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83KB ,
资源ID:59010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010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试卷高二语文2019.11行政班 教学班 姓名 学号试卷说明:试卷分值 150 ,考试时间 150分钟,I卷为课内学习检测,包括第1至第15题,II卷为课外阅读拓展,包括第16至第26 题,卷是作文,第27 题。I卷一、选择题(共10道小题,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选择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处)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距关,毋内诸侯。B.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C.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D.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A项,“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C项,“共”通“供”,供应;D项,“责”通“债”,借出的钱或物。故选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明日,徐公来,自以为不如。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理解

3、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古今异义词设题。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变化。5.名称说法改变。6.词义弱化。7.词义强化。8.古褒今贬。9.古贬今褒。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A项,“不如”古今同义,可译为“比不上”;B项,“夫人”,古义“那个人”, 今义“妻子”;C项,“丈人”,古义“对长辈和老人的尊称”, 今义“岳父”;D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泛指秦以外的六国”, 今义“山东省”。故选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所给

4、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A.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者乎?C. 孟尝君怪其疾。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作动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作动词作名词作形容词。本题中例句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

5、用法,可译为“认为美”。A项,“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先”;B项,“羞”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羞”;C项,“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怪”;D项,“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累”。故选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 孟尝君客我B. 遂墨以葬文公C. 夜缒而出,见秦伯D.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

6、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作动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作动词作名词作形容词。本题例句中的“兄”,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A项,“客”,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客”;B项,“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穿黑色的衣服”;C项,“夜”,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夜里”;D项,“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高洁”。故选C。【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有五大命题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根据这些命题点去强化、复习,就能够较全面地掌握知

7、识点。课内的文言实词,在加强记忆的基础上要认真理解,如果遇到不太能确定意义的文言实词,往往采取五种方法去推断是较为科学的:语境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印证法、并列结构推断法、通假推断法。5.下面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A.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与晋B. 左右皆笑之,以告C.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8、。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重点考查“以”字的用法,解答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以”字所有的用法:一、用作介词。“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以”字起提宾作用。“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二、用作连词。“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以”字表示承接关

9、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本题例句中的“以”字是介词,可译为“把”。A项,“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B项,“以”字是介词,可译为“把”;C项,“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D项,“以”字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等。故选B。6.下面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

10、项是( )例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A.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B.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C. 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D.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考查“其”字的用

11、法,总结起来如下:一、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2)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3)活用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4)指示代词,可译为“那”(5)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二、作副词:(1)表猜测、揣度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2)表劝勉、期望、命令或加强祈使语气(3)表反问,用于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4)用于祈使句中,表祈使语气。三、作连词:(1)表假设,可译为“假若、如果”(2)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四、作语气助词,无实义。本题例句中的“其”,作副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A项,“其”作副词,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B项,“其”作第三人称代词,

12、可译为“他”;C项,“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D项,“其”字作副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故选D。【点睛】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平时要注重积累,加强练习,但也不能一味死记义项,要落实到具体的文段当中去阅读、理解。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逞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敬辞)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经过)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满足)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A. B.

13、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 。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中“逞”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满足”;中“孤”是谦辞,自称;中“过”可译为“拜访”。都不正确,只有是正确的,故选B。8.下面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王之蔽甚矣A. 此人力士B. 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C. 文倦于事,愦于忧D. 沛公安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文

14、的特殊句式一般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本题例句中的“王之蔽甚矣”是动词本身表被动,是被动句。A项,“此人力士”是通过语意直接判断的判断句。B项,“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是“单于弟於靬王弋射(于)海上”。C项,“文倦于事,愦于忧”,是用介词“于”引出的被动句。D项,“沛公安在”,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倒装句。故选C。9.下列倒装句与例句倒装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使吏召诸民当偿者A. 夫晋,何厌之有?B. 大王来何操?C.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D. 匈奴使留在汉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文言文中倒装句

