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海淀区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有6道大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10道小题,共30分。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每组加点字读音最少的一项A. 纰漏 纰缪 砒霜 如丧考妣B. 恚恨 不容置喙 讳莫如深 诲人不倦C. 胸脯 鸡脯 璞玉浑金 抶而仆之D. 估量 训诂 沽名钓誉 怙恶不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每组加点字读音最少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A项,前两个“纰”和“砒”都读p,“妣”读b。B项,四个字都读hu。C项,前三个
2、都读p,“仆”读p。D项,“估”和“沽”读g,“诂”读g,“怙”读h。故选B。2.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A. 不稂不秀 纵横捭合 有持无恐 瓜熟蒂落B. 不落巢臼 万马齐喑 隅隅私语 贸天下之大不韪C. 出奇致胜 心猿意马 雕粱画栋 一言以弊之D. 惮精竭虑 动辙得咎 博彩众长 惩前毙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然后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D项,“惮”应为“殚”,“辙”应为“辄”,“彩”应为“采”,“毙”应为“毖”。A项,“秀”应为“莠”,“合”应为“阖”,“持
3、”应为“恃”,B项,“巢”应为“窠”,“隅隅”应为“喁喁”,“贸”应为“冒”。C项,“致”应为“制”,“粱”应为“梁”,“弊”应为“蔽”。故选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B. 李白与杜甫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真有天壤之别。C. 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破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D. 对这次案件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市数百名警察倾巢出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4、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自怨自艾,现在指悔恨,使用正确。B项,“天壤之别”, 指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该成语有褒有贬,在天上的是褒,在地上的自然是贬,而选项中的两种风格是各有特点,显然不应有此褒贬,所以感情色彩不当。C项,“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语境说的人们对侵吞巨额财产、破坏党纪国法的“硕鼠”的态度,没有畏惧,不合语境。D项,“倾巢出动”,出动全部力量,多含贬义,语境形容警察,感情色彩不当。故选A。【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
5、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B. 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C. 由于技术水
6、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D. 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项,“要防的重任”搭配不当,可改为“曼城足球队要防守住曼联队的恐怖左翼,邓恩不行”或“曼城足球队员要承担起防住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C项,
7、“不是”一词语序不当,应移到“质量”前面。D项,重复累赘和语序不当,可改为“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语文大辞典编委会躬耕修典三个春秋”。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
8、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下列人物和事件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少平当过“揽工汉”,后成为大牙湾煤矿工人。B. 孙少安开办砖窑厂,后来倒闭,从此一蹶不振。C. 田晓霞与孙少平相互欣赏,后成为省报记者,在一次洪灾中为救人不幸牺牲。D. 金波上学时经常与少平骑一辆自行车,后去青海当兵,爱上了一位藏族牧马姑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人物、事件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人物和事件对应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分析选项考查的名
9、著是什么,再分析考查的内容是否正确。B项,“开办砖窑厂,后来倒闭,从此一蹶不振”错误,从书中来看,失败之后在他的爱人秀莲的安慰鼓励之下,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重新振作,东山再起,获得陈工。故选B。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暮去朝来颜色故 故:衰老B.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牢固C. 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出嫁D.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封:帝王筑土坛以祭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10、”意思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固”意思是“顽固”。故固选B。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举:攻取B.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C. 君既若见录 见:我D. 道芷阳间行 间:悄悄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D项,“道芷阳间行”意思“取道芷阳,抄小路走”,“间”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抄小路。故选D。8.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放白鹿青崖间B. 若入前
11、为寿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否焉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岂敢盘桓,有所期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D项,两个“所”都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A项,第一个“且”,将要,第二个“且”,暂且。B项,第一个“若”,代词,你,第二个“若”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C项,第一个“焉”是兼词,于之,第二个“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9.下列加点词语
