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吉四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C. 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 西周初年,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叛乱被平定后,商族的公社组织并末被拆散,仍由原来的公社首领来统率,宗族组织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均被保留下来,但他们要服从周王国的法令。西周的这一做法A. 有利于稳定西周的统治B. 有利于文化的融合C. 埋下了商
2、族复国的隐患D. 消除了各部落间的矛盾3. 诗经生民记载:“夏祖女修吞神珠生大禹;商祖女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周祖姜嫄踩巨人脚印生弃。”这些传说A. 是研究早期社会的可靠史料B. 表明王权具有迷信神秘色彩C. 说明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 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4. 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由皇帝任免调动B.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 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D. 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5. 孟子认“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A. 认为“人性本善”B.
3、 重视教化作用C. 主张“为政以德”D. 推崇仁义观念6. 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曾经提及: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A. 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 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C. 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D. 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7. 商鞅变法推行“异子之科”,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汉宣帝以孝治天下,对“父子别居”等现象进行惩治,曹魏废除“异子之科”。以上变化反映了()A. 以礼治国理念优于法家学说B. 小家庭制不利于赋税征派C. 以儒治国重视家庭人伦亲情D.
4、 社会动荡客观需要组建大家庭8.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可以说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而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强调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确立了周天子的封建专制王权B.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9. 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A. 铁犁牛耕B. 商鞅变法C. 兼并战争D. 奖励垦荒10. 周
5、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这表明A. 嫡系血统关系受到重视B. 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C. 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D. 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11. 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 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 适应兼并战争需要12. 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 A. 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B.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 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D. 男耕女织的小
6、农经济13.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14.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A. 十国是指南方地区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B.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继C. 南方地区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D.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15.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A.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B.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C.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D.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16.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下列对科举制的评述,正确的是A. 孝廉和贤良是科举制的主要考察科目B. 依据中正官对
7、不同人才所定品级授官C. 适应了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 根据家族血缘关系确定各级官员任命17. 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A. “外朝”和“中朝”B. 侍中和丞相C. “中朝”和“外朝”D. 御史大夫和太尉18. 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 迁都洛阳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 改革鲜卑旧俗19. 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该法的特点是A. 以丁身为本,输庸代役B.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D.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20. 南宋著名禅师宗杲,认为“儒、道、佛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
8、人戒恶,正人心术。”这表明A. 儒、道、佛逐渐融合B. 三教合归于佛学思想C. 儒学正统地位正丧失D. 佛教逐渐取代儒学地位21. 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A. 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B. 君主专制制度形成C. 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D. 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22. 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纸币的出现最能表明A. 北宋货币政策灵活开放B. 北宋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 北宋中外经济交流频繁D.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23.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
9、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B. 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C.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D.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24.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 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 士人阶层审美情趣的提高C. 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D. 文艺商品化、世俗化趋势25. 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10、.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文化教育的兴盛C. 重文轻武的政策D. 印刷成本的降低26. 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A. 奉行民族歧视政策B. 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D.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27. 史书记载:“赵宋立国,行伍出身的赵匡胤谓近臣日: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以至于出现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的局面。”这说明宋代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实现了官员间的相互监督C. 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
11、转变D. 保证了政府决策有效性28. 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 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B. 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C. 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D. 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29. 元代,为适应市井演唱的需要,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由此形成了A. 汉调B. 杂剧C. 京剧D. 昆曲30. 宋代逐渐成熟并广泛使用对后来“人
12、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发明是( )A. 活字印刷术B. 火药C. 指南针D. 造纸术二、材料题3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
13、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32.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
14、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请回
15、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2)据材料二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1【答案】A2【答案】A3【答案】B4【答案】D5【答案】B6【答案】C7【答案】C8【答案】D9【答案】A10【答案】A11【答案】B12【答案】D13【答案】C14【答案】D15【答案】B16【答案】C17【答案】C18【答案】A19【答案】D20【答案】A21【答案】A22【答案】B23【
16、答案】C24【答案】D25【答案】D26【答案】D27【答案】C28【答案】A29【答案】B30【答案】C31【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特点:决策和行政分离;集体宰相制;门下省发挥着枢纽作用;分层决策机制。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32【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仁、礼、为政以德(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或维护专制统治。(3)思想体系:理学。基本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4)原因:从儒家思想自身的特征来看,其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从时代和政治层面看,儒家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得益于其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