15、有四种情况: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介词宾语提前。(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二、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三、状语后置。四、主语后置。解答此类题型,要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以及相关的语法知识,平时要注意积累。本题中例句“使吏召诸民当偿者”,“当偿”作定语,修饰“民”,译为“应当偿还债务的百姓”,“者”字不译为“的人”,而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是定语后置的倒装句。A项,“夫晋,何厌之有”,用“之”将宾语提前,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16、B项,“大王来何操”,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C项,“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也是主谓倒装句;D项,“匈奴使留在汉者”,“留在汉者”作后置定语,修饰“匈奴使”,是定语后置的倒装句。故选D。【点睛】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四种,简要梳理如下: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用“者”或“也”表判断。(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二、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

17、,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2)省

18、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这些特殊句式要熟练掌握、运用。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课文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都选自左传

19、。C. 汉书是东汉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历史。苏武牧羊选自汉书。D.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两种特质的文体。它允许采用除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艺术手法,允许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心的结构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包身工王选的选择都属于报告文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记忆、理解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

20、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左传是纪传体历史著作”说法错误,左传是编年体著作。故选B。二、默写填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8分)11.(1)子曰:“_,小人长戚戚。”(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_。”(3)子曰:“君子喻于义,_。”(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_。”(5)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7)所以遣将守关者,_。(8)范增数目项王,_,项王默然不应。【答案】 (1). 君子坦荡荡 (2).

21、虽令不从 (3). 小人喻于利 (4). 勇者不惧 (5). 能谤讥于市朝 (6). 焉用亡郑以陪邻 (7).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22、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中要注意“谤讥”、“亡”、“玉玦”的写法。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

23、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12.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看问、慰问)B. 臣

24、宜从,老不能(合适)C.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假托国君命令)D. 平原君负韊矢公子先引(引路,引导)13. 下列“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北救赵而西却秦A.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B.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C. 而复请之,事必危矣D.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14. 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A.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翻译: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这样)对国家有好处。B.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翻译: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公子一道(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C. 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以泣耳,岂畏死哉?翻

25、译:晋鄙是一个有威势的老将,往往不会听从我的命令,那就要杀掉他,因此才哭泣,哪里是怕死呢!D.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翻译:请(让我)计算公子的行期,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将面朝北而自杀,凭借这个给公子送行。15. 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一开始,就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请在本段中概括出能体现信陵君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答案】12. B 13. A 14. C 15. 闻侯生“不听,可使击之”而泣;数请朱亥;勒兵,令三种人归家【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26、、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 。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B项,这句话的意思应翻译为“老臣我应该跟从您去的,年纪大了,不能去”,“宜”应解释为“应该”。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例句中的“而”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并且、而且”。A项,“而”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并且、而且”;B项,“而”是表转折

27、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C项,“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却”;D项,“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但是、却”。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立足于课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层次和内容,重视关键实虚词的翻译。C项,把“往恐不听”的“往”翻译为“往往”不正确。“往恐不听”的含义是“(我)前去,恐怕(他)不听从”,“往”是“前去”之意。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阅读题目,把握住提问的要点,带着问题去浏览全文,找出和问题相关的内容,再分清要点,进行概括。本题要求回答出公子“仁而下士”的具体表现,读

28、完文段后,可以知道“公子”的“为人”包括听说有可能要击杀晋鄙而泣、通过朱亥之口得知公子多次前去慰问他、公子其请朱亥、拜访侯生并向他告辞、接管晋鄙的军队、下令放军中三种人回家、击退秦军。其中能够体现“仁”的 有为有可能会击杀晋鄙而泣、下令放军中三种人回家;体现了公子“下士”的有多次慰问朱亥。综合起来,可以拟这三点组织答案。【点睛】参考译文:公子要出发了,侯生说:“大将在外,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为了对国家便利。公子即使合上了兵符,如果晋鄙不把兵权交给公子,转而去向魏王请示,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同您一道去。这人是大力士,晋鄙听从(您),当然很好,如果不听,可以(朱亥)击毙他。

