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753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解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乌兰察布分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素养评估二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 下表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时期层级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A. 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B. 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性C.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D. 上层趋稳、下层剧变是古代地方行政改革的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行

2、政区划变化可以看出,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没有变化,各个朝代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动,因此可以看出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A正确;调整降低了地方的自主性,排除B项;州是由高到低的阶段,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 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A. 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 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 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 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答案】B【解析】由于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门阀士族衰落,软官绅墓葬中大多墓志署名只

3、写官衔,极少写郡望,故B正确;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故C错误;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分封制

4、度已退出历史舞台C. 选官用官权力已收归到中央D. 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汉以后靠血缘世袭的越来越少,这体现了宗法血缘制度是在逐渐瓦解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现象和分封制度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选官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靠血缘世袭的越来越少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制度是的瓦解。4. 997年,北宋政府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等“监司”机构。并规定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员兼任,

5、且“三年一替”。北宋政府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 树立皇帝绝对权威C.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D. 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措施都是北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的手段,因此D选项正确;这些措施造成了北宋冗官、冗兵、冗费,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并非皇帝绝对权威的树立,B选项错误;C选项只是手段和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D。5. 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

6、要B. 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D. 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时期过分削弱宰相权力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宰相的事权由分割到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故选D项正确;宰相事权的强化并不能说明君主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宰相事权的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能,并非是为了适应政治中心南移,排除B;题干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难以调和,排除C项。故选D。6.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C【解

7、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下降,到隋唐时期,以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和才学为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这体现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C正确;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无法解释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的原因,故A错误;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与农业生产有关,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但这与选官制度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表格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被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取代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 二

8、大召开前夕,中共党员总数为195人;1923年6月三大召开时,党员总数为432人,到同年11月,也不过增加了百余人。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时,全国党员总数约1000人,而到同年10月中央第三次扩大会议召开时,已达3000人。导致党员人数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B.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D.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使党员人数迅速增加,故选择B项。1922年中共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截至1925年以前党员人数增加并不明显,排除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C项;此时中共工作的

9、重心依然在城市,没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8. 甲午战争后,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扭亏为盈。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A. 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政策业已松动B. 经营管理方式决定洋务企业发展速度C. 洋务运动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破产D. 甲午战后洋务企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主要是甲午战后洋务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民办”“扫除官场习气”等实现新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主要是洋务企业的发展,故排除A;“决定”说法过于绝

10、对,是影响原因之一,故排除B;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和材料中洋务企业的新发展无关,故排除C。9.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B. 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 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中国利益,出现三国干涉还辽的事

11、件,符合以夷制夷的特点;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列强从中攫取大量中国权益,体现以夷制华;天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体现以华制华,综上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10. 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A. 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B. 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C. 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

12、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D. 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的铁路沿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后,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条约中规定,尽力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并且严惩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首祸诸臣”,此时清政府实际上成为了列强侵华的代理人。故选C。A项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最惠国待遇的条款;B项是鸦片战争后的领事裁判权的失去;D项是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之一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辛丑条约11. 下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 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B. 清政

13、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C.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D. 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看出,1864-1869年间的汉人出任地方巡抚的人数增长较快,而满人增长较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清政府调整地方政权结构的结果,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以后,西方列强才开始在中国扶植代理人,故A项错误;地方政权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故D项错误。12. 有史书曾记载: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

14、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 清朝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清朝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中英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清朝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条约的内容,尽可能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一直是专制主义以及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非常注重形式,这就体现了两国的治理秩序差异。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和不了解世界形势并不是本质反映,故A、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本质上反映的是两国政治体制以及思想的不同,也就是治国秩序的不同,与国际公法没有关

15、系,故D项错误。13. 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的理由”是( )A.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B. 军事技术的落后C. 英国的坚船利炮D. 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耕文明无力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A项符合题意;军事技术落后、英国船坚炮利和清政府统治腐朽无能,都只是具体原因,不是最根本的失败理由,BCD三项错误。14.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

16、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 中国的主权独立已遭破坏B. 外国在华攫取了领事裁判权C. 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D. 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可得出此时中国的司法主权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正确。15. 关于英使节马戛尔尼有没有跪谒乾隆帝一事,军机大臣和珅的奏折“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但是,马夏尔尼在其日记里写道:“吾等曲一膝以为礼,华官则行其本国礼节”。随行的副使斯当

