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229KB ,
资源ID:587739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773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定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定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河北定州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共40题 每题4分 共160分1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下图为春秋时期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出土文物,这一发现可以说明A.春秋时期严格的等级制B.考古发现具有偶然性C.王室衰微,“礼崩乐坏”D.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型2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局面形

2、成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3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下列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4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室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的宗族事务等。这实质上反映了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九卿制约,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5 “秦汉以后中国的皇权政体在其建立之初,是一项伟大的创制,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以下能

3、够证明此观点的是结束分封制度,统一国家产生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打破了宗法束缚,给各阶层民众提供发展契机 三公制度确立,权力制衡机制形成A.B.C.D.6“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A.西周、秦朝、三国B.汉朝、唐朝、明朝C.秦朝、汉朝、唐朝D.战国、汉朝、宋朝8“元代无视历来与

4、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A.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B.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C.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9通典记载:“旧(唐初)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之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设置的变化反映了A.三省六部制的兴衰B.三

5、省协同理政,行政效率提高C.相权一度得到加强D.三省机构精简,职能趋于合一10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

6、”指的是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12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A.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B.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置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13建制沿革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发展烙印,通过对某地区建制沿革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历史发展演变历程。福建建制沿革顺序是“福建节度使福建宣慰使司福建布政使司”,此沿革顺序对应的朝代顺序是A.秦朝唐朝明朝B.唐朝元朝明朝C.唐朝明朝清朝D.汉朝明朝清朝14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熟拟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称熟状拟定,即详拟

7、定稿。皇帝在纸尾批语,御印可其奏票拟内阁学士将各地奏章“用小票墨书”,将拟定之批阅建议并附奏章进呈皇帝裁决A.拟票者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15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16乾隆时,军机处官员管世铭有诗曰:“面承密敕语从容,分写新纶撰进恭。御笔亲增三五字,别传天语带

8、朱封。”据此,下列对军机大臣职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参与奏折批复B.提出处理意见C.草拟皇帝谕旨D.裁决军国大事17“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价值主要的确又来自鸦片贸易,没有印度贸易,董事会不可能这样顺利地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英格兰商人也不可能得到现在那么大量的茶叶而不需要向中国送出大量的白银。”这表明鸦片走私的直接作用主要是A.增加了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B.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C.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D.扩大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18“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

9、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的首次碰撞B.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19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20有学者认为,同为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A.建立了自己的政

10、权 B.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D.在中国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1“自有洋人入中国以来,便给中国带来不安和扰乱,便给中国农民带来困苦和艰难。他们不认识帝国主义,却认识了洋人。洋人在他们的认识中便是帝国主义的代表。”李大钊的这句话实际上说明了A.太平天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B.列强侵略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根本原因C.农民阶级能够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D.义和团“灭洋”口号并非笼统排外22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

11、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23“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可知,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来源:学&科&网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

12、是A.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25“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A.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26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7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

13、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28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始终贯穿上述思想的一条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学习和实施法制,

14、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29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30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鉴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儒家思

15、想成为正统思想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感应”的政治观3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3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来源:学#科#网Z#X#X#K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用“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33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

16、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数占52. 38%。这说明汉代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34“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A.孟子B.董仲舒C.朱元晦D.王守仁35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下列与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

17、,于我如浮云36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由此判断,王阳明A.主张静心无为来源:学#科#网Z#X#X#KB.教人明辨善恶C.反对穷理格物D.主张天人合一37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李贽的主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38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先

18、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39明太祖朱元璋贬孔子而删孟子。他曾下令全国停止对孔子的祭祀,未能如愿之后,又命令臣下删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这表明当时A.朱元璋反对儒家思想B.文化专制加强C.儒学丧失了社会基础D.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40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A.“天人感应”B.“工、商皆民生之本”C.“存天理,灭人欲”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共2题 每题18分 共36分4

19、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庭,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

