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799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解析》云南省弥勒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弥勒一中2023届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的阶级划分或政治关系形成,是以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分化,导致了阶级的出现,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关于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发展,其因果关系顺序为( )A.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国家阶级B.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阶级国家C. 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国家D. 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阶级【答案】B【解析】【详解】ABCD:本题要求将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

2、家发展按因果关系排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为起始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私有制的确立”属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决定产品如何分配,故因“私有制的确立”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私有制的确立”,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两大阶级,阶级产生后就会产生国家,由此可知B排序正确,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 从本质上看,国家是( )A.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 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C. 阶级统治的工具D. 奴隶主镇压奴隶的工具【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从国家

3、的产生来看,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A不合题意。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错误。C:从本质上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C符合题意。D: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镇压奴隶的工具,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3. 封建时代土地制度与社会安定和王朝更替紧密相连,各代统治者无不关心小农的土地问题,2000多年来,采取了多种土地经营制度,如授田、均田、屯田和限田等,这一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贯穿封建社会始末,但都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土地兼并问题。这说明(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

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斗争没有停止过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2000多年来,采取了多种土地经营制度,如授田、均田、屯田和限田等,这一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贯穿封建社会始末,但都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土地兼并问题。这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符合题意。:材料未揭示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斗争,也未能反映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也就不能体现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斗争是否有没有停止过,不能

5、体现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4. 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A符合题意。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B不合题意。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C不合题意。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5. 经济危机是现代经济的广

6、泛而规律性的现象,指一个或多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发生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主要表现为( )商品滞销 失业增加 生产迅速增加 信用关系稳定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符合题意。: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生产迅速增加、信用关系稳定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不合题

7、意。故本题选A。6. 19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出现严重撕裂,爆发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标志着( )A. 经济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夺取政权B.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革命理论指导C. 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社会主义D. 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A错误。B: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B错误。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C错误。D:三大工人运动中,工人阶级是为

8、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D正确。故本题选D。7.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其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石”是( )唯物辩证法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价值规律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石,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8. 在人类历史上,有的思想如同流星般一闪即逝,而有的思想却像恒星一样熠熠生辉。发表于1848年年初的马克

9、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不仅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失色,反而随着实践发展越发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并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刻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 共产主义的诞生B.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C. 政治经济学的诞生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答案】B【解析】【详解】ABCD:根据所学知识,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9. 鸦片战争以来,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

10、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因此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近代以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确。: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对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0.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

11、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走中国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B.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的D.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C符合题意。A:中国革命走

12、中国道路,其根本原因是由中国当时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结果,不是中国革命分两个步骤的原因,A不合题意。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但不是中国革命分两个步骤的原因,排除B。D:中国革命走中国道路的根本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原因,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11.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的坚持不仅充分彰显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

13、生机与活力,更以自身不断取得成功的实例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激活了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终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欺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14、对世界历史的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由此可知应选。:与题意不符,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选。:与题意不符,十月革命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不选。故本题选B。12.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时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其历史必然性在于( )国有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个体经济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不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阵营转变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不足A. B. C. D

15、.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其历史必然性在于国有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个体经济迫切需要组织起来,符合题意。: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其中一点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错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错误。故本题选A。13. 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16、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在是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观点排除,观点符合题意。: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观点不

17、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点睛】14. “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体现“站起来”的事件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

18、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不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不能体现“站起来”,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15.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其中的“一化”是指( )A. 社会主义工业化B. 资本主义工业化C.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解析】【详解】ABC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19、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6.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的是( )A. 五四运动B. 中国共产党成立C.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D【解析】【详解】ABCD: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0、,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道:“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中,“制度基础”是指(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D.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但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确立,A不符合题意。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实现了

21、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而不是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B不符合题意。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建立了新中国,但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确立,C不符合题意。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 )A. 1978年12月B. 1979年1月C. 1984年10月D. 1978年10月【答案】A【解析】【详解】AB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

2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是( )A. 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 使我国的改革率先在城市取得突破D.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A不合题意。B: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

23、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符合题意。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C不合题意。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体现在( )个体经济迅速发展 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

24、的责任制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体现在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符合题意。: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个体经济迅速发展,错误。 :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内容,错误。故本题选D。21.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 )A. 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B. 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C. 中国改革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D. 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答案】D【解