17、东记录是“单膝下跪,简单致辞”。这反映出A. 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确切定论B. 历史解释应摒弃当事人记录C. 历史评价必须尊重客观事实D. 历史记述会受主观因素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史料研究。历史研究会受多种因素和当事人主观情绪的影响,但并不是无法形成确切定论,故排除A项;当事人的记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所以并不能摒弃当事人记录,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的人对事件的记录不同,不能反映出尊重客观事实,故排除C项。对于同一事件,和珅、马夏尔尼和当东的记录不同,说明历史记述受当事人主观因素影响,故选D。16.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允许民族资本主

18、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A. 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B. 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 有利于结束国内战争,稳定社会秩序D. 开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的中国仍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毛泽东同志才会说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这是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故选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正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国国内战争在1945年还未爆发,因此C项说法无从谈

19、起,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7. 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挥笔题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里的“星星火”是指A. 五四运动B. 中国共产党诞生C. 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D. 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可知这应为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本题应选B项;A、C、D三项分别发生于1919年、1922年和1928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四十二年前(1921

20、年)”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8. 1937年8月,由于中国守军的坚守与反击,逼着日本不断把华北、东北和国内的日军调来增援,最后上海变成了它主攻的方向。尽管伤亡惨重,中国守军这种一边抵抗,一边准备第二防线,再准备第三防线,边打边退的战略谱写了十分悲壮的一幕。有关这场战役表述正确的是A. 蔡廷锴、蒋光鼐是驻守淞沪的主要抗日将领B. 迫使日本三易主帅,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C.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D. 直接推动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为全面抗战中战备防御阶段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中国军大量伤亡,但打破

21、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故C项正确;蔡廷锴、蒋光鼐是抗日救亡期间二十九路军的主要将领,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指台尔庄战役,排除B项;直接推动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排除D项。19.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A. 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B. 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C. 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

22、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发生在公元前221年、1911年、1949年的三次革命,分别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新中国的诞生,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小农经济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A项首先不符合前221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在1912年元旦,B项说法与条件不符;中国封建制度建立是在战国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C项错误。【点睛】本题要求整个中国通史,对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正确评价,科学记忆,概念模棱两可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新中国的成

23、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等本质掌握不好,会影响到正确判断。20. 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主。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A. 期望富国强兵强烈愿望B. 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 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D. 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宣统年间的“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说明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民国初年,则“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

24、体现了作者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观,开始认同多民族的国家观念,故D项正确;宣统年间和民国初年都能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愿望,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主义,和西方民主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对英雄的颂扬,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偶像崇拜思想,故C项错误。21.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答案

25、】C【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22.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A. 法律有阶级性B. 法律地位至上C. 法律并非万能D. 司法必须公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

26、中的“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是解题的关键语句。由此语句可得出正确的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不相悖,C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所以答案选择D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23. 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B. 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

27、化的禁锢C. 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D. 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弊端和问题的,之后的内容则主张不仅研究和提倡自然科学需要科学精神,其他的科学研究也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故是主张坚持理性精神,反对传统文化的不足和束缚,B为正确答案。24. 1917年至1919年,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儿。1919年以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 工人阶级壮大并

28、登上政治舞台C. 一战暴露资本主义侵略争霸本质D.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各地出版的刊物数量猛增,并且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反映了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故A正确;B项,工人阶级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但并非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反映的是时局变动对思想变化的影响,与一战无关,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1915年已经开始,并不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25. 维新变法期间,有官员斥

29、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并轻蔑地宜称:“其言即可用,其人必不可用。”这可以用来说明A. 维新派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学说B. 变法遭到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C. 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D. 维新改革和中国实际状况相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以用以说明康有为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C项正确;维新派没有照搬西方学说,A项不符合史实;变法并没有遭到所有官员的反对,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顽固派官员反对康有为的变法,不能用以说明维新改革与中

30、国实际相悖,D项错误。26.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C. 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可知志刚认为君主应该“尽君道”,否则容易引发危机,故选D项;志刚是对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评述,不能说明他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和推动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排除AB项;志刚只是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评述,不能证明他超越

31、了当时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27. 下表是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及措施。据此判断当时1月兵部尚书荣禄请参酌中外兵制,设立武备特科;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局革旧图新以存国柞折;严复拟上皇帝书2月清政府官员伍廷芳奏请变通成法折;黄思永奏请发行昭信股票3月御史陈其璋奏请统筹全局向英国借款;刚毅奏请裁冗员薪水、各局杂支、整顿保甲等5月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A. 变法呼声高涨B.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共识C. 改革措施密集推行D. 维新派放弃政治变革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信息反映出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从保守派官员到主张改革的士大夫都主张变法图强,由此可知呼

