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910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西城区三十五中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请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

2、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锭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

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

4、海针”了。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材料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

5、那嗒然若丧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

6、海”其实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

7、、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材料三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

8、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是他巧妙地设

9、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0、 )A. “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B. 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C. 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D. “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2. 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金箍棒的“箍”B. 定海神针的“定”C. 金箍棒的原型D. 金箍棒的演变3.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B. 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

11、原型不符。C. 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D.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4. 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B. 嗒然若丧:“丧”读“sng”,意思是死丧。C. 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D. 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B. “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

12、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C. 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D. “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6. 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 B 2. C 3. B 4. A 5. D 6. 【示例1】赞同“材料一”的观点:金箍棒源于“椗子”。从外形上看,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书中对金箍棒外形的描写极为吻合;从旁证上看,有民间传说将“椗子”与“镇海针”联系起来;从文化内涵上看,金箍棒起源于“椗子”,与大禹治水的

13、传说相关联,体现了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与书中向善的价值取向吻合。【示例2】赞同“材料二”的观点:金箍棒源于“荆觚棒”。从读音上看,金箍棒与“荆觚棒”读音相近,很可能是讹传造成的误写;从功能上看,“荆觚棒”是武器,又能辟邪,与孙悟空用金箍棒降妖除怪一致;从文化内涵上看,“荆觚棒”的功能,能够体现金箍棒除暴安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象征含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测量其长度”与原文“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不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

14、的联系”等信息可以确定材料一主要讲的是金箍棒的原型。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全都靠金箍棒”有误,原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强调的是金箍棒对孙悟空作用重大,并不是说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C.“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有误,强拉因果,原文为“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原文是质疑箍的存在的必要性,并不是说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有误,原文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

15、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B.“丧”读“sng”,意为失去;C.“辟邪”的“辟”读“b”,意为排除,“辟谣”的“辟”读“p”,意为驳斥;D.“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非贬义。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武器”有误,应为“金箍棒”,原文为“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B.“表达了相同的情感”有误,原文“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

16、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而“既生瑜,何生亮?”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周瑜对自己的才华比不过诸葛亮的一种叹息,表达的情感不同。C.“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与文意不符,原文为“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可知反映的是不是孙悟空的态度而是作者的态度,而且也不是“矛盾态度”,是有所保留的态度;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其观点,然后选取其中的一个作为分析对象,阐述自己的观点,意思对即可。如材料一主要展现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认为金箍棒源自“椗子”,并从金箍棒的

17、外形、民间传说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说明,考生如果认可这一观点,就可以举出这些内容作为佐证;“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锭子,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外形上看,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与书中对金箍棒外形的描写极为吻合。“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从旁证上看,有民间传说将“椗子”与“镇海针”联系起来。由“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

18、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以及材料三“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可知从文化内涵上看,金箍棒起源于“椗子”,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联,体现了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与书中向善的价值取向吻合。如材料二主要展现金箍棒和“荆觚棒”之间的联系,认为这二者的读音相似,并从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说明,考生要是认可这一观点,就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印证。由“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可知从读音上看,金箍棒与“荆觚棒”读音相近,很可能是讹传

19、造成的误写。由“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可知从功能上看,“荆觚棒”是武器,又能辟邪,与孙悟空用金箍棒降妖除怪一致。由“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可知从文化内涵上看,“荆觚棒”的功能,能够体现金箍棒除暴安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象征含义。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秦昭王问孙卿

20、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之为人下如是矣。”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伸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

21、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君子之所长也。(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二)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

22、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取材于孔子家语)【注释】孙卿子:荀子。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讙:喧哗。白:显赫。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厥:它们的。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者法先王,隆礼义 隆:尊崇B. 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当:担任C.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 节:制度D. 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则:效法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儒无益于人之国 通于四海B. 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若夫论德而定次C. 虽隐于穷阎漏屋 虽天下可乎D. 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此之谓也

23、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B. 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C. 远者竭蹶而趋之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地投奔他D. 能不能皆得其官是否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官职10. 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11. 作者为什么认为儒者可以为人师?根据群书治要儒效第二段内容概括作答。12. 仿照下列语段中句的形式,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如: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

24、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 ; 。【答案】7. B 8. C 9. D 10. 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11. 儒者在做王公时,以仁义、礼法修朝施政,使君义达于百姓、通于四海,取得人心归服、天下一家的效果。 12. 孔子制定了让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可证明荀子所说的“儒者法先王、隆礼义”;孔子做中都宰一年就使西方诸侯国向鲁国学习,证明儒者确为“社稷之臣、国君之宝”;(孔子把土地按照性质分类,使各种作物都得到很好的生长,证明了“万物得宜乃君子(儒者)所长”的观点。【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25、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当”,符合。译文为:说话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介词,对/介词,向;B.连词,递进关系/连词,顺承关系;C.两个都是副词,表假设,即使;D.结构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D.“能不能”,古今异义词,有才能和没才能的。译文为:有才能和没才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官职。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定公以为司空”为完整主谓宾结构,在后面停顿;“而”连词,前面停顿;“所生之宜”作“得”的宾语,