29、”于是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有威望的老将,去了恐怕不会听从,必定要把他杀死。因此我难受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所以不报谢您,是因为小的礼节没有什么大用。现在公子有急事,这是我(为您)出死力的时候了。”于是就跟公子同行。公子拜辞侯生。侯生说:“我应该跟从(您去),(可是)年老不能去了;请让我计算您的行程,到达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方自杀,用来报答公子!”公子就出发了。到了邺地,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晋鄙合对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起手来看一看公子,说:

30、“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是国家的重任。现在(您)却只身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想要不听从。朱亥用袖中四十斤重的铁锤,击杀了晋鄙。公子就统率了晋鄙的军队,约束兵士,下令军中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奉养父母。”得到经过挑选的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撤退了。于是救了邯郸,保存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界上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袋和弓箭在前面给公子引路。赵王(向公子)再拜说:“从古以来的贤人,没有谁赶得上公子的啊!”在这个时候,平原君不敢(把)自己与信陵君相比。II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

31、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

32、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注释:随,随国。封,大。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1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秦伯使辞焉A. 言辞B. 辞赋C. 推辞D. 告辞1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夷狄之求无厌 逮吴之未定B. 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旦日飨士

33、卒,为击破沛公军C.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D. 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18. 根据文意,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19. 和申包胥一样,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答案】16. C 17. B 18. 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19.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一)不同点: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

34、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或者(二)不同点:烛之武谈了留郑对秦国的好处,申包胥没提;申包胥还动之以情,哭泣禁食七天七夜;烛之武是受托而去,申包胥是主动而去。【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一词多义设题。所谓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解答此类题型时,重点要放在理解上下文的语境上,只有正确理解了上下文的信息,才能推断出词语的义项。本题中,根据上下文,应是申包胥到秦

35、国求救,而秦伯一开始没有答应,是申包胥“立哭”七天七夜后,秦伯才答应出兵救楚。由此可知,“秦伯 使辞焉”的“辞”是“推辞”之意。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考查的是“之”“为”“以”“而”四个常见虚词的用法。A项,前一个“之

36、”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一个“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两个“为”都是介词,替;C.项,前一个“以”是动词,可译为“带领”;后一个“以”是动词,可译为“认为”;D项,前一个“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译为“然后”;后一个“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本题的译句要

37、注意:“然”但是;“所以”,用来;“劝”,勉励;“善”善行;“辞”,推辞;“非”,不是。【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比较、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先要阅读题目,弄清需要阅读的不同文段;再分别简要梳理文段的主要内容,从中找出相同、相似的部分加以概括;最后再比较文段中不同的部分,分别归纳整理。本题要求分条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伯和申包胥游说秦伯的方式的异同。烛之武游说秦伯,是受命后单独面见,见面后首先陈说了出兵对秦国的害处,退兵对秦国的好处,将好坏两面都摆在秦伯面前,详细分析利弊,以此让秦伯认可自己的观点。申包胥游说秦伯,是没有受命,主动前去单独面见,首先陈述了楚国灭亡对秦国的

38、坏处,再陈述了楚国不亡对秦国的好处,在被秦伯拒绝后,申包胥不吃不喝,哀哭七天,用自己的爱国之情打动了秦伯。这样,两者的异同便一目了然,整理成答案要点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边境上的

39、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发兵援救楚国。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

40、子满说:“我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吴军。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一辈子也不露面。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

41、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注】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溅溅:流水声。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尊,通“樽”,酒杯。2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B. 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C.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D. “

42、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21. 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答案】20. D 21. 手法:比喻(类比)(或托物寄情)。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恰切,又颇为含蓄。【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所给出的注释阅读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住词人的情感基调和情感变化明显的地方,再和选项进行比对。D

