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249.50KB ,
资源ID:58817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817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河北定州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月考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其著作殷墟书契后编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为 (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1.C【解析】根据四个选项各个制度的特点,A、B项都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可以世袭,不符合材料制度的特点。C项符合,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对其绝对负责。D项不符合材料,因为科举制度是以考试成绩取

2、才,属于自下而上的选拔。2.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 )A.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B.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C.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D.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2.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随着监察官吏权力的不断增大,明朝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如材料中提到的所谓“小事立断”,即是一种直接处分权,故选B项。A、C项显然错误。由于“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因此并非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3.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

3、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 )A.是统治阶级权力夺斗的结果 B.是皇权对议政处的妥协C.结束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 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3.A 【解析】由材料可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是为了限制议政处的权力,因为过去议政处的权力非常大,严重威胁了皇权,设立军机处就可以把议政处的权力架空。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立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D项为干扰项,虽然表述没错,但从材料信息直接看不出来。4.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其给德皇的奏议里论及,要把“华人置诸德国官吏治理之下”实在是“一种困难”“并吞土地一事,与其

4、谓为促进商业,则毋宁谓为阻碍商业”。其原因是 ( )A.中国民族工业的抵制作用 B.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C.德国的计划遭到俄日干扰 D. 中国人民顽强的反帝斗争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顽强的反帝斗争,尤其是义和团运动直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使其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故D项最符合题意。5.孙中山曾说:“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指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这说明临时约法( )A没能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没能限制袁世凯复辟帝制 D体

5、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5.A 【解析】本题考查对临时约法的理解,根据材料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不是兄弟的意思”等信息,可知,孙中山批评临时约法没有实现自己的革命构想,故A项正确。B、C、D虽都符合史实,但不能从材料得出。6.1925年1月,中共四大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 ) A中共开始认识到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B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了裂痕 C中共已经认识到右倾主义错误 D中共认为国民革命不是民主革命6.C【解析】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A、B两项中的“开始”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故表述

6、错误。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右倾主义错误,而右倾错误的表现就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该材料表明中共已经认识到右倾主义错误,所以此题答案为C。7. l927年l2月18日,周恩来在写给浙江省委的信中指出:“各县农暴还未发动群众使土地革命深入,便先计算到扑攻省城,这不仅客观事实不能做到,即在主观上勉强去做也必是专靠几杆强的军事投机行动。”这说明周恩来认为 ( )A.农民暴动要充分依靠群众 B.农民暴动的高潮已经到来C.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土地革命是军事投机前提7.A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当农民暴动还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的情况下,不

7、宜搞“扑攻省城”的军事投机行动。这说明他反对军事投机的冒险主义,而应该走依靠人民群众的道路,故选A项。8.下框内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某一大会战的战绩总结报告节选,此大会战是 ( )这一大会战,是以华北八路军主力之一部,及决死队在本部统一号令之下,在华北广大地域之内,向各个交通沿线及各个大小据点之敌伪英勇积极自主进攻的大会战。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枣宜会战 D.百团大战8.D【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华北八路军”为主力,而且主要是在华北广大地域进行的旨在进攻日军各大交通线和据点的大会战,只有百团大战符合题意,故选D项。淞沪会战和枣宜会战都发生于长江流域,与华北战场无关,太原

8、会战并不是以八路军为主力,而且在规模上也不符合题意。9.美国在亚洲的“侵略行动应该被制止,亚洲的和平应该得到保证,亚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应该得到尊重,亚洲人民的民族权利和自由应该得到保障,对亚洲各国内政的干涉应立刻停止,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事基地应该撤出,驻在亚洲各国的外国军队应该撤退。”以上周恩来的讲话最有可能出现于 ( )9.A 【解析】从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来看,强调了美国对亚洲的侵略以及亚洲的和平,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前不久美国对朝鲜的侵略以及对中国台湾海峡的入侵,而朝鲜战争双方停战是在1953年, 1954年召开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正是讨论了亚洲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周恩来的这番讲话出现于这次会议

9、中,故选A项。 10.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自诩为“世界矛盾的焦点,世界革命风暴的中心”,中国向何处去是“关系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命运的问题”,是“关系世界革命命运的一件头等大事”,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的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强 B.中国外交领域的“左”倾思维 C.中国秉持“中国革命中心论”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在中国10.B 【解析】从表面上来看,材料体现的是“中国革命中心论”,实质是中国某些人受到“左”倾思维的影响下,过高估计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故选B项。A项显然没有反映实质,C项只是表面,D项不符合史实。11.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

10、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当时 ( )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大势所趋 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具备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 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11.B 【解析】从材料可知,尼克松所说的话都是围绕中国重返联合国展开的,过去美国构筑的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投票集团已宣告瓦解,过去曾经持反对立场的很多国家转而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而且数目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使美国不知所措。以上充分