12、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辞为B. 列坐其次 其可怪也欤C. 其间旦暮闻何物 春花秋月何时了D. 则群聚而笑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C项,两个“何”意思都是“什么”。A项,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被,第二个“为”,句末语气词,呢。B项,第一个“其”,代词,代“曲水”,第二个“其”,表反问语气,难道。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
13、,表转折。故选C。10.默写_,池鱼思故渊。浴乎沂,_,咏而归。_,唯君图之。蟹六跪而二螯,_,用心躁也。_,受上赏。背负青天,_,而后乃今将图南。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并怡然自乐。狗吠深巷中,_。_,使我不得开心颜。映阶碧草自春色,_。_,潦倒新停浊酒杯。【答案】 (1). 羁鸟恋旧林 (2). 风乎舞雩 (3). 阙秦以利晋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6). 而莫之夭阏者 (7).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 黄发垂髫 (9). 鸡鸣桑树颠 (10).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1). 隔叶黄鹂空好音 (12). 艰难苦恨繁霜鬓【解析】【详解
14、】本题考查名言名篇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羁、雩、阙、鳝、夭阏、衡、髫、颠。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
15、”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
16、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
17、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
18、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
19、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材料三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
20、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
21、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1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嬗变:这里是蜕变、演变的意思。B. 关山重重:这里形容阻碍或困难众多。C. 正襟危坐: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D. 窠臼:这里比喻现成的格式或老套子1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B. “五四”文学革命
22、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C. 20世纪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变为“言志”。D. 20世纪散文写作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13. 根据材料二,不属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的是( )A. 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B. 散文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C. 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D. 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1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散文多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B. 杨朔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C. 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23、。D. 周晓枫的黑童话没有使用“三段式”结构。15. 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台湾散文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B. 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C. 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D. 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16.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B. 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C. 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D. 从根本上来讲,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
24、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17.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答案】11. C 12. D 13. B 14. C 15. D 16. C 17.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
25、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可结合语境进行判断。本题C项,“正襟危坐: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错,原文“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可见这里的“正襟危坐”体现的应是“严肃、端正或拘谨的文风”。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D项,“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语意扩大,原文“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而非可见“固有体
26、系和规则彻底瓦解”。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B项,“散文水平远超过”错,原文“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可见原文中并没有散文远超过正宗的美文或小品的意思。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C项,“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错,原文“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