26、在后面断开;“咸得厥所”是省略了主语的主谓结构,在前后断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表述的官职变化,前后停顿;“无奸民”动宾结构,在它前面停顿。答案为: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译文为:鲁定公任命孔子做司空。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五类,各种作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人。【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可知儒者在做王公,应意志坚定,用礼义修治朝廷,用规章制

27、度整顿官员。由“此君义伸乎人矣,通于四海”可知要使君主的道义被人民接受,传遍四面八方。由“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可知最终达到的结果是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凡是交通能够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即人心归服、天下一家。【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辨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题干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用自己的话可以概括。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可以先分析孔子家语中的事件,再对应群书治要儒效中的观点。概括时要仿照“孔子(做了)可以证明”的格式。由“制为养生送死之节”可知孔子制定出了让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制度,孔子效法先王,尊崇礼义的行为可证

28、明荀子所说的“儒者法先王、隆礼义”;由“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可知孔子做中都宰一年就使西方诸侯国向鲁国学习,证明儒者确为“社稷之臣、国君之宝”,儒者是国家的重臣,君主的珍宝;由“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可知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五类,各种作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证明了“万物得宜乃君子(儒者)所长”的观点,即万物都能得到恰当的安置。参考译文(一)秦昭王问孙卿子:“儒者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吧?”孙卿子答道:“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即使处境艰难,受冻挨饿,也不会用歪门邪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使穷困得)没有安身之

29、处,也能深明维护国家的大义。(如果)地位在人之上,就是王公的资质;地位在人之下,就是国家的重臣,君主的珍宝。即使隐居在穷巷陋屋,也没有人会不尊重他,因为治国之道确实掌握在他们手中。(听说)孔子将要担任鲁国的司寇,沈犹氏就不敢再在早晨让自己的羊喝饱水了;孔子住在阙党的时候,阙党子弟将捕获的猎物进行分配时,有父母亲的子弟就多得一些,这是因为孔子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感化了他们。儒者位居人下时就是这样啊。”秦昭王问:“那么,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时,又怎样呢?”孙卿答道:“儒者地位在人之上时,作用就更大了!他意志坚定,用礼义修治朝廷,用规章制度整顿官员,使百姓之中,忠诚、信实、仁爱、利他的美德蔚然成风

30、。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却能取得天下,他也不干。这种做君主的道义被人民接受,传遍了四面八方,那么天下的人就会齐声响应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贵的名声显赫,天下得到了治理的缘故。所以,近处的人歌颂他、欢迎他,远方的人也会不辞辛劳去投奔他。四海之内如同一家,凡是交通能够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这就是为人楷模。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归服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处在人之下是那个样子,处在人之上是这个样子,怎么能说他们对于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呢?”秦昭王说:“讲得好!”至于比较德行来确定次序,衡量才能来授予官职,使有德与无德的都能得到合适的位置,有才能和没才能的都能得到相应的

31、官职,万物都能得到恰当的安置,各种突发变化都得到得体的处理,说话一定符合道理,做事一定符合要求,这些都是君子所善长的。(二)孔子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担任中都邑的长官,制定出了让百姓生有所养、死得安葬的制度。让年长的和年幼的吃不同的食物,对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有不同的任用,男女分路而走,路上没有人拾取别人落下的东西,器皿上没有多余的雕饰。制造四寸厚的棺材,五寸厚的外椁;顺着丘陵造坟,不建高大的坟墓,不种树。实施了一年,西边的诸侯都学他的做法。鲁定公听说后问孔子说:“学你的这种方法来治理鲁国,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即使用来治理天下都可以,岂只鲁国啊!” 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司空。孔子根

32、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孔子又由司空升为鲁国的大司寇,他虽然设立了法律,却派不上用场,因为没有犯法的人。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 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4. 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

33、“正名”的重要性?【答案】13. 直率、纯朴 14.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认为这很不应该,“名”“实”混淆,就会引起社会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去纠正“实”。“正名”其实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直接问老师打算怎么治理卫国,可知子路性格直率。“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路不认同孔子的回答,认为孔子想得太不合时宜,并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体现了他直率、纯朴的性格。【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某些问题提出自己

34、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可知,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孔子“正名”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等级伦理制度,社会成员各安其分,恢复礼治”,反映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的执政理念。联系孔子所处的礼乐崩坏的时代,孔子要用“名”(周礼)去纠正“实”。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正名”其实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参考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

35、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红楼梦第48、49回里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学习作诗。她写了三首咏月诗,分别代表了她学诗的不同阶段。阅读香菱写的第一首

36、和第三首,完成下面小题。其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其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15. 下列对两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首“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中“玉镜”“冰盘”均指月亮。B. 第一首“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是说如此美好的夜晚不用再点蜡烛,明亮的月光已经把画栏照得五彩缤纷了。C. 第三首“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中“精华”指月亮的光华,这句说月光灿

37、烂,想掩盖也掩盖不了。但哪怕月亮外貌娟秀,她的背面却非常凄清。D. 第三首“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描写月光一泻千里,处处传来妇人捣衣之声;五更将尽,雄鸡高唱,缺月高挂。16. 请你结合诗句,从立意、内容、语言三个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的优劣。【答案】15. C 16. 第一首语言俗套、直白;内容单薄,只是反复描写“月亮很亮”,没有表达什么感情,立意较浅。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有关;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

