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892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4-2015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综合能力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能力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下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正确轨道,沦为纯粹的应试技术教育。这是大多数关心教育的人都已看到的问题。把国学引入中学教育,恐怕也是欲以之纠偏反正,是革除教育之弊的一种尝试,其情可感,其心可知。比教育技术化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下教育的核心理念缺失。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无论什么课程,其首要目标便在于灌输单一价值观,以至于现在中学教育里出现了信仰的真空,需要合适的价值理念来填补。所谓的国学进课堂,适逢其时。国学之兴,又因台湾岛内一直对国学诵读不绝,民众素质俱佳。这也是国学倡导者最强有力的实例支撑。不

2、过,关于台湾的文明素养之好,传统文化的濡染自是原因之一,我以为却不是最重要的。身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读书人,我们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濡化,自然对传统文化充满脉脉温情。论语里“沂水春风”章节中,孔子与学生自由对话的场景,我一直以为是史上最好的语文课堂之一,古人叫“天人合一”,叫做“和谐”。我们看到,那种开放、自由的生命状态,正体现了教育最核心的本质,那种状态下,每个生命个体都是自由的。然而我们也应有清醒的认识,国学在几千年的专制时代形成,作为帝王专制时代的意识形态,其本身便含有许多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内容。如果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那么,在现代观念的维度之下,对传统国学进行重新审视,也是必要的。

3、现在国学进课堂,本意可能在于给中学生以人格的陶冶、道德力量的感化。而我担心的是,如果仍以纯粹的灌输为主,未必是上上之策。因此,在现有的基础教育框架下,在今天的高考模式之下,国学进中学,淮橘成枳的悲剧又该如何避免?在国学进课堂的名单上,我们看到的一些学校,他们以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为世人所知,我很想不通,军事化管理与温良恭俭让的儒家精神结合之后,又会生出怎样的“奇葩”?托克维尔认为,一种有分寸的宗教,一种有节制的家庭,一种有限制的政治权力,一种有界限的经济等,一般都具有开放性的多股力量的角逐,从而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也可以这么理解,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仅就教育而

4、言,给孩子提供多元的选择,也是培养与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必由之路。因此,作为选修课的一种,国学进课堂的同时,是不是可以给中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从而保障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我希望有一种内容更广泛的经典课程,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经典,也应包括那些名家翻译的文质俱佳的西方经典。自严复以来,傅雷、穆旦、杨绛、何兆武、李文俊等等杰出的翻译家,百年间,他们的艰苦努力为我们呈现了整个人类的高贵精神世界,这些不也可以成为修身的指南吗?仅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也应认识到,诸子所论并非唯一真理,鼓励孩子们质疑与讨论,避免以往的单一灌输,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现代教育,须从学校的制度层面,保障师生双方教与学

5、的自由,从而培养理性自觉的现代化。梁启超百年前有“新民说”,欲新一国之民,就教育层面而言,自然是要新一国之教育,而新一国之教育,首先在于观念更新,以一种自由的教育观,改变以往那种工具主义的唯技术论的教育观。(摘编自蔡朝阳培养理性现代人,不能单靠国学,略有改动)1下列关于把国学引入中学教育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如今的基础教育已经相当严重地偏离了教育的正确方向,沦为纯粹的应试技术教育,问题严重。B把国学引入中学教育,以之纠正教育的偏颇,革除当前教育的弊端,使教育回归正确的方向。C当前,教育的核心理念缺失,课程目标存在问题,中学教育里没有了信仰,需要国学中合适的价值理念来填补。D

6、台湾岛内的民众普遍讲文明、素质高,与国学在台湾的兴盛、台湾民众一直热爱国学、受传统文化濡染有一定关系。【答案】B(该项说的是把国学引入中学教育的目的或作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论语“沂水春风”章节中孔子与学生对话的场景之所以被作者认为是历史上最好的课堂之一,在于那种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和谐的,体现了教育最核心的本质。B在几千年的帝王专制时代形成的国学,作为一种旧的意识形态,现在要进入校园,有必要用现代观念对其进行重新审视。C国学进课堂,本意可能是好的,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如果教育方式不当,引导不得法,那么,国学的应有之义就会变味,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D作者