27、幅长,结构大,而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等人的一些散文。”原文是史铁生的一些散文,而非“均属于”。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A项,“相同”错,原文“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可见是“延伸”,而不是“相同”;B项,“不变母题”错,原文“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 C项,“艺术成就最高”错,原文“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而非“艺术成就最高”。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
28、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再进行比对。C项“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因果倒置。原文是“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概括为;“ 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 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可概括为;“散文的退居
29、边缘,由载道转为言志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可概括为; “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概括为; “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可概括为。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一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越,
30、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zhu)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
31、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二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1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下摄然,人安其生 安:使安定B. 攻之,不可暴
32、取也 暴:残暴C. 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经:常法D. 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王:称王1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 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B. 而间独数百千里 而陛下发兵救之C. 其不用天子之法度 壹不奉诏,举兵诛之D. 而不制于礼乐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2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B. 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C. 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
33、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D. 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21.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22. 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23. 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答案】18. B 19. B 20. D 21. 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 22. 答案示例:印证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也就是“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在选文一中,淮南
34、王认为南越地区地形复杂,很难取胜:就是占领了土地,也难以统治,只是使百姓劳顿;现在全境安宁,一旦发动战争,百姓就没有了安宁的生活。总之淮南王处处以利民为本阐述理由。 23.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因为论语中曾经说:“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要使境内的人民欢悦,还要使境外的人民向往。文章里的汉武帝时期,国内已经安定,接下来就需要得到境外国家的拥戴,所以汉武帝应该出兵,借此树立在藩臣中的威信。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南越国作为藩臣,已经信守和汉武帝的约定,在闽越国侵略自己的时候,没有擅自发兵,而是向汉武帝请示。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要想让境外的藩属国真正尊崇汉朝,
35、汉武帝就必须重诚信出兵,以此立威来确定大国的威望。答案示例三:我认为汉武帝还是应该出兵。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兵闽越的确给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带来损失。但是汉朝作为一个大国更应该讲求道义责任,现在南越国已经信守约定,不擅自出兵。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出兵,履行和藩臣的约定,借此彰显我们的大国担当。答案示例四:我认为汉武帝不应该出兵。论语中孔子回答卫灵公曾经说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并且曾经批评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因此汉朝作为礼仪之邦按照儒家的思想应该以礼服人,汉武帝应该派能言善辩的谋士去对闽越国王,晓之以理,不战而使闽越知理亏退兵,而不是用武力使自己劳民伤财。【解析】【18
3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攻之,不可暴取也”意思是“进攻他们,又不能迅速取胜”,“暴”意思是“快速”。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B项,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根据,依据。
37、C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代越人。D项,第一个“于”,介词,被,第二个“于”,介词,到。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改变古法不对”错误,这一表述与文意不符,选文二说的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意思是“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