38、理解能力。C.“但哪怕月亮外貌娟秀,她的背面却非常凄清”表述不符合原诗。“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两者都是月亮的特点,是并列的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第一首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均为俗套。“常思玩”三字选语太硬,太俗太露。“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内容单薄;结联还是归结为月光的明澈,这样的收尾既得无力且又无韵致。第三首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中还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影子:“精华欲掩料应难”,是说她出身高贵,她的聪明和才华总要表现出来。“影自娟娟魄自寒”,是说她本质美好清白。“缘何不使永团圆”又像

39、是对她自小与家人离散的命运的质问。意境比前两首深远得多,内容也丰富了。而且名句之间不是简单地堆砌,有了内在联系,形成了完整的诗的意境。“精华欲掩料应难”,表面上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实则暗示象香菱这样才情横溢的女子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从而传达了学诗必能成功的坚定信念。次句把月亮形象与诗人的身世紧紧的联系起来,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完的。因而这种顾影自怜的幽怨之情调,便在诗的颈联

40、中委曲的道出:“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而且这种愁思,乃是由砧声(即妇人们在月夜中的捣衣声)所引发的。诗的颈联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诗尾联归结为无可奈何的感喟:“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

41、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就问得新奇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在小说中,众人评这首诗曰:“新奇而有意趣”,就不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辞。17. 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就邀请香菱来大观园和她一起住。书里写: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

42、里走走。”请你联系书中关于薛宝钗的故事情节(至少两处),分析她的性格,说说为什么宝钗不肯教香菱写诗。【答案】故事情节:(1)第三十七回,当史湘云要做东请园中姐妹作诗的时候,在蘅芜苑中和薛宝钗商议,薛宝钗建议弄一个“螃蟹宴”,两人商议定了之后,薛宝钗又向史湘云道:“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2)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因为林黛玉在前文行牙牌令的时候,说了几句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话,把她叫到自己院中,劝导了她一番,最后道:“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绩的事”原因:薛宝钗认为,作诗,不仅不是男人

43、的分内之事(男人要读书明理,辅国治民),更不是黛玉、湘云这些闺阁小姐的分内之事,至于香菱这个丫头,就更不要说了,更不是她的分内之事。宝钗性格特点:宝钗为人,最重视经营人际关系(为金钏之死劝慰王夫人),她认为写诗不重要;或者说,宝钗务实,诗歌属于心灵世界,宝钗不看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之理解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要的是熟悉红楼梦的内容情节,然后由相关情节入手理解归纳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性格决定言行举止,反过来言行举止必然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薛宝钗时时刻刻劝别人以纺绩针黹为本,不要作诗。薛宝钗虽说诗才出众,在大观园的诗会上也经常夺魁,但她却因思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总认

44、为写诗作赋这并非是女子的正业。她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总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封建淑女的形象。如第六十四回,当听到贾宝玉说要把她们闺中的诗写在扇面上时,薛宝钗便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有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馀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这已把薛宝钗的思想表白得非常清楚了。她虽确有诗才,并且也写诗,但她毕竟认为赋诗填词“不过是闺中游戏”,无关紧要,“可以会可以不会”。薛宝钗对自己和林黛玉这样的贵族小姐尚且如此看诗,那么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的香菱就更不在话下了。所以身边虽有诗情才思毫不弱于林黛玉的薛宝钗,香菱仍不能得到薛

45、宝钗的指点和帮助,她只好舍近求远,去向林黛玉拜师求教。这样的描写便有力地反衬出薛宝钗在思想上的因循守旧,可以看出薛宝钗的确是自觉地用封建礼教思想来约束自己,以求得人格完善,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封建淑女。再者,薛宝钗外表看起来给人们的突出印象是稳重和平,温柔敦厚,她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大得下人之心。但是薛宝钗到底还是一个“冷美人”,她的内心是“冷”的,骨子里是非常高傲的,这也进一步说明薛宝钗是具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威仪的,也反映出薛宝钗和香菱之间还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是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还有薛宝钗对香菱苦志学诗不仅不能理解,而且还常常进行打趣取笑,甚至对她予以嘲笑讥讽。香菱为了学诗,

46、苦读诗书,乃至于茶饭无心,坐卧不宁。薛宝钗便笑话她说:“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呆子了。”认为因学诗读诗,香菱已是呆上加呆,成了一个真正的呆子了。香菱冥思苦想,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终于作出第一首诗来,请薛宝钗看一看,以便得到她的指点,而薛宝钗却非但不鼓励,而且还说什么:“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显而易见,薛宝钗对香菱学诗,非但不肯定,不支持,不鼓励,反而是不断地去挖苦,去嘲笑,去讥讽。18. 默写填空,补写出空缺部分。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类型,这类诗多借写古人古事来表达见解,抒发情感。如