7、认为,当前一些学校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模式与国学倡导的精神如同水火,很难结合,如果硬要结合,其结果很有可能是不伦不类。【答案】D(偷换概念,扩大了范围;“如同水火”也言之过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基础教育出现严重问题的今天,把国学引入课堂,确实必要,但也要认识到,国学本身存在许多与现代价值观不相符的内容,不能单一灌输和全盘接受。B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和开放的社会,多元和开放推动了社会发展。就教育来说,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多元的选择,国学只能作为选修课的一种。C培养理性自觉的现代人,不能单靠国学,还要吸纳文质俱佳的西方经典,让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成

8、为孩子们修身的指南,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完全体现了教育的本质。D梁启超先生百年前的“新民说”与我们提倡的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国民文明素养一脉相承,只要我们更新观念,重视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会呈现崭新的面貌。【答案】C(仅有国学和西方经典培养不出理性自觉的现代人,还要靠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转变等,所以“完全体现了教育的本质”错。)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

9、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又行征羌护军,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皆破平之。关中始定,民得安业。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封射阳

10、亭侯,五年为真。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而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嘉平二年,诏曰:“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在关右三十馀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功绩显著,朕甚嘉之。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

11、如故。”(选自三国志魏志满田牵郭传,有删改)【注】太祖:指曹操。文帝:即曹丕。假节:与下文的“持节”,皆为魏晋时期的官职名称。司马宣王:即司马懿。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既陈,备疑不渡陈:列阵B故计远近为稽留稽:延误C蜀兵大至,淮逆击之逆:预先D外征寇虏,内绥民夷绥:安抚【答案】C(逆:迎敌、迎战。)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B.C.D.【答案】C(而:连词,表转折;A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B于: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不译;D其:人称代词,“他们”/指示代词,“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

12、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郭淮被太祖曹操任命为夏侯渊的司马,在夏侯渊遇害之际,能及时稳定军心,并在阻击刘备一役中出奇计,深得曹操嘉许,被赐爵关内侯。B郭淮在祝贺文帝登基时迟到,受到文帝斥责,但他却巧妙地将文帝与太平盛世时的五帝、夏后相类比,使文帝转怒为喜,并给他升官封侯。C郭淮与诸葛亮对阵,先是估计到对手会夺取北原,后又识破对手挥师西进是虚张声势,于是事先在北原构筑好营垒,最终挫败对手的谋算。D郭淮在关西地区主政三十多年,无论是征讨来敌,还是绥靖地方,都功绩卓著,因此,皇帝下诏嘉奖,授予他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等官职。【答案】D(A.赐爵给郭淮的是魏文帝曹丕;B.“他却巧妙地将文帝与太

13、平盛世时的五帝、夏后相类比”错。原文是“夏后政衰,始用刑辟”,意思是到了夏朝政令衰微后,才开始使用刑法。C.原文是“堑垒未成,蜀兵大至”,并非“都”在事先做好了准备。)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以状闻,太祖善之。(5分)_(2)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5分)_【答案】(1)把这件事报告太祖,太祖认为他做得很好。(2)(郭淮)略知他们的心意,关怀备至,(人们)都称他为神明的官吏。参考译文: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曹操回洛阳后,留下征西将军夏侯渊抵御刘备,任命郭淮为司马。夏侯渊与刘备作战,郭淮有病未能成行。夏侯渊被杀,军中大惊,郭淮收集散兵,推举荡寇将军张郃负责,各