38、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苟”,如果;“利于民”,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民利”,对民众有利;“法”,名词作动词,效法;“周”,适合,“循”,遵循,“旧”,形容词作名词,旧法。【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论点之间关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找到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理由的内容,接着找出选文二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最后结合选文一进行分析。先到材料一中找出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内容,淮南王首
39、先对此表明态度,即“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意思是“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重视这件事”,接着陈述理由,分析越人的特点和越地的地形,“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这样的地方“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如果强行去做这件事,只能给百姓带来危害,而且现在“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由此可以看出淮南王的分析主要是与百姓相关。然后分析材料二,找出与“治国”“民”有关的内容,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思是“治理
40、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由此可知,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可以印证这句话。【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然后明确态度,即该不该出兵,再结合出兵的原因、淮南王认为不该出兵的理由进行分析,同时联系论语中的句子进行阐释。材料一中指出战争的起因,即“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意思是“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遵守汉武帝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派人向汉武帝上书告急”,由
41、此可知,闽越兴兵在先,南越作为汉朝的藩臣,向朝廷求助,朝廷应该出兵帮助,而且可以趁此机会让南越更为臣服,可以联系论语中“近者悦,远者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材料一中说“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和材料二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来看,国内安定,百姓生活安宁,战争会带来混乱,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影响,而且战争只能暂时打败人,不能让对方从内心臣服,可以联系论语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等来回答。【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
42、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参考译文:一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遵守汉武帝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派人向汉武帝上书告急。因此,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调集大批军队去援救南越,派大行令王恢率军从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出发,派大农今韩安国率军从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出发,合力
43、进攻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劝阻说:“陛下统治天下,推行德政普施恩惠,天下安定,每个人都安心地从事自己的产业,自认为一生不会见到战争。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重视这件事。 “越人生活在中原之外的土地上,是剪断头发、在身上刺刻花纹的野蛮人,不能用礼义之邦的法令制度进行治理。早在当年夏商周三代最强盛的时期,胡人和越人都不接受中原的统治,并不是三代王朝的国势不能征服他们,也不是三代王朝的军威不能克制他们,而是因为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自从汉朝初定天下以来七十二年间,越人自相攻击的事件数都数不过来,但是天子从来没有发兵进入越人
44、居住的区域。我听说越人没有城池村庄,而生活在山谷溪流之间,丛林密竹之中,熟悉水上战斗,擅长划船行舟,地形复杂,草木丛生而且有许多河流险阻。中原地区的人不了解当地的地势险阻而进入其境内,即使一百个人也抵挡不过一个越人。占领了他们的土地,无法设置郡县进行统治;进攻他们,又不能迅速取胜。从地图上看,越地的山川河流屯兵要塞相距也不过只有几寸的地方,而两地实际距离却有几百上千里,同时河流险阻、丛林密竹又不能都显示出来,看着好像很容易行走,实际上行走非常困难。我们国家依赖祖宗神灵的保佑,全境安宁,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有见过兵器甲仗,百姓得以夫妻相互厮守,父子相互保全,这都是陛下恩德。越人名义上是国家的藩属国,
45、实际上不向朝廷缴纳贡品和酎金,不为朝廷负担一兵一卒的徭役,他们互相攻击,陛下却派兵援救,这是反过来为了野蛮人而使中原遭受疲劳困苦啊!况且越人愚笨鄙薄,违背盟约,反复无常,他们不遵守朝廷的法度,并不是一天一日如此,而是由来已久。如果越人一不奉行皇帝诏令,就发兵进攻他们,我恐怕以后的战争没有停止的时候了。”二所以圣人制定礼乐,并不受礼乐限制;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好。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夏朝、商朝到了末世,桀纣不改变旧法导致了灭亡;夏禹、商汤、周武王不因袭旧法却兴旺发达而称王。所以圣人
46、的法度是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礼节随着习俗的不同而改变;衣服、器械各自方便其使用;法令、制度各自顺应适宜的事。所以改变古法无可非议,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百川源头各不相同,但最后都归于大海。百家学说事业各不一样,但都以治理好天下社会为目的。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24.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翻译上文的时候,杨伯峻在“未若贫而乐”后面加上了“道”字,请根据这一补充,翻译“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并结合上下文和孔子思想谈谈这一补充的依据是什么。【答案】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依据:从文中来看,“
47、贫而乐”与“富而好”结构一致,“礼”对应“道”;从孔子思想来看,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可见此处可以添加“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以及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该句的关键词如下:“未若”,不如;“乐”,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乐;“虽”,虽然;“好”,喜欢。再看添加“道”的依据,从文中来看,前面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两句的结构一致,后面孔子针对子贡的提问