20、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

21、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於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和董仲舒的主张。(2)概括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思想主题,并指出黄宗羲的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参考答案1.C【解析】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礼仪制度是外在表现形式,几种制度相互配合以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按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郑庄公是诸侯,按周礼其墓中应陪葬七鼎,但据图可知却是九鼎,这是明显的僭越周礼的行为。郑庄公这样做是春秋时期天子权威下

22、降且无力管辖诸侯的表现。故C正确。这一时期等级制度开始遭到挑战;郑庄公的行为体现着时代变迁,并非偶然现象;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型是秦统一以后的事情,所以A、B、D三项错误。2.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强调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加上当时是贵族政治,因而说明了分封制促进了有序的政治统治局面的形成,故选C项。A项与材料含义不符;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等级的分化”,“中央集权式统治”在秦统一后才出现,排除B、D两项。3.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材料中王国维所评述的西周宗法制,依据父系血缘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此制度确保了贵族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定

23、之以天,争乃不生”,从而反映出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选B项。A、D两项所述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室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的宗族事务等”可知,“九卿”中的这些官员负责皇家的内部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将皇帝及其家族事务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这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君权至上,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不是实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九卿制约”,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5.A【解

24、析】本题考查秦汉政治。由“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可知,被取代的制度应该是秦汉之前的朝代所实行的制度。中的三公制度是秦汉时期实行的,所以排除含有的B、C、D三项,故本题答案为A项。6.D【解析】本题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根据材料“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该政治制度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的制度,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D项说法正确;A、B、C三项均发生在秦统一六国以前,与秦始皇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7.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指的是秦朝暴政导

25、致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有叛国而无叛郡”指的是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指的是唐朝发生叛乱的过失不在于设置州县而在于藩镇拥有重兵,那时有反叛的藩镇将领而没有反叛的州县长官。因此材料反映的分别是秦朝、汉朝、唐朝,故选C。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疆界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C。A、B、D三项的表述与

26、材料不符,故均可排除。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析可知,政事堂由唐初宰相的附属性机构到后来成为中书、门下、尚书和六部合一的机构,这反映了三省协同理政,行政效率提高,故本题选B项。10.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的实行使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成为后来西周分裂割据的根源,故A项正确;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B项说法错误;行省制最早设立于元朝,元朝

27、统治者属于蒙古族,故C项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D项。来源:学|科|网Z|X|X|K11.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材料中该学者认为从秦始皇到清代宣统帝200余人的古代帝王中,真正懂得国家体制的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康熙帝四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即有效地加强并发展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问题,据此可知“国家体制”指的是中央集权制,故选D项。宗法分封制并非在封建王朝时期,故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不属于国家体制,排除B项;郡县制不能全面反映国家体制,排除C项。1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

28、睡朕未睡”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政务负担沉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他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故B项正确;A、D两项是明成祖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是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的权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1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福建设置节度使是在唐朝;宣慰使司是元朝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朝朱元璋在地方设置布政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监察。因此选B。1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制。根据题干信息“皇帝在纸尾批语”“将拟定之批阅建议并附奏章进呈皇帝裁决”可知,不管是熟拟还是票拟,最后都需要

29、皇帝的批示、裁决才能执行,可见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故本题选D项。A项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故不选;B、C两项明显错误,故不选。15.A【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根据材料“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A项说法正确。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密折制度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巩固了国家统一,B、D两项说法可以排除。C项错误,该制度只是管理日常事务,对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与材料内容无关。本题答案为A。1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诏令,而无权裁决军国大事。故本题选D项。1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根据材料

30、“英格兰商人也不可能得到现在那么大量的茶叶而不需要向中国送出大量的白银”可知,鸦片贸易从中国掠走了大量白银,其直接作用是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直接作用,故排除。18.C【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前东西方文明就互有往来,故A项错误。材料中阐述了鸦片战争时期外来文明优于中国文明,不能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国的阻碍作用,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清王朝面对挑战“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可知,晚清政府面对先进的外来文明,没有及时主动地做出正确的反应,错失机遇,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故D项错误。1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

31、相关内容。材料表明贫民支持“缔造者们”建立了新政权,新政权宣扬平等,却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使贫民失望,由此可以排除A、C、D三项。义和团运动未建立政权,辛亥革命所建立的中华民国未形成森严的等级。符合条件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B项。20.B【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政权仍然实行的是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东征等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而腐朽的清政府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大阻碍,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这个作用,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虽颁布了符合现代化潮流的资政新篇,但并没有实施,故D项错误。21.

