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7课一、素养达标1(2021安徽高一开学考试)唐初,科举考试科目极繁,如“明法”“明经”“明算”诸科。其后仅行“明经”“进士”二科,专以 “帖经”“诗赋”取士。这一变化表明(B)A人才选拔的范围日益缩小B科举制更加适应现实需要C科举中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析唐朝初期科举考试科目极繁,后来,科举制适应现实需要,仅行“明经”“进士”二科,专以“帖经”“诗赋”取士,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才选拔的范围,排除A项;材料没有科举中进士尊贵的信息,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2021贵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易造成门阀世家垄断仕途的局面。而隋唐科举制的妙处在于通过采
2、用考试录用原则使士大夫失去与君主分庭抗礼的资本。这反映出科举制(B)A有利于控制割据势力B有效地维护了君主权威C完善了中枢决策体系D削除了门阀世家的影响解析根据“通过采用考试录用原则使士大夫失去与君主分庭抗礼的资本”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从而将选官权收归君主,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力量,维护了君主的权威,故选B项;材料反映科举制有利于削弱世家大族的力量,而非控制割据势力,排除A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和完善中枢决策体系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是削弱了而非削除了门阀世家的影响,排除D项。3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碟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反映科举制的特点是
3、(D)A重视门第B唯才是举C差额录取 D自由报名解析材料“投碟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说明科举制不必受达官贵人的引荐,可以自由报考,故排除A项,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录取标准和录取程序问题,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4(2021邯郸)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A)A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从题干材料看
4、,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重在选才,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用人才,故A项正确;B项是察举制,排除;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排除D项。5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18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C)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材料中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
5、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项错误。6(2021临沂)如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这反映出当时(B)A皇权削弱相权加强B政府行政效率提升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D分权制衡原则确立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各部门分工负责,运作流程规范明确,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A项;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具有民主色彩,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没有建立起分权制衡原则,排除D项。7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D)A
6、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两税法的特征,所以这一转变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故选D项;A、B、C各项所指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符,排除。8(2021怀化)新唐书记载:“(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这些规定(B)A必然加重小农经济自耕农的经济负担B客观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有利于消除不同民族间经济发展差异D通过税收货币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说明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标准
7、的征税方式,客观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加重小农经济自耕农的经济负担,故A项错误;这和消除不同民族间经济发展差异无关,故C项错误;一条鞭法使税收货币化,故D项错误。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上前,由
8、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资治通鉴(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辅政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答案(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
9、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二、能力提升10(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D)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据材料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说明科举考试
10、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11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D)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解析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
11、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家大族形成巨大的冲击,D项符合题意;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项排除;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地位受到冲击,C项排除。12(2021滁州)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入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 561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A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B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C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D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解析由两幅图展示的数据可知,唐朝前期“科举入仕”中平民占41.57%,到了唐朝后期则提升到53.13%。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使越来越多的平民上升为地主阶级,即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故A项正确;材料数据和扭转传统门
12、第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未强调科举制的客观公正,故D项错误。13(2021青岛)欧阳修在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A)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B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解析材料信息“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说明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增加了百姓负担,故B 、C两
13、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故D项错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摘编自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摘编自旧唐书刘祎之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皇帝”推行何种制度使得“一家天下,兵不复起”。试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祎之反抗敕令的制度依据。皇帝敕令最终执行的结果说明了什
14、么问题?答案(1)制度:郡县制。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制度依据:唐朝中央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审问刘祎之的敕令未经中书省、门下省同意。说明:专制时代,专制的本质决定了官僚制度设置的实际效果是有限的。解析(1)制度:根据“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分析回答。(2)制度依据:根据“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并结合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责和运作程序分析解答。说明:皇帝敕令最终执行,说明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僚制度设置的实际效果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