48、给出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贫而乐”与“富而好礼”的结构不一致,“贫而乐”与“富而好”结构一致,那么“礼”应对应“道”;从孔子的思想来看,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个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上无论贫或富也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所以“贫而乐”后添加“道”是合适的。【点睛】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
49、列小题。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1】树杪:树梢。2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离愁别绪。26.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A.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
50、镜台。(王昌龄古意)B.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 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答案】25. C 26. B【解析】【25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故选C。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
51、在明显的错误,此题诗意概括错误。【26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没有思乡之情;B项,借助大雁,表达自己在遥远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C项,“两两”,写出自己的孤单。D项,借助鸟鸣知道春的消息。故选B。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崔氏东山草堂杜甫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注释: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白鸦谷、青泥坊:地名,皆位于蓝田。王给事:指王维。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2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中的“汝”指“
52、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B. 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C. 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D. 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28. “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A. 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储光羲苑外至龙兴院作)B. 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于石宿栖真院)C. 落日钟声鸣远树,半空塔影倒寒汀。(林票题西湖山岩二首)D.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净端渔家傲)29. 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
53、”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朱庆馀归故园)【答案】27. C 28. D 29. 杜甫诗中“柴门空闭”指王维将山园关闭,离开蓝田,而赴官场任职。此句中的“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王维虚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朱庆馀诗中“柴门无事日常关”指作者即使白天也关闭家门,表达了作者忘记纷扰得失,独自享受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解析】【2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
54、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颈联描写了在玉山草堂的日常生活,野味就吃那打下来的白鸦,就着自家地里种的菜蔬和谷物,意在表现玉山草堂的食物之佳和隐居生活的朴实无华、惬意舒适,而非“简朴粗陋”,也无“难以下咽”之意。故选C。【2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D项错误。“山寺钟声人浩浩”一句说明山寺中人很多,钟声响亮,没有体现宁静的氛围。故选D。【2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结合诗
55、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该题为比较型诗歌,且为情感比较分析。选取了“柴门关闭”这一现象,重在分析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考生应结合诗歌原句,整体理解。虽然两句诗都写到了“柴门”“关”或者“闭”的情况,但是不同的是:杜甫的诗句中说柴门是“空闭”,结合注释理解“空”字,“空”的意思是“空自,白白地”,表达了作者对王维空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朱庆馀的诗句中说柴门是“无事日常关”,“无事”就是没有事,没有俗事,没有尘世间的纷扰得失来打搅,独享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朱诗写农家院落小景,充满了自然恬淡、宁静闲适的情趣。六、写作30.微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56、,按要求写作。假如你是一名导演,准备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呐喊中选一部名著翻拍成电影,现在要设计片尾的一个镜头,以求通过这个画面给整部电影“画龙点晴”,你会怎样设计?要求:描绘镜头画面并简述其立意;设计要能体现原著内涵。180字左右。每天中午,高三教师办公室里都热闹极了,勤奋好学的高三学子们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找老师答疑,请你描写一下中午办公室里答疑的场面。要求:描写合理,180字左右。【答案】(1)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落向大地,遮住了野草,掩盖了泥土;原野一片空旷,一只不知名的鸟儿扑扇着翅膀越飞越远。一位披头散发的青年公子在雪地上踽踽独行