14、部军营才安定下来。第二天,刘备想渡汉水进攻。各位将领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刘备会乘胜而击,于是诸将都想依汉水作阵来狙击刘备。郭淮说:“这是向敌人示弱,不能击败敌人,这不是上策。不如撤离岸边,在远处设阵,诱使敌人前来,等他们渡到河中央再发起进攻,一定可以打败刘备。”于是排好战阵。刘备疑心重重,不敢强渡。郭淮布署军队,坚决死守,没有一点撤退的意思。此事上报以后,曹操很赞许,任张郃为持节都督,又任郭淮为司马。曹丕即位后,赐郭淮为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以及征羌护军,协助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伐山盗郑甘及卢水叛乱的胡人,大获全胜。关中于是安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黄初元年(220),郭淮奉命前来祝贺曹丕登基

15、,在路上得病,所以迟了一些。等到群臣欢会时,曹丕严肃地说:“从前大禹在涂山召会诸侯,防风来晚了,结果被杀。而今普天同庆,你却来迟,为什么?”郭淮答道:“我听说五帝首先用德来开导臣民。夏后时期朝政衰败,才开始用刑。而今我生逢唐虞盛世,因此知道自己不会遭受防风那样的杀戮。”曹丕听了很高兴,升任郭淮为领雍州刺史,封为射阳亭侯,五年后授以实职。每当羌、胡有人来降,郭淮总是让人询问他们亲戚的情况,比如男女多少、年岁长幼等。等见到他们,已略知他们的心意,关怀备至,人们都称他为神明的官吏。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出斜谷,在兰坑处屯田。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占领,很多人对此

16、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司马懿同意这种观点,于是让郭淮屯兵北原。战壕还没修好,蜀军压境,郭淮奋力回击。过了几天,诸葛亮率大军西行。诸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那天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为城中有防备,所以诸葛亮的谋算没有成功。嘉平二年(250),皇帝下诏:“以前在汉川战役中,全军差点覆没。郭淮临危不惧,军功记在史策。在关右三十多年,对外征讨敌寇,对内安抚臣民。功绩卓著,我特别嘉赏他,任郭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一如既往

17、。”(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逢病军人卢纶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逢病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河湟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8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5分)答:_【答案】同:都是返乡士兵。异: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9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张诗主要的表达特色是什么?(6分)答:_【答案】对伤病军人的同情。对比。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时间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

18、酸泪。_,_。(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猿猱欲度愁攀援。(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答案】(1)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2)(3)见课本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文,完成(1)(4)题。丢失的套鞋前苏联左琴科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特别是旁边有人稍稍使劲一挤,后边再粗鲁地踩你鞋后跟一脚,这样一来,你的套鞋就没有了。丢掉一只套鞋,本来也不过是小事一桩。我的那只套鞋一转眼的工夫就没了,简直快得惊人。我记得,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可是,下车后,我看了一下脚:一只还在,另外一只却无影无踪了。靴子还在脚下,袜子也没丢,

19、衬裤也在身上,可套鞋不见了,就少了一只套鞋。去追电车,这怎么可能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我想:下班后再找吧,鞋应该不会丢的,能找回来。一下班,我就去找套鞋。我先找了一个认识的电车司机,和他商量怎么办。经他一指点,心里踏实了。他说:“算你运气好,把鞋丢在电车上,你要感谢老天了。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也许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保险没事儿。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可以领回失物,没问题。”“噢,太感谢你了,”我说,“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差不多还是新的呢,才穿了半年多。”第二天,我到了失物招领处。“朋友,我的一只套鞋在电车上弄丢了,不知能不能让我认领回去?”

20、“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您的套鞋是什么样的?”“套鞋嘛,就是一般的,”我说,“12号。”“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特点嘛,也没什么特殊的,后跟已经被磨旧了,鞋里的衬绒也没有了被蹭光了。”“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还有别的特殊记号吗?”“还有鞋包头快要掉了,勉强还连着。鞋后跟也快被磨秃了。鞋帮倒还可以,将就着没掉。”“您在这儿坐坐,我去看看。”瞧,我把那只套鞋拿来了!我高兴的要命,为他们的服务态度而感动。我想,这里的工作真出色,为了一只套鞋他们真是不厌其烦,服务态度竟这么好。“谢谢,”我说,“同志们,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快给我吧,我这就穿上。谢谢你们