11、说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具备,故选B项。A项材料不能体现,C项错在“开始”上,D项观点错误。12.1982年 9月 1日,当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总同志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第五节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为总标题,提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这一谈话实质是强调( )A坚持反帝、反殖、反霸的连续性B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必要性C继续推行“一边倒”政策是必要的D我国实行不与大国“结盟”的政策12.D 【解析】A项中,反霸比较贴切,但其它说法与材料基本无关。B项是表面现象的反映。C项不符合史实,也与材料不一致。D项是对“依附”、“集团”的本质反映。1

12、3.下图体现了新中国某种政治制度,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省级自治区B共同纲领正式确认该制度为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D是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伟大制度创新13.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图片中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纪念,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是成立最早的省级自治区;B项应为1954年宪法;C项说的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项指的是一国两制。故选A项。14.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再次修改选举法,明确规定我国城市与乡村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历史上曾出现过城乡代表的比

13、例是比、比、比城乡选举人大代表人口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民主政治渐进式发展C城乡差距逐渐消失 D已实现了全民普选权14.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关键信息是“比、比、比”城乡终于可以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反映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进性,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正确但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故选B。15.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2014年6月25日至28日赴台湾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观照,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

14、两岸关系的一大步”。 这说明( ) A两岸的政治对话已获得实质性突破 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政府高层的认可 C“九二共识”得到再次确认和全面体现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15.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出访台湾,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毕竟以这种方式出访还属首次,也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又取得重大突破,这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故选D项。16.梭伦规定,执政官上任必须宣誓遵守法律,而不是宣誓效忠于某人。美国宪法第2条第l款规定,总统宣誓就职的誓词如下:“我谨庄严宣誓(或郑重声明)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由此可知,两者的共同点是( ) A注意树立法制的权威 B维

15、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C体现了宪法至上的原则 D蕴含着三权分立的理念16.A【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政治与美国的民主政治。由“必须宣誓遵守法律”“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等信息可知,两者都注意树立法制的权威。故本题选A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宪法”一词不适合雅典的法律。B项明显错误。17.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这里西塞罗旨在强调 ( )A.罗马法的普遍适

16、用性 B.上帝权威的不可动摇性C.法律体系的永恒性 D.罗马法和雅典法的相似性17.A 【解析】根据材料显然西塞罗是在强调罗马法具有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为关键信息。因此A项正确。 18.“英国人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把暴力革命和激进主义的观念传播向欧洲的时代,终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下列最能够体现当时英国人“自己的方式”的是( ) A1688年“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建立现代工厂制度 D1832年议会改革18.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由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成功地避

17、免了暴力和激进,通过非暴力的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当时的问题。由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不符合时代背景;C项不符合材料内容;而能体现题意的基本史实是1832年的议会改革,故答案为D。19.下表是1871年德意志宪法中规定的联邦的投票权数量,这反映出( )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黑森梅格棱堡许威林布伦斯维克17票6票4票4票3票3票2票2票A联邦议会具有国家事务的决定权 B各联邦的政治地位具有不平等性C普鲁士在联邦议会中占绝对主导 D联邦议会具有立法权和最终颁行权19.B 【解析】A项从表格中看不出来。B项可以从拥有的投票权数量可以看出。C项没有正确反

18、映材料。D项的表述不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最终决定权和颁行必须由德意志帝国皇帝批准。20.卡尔马克思指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巴黎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下列表述符合巴黎公社起义的是 ( )A.是共产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的重大实践B.是创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D.仅是一场没有组织和领导的城市起义20.B【解析】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巴黎公社起义工人阶级创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实践,真正把社会主义由

19、空想变成现实的重大实践是十月革命,而真正共产主义的实现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C项亦不符合史实,因为巴黎公社起义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并不成熟,此后无产阶级革命陷入低潮;D项对巴黎公社的性质界定不准确。通过以上排除,B项符合题意。21.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列宁发表这一言论的背景是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结束 B.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C.七月流血事件使人民群众觉醒 D.俄国遭受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21.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列宁的这番言论应该

20、出现在四月提纲中,当时的背景是二月革命后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故选B项。22.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不结盟运动( ) A主张以和平共处原则解决国际问题 B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C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22.B 【解析】选项A指出了不结盟运动的宗旨,C指出了不结盟运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但均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A

21、、C不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是由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动的,这些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差异,故D错误。题干材料表明不结盟运动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答案为B。23.自由法国的领袖戴高乐他声称:“只有通过斯拉夫、日耳曼、高卢和拉丁各民族之间的协作,才能恢复欧洲的安宁与和平从冰岛到伊斯坦布尔,从直布罗陀到乌拉尔可以通过各国人民的协作得到实现”。这里他倡导的基本理念是 A.和平主义 B.自由主义 C.欧洲联合 D.世界主义23.C【解析】从材料可知,戴高乐希望建立包括整个欧洲的大联盟,这体现了欧洲联合的基本理念,故选C项。24.布热津斯基说:“美国成不了全球