4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_,_,谁得而族灭也?”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三句赞美周瑜的儒雅镇定、举重若轻、年轻有为,暗含自己坎坷不遇、功业难成的伤感;在前赤壁赋中则先极力铺陈曹操的才情气质、英雄气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紧接着一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下子将曹操由辉煌的顶点拉到深深的谷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答案】 (1).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2).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 羽扇纶巾 (4). 谈笑间 (5). 樯橹灰飞烟灭 (6). 舳舻千里 (7

48、). 旌旗蔽空 (8). 酾酒临江 (9). 横槊赋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字:“纶”“樯橹”“舳舻”“旌”“酾”“槊”。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圣彼得堡的留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我更倾向选择后者。我觉得圣彼得堡更加宁静,更有历史底蕴。傍晚走在最笔直的涅瓦大街上,那些看上去已经非常老旧的灰色建筑,在灯光下似乎成为一件古老的工艺品。“旧”,让悠远的彼得堡更加真切,似乎有一种抚摸天鹅绒般的质感。冬宫像一个沉默的300岁的老迈巨人,坐落在涅瓦河边上,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它的墙壁那样厚实,仿佛一千发子弹都不能将它射穿。我站在

49、冬宫入口处,眺望着涅瓦河,想要寻找当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心中聆听那著名的炮声,可惜缘悭一面。走进冬宫,满眼皆是高耸、巨大,无论是穹顶还是廊柱,都是那样饱满,仿佛不是人类建造的,似乎像大地、天空一样早已存在,让你觉得它能万年不败。冬宫里面有上千座大小不一的大厅,每一个大厅里面,墙壁上都悬挂着世界名画。达芬奇、拉斐尔、毕加索的巨型原作,不可思议地呈现在眼前,让你总是无法相信这是真实的。至于高更、凡高、马蒂斯的画作,那更是比比皆是,已经让你觉得毫不稀奇了。冬宫里面的画作和艺术品,是需要穷尽一生欣赏的,因为每一个大厅的每一幅画作,都足能让你为之驻足一生。可是人的生命太短暂了,怎么可能?半天的时间

50、,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我走出冬宫时,心中有赞叹,也有伤感。在圣彼得堡,还应该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够亲近像陀氏这样文学大师的故居,哪怕在里面站一站,嗅一嗅故居里面的空气,都是一种幸福,也能汲取一些力量。陀氏的故居在一条老旧狭窄的街道上,正门极小,而且比大街低矮了许多,与旁边街道上的房屋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有些寒酸。要是没有人指点,我根本不会注意这幢陈旧的二层建筑。跟随着一位身材瘦高、面颊异常消瘦的中年女士在房间里慢慢走着,听着这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博士专家讲解着陀氏的生活和他不朽的文学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冷酷地分析出人的精神的深层危

51、机。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说法:在陀氏那“残酷到了冷静”的笔下,能够“在骇人的卑污的状态上,表示出人们的心来”,因而往往能“显示着灵魂的深”。还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一定渗透着作家不一样的人生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从9岁发作,一直伴随他终生。他25岁的时候,就以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一举成名。他被别林斯基称为“天才”,被涅克拉索夫称为“又一个果戈理”。他是文学天才,但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还是一个逢赌必输的狂热赌徒。我端望着陀氏的肖像:阴沉的脸,深邃的目光,坚毅的下巴,无论如何都不能与酒鬼联系上,似乎也不像赌

52、徒,可是现实或许,这与他的终日酗酒、性格凶狠的父亲有些关系。陀氏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他在写完穷人的第二年,参加了彼得堡的革命小组。他尽管革命,反对暴力,主张改良。后来,他因为牵涉一桩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随后被执行死刑,却又在刑场上被临时改判流放西伯利亚。流放几年后,又被释放,但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就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度过了非凡的10年。陀氏故居保存完好,打字机、礼帽、书桌、书柜、木床、孩子的木马,还有巴掌大小的便笺,都是当年的原物。那时候穷困潦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断搬家,这所故居是他在圣彼得堡的最后一处居所。他一生执着于研究“天堂与地狱”和“人与信仰”的关系,所以对自己居所的唯一要求,

53、就是在屋子里的某一扇窗户望出去,一定要能够看见教堂的尖顶。我站在故居进门处的一个狭长的玻璃窗前,毫不费力地看见了不远处一座教堂的尖顶。我没有嗅到故居中有丝毫的酒气,但却好像目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辉煌。在1866年到1880年的14年间,他奇迹般地完成了罪与罚赌徒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4部巨著。其中,赌徒是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的。如此高效,不能不提到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这位速记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速记的速度,几乎超过了陀氏的口述。也正是在妻子安娜的帮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在出版社规定日期内完成了赌徒的写作,才彻底买下了这栋房产。从此,漂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在圣彼得堡安定了下来,有了一个安定的家。陀