57、,眼神如一潭枯井,泛不起一丝波澜;破旧的大氅扫平了他留下的足印,他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天的尽头立意:红楼一梦醒来终是一场空,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散尽金银,痴迷的枉送性命,看破的遁入空门,最终只落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2)每天中午,高三教师的办公室都是热闹的。看,两位男生站在数学老师的桌前,正俯身倾听老师讲解数学题,老师一边讲解,一边书写,还不时抬头观察学生的神色,而两位男生,一会儿蹙眉,一会儿喜上眉梢。看,两位女同学拥在语文老师跟前,她们应该与老师探讨作文的技巧,老师不时翻动手中的教材,指出书上的精彩句子,而两位同学频频点头。窗边有张旧桌,桌上的茶杯中散出淡淡清香,水雾在中午的阳光下袅娜
58、地升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把握微写作的类型,然后依据要求以及不同类型微写作的特点进行写作。本题有两个题目,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进行作文。第一个题目要求考生以导演的身份,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呐喊中”选一部名著翻拍成电影,给电影“设计片尾的一个镜头”,这个镜头要能通过画面给整部电影“画龙点晴”,要求“描绘镜头画面并简述其立意”“设计要能体现原著内涵”,由此可知,这应是侧重对描写这种手法的考查。考查需要回顾这些名著的内容和主旨,然后才能设计出与文本一致的结尾。比如红楼梦,“梦”说明这一故事到头应是梦醒一场空,那么设计结尾的时候可
59、以凸显这一内容;因为是“镜头”“画面”,所以要思考这画面应包含哪些景物、哪些人,景应该是什么特点,人应该是什么状态,合到一起凸显什么氛围。红楼梦十二支曲最后一首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已经寓意贾府终将家败人散各奔东西,书中写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等的不幸结局和贾府最终“树倒瑚狲散”的衰败景象,如贾府“事败抄没”后,“子孙流散”,“一败涂地”,贾宝玉“弃而为僧”,叛离了封建家庭,故可以设计一个“雪天”的场景。第二个题目要求描写高三办公室中午答疑的场面,这属于场景描写,同时题干中已经设计了这个场面的特点,即“热闹”,同时也明确了事件,即“勤奋好学的高三学子们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找老师答疑”,所以考生可以抓住老
60、师、学生的表现来展现这“热闹”,可以借助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展现,还可以借助办公室内和外的环境进行展现。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31.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今年祖国迎来了70华诞,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从艰难探索到再创辉煌,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国同梦、与国同进。请以“与国同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答案】与国同梦五千载峥嵘厚重,七十年锐意新光岁月漫漫,我们与祖国互相提携,一路行来,每一步共同走过,每一梦共同畅想。中经风雨飘摇,举足维艰,幸而初心未改,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与国同梦。与国同梦,梦的是外侮尽退,四海归一。曾历经列强铁爪钢牙的撕扯,我们午夜梦回,满心皆是痛
61、悔往日祖国所受苦楚,誓以全副心力,与国同一场盛世千秋之梦!于是前有林则徐逆昏命冒巨险为国塑根骨,后有两弹元勋们数十年拼搏探索为国铸刚强依仗。而生于今日,太平岁月中的我们,亦有尽微薄之力为祖国谋安乐荣光的赤诚之心。抵制辱华之名人、名品,不吝言辞,力驳网络上割裂国土的小人之声。也许我们人微言轻,但与国同梦之心却是百折不改。我们将以最热情的心血,为国织就光明永安的梦想。与国同梦,梦的是千年渊远,恒久流长。亘古而来的宝贵文化如蒙尘明珠,犹待发现珍藏,我们岂能忘却根本,不与国同一场承先启后之梦?于是前如故伶人名家般对戏曲文化的坚守,后有如林徽因夫妇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不弃。而如今我们将传统融于新兴的科技与文
62、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更开明的方法革故鼎新,再创中华文化之不朽辉煌,令世界为之喝彩。我们将以敬持守业之志,为国织就历久弥新的梦想。与国同梦,梦的是盛世大同,百家共乐。祖国救我们于食无饱居无安的苦楚,我们告别往日穷困贫寒,也愿携手更多同胞子民,与国同一场安享和乐之梦。于是前有改革开放的明智之举,后有吉星农职为民温饱的一句,我们用共同富起来如此浪漫朴实的口号表明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衣食之外,亦有美多吉穿越荒原传递家书的无私,乡村教师们舍名利投身教育的大旗,我们扬真善美之德,以拳拳之心为国织就各得其所的梦想。祖国梦国土之安,文化之传,生民之乐,我们亦与之同梦疆域之定,精粹之承,百姓之幸。这是我们
63、对国家最朴实也最坚定的信仰。梦国之梦,与国同行,我们将于祖国不离不弃,再创辉煌。笃志于国之强,尽心竭力,纵百世磨难,永不悔当初。正是“我以我梦荐轩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审题】首先分析命题。“与国同梦”省略了主语,那么考生应该思考是“谁”与国同梦?可以是个人,如你、我、他;可以是一个群体,如抗战时期的志士仁人,如解放初期的建设者,如当代的青年。
64、中心内容应该是“同梦”,“梦”有多种,有个人梦,有单位梦,有国家梦。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有怎样的梦?而“同梦”的对象是“国”,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个人梦和祖国梦的关系?这显然是考生要考虑的问题。接着分析材料,“今年祖国迎来了70华诞,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从艰难探索到再创辉煌,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国同梦、与国同进”,“风风雨雨”“艰难探索”“再创辉煌”这些提示语告诉考生,可以思考不同时期如何与国家共同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如何与国家一同探索,一起发展成长,如何与国家一路披荆斩棘走向辉煌。从文体来看,考生既可以写作记叙文,也可以写作议论文,如写作记叙文,可以选择一个对象,或一个群体,根据他们的奋斗
65、和祖国的发展来展现“与国同梦”;如写作议论文,则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明确的观点态度,有清晰的思路,参考立意:戮力同心,共筑梦想;让青春梦与强国梦同频共振;与国同梦,走向辉煌。行文结构:首先开篇先总括祖国发展历程,引出标题“与国同梦”。接着围绕“与国同梦,梦的是外侮尽退,四海归一”“与国同梦,梦的是千年渊远,恒久流长”“与国同梦,梦的是盛世大同,百家共乐”三个方面阐述“同梦”的内容。结尾部分收束全篇。素材:范文一:与国同梦李大钊曾言:“青春之人,当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吾辈当将个人之梦想汇入伟大的中国梦中,为祖国的建设发光发热。自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我国在曲折中不断奋进,发
66、展,正是因为一代代先辈与国同梦,为建设国家而献身,钱学森不远万里回国研究原子弹,袁隆平经历无数次失败,研发出南海2号,马云几次创业失败仍不放弃,终于实现阿里巴巴带动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南仁东辛辛苦苦二十余载,换得中国天眼在世界绽放异彩。无数的前辈在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与国同梦,更要以国为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当我们每个人的志向和国家同行,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而当下社会许多年轻人没有高远的志向。只在娱乐中消磨时光,或许他们是畏惧奋斗的艰辛,抑或是担忧失败的苦楚。丘吉尔说过:“真正的成功就是在一次次失败后不减的热情。”不逐梦,无青春,正值青年的我们绝不该把青春过成无味