25、析】【详解】ABCD: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标志是( )A. 建立经济特区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 设立海南省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答案】D【解析】【详解】AB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性步伐;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鸟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国务院批准长江

26、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3.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下列关于改革开放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是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A. B. C. D. 【答案】

27、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这表明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符合题意。: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实践中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内容,错误。:题干要求判断关于改革开放性质的表述,未涉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4.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 、战略布局是 ,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A. “稳

28、中求进”“四个全面”B.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C. “四个全面”“五个全面”D. “四个自信”“五位一体”【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八个明确”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B符合题意。ACD:ACD中的描述均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排除。故本题选B。25.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在实践上探索

29、并形成了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必经之路创造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符合题意。:人类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必经之路,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不是必经之路,错误。故本题选B。26.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邓小平理论( )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A. B.

31、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符合题意。: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合题意。:科学回答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是科学发展观,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 改革开放C. 中国

32、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D正确。AB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8.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著作,是恩格斯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形成机制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原因及实现途径的经典文献。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

33、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是因为( )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认为经济斗争是政治斗争最高方式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主义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表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是因为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4、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符合题意。:空想社会主义曾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不符合题意。:阶级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方式,错误。故本题选B。2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C. 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D. 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新时代前进的根本动力【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A错误。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B符合题

35、意。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但不是提供具体方法,C错误。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新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但不是根本动力,排除D。故本题选B。3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两个阶段是( )从2020年到203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20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

36、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3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二十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应该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错误。:十九大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0二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和奋斗目标是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符合题意。:应该是从2030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二十年

37、,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错误。故本题选C。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我党制定的第一条基本路线。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概括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合乎我国国情的基本路线。在其指导下,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把一百多年来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于1952年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

38、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相关知识,说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意义。【答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3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意义,主要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考生要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40、行作答,第一:根据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于1952年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使得中国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第二:体现在对社会制度的变革上,根据材料信息“在其指导下,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把一百多年来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41、”,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点睛】三大改造的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

42、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纽约邮报2020年4月2日报道,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造成牛奶供过于求,美国北部

43、几个州的奶农计划将大量优质牛奶倒掉。对此一些经济学家深感忧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是否会到来成为美国经济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上一次见到如此大规模“倒牛奶”事件,还要追溯到1929年,当时的美国农场主大肆倒牛奶进入密西西比河,远远望去犹如一道“银河”一般。彼时的经济危机,直到现在仍是美国民众心中的一道疤。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回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衡,一方面社

44、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个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解析】【分析】本题以新冠疫情的影响造成牛奶供过于求,美国北部几个州的奶农计划将大量优质牛奶倒掉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经济危机的原因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详解】本题设问指向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回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本题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

45、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确定答题的知识角度,知识的考查比较具体,属于微观层面的考查。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教材有明确而具体的阐释,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考生依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书写即可。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衡,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个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点睛】“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

46、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像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

47、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78-2018年,40年风云激荡,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华秋实,40年飞跃万重山。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让中国融入广阔世界,让世界发现新的中国,这艘中国号巨轮正胜利驶入崭新而宽广的天地。当今的时代是大发展的时代,当今的世界是大变革的世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我们的先人早就强调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

48、中而深化。我们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的意义。【答案】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49、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析】【分析】本题以改革开放40周年历程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设问较为简单,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的意义,依据课本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改变了四个面貌,实现了三个飞跃,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二是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

50、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三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坚持改革开放有利于推动我国改革向纵深领域推进,不断解放思想、推动实践的发展。【点睛】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意义:。1、改革开放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

51、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 3、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懈奋斗,胜

52、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30年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53、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54、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解析】【分析】本题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详解】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55、,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地位及其二者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然后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

56、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点睛】“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

57、、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像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19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统筹推进五位体”总体

58、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结合材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谈谈应该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答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

59、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析】【分析】本题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详解】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

60、关知识,谈谈应该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属于措施类试题,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解答时首先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然后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细化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

61、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点睛】“对策或措施(怎么办)类”主观题解答策略1.题型介绍此类题一般先展示某事、某地存在一系列问题,然后问如何解决(如措施、对策、建议、办法等);或者是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事例,问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因素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知识范围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模块。2.解题规律有四个思路值得借鉴: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果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果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四是考虑直接和间接、具体和根本的措施。当然,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