54、氏每天晚上写作,上午睡觉,下午接待上门求教的读者。当他在书房睡觉时,他的孩子们绝对不能打扰他。在故居,我见到了孩子们从书房门缝下塞进去的小纸条原件,上面写着歪斜的俄文:爸爸,我想吃糖。就像陀氏作品里的人物自身都具有双重人格、自我对立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个矛盾的共合体。他一方面严厉、阴郁,一方面又友好、温善,他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艰难度过。最后,在一个冬季的夜晚,他因为挪动笨重的书架,导致脑血管破裂而死去。为他送行的人们,默默无语地跟在他的灵柩后面,长长的队伍,不见尾端。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什么都没有拿,只带上了装满陀氏手稿的皮箱,离开了这幢能够随时看得见教堂尖顶的居所。后来我们之所以能

55、够见到那么多陀氏的著作,与这位贤良的妻子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年托尔斯泰知道安娜的行为后,大加赞赏,称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在陀氏故居,我足足待了两个小时。走出故居时,心中有赞叹,也有伤感。我望着那显得寒酸的大门,突然想起了陀氏的一句名言: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是的,苦难也是财富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离开圣彼得堡,冬宫里的明亮辉煌和陀氏故居里的灰暗沉闷,总是在我的眼前交替浮现。假如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不用问我为什么。我的答案,只在我的心里。(取材自武歆同名散文)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更喜欢圣彼得堡的根本原因是这

56、里老旧的灰色建筑像古老的工艺品。B. 作者在心中聆听“阿芙乐尔号”的炮声,更加感受到此刻冬宫的安静。C. 时间仓促,不能充分欣赏冬宫里的艺术作品,作者因此觉得“伤感”。D. 孩子们写的纸条,让作者感受到孩子们的顽皮和陀氏作为父亲的慈爱。20.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默默无语”写出人们的肃穆、悲哀,表明陀氏受人尊敬。B. “长长的队伍”写出来送葬的人数之多,表明陀氏影响广泛。C. 从侧面写出陀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D. 暗示了圣彼得堡的人们阅读品味高,对陀氏的作品与人生高度关注。21. 作者在走出冬宫和陀氏故居时,两次都“心中有赞叹”,请根据文意分别说明这两次所

57、“赞叹”的内容。22. 离开圣彼得堡后,陀氏故居的“灰暗沉闷”还浮现在作者眼前。这里的“灰暗沉闷”有哪些含义?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9. C 20. D 21. 要点一:赞叹冬宫的宏大、历史悠久,赞叹宫内名画的众多和精美。要点二:赞叹陀氏所取得的创作的辉煌,赞叹陀氏幸运地遇到一位贤良的妻子。 22. “灰暗沉闷”的含义:要点一:陀氏故居建筑的阴暗低矮寒酸。要点二:陀氏人生历程充满苦难。要点三:陀氏性格中的严厉、阴郁。要点四:陀氏作品对人性分析的冷酷深刻。“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原因:要点一:在了解陀氏的苦难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后深受震撼。要点二:对伟大作品产生于苦难经历这一

58、道理的高度认同。要点三:以陀氏的历尽苦难终成大师自勉。【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里很老旧的灰色建筑像古老的工艺品”对原因解释不够全面,由原文可知作者更喜欢圣彼得堡的原因应是“圣彼得堡更加宁静,更有历史底蕴”。B.“更加感受到此刻冬宫的安静”不当,作者说“想要寻找当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心中聆听那著名的炮声,可惜缘悭一面”,表达出的是一种遗憾之情。D.“感受到孩子们的顽皮和陀氏作为父亲的慈爱”不当,作者写这个细节是为了说明“当他在书房睡觉时,他的孩子们绝对不能打扰他”,所以孩子们只能以这种方式与父亲交流。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D

59、.“暗示了圣彼得堡的人们阅读品味高,对陀氏的作品与人生高度关注”于文无据。本题画线句子从内容上看,写的是陀翁去世后人们为陀翁送葬的情形。作者在这里使用的侧面烘托的手法,作者没有直接写陀翁如何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是通过送葬的队伍之长,气氛之肃穆则面反映出了陀翁的影响和人们对陀翁的敬重。并未提及圣彼得堡的人们阅读品味高,对陀氏的作品与人生高度关注。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找到描写冬宫和陀氏故居的段落,然后分析作者分别写出了冬宫和陀氏故居的哪些特点,涉及了哪些正面的人物和故事,然后分条归纳就可以得到答案。作者笔下的冬宫“像一个沉默的300岁的老迈巨人”“高耸、

60、巨大”“每一个大厅里面,墙壁上都悬挂着世界名画”,分别写出了冬宫历史悠久、建筑宏大、内部名画众多。而陀氏故居,“在1866年到1880年的14年间,他奇迹般地完成了罪与罚赌徒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4部巨著。其中,赌徒是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的”,作者则着重写了陀翁创作的情况和他的妻子安娜的贡献:“这位速记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速记的速度,几乎超过了陀氏的口述”“后来我们之所以能够见到那么多陀氏的著作,与这位贤良的妻子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年托尔斯泰知道安娜的行为后,大加赞赏,称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因此作者赞叹的就是陀氏的辉煌创作和安娜的贤良伟大。【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61、。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解答时要从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来分析,表层含义来看,“灰暗沉闷”指的是陀氏故居建筑的特点,是在作者与冬宫里的明亮辉煌进行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从深层含义来看,给作者“灰暗沉闷”感觉的是陀翁这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从9岁发作,一直伴随他终生”,有一个“终日酗酒、性格凶狠的父亲”,人生“大起大落”,据此可以概括出陀翁的人生历程充满苦难;从他的创作来看,“他冷酷地分析出人的精神的深层危机”,从他的性格来看,他有“严厉、阴郁”的一面,他的一生在“矛盾中艰难度过”,这些是陀翁创作和性格方面“灰暗沉闷”的表现。第二问则是对本文主旨的考查,作者在文中运用大量笔墨描述陀翁所受

