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右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梳理下列知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基础梳理2各组成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循环(1)循环的类型: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2)循环的目的:进行和能量交换。(3)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的。生物循环物质迁移相互制约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例析图中 A、B、C、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CABD材料一
2、先准备好水杯、清水、吸管,然后取一杯凉开水,通过吸管对着水面吹气,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让吸管口刚好接近水面附近,用力吸气,仔细观察吸管附近的水位变化。探究分享材料二 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1)据材料一总结与思考:若在海洋上,当气压升高或降低时,海面会发生什么变化?该实验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什么能量的传输与交换?提示:气压升高,海平面会降低;气压降低,海平面会上升。势能。(2)结合材料一实验解释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的原因。提示: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海面上升。(3)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图中有哪些地理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化的?提示:生物
3、、大气、土壤、水等。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等;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一、图示地理环境 5 大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素养生成二、表解环境要素间的三大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
4、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太 阳 能 光合作用 化学能分解呼吸 热能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传输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 12 题。创新应用1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 氧循环 碳循环 二氧化碳循环A BCD2图中 a 表示的地质作用是()A侵蚀作用
5、B沉积作用C固结成岩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和碳循环。图中 a 表示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答案:1.C 2.A 3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C分解功能D化合作用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右图中 M 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回答 34 题。解析:第 3 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第 4 题,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答案:
6、3.A 4.B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梳理下列基础知识。基础梳理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1)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2)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增大 增大 减少 气候:降水,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灾害性天气增多。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减少 增大 下降 2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具体表现是:(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
7、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2)环境要素间,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温馨提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六个字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制约性”。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材料一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 200 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探究分享材料二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
8、%,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如图所示)(1)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个特征?提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表现为气候特征:干旱;水文特征:多内流河、湖;地貌特征:多风蚀、风积地貌;植被特征:植被稀少,耐旱草原、荒漠为主;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体现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
9、协调统一。(2)材料二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特征?提示: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影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文变化:含沙量大,季节变化大地貌变化:侵蚀沟谷,沟壑纵横土壤侵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退化:覆盖率下降,逐渐消失气候变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0、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素养生成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滥伐森林产生的影响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影响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 12 题。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创新应用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
11、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第 1 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 2 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答案:1.A 2.C 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有 70%是坡地,植被覆盖极差,每遇暴雨,泥沙与雨水齐下,水土流失之重为世界所罕见。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 90%,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占一半以上。据山西省某县志记载,太德塬在清光绪年间,塬面面积约 870 公顷,现在
12、只剩下了 600公顷,其余的都变成了沟壑。水土流失,流走的是土地最具有生产力的表层土壤,使得土壤层变薄,肥力降低,生产力下降。据此回答 34 题。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列相互影响的关系最明显的是()A植被破坏土质疏松水土流失B植被稀疏夏季暴雨水土流失C人类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D人类活动土质疏松水土流失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事例反映了()A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具有生产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具有平衡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D一个区域自然环境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地区解析:第 3 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故选 C。第 4 题,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形成黄河下游地区的“地上河”,反映了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变化影响到相邻地区,故选 D。答案:3.C 4.D “课时达标检测”见“课时达标检测(九)”(单击进入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