21、啦。”“不行,尊敬的同志,还不能给您,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套鞋究竟是不是您的。”“是我的,我不会说假话的。”“我们相信您,也十分同情您。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不能现在就给您。请开个证明来,以此证明您真是丢了鞋。让居委会开个证明,有了证明,我们立刻将东西归还失主,决不拖延。”“同志!”我说,“好同志,问题是我的街坊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会开的,这是他们应当做的事,否则要居委会干什么?”我朝那只套鞋又看上一眼,只好出去了。第二天,我找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真丢了吗?你不是故意这么说的吧!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

22、“真的,”我说,“我的确是丢了鞋。”他说:“可是,空口无凭,我不能什么都信,要是电车公司能证明你丢了鞋,我这就给你开条儿。把证明拿来我就给你开个条。”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他说:“那你打个报告吧。”我说:“怎么写呢?”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我在汽车上丢失套鞋一只还得写上保证:在事情未弄清以前不擅自外出。”我照他说的内容写了报告。第二天给我开了一张正式证明。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他们很爽快,就把套鞋还给了我。当我穿上这只套鞋时,心里万分激动:“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谁肯为一只套鞋花那么多时间!说不定会从车上扔出去了。我奔走还不到一星期,就物归原主了。”

23、唯一遗憾的是,正当我为失物奔走之际,不巧另一只套鞋又弄丢了一星期来我把它依旧包在报纸里一直随身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肯定不是丢在电车上,所以这只鞋是丢定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总算找回了另一只。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烦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我们的办事机构真是堪称模范机关!我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吧!(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开始极力描写办事机构的认真负责、热情周到,结果却是让主人公奔波了近一星期。B“我”最后尽管没能穿上一双完整的套鞋,但是却找回了一只值

24、得纪念有警示意义的套鞋,小说这样安排用意深刻。C“我”是个心态比较平和的人,面对只剩一只套鞋的结局,还是心满意足的,并对帮助自己的办事处心存感激之情。D小说讲述了一只套鞋失而复得的故事,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作者却小题大做,专门写文章来纪念。E作者用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既让人开怀又让人深思的故事,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答案】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E “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错,作者对某些部门工作作风僵化办事效率低下的讽刺意味是很浓的;C“心满意足”“心存感激”错,作者对这样的办事处持批判态度;D“作者却小题大做,专门写文章来纪念”错,并

25、非小题大做。)(2)小说一开始就说“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_【答案】为下文“我”的套鞋丢失张本。“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也有了可信的理由。使下文情节的发展具有合理性,让人信服。(3)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_【答案】本文故事情节脉络清晰,围绕着找套鞋展开情节。丢找又丢,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波三折。(2分)一开始写办事机构认真负责,办事效率很高。但是接下来跑手续的过程慢了下来,一拖就是好几天。“我”言语之间带有明显的对工作人员办事僵化的讽刺。(2分)最后故事情节发生戏剧性的转折,

26、作者的另一只套鞋又丢了,可以说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2分)(4)“我”要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理解。(8分)_【答案】以此作纪念,让世人牢记发生在“我”身上的往事,并希望类似的事情以后不再出现。以此作纪念,意在提醒精简办事机构,简化办事程序,方便他人;如果我们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办手续、等结果这样的事情上,那便与浪费生命无异。以此作纪念,意在警示有关工作人员改变僵化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答1点给2分;答2点给5分;答3点给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27、“还是一个破落户”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

28、,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

29、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为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

30、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一九三零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

31、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

32、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采取中间立场。【答案】答E给3分,答B给

33、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C鲁迅对现实感到绝望,对民众没有绝望,否则他就不会提出启蒙主张;A“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脱胎换骨”是本文作者的观点;D对名人和诗进行严厉批判的是左翼作家,而非鲁迅。)(2)三十年代的鲁迅在思想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_【答案】经历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保留有深深的旧时代印痕;(2分)按老思路揭发社会的弊端,以旧方治疗;(2分)提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又返回到宋、明时代。(2分)(3)文中说“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太大了”,“精神距离”差距在哪里?(6分)_【答案】左翼作家激进但缺乏清醒,少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

