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16MB ,
资源ID:588244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824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2020-2021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2020-2021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育英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一、单项选择题1. 2020年5月,郑州市考古研究院公布河南省巩义市双槐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专家命名为河洛古国。下列属于历史评论的是A. 河洛古国遗址位于河南省的巩义市B. 河洛古国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C. 河洛古国年代距今约5300-5000年D. 此遗址为当时最具影响力文明中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评论属于对历史事件的定性结论,其中D属于对河南省巩义市双槐树遗址的评价,D正确;ABC属于对该历史遗迹的介绍,排除。故选D。2. 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还有王亲

2、自从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这些卜辞说明A. 商朝的占卜内容全部涉及农业B. 大量水利工程的开凿C. 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D.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商朝时期,有占卜天气和谷物成熟的内容,还有王亲自从事农作的记载,这些内容都与农业相关,说明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占卜内容全部涉及农业,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水利工程开凿,故排除B;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而非商朝,故排除D。3. 许倬云说中国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疆域西至黄河、北达坝上。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族群都成为晋人。这一现象A. 反映了华夏族吸收

3、新鲜血液B. 体现了诸侯向周王室挑战的迹象C. 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现象D. 推动了周朝传统政治秩序的崩坏【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时期,原来的山戎、赤狄、白狄等族群在晋国的统治下,与中原人民融合加强,同称为晋人,反映了华夏族吸收了新鲜血液,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诸侯向周王室挑战,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现象, C项错误;民族融合的发展推动的是国家的进步,不是传统政治秩序的崩坏,D项错误。4. 下列符合商鞅变法思想是A. 知者不变法者而治B. 汤(商汤)武(周武王)不循古而王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

4、所学知识可知,“汤(商汤)武(周武王)不循古而王”与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一致,B项正确;“知者不变法者而治”反对革新政治,与商鞅思想相悖,A项错误;“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反映了对商鞅变法等改革的抵制与反对,C项错误;“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与商鞅顺应形势,积极变法的思想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5. 秦朝时,嬴政诏命“(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这一措施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巩固了分封制度C. 提高了地方权力D. 加速了秦的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嬴政“诏命”(六国)贵族集中到秦都咸阳居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局面,A项正确;秦始皇废

5、除而非“巩固”了分封制度,B项错误;秦始皇命六国贵族迁徙到咸阳,削弱而非提高了地方权力,C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巩固了秦的统一而非“加速”了秦的统一,D项错误。6. 某位同学在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逻辑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选项信息结论A赭衣塞路,囹吾成市,天下愁怨社会矛盾尖锐B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C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而旗”直接推翻秦王朝的统治D此三者(萧何、韩信、张良),皆人杰也,吾(刘邦)能用之刘邦善于用人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直接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是刘邦

6、,不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C项符合题意;“赭衣塞路,囹吾成市”反映了当时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的尖锐,A项不符合题意;“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体现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萧何、韩信、张良)三者皆人杰也,吾(刘邦)能用之”反映了刘邦善于用人,D项不符合题意。7. 汉武帝期间,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措施是A. 实行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B. 推行分封制,废除郡县制C. 行郡国并行,惩秦二世而亡D. 废民间铸币,铸造五铢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

7、时期,齐、赵等诸侯国一分为多个,以至诸侯国“百有馀焉”,体现的措施是实行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并未废除郡县制,B项错误;行郡国并行,惩秦二世而亡是在西汉初年,而非汉武帝时期,C项错误;废民间铸币,铸造五铢钱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8. 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A. 焚书坑儒,张骞西行B. 与民休息,光武中兴C. 陈胜起义,独尊儒术D. 百家争鸣,党锢之祸【答案】B【解析】【详解】从时间来看,1处是西汉刚建立的时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休息;2处是东汉时期,因此是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陈胜起义是秦末,百家争鸣

8、是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ACD。9. 魏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认为自己是汉匈和亲的汉公主后裔,并将汉高祖、汉光武帝、汉昭烈帝(刘备)列为“三祖”。北魏皇帝更是认为自己黄帝的后裔。这说明A. 反映了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B. 体现了少数民族彻底抛弃旧俗C. 导致了西晋末年的北方大动荡D. 促使了内迁各族习俗影响汉族【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匈奴贵族刘渊认为自己是汉匈和亲的汉公主后裔”“北魏皇帝更是认为自己黄帝的后裔”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A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北魏不属于西晋末年,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D排除。故选A。10. 北魏

9、孝文帝认为,“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 改穿汉服B. 胡汉通婚C. 改说汉话D. 迁都洛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体现的改革措施是改说汉话,C项正确;改穿汉服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胡汉通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项错误;迁都洛阳与北魏孝文帝“断北语”的做法不符,D项错误。11. 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下列符合这一诏令的是A. 轻徭薄赋B. 虚怀纳谏C. 戒奢从简D. 劝课农桑【答案】B【解析】【详解】贞观年间,唐太宗要求谏官在