43、项,“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错,这句的意思是,歌筵弦管,客之所乐,而醉眠忘忧,为己之所欲,两者尽可各择所好。“容我”两字,极其婉转,暗示作者愁思无已,惟有借醉眠以了之,表现出词人借酒浇愁的忧伤无奈。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表达手法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分析出所用意象的本义,再结诗歌内容,分析出词人和该意象的表达有相通之处的情感来作答。本词中,词人说自己“如社燕”,后面两句“漂流瀚海,来寄修椽”是社燕的特点。这两句的意思是,社燕每年春社时来,秋社时去,从漠北瀚海飘流来此,于人家屋椽之间暂时栖身。而词人也说自己是“憔悴江南倦客”,这里表现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这

44、不正和“社燕”一样吗?所以,来往无定,秋飞南方,不停迁徙,筑巢檐下的“社燕”和宦海漂泊、寄人篱下的诗人有相同之处。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曹雪芹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

45、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赋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

46、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

47、。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48、”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

49、”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

50、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

51、妙?”众人听了,益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为

52、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22.

53、 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A. 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B. 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C.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D. 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23. 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阅读相关内容,解说加点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24. 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25. 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请结合节选部分的相关内容

54、,说说你对宝玉这一人物的评价。【答案】22. C 23. 示例:第一处“笑”,贾政以客套示人,而内心对宝玉题“曲径通幽”颇为满意,还因众人夸赞宝玉而得意,也有敲打宝玉不要自得的意味;第二处“微笑”,贾政对宝玉的“沁芳”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实则非常满意;第三处“冷笑”,贾政对宝玉评价众客拟题“都似不妥”的轻狂似乎颇为不满,内心实则无太多责备。 24. 特点:翠竹掩映,清幽雅致;泉水绕竹,自然灵动;布局讲究,精巧不俗。匠心:营造幽静清雅的氛围,映衬人物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 25. 宝玉锦心绣口,才情出众。在大观园试才时,他能自出机杼,别出心裁,认为“翼然”、“泻玉”不如简简单单

55、的“沁芳”二字,又随口拈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样雅致生动的对联。宝玉一派率真,毫无矫饰。他觉得众门客题的对额不妥,如“淇水遗风”“睢园雅迹”都“不妥”,“太板腐”,不如“有凤来仪”;又在大家都说题“杏花村”正好时,认为不如“杏帘在望”,清心直说,并不虚伪客套。宝玉聪慧灵秀,对美的事物有敏锐的感受力。他能准确地感知到稻香村是人工穿凿、强作的“天然”景象,就不如“有凤来仪”。作者在西江月中说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似贬实褒、似责实爱。宝玉不喜读“四书”,却喜爱真性情的诗词戏本,不喜欢求取功名,却自有珠玑,灵秀天成。【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中景物内容

56、的能力。本题中要求根据“沁芳亭”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对联,首先就要找到有关“沁芳亭”的景物描写部分加以品读。分析亭边的景物描写,“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清溪泻雪”又据贾政所说“此亭压水而成”,可知对联中必然要重点描写“水”。A项,文中并没有对“后户青山”的描写,且对联中也并没有提到“水”;BD两项,原文中,贾政一行人并不是晚上去游览大观园的,没有关于“斜阳”“明月”的描写;C项, 这一联写水,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和溪形,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适合“沁芳亭”

57、周围的景物特色。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重点是依据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理解把握,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本题中,贾政第一次“笑”是在宝玉说出“曲径通幽”的时候,贾政认为“不可谬奖。他年小”,说明贾政心中对宝玉的表现是十分满意的,不过是对众位门客客套一番,也不愿让年纪尚小的宝玉太过得意而已。第二次“微笑”是在宝玉为沁芳亭口拈对联后,贾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点头微笑”,说明贾政此时十分满意。第三次“冷笑”是在宝玉说门客的拟题都“都似不妥”时,此时贾政并没有责备宝玉,只是冷笑并追问“怎么不妥”,看上去对宝玉