34、体验;(3分)而鲁迅始终能够将根子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保持对现状以及前景的清醒认识。(3分)(4)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_【答案】鲁迅一度被神化,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在本文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没有用膜拜神灵的眼光来仰视鲁迅,而是站在鲁迅的角度,直视鲁迅的痛苦、矛盾、悲凉,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同时,在字里行间,又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对鲁迅的深刻理解。(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均可酌情给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舌尖上的中国

35、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B为了救出被埋在井下的矿工,连续几天他都在指挥救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一刻不得休息,他感到自己已经心劳日拙,疲惫不堪。C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中央宣讲团的同志们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所思所想,认真进行宣讲,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D尽管当前平板电脑销售火爆,但专家预计,另外一个新兴的概念产品“超极本”,在今年下半年将翻云覆雨,成为市场的新宠。【答案】C(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A“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

36、象。B“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D“翻云覆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不合语境。)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为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中央要求各级干部切实改进作风、大力发扬勤俭节约,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B“惊蛰”指“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蛰伏在泥土中冬眠昆虫的时期,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C人大代表关于进一步美化和发挥水系工程的功能的提议得到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市政府组织专家讨论并制定具体措施,使该提议有更强的可行性。D中国的稀土材料占了全球供应总量的近97%,中国停止向美国出口稀

37、土,这对导弹、激光、雷达、卫星等众多领域是非常重要的。【答案】B(A成分残缺,可在“节约”后加“的精神”;C搭配不当,可改为“美化水系工程并发挥其功能”;D“这”指代不明)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茧破裂的时候,是痛苦的。_。_;_。_。_,_。你会在这种变化当中,感受到你活着的痛着并且成长着。茧的空间是狭窄的,也是相对安全的这种时刻的不安,极易诱发退缩茧是我们亲手营造的小世界打破了茧的蚕,被新鲜的空气刺激着,紧张的挑战接踵而来甚至一些不良嗜好,我们沉浸其中感受到的也是习惯的熟络。但它是正常和难以避免的,是有益和富于建设性的ABCD【答案】C16下列是汉字

38、“初”、“仁”篆体写法,请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你对每一个汉字的形与义的正确理解。要求:对每一个字的解释不超过35字。(5分)_【答案】初:由“衣”和“刀”构成。用剪刀从始端裁剪衣服,含义为起始(开端)仁:由“人”和“二”构成。两个人走在一起却亲近如一人,含义为两人亲近友爱。17. 请在下面所提供的5部作品中任选2部,仿照下面例子结构形式,分别进行简要的评点。要求:内容能体现该作品特点;表达准确、鲜明、生动。(6分)红楼梦呐喊边城高老头巴黎圣母院例:巴金的家是一部激情澎湃、汪洋恣肆的经典,像一股席卷大地的飓风,吹散了笼罩于千年历史的雾霾;如一场怒涛冲天的海啸,惊醒了沉睡于万里江河的巨龙。答:_【答案

39、】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邪恶对立的名著,像一座巍然屹立的雕塑,张显了崇高美与震撼人心的力量;如一场公正无私的审判,宣扬了隐藏于历史深处的仁慈与爱情的新思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是一部充满“崇高而荒谬”的父爱的悲剧,像一条布满“爱”的废墟的大道,引领人们走向充满人性美的宏伟新城;如一片洋溢着腐烂气息的道德的荒原,呼唤大家攀越富有人间真情的巍峨高山。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3月11日,最新的福布斯富人榜出炉,墨西哥的电信大鳄卡洛斯斯利姆成为世界新首富。福布斯杂志说:盖茨和巴菲特在富翁榜上的位次降低和他们不断捐款有关,他俩非常慈善,捐出