3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根据材料中“自有洋人入中国以来,便给中国带来不安和扰乱,便给中国农民带来困苦和艰难”“洋人在他们的认识中便是帝国主义的代表”得知李大钊实际上是说明中国人民反帝的根本原因在于列强侵略,故B项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故A项错误;事实证明,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够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故C项错误;义和团“灭洋”口号带有盲目排外色彩,故D项错误。2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北京条约签订后,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而材料反映的是外

33、国的经济侵略,故A、B两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也不涉及经济侵略的内容,故C项错误。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与材料内容相符,故D项正确。23.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选择D项。24.C【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A项说法错误,伴随着列强的侵华,通商口岸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扩展;B项说法错误,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D项说法错误,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在马

34、关条约签订以后;前两次战争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第三次战争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项说法正确,本题答案为C。25.C【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注意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即所谓“国体之改革”,C项符合题意。2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D两项应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遵循客观规律并利用其为人类服务的思想,与题干中的信息“道家”不符,故排除;A、C两项分别体现了先秦时期道家学派“无为”和“齐物”的主张,故由设问要求“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35、即可排除C项,答案为A项。27.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的思想主张。解题时紧扣“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军事力量予以清除”“商人和学者多余的人”等信息,由此可判断出“他们”是法家学派。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C项符合题意。儒家主张仁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28.A【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的仁义、“以德服人”

36、都体现了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故选择A项;B项反映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排除;C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是荀子的主张,排除。29.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从时间上可以看出,A、B两项说法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已出现,C项符合史实。当时出现了“学在民间”的现象,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0.C【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宣扬在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上还有“天”的存在,用“天”来对君主权力形成制约,故选C项。3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即为实现“大一统”服务,故

37、D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意思是对“大一统”的影响,即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而该选项是对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故不选;C项表述错误,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2.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些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符合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B。3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齐鲁为儒学发源地,

38、汉代丞相多出身于齐鲁,这说明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正确。材料没体现出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秦朝时已实现这一转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卿相”是贤臣还是功臣,故C项错误。34.D来源:Zxxk.Com【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材料主要反映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观点,这符合王守仁(王阳明)的思想。故选D。3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材料中的两则名句体现的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排除。B项反映的是研究方法,排除。C项强调国家利益,与材料信息相符。D项说明的是儒家的义利观,排除。36.C【解析】本题主要

39、考查宋明理学。从材料中的“善念存时,即是天理”可知,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从材料中的“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王阳明反对穷理格物,主张内心反省,故C项正确;A项是道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项与“物无善恶”不符,故排除;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不符,故排除。37.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把孔子看作平常人,实际上是反对把孔子作为权威,这显然是李贽的主张。C项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是理学家的主张,故答案为B。38.A【解析】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0、,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题意;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中国还没有产生新兴资产阶级,D项错误。39.B【解析】本题考查明初的文化政策。不能仅从朱元璋对孔孟之学的态度就断定其反对儒家思想,A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了明朝的文化专制现象,故选B项。4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天人感应”,为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B项是“工、商皆民生之本”,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C项是“存天理,灭人欲”,为宋明时期理学家的主张;D项是“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主张。因此,只有

41、B项符合题意。41.(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3)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时代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中书省和清朝军机处。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和门下省的职能。第(2)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得出

42、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结合所学得出唐朝中书省的职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可得出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42.(1)孟子:“仁政”。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2)材料三:薄敛节俭是爱民的关键。材料四:百姓的忧乐是天下治乱的标准。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3)共同之处:以民为本(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即可得出孟子和董仲舒的主张。第(2)问,材料三论述了统治者爱民的关键,材料四论述了治乱的标准;黄宗羲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儒学在治国上以民为本的理念以及儒家思想能够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需要的特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