62、的苦难,“走出故居时,心中有赞叹,也有伤感”并引用陀翁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在了解陀氏的苦难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后作者深受震撼。“是的,苦难也是财富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作者认同伟大作品产生于苦难经历的观点。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表明作者对陀翁的赞颂和认同,并将以陀翁的经历自勉。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3. 语言基础应用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 甲 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 乙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 丙 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

63、了, 丁 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甚至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可奈何。将下面的句子添加到上面一段文字中,最合适的位置是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A.甲 B.乙 C.丙 D.丁画线句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答案】(1)C(2)答案要点:“甚至”关联上下句,逻辑不合理:“无可奈何”与整段阐述内容没有合理关系。修改示例: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

64、同情”是最后达到的境界,与丙处“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内容上衔接紧密。故选C。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甚至“读完任何数量讨论文学的书籍”之间不是递进关系,用“甚至”不合逻辑,可删掉“甚至”;“无可奈何”,意思是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而语境的意思是“即使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没有用处”,可将“无可奈何”改为“无济于事”。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24. 劳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

65、陌生。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个劳动场面(也可以写成一首小诗)。不超过150字。【答案】为了交流经验,互相提高,纺线也开赛。在坪坝上竞赛的劳动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怕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哪种轻工业生产有那样的规模哩。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纺手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点像飞机场上机群起飞,扬子江边船只拔锚。那哪儿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竞赛结束,无论是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微写作能力

66、。本题要求“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个劳动场面(也可以写成一首小诗)。不超过150字”,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确此段写作要描写一个劳动的场面,属于场面描写。我们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从抓住群体人物集体劳作的场面来展开描写,再抓单个人物来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他的劳动场景。通过点面结合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更加形象,场面描写更加生动。另外要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150字。25. 按要求写作。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日常出行、就医、消费等场景中遇到不便,不能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

67、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对此,你有何建议?要求:建议内容集中,对象明确,理由充分,切实可行,不超过150字。【答案】国家立法保障老年人权益。社会各类教育机构积极研发针对老年人全媒体课程体系及app软件,通过老年大学(学校)、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家庭成员应对老年人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耐心,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要求针对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提出建议,要求建议内容集中,对象明确,理由充分,切实可行。考生可以从国家、社会各类教育机构、社区、家庭成员主体展开对老年人的

68、帮扶,是他们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如政府部门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倡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老年友好理念纳入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规划;加快制定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中的合法权益;优化电子政务服务应用,保障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如行业窗口优化服务,绿色通行。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建立“无码绿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改善“面对面“服务。如基层社区聚焦需求,邻里互助。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高频需求,组织、引导和便利各类社会力量进社区,解决老年人无法获得线上服务的困难;增进邻里和谐,多去看看身边的高龄、空巢

69、、独居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如智能产业创新研发,智能适老。积极参与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大屏幕、大音量手机和大字体、简易化的操作系统;主动开展互联网适老化改造,提供“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的服务应用。如家庭成员寓教于乐,孝心相随。昨天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倾注了深情厚爱,今天让我们耐心地带他们网络冲浪;教爸爸妈妈玩个小游戏,让父母和智能世界愉快相处;给不在身边的爷爷奶奶发发照片、连连视频,让他们更加幸福、更加快乐。注意不要超过字数。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6. 写作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

70、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

71、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答案】对与好“你的三观很正”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是:你的三观很巧正好与我相同网络众人。什么是对,什么是好,这是个问题。对于低级生物,能活下去,繁殖下去的就是对,就是好,两者是一样的。但人类早就找到了新陈代谢与繁殖之外的事情,因此,对于我们,“对”与“好”不在重合。古人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但现实里大多数人属于君子小人中间的一部分,是以人人“同”,但不一定“合”。我认为“对错”在于法律和大众道德,而“好坏”则在于对社会的思考层次。前者变动的频率很慢,基本上只有改朝换代之时才会从根源上改变,但后者可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此,我暂且推出一个结论:“好坏”决定了未

72、来的“对错”,但受制于过去的“对错”。(其实也受制于现在的“对错”)两大学生轮滑刷街千里,燃了青春也犯了法纪。这事无疑是带有正能量的,众多支持叫好者就是证据。但这“好事”却不是“对事”,因为它违背了法规。换个思考角度,若未来轮滑成为一种交通方式,如今日之自行车,那怎可能没有对应的交通法规让人们来一次合乎法律的轮滑之行?只不过现在法律还没到而已。“好坏”与“对错”的相互转化周期很长,所以我回头看远了些:几乎所有的革命的理由,体制的推倒重来都有一个根本原因“对错”标准已经不能匹配人们心中的好坏,他们的矛盾激化了,必然会有一方被改变但,“好坏”得标准一般不会倒退。所以那些革命的成功可能迟到,但从不缺