58、不满,其实并无多少责备之意。【2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中景物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把握住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描写的特点,首先要回答景物的客观特色,再分析景物意象能够营造怎样的氛围,对景物中的人物有何烘托作用。本题中,“潇湘馆”的景物特点是,在外面往里看,“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进门之后,就是曲折游廊,石子甬道,一明两暗三间小房,后院有梨花芭蕉。后院墙下有细泉入墙,“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综合起来,“潇湘馆”景致的“好”,主要好在有翠竹、有泉水、布局精致(小房,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小门、小退步)。景物描写的作用在于烘托场景中的人物,“潇湘馆”作为林黛玉在大观

59、园的居所,映衬的是林黛玉与众不同、自然脱俗的审美品位,以及她如翠竹、如清泉的清高、孤傲、飘逸。【2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原因;其次要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再次要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其全面性;最后,要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本题要求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评价宝玉,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宝玉才情出众,锦心绣口;二是宝玉清心直说,毫无矫饰;三是宝玉天资灵慧,对美有很强的体悟力。再结合作者用似贬实褒、似责实爱的口吻说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可以整理第四点,即宝玉不喜功名科举,却

60、拥有自然浑成的真性情。【点睛】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心理,要做到以下几点:(1)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2)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3)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七、微写作(10分)26.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201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

61、共和国成立70周年。当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晚上,又举行了精彩纷呈的群众联欢活动。不可计数的国人或亲身参与、或在电视机前收看实况直播。请你描写一个你在国庆当天看到的最激动人心的场面。150字左右。(2)论语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很多对话,如他与颜回、子路、子贡、宰予等人的交流。其中,有各异其趣的师生关系,各具特色的交流方式,孔子丰富的教育智慧,孔门弟子的多样风采你对孔子与哪位弟子的交流印象最深刻?请写一段文字,描述这次交流过程。要求:符合原著内容,150字左右。(3)如果你来到红楼梦中的贾府,你觉得你会遇见谁?他(她)在做什么?请你描述这个画面。要求:能够突显

62、作品中一个人物的形象。150字左右。【答案】(1)在观看阅兵仪式直播时,当抗战老兵方阵朝着主席台缓缓行来的时候,主席台上的国家领导人都一齐饱含深情的鼓起了掌。这些老兵平均年龄都在82岁以上,腰背虽然佝偻,但仍然努力地挺直了肩膀往主席台的一侧望去;脸上布满了皱纹,岁月的痕迹铺满了每一寸皮肤,但目光依然坚定沉着。镜头扫过,在两侧的场地现场观看阅兵式的许多群众都流下了眼泪。(2)孔子去探望染有恶疾的学生冉伯牛,冉伯牛因为自己的病,并不愿意见到老师。孔子并没有因此而离去,反而从窗口拉着他的手,沉痛的说:“是命啊!这样好的人,而有这样的疾病,唉!这是命啊!”对于恶疾,孔子并没有小心翼翼地避而不谈,而是坦

63、率地、真诚地向学生表达了自己的伤心和慰问,让人印象深刻。(3)我在贾府碰到了刘姥姥,她正拉着板儿,在荣国府的后门边打转儿。她是要寻个门路到贾府打秋风。此时的她,她脊背绷得笔直,头却好似要缩进脖子里;身上穿着半旧的蓝布袄子,一手挎了包袱,一手拉着板儿,正专心致志地探着后巷的动静,应该是在等着周瑞家的。她的脸上有不安,有局促,有紧张,也有希望,还有一股子新鲜的生机勃勃。【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读懂微写作的要求,一是“三选一”,二是“150字左右”;其次是选择材料,确定写作内容。材料一要求写作在国庆当天看到的最激动人心的场面,这个“场面”限定在国庆当天且只能是