10、君臣议政时,随侍左右并及时针对皇帝的失误进行劝谏,体现了他虚怀纳谏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与轻徭薄赋无关,A项错误;戒奢从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劝课农桑与中央议政“谏官随之”不符,D项错误。12. 欧阳修在新唐书在言及唐朝后期形势说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下列属于这一现象的是A. 藩镇割据B. 朋党之争C. 宦官专权D. 外族侵扰【答案】A【解析】【详解】唐朝后期,政治上出现军政长官控制地方数州,兵帅夺权争乱不已的局面等,体现了藩镇割据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朋党之争,B项错误;宦官专权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外族侵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错误

11、。13. 隋唐时期,有人言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所反映的是A. 世卿世禄B. 察举制C. 科举考试D. 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考试项目主要是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14. 关于两税法说法正确的是A. 这是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B. 与均田制度相匹配的赋税制度C. 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D. 加重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唐代的两税法是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故C项正确;两税法是唐朝中后期推行的,排除A;均田制弊端突显,才推行两税法,排除B;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减

12、轻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15. 624年,唐高祖命令儒生徐旷讲孝经,佛门弟子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A. 思想一统B. 佛道主导C. 儒学式微D. 三教并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唐高祖命令儒生徐旷讲孝经,佛门弟子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体现的是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D正确;材料未涉及思想一统,A排除;BC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故选D。16. 下列叙述准确反映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 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王羲之著有姨母帖 孙思邈千金方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

13、王羲之著有姨母帖 孙思邈千金方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是汉代的。故A项正确,排除BCD。17.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A. 汉朝B. 隋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的描述,C正确,ABD排除。故选C。18. 宋仁宗时期大臣富弼说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十之八九来供养军队,财政消耗巨大。这种状况的影响是A. 养兵成为朝廷的严重负担B. 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被动C. 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问题D. 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国家财政收入的十之八九来供养军队,财政消耗巨大”体现的是宋朝的养兵数量过大成为朝廷巨大的财政负担

14、,A正确;宋朝在于少数民族对峙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B排除;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成功的解决了武将割据的问题,C排除;此时王安石变法尚未开始,D排除。故选A。19. 关于辽国、西夏和金国政治制度正确的是A. 他们都没有沿袭唐宋制度B. 西夏因地制宜设南北面官制度C. 金国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D. 辽国皇帝在固定地点处理国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金国的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故C项正确;辽国、西夏和金国政治制度都有借鉴汉族王朝的制度,排除A;南北面官制度是辽国的,排除B;辽国皇帝处理国事的地点是不固定的,排除D。20. 元朝时的行省制度,是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由

15、此看来,行省制度设置A. 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C. 导致了地方之间的隔绝D. 促使了国家政治重心的迁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是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可得出行省制的推行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A项太绝对,不能消除,排除A;行省不会导致地方间的隔绝,排除C;D项与行省制的推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21. 下列的瓷器所处的朝代是A. 东汉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C正确;东汉、唐朝并未出现这些瓷器,排除A、B;元朝龙泉窑、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较为

16、著名,排除D。22. 南宋有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其所指的地区是A. 江淮地区B.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C. 洛阳盆地D. 关中平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现状,其中该地区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3. 宋朝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理念的是A.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答案】C【解析】【详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提出的,体现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正确;A强调的是礼法

17、并治,排除;B体现的是仁爱思想,排除;D体现的是兼爱思想,排除。故选C。24. 北宋时期沈括著有梦溪笔谈,总结了当时很多科技成果。与沈括同处于一个时期的是A.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B. 郭守敬著有授时历C. 王祯著有农书D. 裴秀著有禹贡地域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北宋时期沈括著述梦溪笔谈同处于一个时期的科学成果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项正确;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和其著作授时历与沈括不属于同一时代,B项错误;王祯著作农书是元代科学成果,C项错误;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是西晋时期的科学成就,D项不符合题意。25. 读如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 元世祖在诏命开凿运河B. 北魏孝文

18、帝从迁都到C. 名将岳飞在被赐自尽D. 明太祖在废除宰相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图中处分别为西安、开封、北京、杭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名将岳飞是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被赐自尽,故C选项正确;元世祖诏命开凿运河是在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而不是图中处的开封,故A选项错误;北魏迁都是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图中处是北京,处是开封,故B选项错误;明太祖时,明朝都城位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所以明太祖是在应天废除了宰相制度,而不是图中处的西安,故D选项错误。26. 关于明朝时期民族关系正确的是A. 瓦剌俘虏明英宗,迫使明朝迁都南京B. 鞑靼接受明朝册封,双方边境

19、暂安宁C. 明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政院进行管理D. 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建立清朝并灭明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鞑靼接受明朝册封,双方边境暂安宁,史称“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B正确;明朝在明成祖时期就已经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A排除;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出现的,C排除;明朝亡于李自成手中,D排除。故选B。27. 清朝前期出现密折制度,官员可向皇帝密呈,皇帝亲览批阅后方。可谓迅速而机密。这一制度A. 提高了决策的效率B. 堵塞了地方官进言C. 导致了军机处废除D. 削弱了对官员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清朝前期官员向皇帝