73、席。从戊戌变法到新中国成立,一旦“不再做奴民”的好坏标准推出,古老的“对错”标准在它面前只能玩蛋。从南北战争到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到“好坏”总是上演着先被老“对错”压迫,然后长大打倒老“对错”成为新“对错”,老去后再重演“好坏”推翻的戏码。无一例外。“好坏”的变化本质关联的太多,现在的我上说不明白,但我亦能对事件作出判断:当“对错”与你的“好坏”相悖,不妨现在二者的交集里观望一会儿,顺便读写书,丰富一下自己。校服冬凉夏暖且丑,不妨先穿着,总有一天学生能穿上心仪的着装。要知道,如果某些人制定的“对错”长期违背“好坏”他们总是会死得很惨。【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

74、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材料提供了三段话,第一段讲一个新闻,两名大学生脚踩轮滑鞋“长途刷街”,实现了青春梦。有网友叫好,但警察指出,此种做法不对,违反交通规则。具体展示生活中的“好”与“不对”现象。第二节,进一步分析,生活中的这种“好”与“不对”现象多。第三段表达人们对“好”与“不对”的不同看法。然后要求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时,考生可以抓住最后一段中提供的人们对“对与好”的不同理解来立意。可以立意,“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强调无论是做人做

75、事“对”是前提,只有“对”才可能是好的。虽然“对”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但 “不对”肯定“不好”。第二种观点,“无过便是功”,只要没有过错就是功劳,就是好的。近似于人们常说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这里,“无过”便是“功”。当然这种认识和理解有点保守,不能表现出人的勇于拼搏进取精神,因为总怕犯错,其实生活中,有些伟大的发明就是在多次错误之后才创造出来的。因此这个观点可以反弹琵琶,写驳论。第三种观点,“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意思是只要方向正确,出发点是好的,最终都会被人们理解接受和认可。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立意。比如,既要“对”又要“好”;“好”的不一定是对的;要辩证看待“好”与“对”等,只

76、要在“好”与“对”之间立意,言之有理,都可以。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有力,论证方法不能单一。【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方法: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

77、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总之,在写中考命题作文时要同学们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27. 作文。有一首歌唱道:也许我是一道微光/却想要给你灿烂的光芒/宁愿让我受伤/在黑暗的夜晚/静静地为你/去孤独地照亮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微光也许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会有一束光照亮黑暗,虽然这束光很微弱且平凡,被这束微光照亮的人不多,但能照亮温暖你的心,指引你前方的道路。说变脸就变脸,突然下起瓢泼大雨,人们被一阵雷声吓到,

78、数秒后,“下雨了,快跑。强大的呼喊声,让人们像被放出的烟花到处躲窜,泥土被雨水冲刷,泥土被凹凸不平的水泥地包围,我慌忙躲雨时,不料撞到一位爷爷,站在大井盖上的爷爷摔倒在坑中,“你个老头子站那挡什么道,活该被摔,这个破天气,还遇到这种人了,真晦气。”一名男子似帮我开脱似的对着老爷爷吼骂,骂完后就自己躲雨去了。也是在这种大雨下,谁都没有好心情,老爷爷没有吭声,雨太大我也不知道他摔得怎么样,连忙扶起老人就走了。第二天早上我又经过昨天“撞车”事件的发生地,有几个人围在哪里,旁边还有一辆抢修的工程车,我走近一点才知道那是个下水道口,窨井盖子破了,只有一半勉强的摇摇欲坠的磕在上面。有几个穿着蓝色马甲的抢修

79、人员把破了的盖子抬到了一旁,下水道里积满了水,还有很多的垃圾。有个站在旁边的老人说:“还有这么多水,昨天雨太大了,这多深啊!掉进去就不得了了。”一个抢修的人员说:“多亏了您打电话保修啊!今天雨停了,也危险啊!”“我昨天就报了,你们没有来,我怕别人掉进去了,站在旁边守着,喊别人绕道,结果有个小姑娘没有听见,雨大了也看不清还把我撞倒了,腿都摔破了,我后来没有办法弄了个破扫帚堵上面,也不晓得起到作用没有。”我一听,我才知道这个老人就是我昨天撞到的爷爷。“亏了您了,肯定有用啊,救了几多人啰!”维修工人边疏通管道边跟老爷爷聊天。“这是小事,我们年纪大了,也做不了什么大事,看到了能帮就帮一点吧!”听到爷爷

80、讲到这里,心里顿时有一束光,微弱但是让人温暖敬佩。想到我当时的鲁莽,想到当那个男的骂爷爷时,我居然心里有深以为然之感,并且没有说声谢谢就落荒而逃。想想当时,我也是有点怨气的吧,只是出于最基本的道义才扶他起来的吧。我为自己的行为而汗颜,我欠老爷爷一个道歉。想到此,我立刻走过去对老人说:“我就是昨天撞到您的那个小姑娘,真的对不起,您那腿怎么样了,要不要上医院看下,我可以叫我爸妈带您去。”爷爷有些惊讶地看着我说:“没事,丫头,擦破了点皮,我搽了药,不碍事,一点小事,不要放在心上。丫头蛮好的,还把我扶起来了。”听及此,我的眼泪都要下来了,没有任何的责备,还记得我那不能细究的善意,真是让我想找个地缝钻进