64、“一个”,所写的场面必须要“激动人心”。可以设想一下,怎样的场面才足够“激动人心”?仔细思考,可以知道,能让人感受到爱国热情的、能让人惊叹于祖国之强盛的、能在细微处透视到群众的赤子之心的都是激动人心的场面。如何将这种“激动”传递出来,就要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在能够体现情感的地方,多注意对细节的刻画。(2)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材料二要求描述一次令你印象深刻的、孔子与弟子的交流,关键在于所写交流要“印象深刻”,还要突出“交流”,必然要写出孔子和弟子的互动。弟子的提问、疑惑,孔子对弟子的态度、语言、行为,都是要重点刻画的地方,要突出这种互动交流,就要注意使用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3)本题考

65、查写作的能力。材料三要求描述一个你在贾府中遇到的人物,关键在于“突显人物形象”。既然题干要求写“在贾府中遇到”,就要透过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人物。写作的时候,要体现出自己眼中看到的人物的外貌特征;还要求写出“他(她)在做什么”,就是说,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从人物的行为中,能表现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要“突显”人物形象,就要抓住人物最鲜明、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来写。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使用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点睛】微写作命题的意图非常明确,写作任务明确,要求考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表达需要,完成具体的写作任务,表现出运用语言的能力。微写作命题,表现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体现了引导学生

66、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积累生活的导向。所命题目,内容多样化,考生从三个题中自选一个,赋予考生更多的选择权。150字的要求,目的就是检验考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引导作文教学平时要重视语言训练,不能忽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选词炼句环节,强调语言简洁、无废话的重要意义。卷八、作文(50分)27.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成见”一词,多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执不变的看法。对于“成见”,你有什么样的思考、见解或主张?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700字以上。【答案】康熙不吃巧克力文载,曾有外国使者向康熙进献巧克力。华夏向来对“荒蛮子”颇具成

67、见,而当康熙得知此物“无甚药效”时,更是毫无兴趣,再不给第二眼了,同时,他的内心也加重了对“蛮子们”无好物的偏见。然而,正是这强国对弱国的轻视,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偏见,致使清朝错过了炮弹、错过了工业革命、葬送了大清朝、血染了华夏十四州,终是衰落了一个文明。带有偏见的文明,终不可长存。自清灭再往前推五百年,向西绕过波斯湾,来到地中海。此时,十字军正一路向东,血染圣城。大街小巷,男女老少,皆亢奋异常。“杀死那些异教徒!”清亮的童声却令人胆寒“将圣城从异教徒手中解放!”宗教与宗教间的水火不容、信仰与信仰间的偏见人类业已为此流了太多鲜血了。放眼历史浩瀚长河,眼下这座圣城耶路撒冷,竟是一座鲜血灌注的

68、邪恶之城。三教纷争、王朝更迭拥有不同信仰的文明啊,你何时才能放下偏见与血刃,挽住对方的手?回到十七世纪的美国,胡文夫妇由于肤色不同却成婚而被判刑。爱上白人女孩贝蒂的马丁路德金被时代所迫同恋人分手。此后,他的一生都投入美国民权运动中。1967年,胡文夫妇无罪释放,马丁路德在步入他人生的最后一年里,幸而得见美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可是,他的贝蒂却永远也回不来了。拥有不同肤色的种族啊,请放下偏见,给对方一个拥抱。自十字军东征再向前推一千年,从波斯湾绕到华夏大陆,聚焦繁华的京都洛阳,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走在洛阳的街道上,你不时能看见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穿着本地的服装,有的还能讲中国话!原

69、来,这是原本来自罗马的商人,他们中不少人为洛阳的魅力所折服,便从此定居了下来。据记载,“附居不可胜数,万户有余”京都一片祥和融融、歌舞升平。汉朝对罗马商人的欢迎与康熙拒吃巧克力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繁盛的文明、一个兼容并包、一个倨傲无礼;一个飞腾,一个衰落。此不可不谓为偏见于文明之大害。愿未来有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三教首领在圣城握手,马丁路德迎娶了贝蒂,而康熙,吃下了“无甚药效”的巧克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的中心话题是“成见”。题目也限定了作文的体裁,只能是议论文。这就决定着我们的写作方向写一篇关于“成见”的议论文。此外,题干还给出了

