)。(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

31、人深思。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人生结果差异的原因。(2)李鸿章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做法如何?你是如何看待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不同人生结果差异的?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人所处时代的环境以及两人的举措来分析。(2)第一小问联系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看待历史人物一定把他们的活动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量,可以得出不管李鸿章的失败还是伊藤博文的成功,都是时代造成的结果,从他们结果的差异中可以归纳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推动历史发展,反之亦反。答案 (1)原因:制度差异,中国处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近代宪政国家。文化差

32、异,李鸿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西学停留在非常浅薄的基础上;伊藤博文既接受中国儒家文化,也接受西学,文明开化程度高。吸收西法的态度及举措不同,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伊藤博文支持“欧化”,坚持文明开化,全面学习西方。(2)做法:大办洋务,兴办军事、民用工业,扩建北洋海军,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看法:不管李鸿章的失败还是伊藤博文的成功,都是时代造成的结果。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推动历史发展;反之亦反。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

33、虑“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从1901年起实行“新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列变法建议凡27条,涉及改革机构、裁减绿营、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学堂、设立学部、鼓励留学、修订法律、废除苛刑、停止捐纳等等,其中许多在戊戌变法时已提出过。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做法是什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解析 (1)依据材料一时间信息,与八国联军侵华等相关史实结合分析归纳背景;相同点依据

34、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归纳。(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新政”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答案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做法:政治上保留君主政体。经济上推进工业化。(2)影响: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答出三点即可)章末综合检测(九)学生用书P163(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

35、的相同背景是()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两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ABC D解析:选C。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主导的,不是资产阶级主导的改革,“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择C项。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二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历史

36、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解析:选D。题干材料分析了日本和中国强弱差异的原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学习了西方的社会政治体制,而当时中国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炮舰,而没有改变自己落后的政治体制。通过对比分析 ,材料以史实说明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必要性。当然这与梁启超变法通议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态度是一致的。故D项符合题意。3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 B洋务派C维新派 D义和团解析:选C。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

37、能力。解题关键是学生要抓住“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这一句话并进行分析,太平军、洋务派、义和团作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运动,都不可能提出这一说法。故其针对的应是维新派。4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A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B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志同道合C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D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解析:选A。材料“变法乃素志”“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表明慈禧同意有限变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慈禧与光绪存在纷争,不是志同道合,

38、故B项错误;慈禧不支持全面变法,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5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依题干史料分析可知: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题干的要求。6

39、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场贯穿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 B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其中虽然在教材中没有明确列出,但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之间的斗争贯穿变法的始终。7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析:选C。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对近代化的含义的理解。A项是当时的积极影响,B项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D项表述

40、与本题不符合。8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A BC D解析:选D。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失败的具体原因,是其经验教训。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论材料二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三万国报馆,议

41、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材料四自台湾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4分)(2)材料二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对比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4分)(4)从材料三、四

42、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解析 (1)依据材料概括答案。(2)考查戊戌变法过程中采取措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3)回答时要注意“对比”。另外,还需知道某一集团或个人的主张是由其阶级属性决定的。(4)注意抓住材料三中的信息“瓜分豆剖”及“且恐皇上与诸臣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说明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材料四中信息“揭竿斩木,已可忧危”,说明变法有抵制人民革命的一面。答案 (1)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2)导致守旧大臣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了一纸空文。(3)变化:材料一中主张全面改革变法,材料二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

43、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的软弱。(4)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以变法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10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

44、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材料二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材料三日本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

45、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与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6分)(2)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4分)(3)参照材料三对明治维新的认识,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4分)解析 (1)根据材料一“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

46、为国教而顶礼膜拜”,可以从不撤旧衙门、不抑制君权、保教等角度归纳。(2)根据材料二“吴汝纶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可以从康有为中学学养不足以担当重构儒学之大任的角度组织答案。(3)根据材料三“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并结合所学,可以从群众基础、文化特征、领导经验等角度思考回答。(4)综合上述材料中“经验、领导、文化、学养”等主要信息,可以从领导力量、理论指

47、导、群众基础、斗争意志、学识水平等角度归纳。答案 (1)表现:不撤旧衙门;不抑制君权,赋予君主大权;尊孔学为国教。(2)原因:康有为个人学养不足,对儒家经典随意描画。(3)原因:缺少群众基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不彻底;领导者缺乏政治经验。(4)条件:成熟的领导力量;完善的理论指导;坚实的群众基础;坚决的斗争意志;丰富的学识等。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材

48、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侍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2)材料二中光绪帝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8分)(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8分)答案 (1)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3)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维新人士来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受到阻挠和破坏。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