81、去。爷爷的眼里闪着微光,我的心房有扇新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爷爷的善良深深的刻进了我的心灵,像微光指引着我人生的方向。生命中,总会有那平凡的微光照亮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温暖着这个世界的小角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材料信息是一首歌的歌词,“也许我是一道微光/却想要给你灿烂的光芒/宁愿让我受伤/在黑暗的夜晚/静静地为你/去孤独地照亮”,关键词便是“微光”,显而易见,运用了比喻修辞,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委婉含蓄,所以弄清本体所指是审题的关键。可以抓住“受伤”“黑夜”“静静”“孤独”等词语,确定象征比喻义为“奉献”“关爱”“帮助”“守护”“无

82、私”等等。要求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明确了体裁为“记叙文”,散文、小说也是合乎要求的,千万别误写成议论文。还要注意细节描写这个规定,可以体现于景物描写,更突出地也可以表现在人物描写的动作行为、外貌、心理、神态等方面。具体写作时可以联想主持人大赛康辉评价选手的话“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名人名言富有哲理意味,增强底蕴和文采。写作时首先从自然现象“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引入,然后引申到生活、人事中,“再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要求用“微光”为题目,暗示了本文要使用象征比喻。以微光喻指人的精神魅力,或者困境中的希望,人生的信念追求等等。也可以象征亲

83、情、友情、爱情,或者联系现实写疫情下中国人怀有必胜的信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本材料的核心是 “微光”,就是思想的闪光。这些微光,虽说每个人都会有,但往往不太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也非常容易被忽略。那些有追求的人,会发现这些闪光的东西,使得它变得更炫目。可以从善于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的价值、不要自卑等角度写;或者从要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充分张扬的个性等角度来写;抑或从认知自我是难的,不管是顿悟还是渐悟,都需要人生的经历、生活的积累、长期的思考,都应该关照我心等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珍惜的角度,写珍惜自己的生命、珍视和重视自己的思考等。文体方面写成记叙文,结构上以总分

84、总为好。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或夹叙夹议。【立意】(1)微光,指路明灯。(2)记忆中永恒的那束光。(3)心底的微光。(4)微光不微。(5)疫情下那熠熠闪烁的微光。(6)令人感动的微光。(7)微光是父母等亲人的关爱。(8)陌生人的帮助是一缕微光。(9)一缕微光,生命的力量。(10)与人微光,收获快乐。(11)做一缕微光,照亮别人。【素材】(1)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当远远看到村口老屋边那棵老槐树依然挺立时,刹那间,我就像穿越到童年时任性而又快乐的惬意时光,一腔难以言表的感怀和兴奋微光照亮了心湖。(2)老屋是不高的土砖结构半草半瓦徽式老房,多年没有入住了,老屋西边有一座现代楼房,与那飘动着生命

85、浮尘的老屋相比,显得奢侈多了。在母亲心中,老屋是一种生命的印记,一直没有拆掉它,而是将它做为储藏农具和柴禾用,延伸着其生命微光。老屋虽老,它的存在像是一缕微光影子,感觉到了它,内心总是被一股柔情所溢:父亲在煤油灯下酡着脸谈论着朱元璋如何战败鄱阳湖,母亲在厨房里忙活情景,一丝一缕,微光浮影般袅袅漂浮心头。(3)老屋前面有棵老槐树,是爷爷小时栽下的。老槐树树干直,大,叶呈椭圆,密匝,一到夏季,蝉儿最喜欢集聚在枝头欢歌;树顶端有一个大鸟窝,不知繁衍了多少鸟儿。有一年刮台风,村里许多家房屋都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可老屋却安然无恙,片瓦未损,父亲说是老槐树保护了家也是从那时起,我对老槐树便有了神灵般的敬畏。

86、考试前,我会暗暗在老槐树前祈祷我能够有个好分;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喜欢在树下默默倾诉,总能找到一丝微光让我明晰。(4)去年冬,父亲一病不起,我回到了离别多年的老家,和家人把父亲送到省城医院,半月后,父亲病情依然不见好转,我想起了老槐树,便立马赶回老家,在树下给父亲祈佑。许是父亲病情经过半月治疗已经开始达到康复效果,竟然慢慢好转起来,我对老槐树那“灵”韵,也有着微光般掠过心头感觉。(5)有哲人说,老家是一面幽古的青铜镜,从其微光中可以能照见自己过去的影子;回老家看看,有感悟人生升华作用,因为老家是每个人的生命摇篮。像我这个来自乡村的城市孩子,记住老家一树一木,一景一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老家,不仅是我人生的第一里程碑,也是生命的根,更在意的是它给我带来了灵性记忆与灵感微光。故乡,老屋,一盏不灭的心灵微光,永远闪耀于游子的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