70、明确的任务指向:“有什么样的思考、见解或主张”,这说明需要学生在作文中阐述自己对“成见”的态度。相对于需要学生自行提炼观点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就显得容易把握。审题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准确地理解何为“成见”。根据话题中的内容和常识,所谓“成见”,指的是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多指不好的);根据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台词,我们理解到了消除人心中的成见是多么困难。接下来,可以思考自己所要选择的立意角度:成见能不能消除?如何消除?消除不了,怎么面对?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努力地去打破成见?别人对自己有成见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自己对别人有成见的时候,能够反观自省吗?关于“成见”,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能不能

71、从生活中找到实际的例子呢?等等。参考立意:破除成见;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接受新变化,走出固步自封的怪圈。行文结构:首先在文章中明确自己对“成见”的态度,然后论述“成见”带来的误导和害处,对比论证破除“成见”后的认知,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打破“成见”的方法。写作素材:(1)成见是我们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我们之所以常常犯错误,多半是因为这成见二字。胡长清是个穷孩子出身,自幼就聪颖好学,听话懂事,写一手好字。后来他的官越做越大,但是他定期回家看望老母亲。老家当地的官员给他在宾馆安排了豪华客房,但是他从来也不住,而是在老母亲的床边席地而卧,让目睹此景的人由衷感佩。这是案发之前,胡长清给人们

72、留下的口碑,是他作为一个官员的公开形象。毫无疑问,当选民投票的时候,当上级考察的时候,当民意测验的时候,这些都成为了人们投票的依据。但是,他自当了省长助理直到副省长后,平均每一天受贿的数额在六千元以上,其中有几个月每一天受贿的数额平均在万元以上。他不仅仅在南昌有供自己寻欢作乐的豪华套房,还在广州花70多万元买了豪华住宅金屋藏娇。当他的事情败露之后,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因为,他的一贯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成见,人们无法相信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大贪官。(2)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为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强意志成为抗击法西斯的英雄。但是,许多美国人也知道罗斯福相信占星术,有

73、婚外情,是个烟鬼、酒鬼。英国的选民也知道他们的首相丘吉尔有两次被解雇的记录,每一天睡到中午才起床,上大学的时候就因为吸毒差点被开除。在竞选总统和首相的时候,他们这些劣迹,成为选民不信任的依据。人们知道他们是有能力和智慧的人,但是自己的成见又成为否定的巨大力量。当时,在美国和英国都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有关成见的争论,是相信自己的成见否定他们,还是相信他们对未来的许诺投赞成票,让选民们举棋不定。幸运的是,美国和英国的选民都否定了自己的成见,人类因而拥有了两位战胜法西斯的英雄领袖。而同时,德国的选民却败在了自己的成见之下。希特勒竞选总理的时候,选民们都知道希特勒是一位被授过勋章的民族英雄,是一个素食者,

74、是一个从来都不嗜烟酒的人,是一个没有任何婚外情的人。人们相信有这样品格的人会是一个称职的领袖。二战过后,德国的选民才猛醒过来,他们为自己的成见付出了难以挽回的代价。(3)“不可以有成见”,是我国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的一条重要的读书心得。他说,“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遇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在这里,先生是从做学问的角度讲的。读书也应如此。把书

75、分为正邪好坏有用无用两类,提出要读这个不能读那个,是当前读书有成见的一个主要表现。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一本书的阅读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把读书获益与否同书的好坏简单地联系起来,只能得出肤浅的似是而非的片面认识。(4)成见是我们的一种错误的、固定的思维。朱自清说:“它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成见的危害可见一斑。因此我们有必要正视自己形成的成见,并抛开它。由于有了成见,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就不假思索而又很自以为是地去解释,却不知会使自己贻笑大方,但更严重的,可能会