67、的肥皂剧,而是敢于做梦追梦,用奋斗与汗水谱写与国同梦的不朽诗篇。正如鲁迅先生给中国青年的寄语:“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份光。”我们欣喜的看到嫦娥4号的指挥室里多数是80后90后的身影;北斗导航研究者的平均年龄仅31岁;我国最年轻院士46岁。承载我国科学发展中坚力量的人们正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而这些人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我们的伙伴,中国青年当承载起责任,在奋斗中与国同梦。况且,当你面对着82岁的钱七虎先生获得中国最高科技奖,年近90的杨国栋先生还继续为中国航天事业而奋斗,杨立本院士97岁为国家事业奋斗一生耄耋老人尚且可以与国同梦,青年人又怎能退缩?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
68、,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让我们每一个少年都将自己的梦与奋斗注入伟大的中国梦,与国同梦,铸华夏万世基业!范文二:与国同梦“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正如同歌词我和我的祖国中写到的,我生活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心中也必将与我的祖国共同前进。中国一路走来是艰难的,是辛苦的,对于历史过往,我们要心怀尊重。曾有新闻指出几名中国大学生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日军军装合影,这是何等的不敬,历史是过往,但绝非过去。曾经有人说,中国现在的和平是多少人努力的结果,而数字会弱化这一结果,因为数字的背后是上街买菜的阿姨,是坐在门口乘凉的大爷,是刚刚与女生表白的青年是这样一个个
69、鲜活的生命造就了我们如今的和平幸福。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这是多少屈辱与鲜血换来的如今的强大,中国的过去虽然没有我,但是有我们中国人怀揣着对于前人与历史的尊重,传递着中国希望的火种,也算是一种与国同梦了吧?中国现在是成长的,而我们恰好也是成长的。不同于50年前那个在国际上备受排挤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正在崛起。神舟系列飞船,蛟龙号潜艇、港珠澳大桥、lng大船,中国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而我们中国的新青年也将在世界面孔中脱颖而出,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巴黎时装周上,从科技到艺术,中华面孔都逐渐在世人眼前熟悉起来。每一个中华面孔,走出国门都代表着中国,而中国人也将用我们的才华告诉世界,我们中国站
70、起来了。中国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也将只能是属于我们的。作为中国的新一代青年,除了才华,更要有责任。塞罕坝人用尽毕生的心血,守护住了我国绿色的家园;耶鲁博士辞去高薪职位,只为帮助乡村父老脱贫致富;乡村医生王建新在山头奔走10多年,为的是村里每个人的健康生活。中国自古便有君子之说,并不是为了让强者强大而衬出弱者的无力,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的是强者的强大可以保护弱者。马克思在17岁就对自己的职业做了思考为人类奉献才能实现价值。那我们呢?中国的梦是中国人都拥有幸福安详的生活,是中国的和平美满。当我们金榜题名时,不妨看看山中贫困打工的孩子;当我们领高薪时不妨看看因贫困而发难的乡亲们。家国一体,
71、作为即将成为顶梁柱的我们,有什么资格不肩负起中国未来的责任呢?“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与国家一路走来,小时候住在祖国的怀抱,长大后我也会将祖国怀抱,我与祖国同在,与祖国同梦。范文三:与国同梦“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70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我们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效果跻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科技弱到现在高铁穿行量子阅读蛟龙深潜,c919翱翔于蓝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逐步实现,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与国同梦。有人说我是一个普通人,每天工作维持自己的生计,即便与国同梦,我微小的力量只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其实不然正如南方周末新年贺词中所
72、说的,每一个小人物都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参与汇成了大时代的洪流,在春节时与快递员们较亲密交流,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哪怕再渺小也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同样值得尊敬。位卑未敢忘忧国做一名快递,小哥就风雨兼程,将快递安全送达做一名医生,便发扬医者仁心救治患者,做一名学生就勤奋学习,立志报国,每一个人的行动汇成时代的脉搏,我们虽如细沙般渺小,但构筑新大陆的往往是我们,我虽平庸,但与国同梦义不容辞。与国同梦能够坚定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勇敢跨越困境,抵达成功的彼岸。种子专家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多年,收集了5000种植物和数万颗种子。是什么支撑他用16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
73、100年才能做到的伟业?是因为祖国的植物生态学建设火烧眉毛,即便过程困难重重,也要挑起时代的重任,与国同梦。与国同梦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一生为国铸核盾的程开甲院士隐姓埋名20年,在茫茫戈壁滩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核试验的奇迹,他说一生奉献于祖国是他的信念,这种奉献精神使他更加专注的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最后成为我们心中的“核司令”奉献精神让我们的让我们的志向超越自我心怀,对自身价值更大的东西,为与国同梦添动力。与国同梦,从我辈青年就应当做起。2017年有100多万名大学生应征入伍响应国家号召。1994年出生的北大女学生宋玺参加了亚丁湾护航,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中国梦需要我们,为其注
74、入新鲜的血液。与国同梦,也必将使我们的青春熠熠生辉。“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让我们所有人携起手来与国同梦共促祖国发展。【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
75、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32.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