20、密呈奏折,直接呈报皇帝批阅,迅速而机密,说明密折制度提高了决策的效率,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密折制度“堵塞”地方官进言,B项错误;导致军机处废除的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不是密折制,C项错误;密折制度加强而非削弱了君主对官员控制,D项错误。28. 1295年,元朝政府在某一区域设置管理部门,管理乌鲁木齐、吉木萨尔、奇台、阜康、米泉等市。这一部门是A. 北庭都护府B. 西域都护府C. 安西都护府D. 北庭都元帅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立的,管理乌鲁木齐、吉木萨尔、奇台、阜康、米泉等市,D项正确;A项是在唐朝,B项是在汉朝,C项是在唐朝,排除。29. 随着新航路开辟

21、,明朝后期有一些新农作物来到中国,它们A. 玉米、甘薯B. 核桃、石榴C. 苜蓿、番茄D. 葡萄、棉花【答案】A【解析】【详解】玉米是从美洲传出来的,在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故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30. 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思想界比较活跃。下列属于黄宗羲关于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是A. 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B.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C项正确;强调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的封建伦理与批判君主专制不符,A

22、项错误;“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是王阳明的思想,不是黄宗羲的思想,B项错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是顾炎武的思想,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1. 政治治理材料一 武王伐商后,实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与之互为表里的的是血缘纽带。这样为礼乐制度诞生提供了平台。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礼制使崛起于关中平原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是使得西周成为一个强大的东方大国。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时期治国模式、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材料二 我们认为

23、清朝前期的中国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大体是这样情况:首先,八旗子弟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次,清军入关,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最后,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清前期的中国版图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所学知识,概况清朝前期分别在内地、新疆、西藏三个地区的管理措施。【答案】(1)

24、治国模式:西周采取以礼治国的方式。背景: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二者相互补充。积极意义:西周礼制促成古代中国人文化心理认同;巩固了西周王朝统治;(2)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 贡献:设置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派驻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内地设置总督和巡抚。【解析】【详解】(1)模式:根据材料“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可归纳出西周采取以礼治国的方式。背景:根据材料“实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与之互为表里的的是血缘纽带”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

25、制和宗法制,二者相互补充。意义:根据材料“制使崛起于关中平原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是使得西周成为一个强大的东方大国”进行归纳即可。(2)观点:根据材料“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可归纳出观点是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地方的巩固措施主要有设置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派驻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内地设置总督和巡抚。32.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材料一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越来越需

26、要南方的供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朝在沿海海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样海外丝绸贸易出现进一步繁荣。当时的海港因此而繁荣起来,以扬州、泉州和广州为最,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1)依据材料,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材料二 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加之商业发达的大环境。晋商和徽商进入该区域来开拓市场。他们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儒生们也纷纷降尊加入到经商行列。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人们的生活日益华丽奢华。据万历藤县志记载,当时藤县民众“闾阎服饰,恣

27、所美好,益僭滥”.乾隆临清州志记载临清风气是“士女嬉游,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2)依据材料,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原因:经济南移完成,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业发达;设立市舶司;影响:促进港口城市发展;广东和附近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3)变化:外地商帮抢占当地市场,并且引起当地经商热潮;读书人也从事商业活动;当地人的生活风尚日趋奢华。原因:京杭运河山东段的疏浚;明朝商业的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越来越需要南方的供给”可知,经济南移完成;根据材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

28、针已用于航海”可知,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业发达;根据材料“宋朝在沿海海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可知,设立市舶司;影响:根据材料“当时的海港因此而繁荣起来,以扬州、泉州和广州为最,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可知,促进港口城市发展,广东和附近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2)变化:根据材料“晋商和徽商进入该区域来开拓市场。他们在运河区域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可知,外地商帮抢占当地市场,并且引起当地经商热潮;根据材料“儒生们也纷纷降尊加入到经商行列”可知,读书人也从事商业活动;根据材料“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人们的生活日益华丽奢华”可知,当地人的生活风尚日趋奢华

29、。原因:根据材料“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加之商业发达的大环境”可知,京杭运河山东段的疏浚和明朝商业的发展。33. 对外视角的波峰和波谷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

30、工业发展的缩影。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

31、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答案】(1)概括:外来人口众多(客商及文化使者等);外来服饰成为时尚;手工业生产吸收外来技术和风格。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唐朝开放自信。(2)原因: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英国取代其它国家成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最重要国家。变化:外语有澳门葡萄牙语变为广州英语。英文词典和商务教材的出现【解析】【详解】(1)概括:根据“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得出外来人口众多(客商及文化使者等);根据“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

32、。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得出外来服饰成为时尚;根据“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得出手工业生产吸收外来技术和风格。原因:根据“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可得出唐朝国力强盛;结合所学可得出唐朝开放自信。(2)原因:变化:根据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可得出外语有澳门葡萄牙语变为广州英语。根据“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得出英文词典和商务教材的出现。根据“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可得出清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根据“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可得出英国取代其它国家成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最重要国家。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