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河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命题人:赵雅琴审题人:王嘉琦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2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
2、不主张任人唯亲。”材料所评论的是中国的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谏议制3“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真正摆脱传统羁绊,甩开落后思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C“扶清灭洋”口号 D民生主义4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应该是孙中山对哪一历史事件的高度评价?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5“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
3、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永久性变化的力量”。下列与其“注入力量”不相符的是A机器生产 B革命改革 C民主思想 D科学技术6“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A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解放战争的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7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
4、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8曾经有这样一首歌:“亚东开化中国早,楫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它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最迫切的追求是A独立富强 B民主科学 C救亡图存 D民主共和9.作为著名的侨乡,广东许多地方都
5、办有侨情乡讯杂志,部分家族还办有自己的家族杂志。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10.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11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12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
6、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A创立于西汉 B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C参与政事的决策 D长官亦为宰相13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14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推恩令 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15下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7、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适应时代的需要 B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宋朝以文治国,重视科举取士16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17.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
8、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8.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19.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
9、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实质的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20. 1871年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其中约定“两国既经通好,自必互相关切。若他国偶有不公及轻藐之事,一经知照,必须彼此相助,或从中善未调处,以敦友谊”。这反映出A.明治政府迫切希望得到清政府承认B.明治政府放弃了“大陆政策”C.清政府希望联日抵御西方侵略D.清政府希望取法日本,学习西方21.20世纪30年代初,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
10、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主要是指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C平津地区 D华东地区22.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说过:“他们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敬,他们看到大国是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的,于是力求与这些国家并立。由于资源缺乏,技术落后,他们不能不采用比古代暴君希律王更加毒辣的手段。”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他们”主要是指欧美列强B“大国靠军事实力赢得尊敬”指二战后的美国C“这些国家”主要指中国等亚洲国家D“更加毒辣的手段”即指南京大屠杀等23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在20世纪
11、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A土地革命路线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国共合作方针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4蒋介石日记载:“敌人以共产主义为第一对象,希望以本党本人为刽子手,希望国内自相残杀,使中国成为第二个西班牙,我要严防对共产党要放宽,使尽其所能事。”据此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材料中所述“敌人”为美国B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C蒋介石希望和中共合作抗敌D蒋介石能以民族大义为重25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演说,他说:“我们要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克服困难,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说明了A“独立、自由、民主”是两党的共同追求B“统一、富强”是当
12、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C中国共产党维护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诚意D国共两党再次揭开了团结合作的新篇章临河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26. (23分)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
13、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根本目的。(3分)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挑战。(2分)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
14、国社会状况,分析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挑战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三,归纳改变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主要因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家庭观念在近代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4分)综合上述材料,扼要说明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分)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多次说,应当对国内国外几次影响很大的革命,包括法国革命、俄国革命、辛亥革命等等重新认识、研究、分析和评价,应该理性地分析和了解革命方式的弊病,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革命确实有巨大的破坏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但是,以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确实是一种幼稚病。没有看到“革命化”与“现代化”之间有非
15、常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其中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一点似否还没有人仔细地谈过,但却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改良、改革,就是和平进化。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是关门主义,而是和世界沟通的调整和完善。它是对各种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逐步进行改良。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较为缓慢和长期的进程。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材料二 国内某些新潮作家这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极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渐进”的观点。在他们眼里,革命等同于破坏,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 王朝柱回答问题:请结合中国近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革命与改良”的
16、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选修:选作28题或29题:2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次与太平军交战后,左宗棠在家书中道:“毙贼三千有余,阵斩贼多名,极为痛快。”筹办福州船政局之始,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1874年,正当新疆局势危急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
17、,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自左宗棠全集(1)根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7分)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材料二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转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宋会要辑稿职官(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