32、吁变法的呼声高涨,故选A项;发展资本主义主要是维新派的主张,“共识”说法欠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变法倡议,并没有推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派政治变革方面的诉求,排除D项。28. 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这种主张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中国国情密切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传播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排除;材料所描述的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体现了新文化的运动的激

33、进性,同时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故选B。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背景及评价29. 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必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A.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 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C.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D.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分析】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指20世纪80、90年代的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为此,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

34、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正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排除A;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B;1982年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D。【详解】30.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知识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以下作品体现“反叛情绪”的是A. B. C. D. 【答案】D【

35、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等待戈多是二战以后的贝克特的现代主义戏剧,D选项符合题意。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作品,A选项排除。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B选项排除。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C选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分成31、32题,其中31题18分,32题22分,总分40分)31. 古今中外,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都有过许多思考与实践。材料一 (洪武元年)诏曰:“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明会典卷十七,户部四,田土。材

36、料二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材料三 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2011年8月6日)警察的行动致人死亡,点燃了伦敦的夜空。怒火此起彼伏,蔓延英国多个城市。现代快报2011年8月14日伦

37、敦与巴黎骚乱对比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2)在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就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利于发展和谐社会的思想?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的“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主张?请简要说明理由。(3)结合材料三,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简要概括其出现的原因。【答案】(1)措施:按家庭劳动力多少来分田;重惩兼并者;编定鱼鳞图册。(2)思想: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不赞同。理由:二者在阶级属性上有着根本上的不同。(3)问题:主要关注深刻的社会矛盾,揭露社会的黑暗。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

38、矛盾尖锐【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可归纳出:按家庭劳动力多少来分田。根据材料“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可知对兼并者实行重惩也是措施之一。最后,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对土地进行登记政策,编定鱼鳞图册,也利于抑制兼并和征收赋税。(2)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包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赞同与否和理由:不赞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并非共产主义主张,而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行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与共产主义有根本的区别,二者阶级属性完全不同。(3)问题:根据材料“社会矛盾深刻”等语,可知狄更斯代表的流派关注的是深刻的

39、社会矛盾,其作品主要揭露社会的黑暗。原因:联系所学可知此时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尖锐。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书中介绍世界各地风土人情,附以欧洲人所制地图,介绍英美民主制度。此书引发朝野震动,痛遭诋毁后,即被遗忘。摘编自雷颐徐继畲的命运下面是瀛寰志略关于美国历史的介绍: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材料二

40、 1942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一个战略构想:帮助中国成为“强大、统一、民主的大国”。这一“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战略,包含两项具体设想:第一是在国际政治方面,邀请中国参与反法西斯联盟,成为“四警察国家”之一,“防止或遏制侵略行为”,维护世界秩序;第二就是促使国共两党合作,以和平方式建立强大、统一、民主的中国。围绕这一构想,美国展开种种政治上的努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摘编自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材料三 “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是解决

41、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1978年12月1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1)根据材料概括瀛寰志略对美国历史介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瀛寰志略一书诋毁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提出这一战略构想的意图及其失败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原因。【答案】(1)特点:盛赞美国总统华盛顿及其开创的政治制度;用自己传统文化的观念来看待有关的现象和新事物。诋毁的原因:与“天朝上国”观念不符;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巩固。(2)意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于军事战略上考虑,美国需要联合中国抗击日本;扶持控制利用中国,在战后建立全球霸权

42、。失败原因:战后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美苏“冷战”,美国从削弱日本转向扶持日本;蒋介石政权坚持独裁内战政策,美国转向扶蒋反共;新中国建立,加入社会主义阵营。(3)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显著上升;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中苏关系的恶化。70年代,美国经济霸权动摇,经济“滞胀”,日本、欧洲经济竞争激烈;文革结束后,中国逐渐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拥有巨大的市场。【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可不谓人杰矣哉!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从对华盛顿及美国制度的态度、看待美国制度的立场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及君主专制需要进行回答。(2)一问根据材料二“邀请中国参与反法西斯联盟,成为“四警察国家”之一以和平方式建立强大、统一、民主的中国”结合所学从服务其军事及霸权需要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战后国际格局变化、中国国内局势变化、美国对中国政策转变进行分析阐述。(3)根据材料三“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结合所学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苏争霸形势、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及中国经济实力提升进行分析。-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