76、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答案】直面“弯道”挑战弯道,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弯道,是现实与理想的集结,弯道,是成功与失败的博弈。弯道,意味着我们应当“不放弃、不抛弃”,不懈努力,超越局限走好人生的“弯道”,便是敢于直面挑战,勇于超越自我的人生智慧。史
77、铁生曾在给盲童朋友中写道: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局限的过程。这便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个过程,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史铁生遇到了人生的弯道。当他意识到他的梦想被残缺的身体所限制,人生的所有光彩仿佛都与他无关,他消极过,他彷徨过。但,最终他选择加足马力,藐视痛苦,在人生的这个“弯道”上,史铁生以一次完美的超越赢得了这场比赛,获得了他独有的幸福。试想,如果史铁生在面对人生的“弯道”时没有直面挑战,而是选择了畏缩不前,那么他终将被对手超越,也无法在人生的跑道上比出自己的精彩。一个成功的人即使在人生的“弯道”处遇到强劲对手,也一样可以靠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最终超越梦想。著名导演
78、李安在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当一个导演,他努力学习,学成后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都没一丝骄人的成绩,他的人生走进了关键的“弯道”是继续坚守还是放弃理想?李安毅然选择了前者。纵然赛道上高手云集,李安硬是凭不屈不挠的意志在积蓄能量,终于一部卧虎藏龙横空出世,昭示了李安的成功。走在人生的“弯道”处,越是竞争激烈,越要不懈坚持,李安就凭他的“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赢在人生的“弯道”中。行走在“弯道”处,“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人都会迎来人生的艳阳天。人如此,我们的国家也如此,行走在发展的“弯道”处,团结同心,勇往直前,不断地缔造成功。在“汶川地震”的弯道处,我们化悲痛为力量,见证了“大灾显大爱,大难见真情
79、”,凝聚了华夏的炎黄子孙,铸成了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在“奶粉事件”的弯道处,我们不遮掩,不恐慌,从“源”上堵,在“结”上解,食品安全意识得以前所未有的内化;在“经济危机”的弯道处,我们化“危”为“机”,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自主创新,走上一条高耗低效的经济振兴之路。在“弯道”处,直面挑战,“弯道”就是一条阳光大道。走好“弯道”是智慧,是历练;走好“弯道”是坚持,是超越。勇于直面“弯道”,迎接挑战,相信明年春色倍醉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
80、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以“弯道超车”为中心词的材料,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审题】分析材料可以发现,本次材料的中心词是“弯道超越”。首先分析“弯道”的内涵,“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如“弯道”是一种“转折”,“弯道”是一种“机遇”,“弯道”是一种“困难”,“弯道”是一种“挑战”;接着分析理解“弯道”的特征,特征一是“弯道”充满着危险,特征二是“弯道”充满着变数,特征三是“弯道”充满着希望,特征四是“弯道”是不可避免的;然后分析“超越”需要哪些条件,如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技术,需要储备,需要之前的蓄势这说明机遇只青睐有准
81、备的大脑,所以要把握住人生道路上的机遇。还可以依据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立意,如其中“这种特殊的阶段极富风险与挑战”是关键句,由此,我们还可以把所写文章主旨确定为“要敢于迎接人生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超越对手、超越自我”也是关键词,由此,我们可以把所写文章主旨确定为“学会超越”。最后分析文体,材料要求写作议论文,所以要有明确的观点态度,有清晰的写作思路,有充足的论据。参考立意:在充满风险与挑战的转折期或关键点要善于抓住机遇,要勇于超越对手、超越自我;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要想“弯道超越”需要做好准备,需要智慧。行文构思: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直面弯道挑战”。然后开篇使用排比句
82、引出观点。正文从个人到国家阐述面对弯道该有的态度。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呼应开头。素材:1.一个公司可以这样,人更是如此。游泳名将钱红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打破世界记录,为我国赢得了一枚珍贵的金牌。比赛中,她与一名美国名将实力不分上下。面对弯道的挑战,她没有胆怯,而是大胆地将三次划水一换气变为五次划水一换气。这对她来说很危险,可能连比赛都无法完成,但是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实现了超越,赢得了冠军。2. 面对弯道的挑战,与众不同的智慧与技巧会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电视剧潜伏之所以能从2008红到现在,从荧屏红到职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众从电视剧所描述的最极端的生存环境中得到的现实启发。在谍战题材充斥电
83、视剧市场、观众已逐渐厌倦的今天,在社会复杂、职场险恶的当代,潜伏将谍战剧化为生活样本,将大时代转型为琐碎生活,将革命场景描绘为生活的精彩写照。面对挑战;潜伏另辟蹊径的构思不但在收视率上实现了超越,也树立了我们时代新的生存原则。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群雄纷争。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大背景下有蕴含了无尽机遇。秦国,这个原本微弱的小国,抓住了社会动荡中的机遇,通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措施,终于超越六国,称霸天下。倘若独具慧眼的秦孝公没有发现并抓住弯道中的机遇,那中华民族的历史或许会被改写。4. “在直道上黏住对手,在弯道处超越对手。”这是赛车场上的一条黄金定律,可见弯道处是成败的一个转折点。机会在弯道
84、,超越在弯道。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似乎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在正确的时机下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在合理的拐弯处实现了彻底的转型。十七到十八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从政治制度到经济体制,都实现了重大的转弯。在历史的弯道上,有冲破封建神学束缚的思想启蒙,有否定旧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有挑战全球文明的工业革命。他们都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主流,从而促进了自身的飞跃,实现了大国的崛起。【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