22、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因为第一类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第二类的根基是拥有偿债能力;而第三类则需自身清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美国失去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B美国的霸权行径被世界所唾弃 C这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 D美国人民反对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24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美国霸权政策的认识。材料从美国自身经济、合法性、道德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霸权政策的缺陷,属于对美国霸权政策理性的、合理的反思。因此选C。25.国际信使报刊登了下面一幅漫画,此漫画基本反映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其担忧的理由主要是 ( )A.俄欧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23、致世界经济复苏放缓B.美国在俄后院建反导系统会引爆世界新冷战C.美俄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将使世界充满核恐怖D.北约和俄国争夺中东将致地区形势迅速恶化25.B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美国和欧盟联手把反导系统部署到俄罗斯后院,这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制,正拿着大钳子剪他们的导弹。这种形势的发展国际形势的普遍担心,上世纪发生的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故B项最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满分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

24、一大分界线。就当时社会状况而言,唐代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比较合理的考试制度,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影响了西方各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经验。孙中山先生在所著五权宪法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材料二 熙宁(宋神宗年号)四年二月中书上书,提出了王安石系统的改革方案:“古之取士具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呈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一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

25、,施于天下,则庶几可复矣!” 神宗听从了王安石的建议,遂下诏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牛卫东: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材料三 甲午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批判的集中点是用八股文取士。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指出,八股无用,改科举莫急于废八股。他要求“应请定制,并罢试帖,严戒考官,勿尚楷法”。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是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措施。一些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为表达他们对“新政”教育改革的拥护和支持,他们不满足干废止八股,改试策论,而纷纷奏请递减科举考试取士名额。清朝廷迫于形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26、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1)如何理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全面阐述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原因。他提出怎样的系统改革方案?(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的主要原因。26.【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第(1)问,答第一小问注意科举制度前后选官标准的变化,答第二小问注意从多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既包括对当时的影响,也包括对后来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科举制度难以培养为

27、变法所用的实用人才,而且重考试成绩轻道德品质,因此对主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并且注重考查经义和时务策。第(3)问,从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科举制度被废除的主要原因包括其本身的弊端、有识之士的呼吁、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以及新式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参考答案】(1)理解: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多是以推荐察举为主,看重考生的声望和门第,而隋以后的科举则以考试成绩为主,从此开创了中国考试制度的新纪元,成为支撑官僚政治的有力杠杆。(3分)影响: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更有效地集中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强烈欲望,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把读书、考试、做官三者密切联系起来,

28、为知识分子打开了求学做官的大门;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在社会上形成了重学的风气,推动了学校教育的繁荣;为西方文官考核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4分)(2)原因:他认为当时科举考试内容脱离实际,难于考查出考生的执政能力和道德品行;变法需要大量的实用人才,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2分)方案:第一步要罢除考试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第二步,兴建学校,复求三代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2分)(3)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资产阶级改良派猛烈批判科举制度,呼吁进行改革;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新政”教育改革;西学的传播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教育模

29、式形成冲击。(3分,任答三点即可)27.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材料一 在英国议会发展史上,14世纪历来不象13世纪(议会产生时期)和17世纪(近代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建立时期)那样引人注目尽管在16世纪以前,议会尤其是下议院的权力不断扩大,但这时期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引自程汉大14世纪的英国议会的发展材料二 法国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在英国,国会有权修改宪法,因此,在英国,宪法是可以不断地被修改的,或者宁可说它根本没有宪法。国会既是立法机关又是制宪机关。”英国的历史学家罗威尔说,在任何政府之下,习惯法和惯例都是存在的,也是必须存在的,在英国虽然有如此多的习惯和惯例,但人们总是自觉地

30、严格地遵守它们,最熟悉的例子之一就是,国王必须根据内阁的建议履行自己的职务,以及内阁在失去下院多数议员信任时,必须提出辞职或解散议会,这些都没有成文的法律作出过规定,但人们却都严格地遵守着。摘编于马啸原所著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在国内外民主运动的强大压力下,英国终于在1832年6月4日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取消了人口在2 000人以下的56个“衰败选区”的全部议席,30个人口不到4 000人的双议席的选区各削减一个议席。在城镇,年收入10英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交付l0英镑以上房租的房客有选举权;在各郡农村,年收入10英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有选举权。英格兰的选民总人数由原来的40余万增加至65万左右,而