76、因此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荷塘月色中写到了夜晚的蝉声。后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在夜间是不会鸣叫的。为此朱请教了昆虫学家刘崇乐,得到的答案是夜间也有蝉声。之后他又亲耳听到,由此认识到了成见的危害。成见也是经验的一种,只是它是错误的。我们积累经验,它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当经验成为了成见,那我们应该抛开它,它不仅毫无帮助,而且会成为一种无形的障碍,阻止我们继续前进。【点睛】写关于“成见”作文,首先要明确“成见”是什么。“成见”一语,在古代叫做“成心”。语出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亦有焉。”庄子认为,成心这种东西,不光懂得一点事物交替规律并努力把

77、握它的人会有,一般的人,包括愚人也有。关于成心,成玄英以为:“夫域情滞著,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郭象以为:“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林云铭认为:“成心,谓人心之所至,便有成见在胸中,牢不可破。”三家之言基本一致,又各有侧重。成见的内涵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1)这是一种偏见、成见;(2)它域情滞著,足以制一身;(3)这种东西往往是牢不可破的。我们为什么会有“成见”?成见有时来源于视野的狭窄。人类所能观察到的,对于宇宙来讲,永远只能是一个可怜的局部。因此,人类如果不够谦虚,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很多,或者认为已经掌握了真理,这时,他所认识的东西就开始凝固和僵化,变为成心,或者成见。这

78、一种的成见属于人人都有的,也是比较易于克服。比如那只蛤蟆,不论它多么固执己见,多么牢不可破,只要你请它从井里上来,看看外面的天地,这时,不用争辨,它马上明白天究竟有多大。可是作为思想方法上的一种成见,这种成见显然不是来源于视野的限制。他们都有看得更高更远的可能性,但是他们拒绝这样做。他们大概是以为自己已经穷尽了真理,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超不出他如来佛的手掌心,只用腹中已有的见解去解释它就可以了。这种成见比上一种更具有不可穿透性。说来够不幸的,这种成见大致来源于已经终止了的阅读,要不就是灌输。这种人从心态上看具有某种盲目的虚妄意识。他们摆错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臵。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人类的谦卑

79、意识从来跟他们不相干。他觉的世界并不怎么大,也不怎么复杂,人类的大脑却非常伟大,而且碰巧他的大脑掌握的知识却已经够多,自成体系同时也非常正确。他相信自己掌握了开启一切知识之门的钥匙,自己远比生活更聪明。他的这种想法十分可笑,是现代人狂妄自大的一种极端表现,但他决不会有这种感觉,他的僵化与贫乏,跟他良好的自我感觉成正比。他们不知道自己所以产生这种意识,部分地来源于懒惰而且还助长了懒惰。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一劳永逸地掌握了真理,也掌握了世界。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成见”,我们应该怎么做?成见是难以完全摆脱的。摆脱成见首先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勇敢地承认自己无知。同

80、时承认世界的无限。一个人所能了解的东西,总是片面的和零碎的;而世界则是丰富的,神秘的。承认自己无知是一件颇伤自尊的事情,也是一个唯一能够使人守住自尊的办法。谦虚永远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这种谦虚出于对真理的尊重,对世界的尊重。心灵是永远对世界敞开的,永远不拒绝外部的信息对自己的补充和丰富,自己的意见随时准备因新的资料而更新和校正。这里当然不能放弃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但是判断的依据是原有的和新增的全部资料,而不是其它。正像一棵树,它从不设定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也不拒绝生长。它接受阳光,吸收雨露和养分,也接受着风霜的吹打,它在这些东西的作用下成长。一旦它觉得自己已经是一棵树了,拒绝了外部世界,拒绝了生长,这棵树也就死了。哈维尔有一段话,作为结语:“我总是试图独立地去思考,运用我自己的理性权力,并且极力抵制种种将自己束之高阁的诱惑。我感到自己随时准备接受有意思的和 有说服力的每件事情,随时准备吸收新的观念和将它纳入自己的世界图景。”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我们也许就能接近真理,远离成见。综上所述,学生可以在三个环节中任意一个入手,都可以谈且可深入谈,写作的难度不大。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