40、数以十亿计的美元。而刚成为首富的墨西哥的卡洛斯斯利姆也捐过几次钱,但数额难以与盖茨和巴菲特相比。有人不客气地评论:斯利姆做的一点善事只是摆摆样子而已,他把电信价格降一些,比做什么善事都管用。但是斯利姆则这样解释他的慈善观:“商人行善表现在通过投资创造更多财富和工作岗位上,而非装扮圣诞老人。”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立意探索】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所给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慈善观:一种是以盖茨和巴菲特为代表的捐款慈善观,捐款可以快速及时地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弊端是惠及的范

41、围小,缺乏持续性;一种是以斯利姆为代表的创造财富的慈善观,企业家通过不断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不断创造财富来惠及社会,甚至通过推动社会变革来拯救更多的苦难者,但其弊端是过程长,不能满足苦难者的短期期望,不易得到世人的理解。这道作文题就是要考查考生对这两种慈善观的观点态度,所以文章的论点一定要明确,可以肯定其一,也可两者都肯定,甚至可以两者都否定,重塑一种慈善观。如果肯定盖茨和巴菲特的捐款慈善观而否定斯利姆的创造财富慈善观,可以提炼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远水解不了近渴”等观点,如果否定盖茨和巴菲特的捐款慈善观而肯定斯利姆的创造财富慈善观,可以提炼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拯救心灵张

42、扬自信也是慈善”等观点。【佳作赏读】怀仁爱之心才是真正的慈善人们一直把做慈善、做公益事业界定为一种很无私、很高尚的行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甚至在整个文化氛围和舆论氛围里,都认为只有像雷锋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慈善才是值得我们宣扬、值得我们赞赏的“慈善”行为。然而,“纯粹”的慈善行为是无法让善行持续的。比如,你看到一个可怜的乞丐,向他施舍几块钱,这只是一种应景式、救急式的行为,即使是盖茨和巴菲特也不可能天天施舍钱给他们,更不可能用施舍的办法救遍天下的乞丐,我们的施舍,相对他们的苦难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而像斯利姆,却可以通过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工作岗位,从而实现慈善行为的持续化。社会企业就是

43、以从根本上改变和解决这个问题,使这种情况不再出现和发生,从而实现改变社会现状为目的的。从这个角度看,斯利姆的行为是一种更大的慈善行为。格莱珉银行的创办者尤努斯博士并不是慈善家,而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与金融家。他用自己的企业家精神及金融运作天赋证明:不需要捐款,也不需要政府养活,穷人完全可以借助市场的分工合作体系所形成的适当的金融服务,摆脱贫穷。格莱珉银行的规则里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绝不免款”,这唤起了穷人的自立心,帮助穷人的爱心事业持续下去了,而且也鼓舞了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当我们陷入一种极大的观念误区时,最终受伤害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有人要么认为做慈善一定是纯粹的捐赠;要么认为就是纯粹的“

44、商业”,可以“纯粹”到不顾任何信义,只顾个人价值,为了利润最大化,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以致我们吃的米里有毒,吃的菜上有农药!在人们的潜在逻辑里,做社会企业家还不如去做一个尔虞我诈的商人,尔虞我诈之后再捐出大笔的钱就可名利双收了。当慈善和商业渐行渐远之际,我们却从尤努斯和斯利姆身上发现了一个足以令人震惊并重新修订规则的理由,原来永远处于南极和北极的两端也能够融合起来慈善与商业的真正融合。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家既要有一个善于赢利的头脑,又要有一颗仁爱的心灵。只有这样的头脑和这样的心灵相结合,才有可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的变革。做到真正的慈善。【名师点评】这篇作文支持斯利姆的慈善观,眼光犀利,立意高远,对“慈善”作了深刻而全新的解读,令读者耳目一新,为之一振。作文在巧妙应用材料中的事例之外,还以格莱珉银行的事例为证,使说理更深一层,而且表现出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文章语言老道,条理清晰,是一篇议论文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