31、当时英格兰的人口总数则为l 600万,因此选民人数仍只占人口总数的大约1/25。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十四世纪历来不象十三世纪和十七世纪那样引人注目”?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的宪政体制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主要内容。(6分)27.【解析】第(1)题,是内涵式问题,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直接提炼即可。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英国没有成文宪法,强调习惯法和惯例的作用。第(3)题第一小问,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并联系工业革命时期的史实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的答案可从材料的重要信息得出。【参考答案】(1)十三世纪是英国议会建

32、立时期,十七世纪是英国近代资产阶级议会建立时期,十四世纪的议会仍“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2分)(2)没有成文宪法,只有些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并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们并没有特殊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均可由议会按照一般的立法程序制定和修改,因此属于“柔性宪法”; 不成文的习惯法或者惯例在政治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并且经常被严格遵守。(4分)(3)原因:18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对政治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资产阶级自身的参政意识和要求日益增强,强烈要求扩大议会选举权;1830年,法国爆发了推翻复辟王朝的七月革命,整个欧洲的民主运动亦出现了高潮,进一步推动了英国

33、选举改革运动的发展。(4分)主要内容:重新分配了议席;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享有选举权的选民人数。(2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由广东迁入广西的客家人的后裔。罗尔纲在亨丁顿论客家人与太平天国事考释一文中指出:天王洪秀全以下六人的起义诸王领导集团中有五人是客家人。引自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材料二 从1900年4月底至8月中旬,“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和直隶、东北一些地方,广泛地掀起拆毁铁路、电杆和焚砸其他洋物洋货的活动,还采用遍贴传单的形式造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材料三 农民运动讲

34、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办的,一所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农民运动骨干有学校,在北伐战争前夕和北伐战争期间,农讲所为广东和全国培养了一批农运干部,为推动北伐战争的进展,在全国各地开展农民运动,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正是农民运动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进行。引自薛毅农民运动讲习所与北伐战争江汉论坛2002年第4期材料四 刘少奇曾在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一文中,作了充分的说明:“抗日战争没有占全国人口百分八十以上的农民参加,是不能胜利的。所以在抗战的时期中,正确合理地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最重要的一着。”引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第

35、817页(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核心问题?(2分)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段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3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刘少奇同志的主要主张。(2分)由以上材料,你有哪些启迪?(3分)28.【解析】第(1)题都是内涵式问题,第一问旨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问,旨在考查学生概括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分析提炼答案即可。第(2)题是概括型试题,根据材料予以概括,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别提炼农民运动的发展概况。第(3)题第一问也是概括型试题,要联系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思考;第二问,要联系农民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回答。【参考

36、答案】(1)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清朝推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2分)现象:义和团运动抵制近代文明,盲目排外等。(2分)(2)现象:第一次国共合作,促使农民运动迅速发展;中共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农民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4分)(3)主张:要发动广大农民参加抗战,必须正确合理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问题。(2分)启迪: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阶级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农民只有在中共领导下,才能够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4分)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向苏联大

37、使强调:“肯尼迪总统早就想从土耳其和意大利撤走这些导弹这次危机一结束,这些导弹就会拆除。”苏联同意拆除导弹并让联合国代表前往核实拆除工作。材料二 无论美国和苏联都从这次危机中更尖锐地看到了核时代超级大国对抗中固有的风险和核讹诈政策的局限性此后美苏不再动辄以核武器来彼此炫耀和对抗,而且开始就核武器的控制达成某些协议。 材料三 经过这次对抗,美国还认为,美苏都有大量的核武器,处境相同,对核战争的风险有共识,苏联对此比较“理智”,而中国则更加危险。故而美国进一步加强在亚洲遏制中国,甚至希望利用苏联来制约中国。 材料四 美国的盟国担心,超级大国可能把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而另一方面,当它们遭到攻击时,美国

38、又可能不愿冒其自身核毁灭的风险来保护它们。戴高乐指出:古巴事件使人们再次看到,由于核僵持,美国的保护伞不可靠了,欧洲必须靠自己,法国必须有独立的核力量。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古巴导弹危机及影响 (1)据材料一、二,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得以成功化解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及其解决对中国和西欧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关系问题的认识。(4分)29【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可知,美苏都意识到核战争不仅伤及对方而且危害自身,从而两国都作出了有益的让步。第(2)问,要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认识中国及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的应对之策。第(3)问。要求在前面两问的基础上,从历史规律的角度加以归纳。【参考答案】(1)原因:核对抗存在风险;美苏互相让步、相互妥协。(2分) (2)中国:中美、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2分)西欧:西欧走向联合,挑战美国霸主地位,促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3)认识:大国关系的变动往往带动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对外政策的变动;相互妥协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政治智慧;珍视和平,注重发展应是全人类的共识;外交政策的制定需要多方的慎重考虑。(4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