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过关检测( 三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A级合格达标检测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的总称。与其他地貌一样,喀斯特地貌经历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后,如果该地块再次被抬升,又会再次经历类似的变化过程,即“侵蚀循环”。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序号所示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BC D2关于图所处阶段地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山平谷窄 B山高谷深C山低谷浅 D奇峰林立解析:1.A2.B第1题,图示为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可溶性沉积岩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高地,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原先河流切入石灰岩体内,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并
2、有少量的溶斗、落水洞出现,地表水部分开始转入地下,但仍以地表水系占优势。随着地下岩溶作用的加强,地表水除主河流外,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经流水的侵蚀、溶蚀形成、;最后整个地面发育成宽广的溶蚀平原,平原上堆积着石灰岩残积红土及孤峰与残丘,最终形成低平原,如图,故A正确,B、C、D错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所处阶段,被流水溶蚀形成高大的山体和较深的山谷,B选项正确,排除A、C选项;奇峰林立的地貌应该在阶段出现,排除D选项。某地理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在塑料泡沫盒中铺一层厚5 cm的湿润泥沙,以泥质土为主,压实,处理平整。用泥沙塑造出一条弯曲的河道,河道两岸高度和坡度一致
3、(如图)。在靠近河道两端的泡沫盒上开两个洞,一端进水,一端排水。读图,回答34题。3实验后的现象是()旗A倒旗A不倒旗B倒旗B不倒A BC D4若是现实中的河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岸凸岸建村落A岸凹岸修防护堤B岸凸岸种植农作物B岸凹岸建码头A BC D解析:3.B4.D第3题,从图中的形态可以看出,A岸为凸岸,以流水堆积为主,B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为主,故旗A不倒,旗B倒。故选B。第4题,A岸为凸岸,以流水堆积为主,适合种植农作物、建村落,B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为主,需要修防护堤,水深较深,可建码头。故选D。下图表示四类地貌的速写图。据此回答56题。 5地貌景观类型依次是()AU形谷、三角
4、洲、冲积扇、新月形沙丘B峡谷、冲积扇、风蚀蘑菇、三角洲C峡谷、三角洲、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D瀑布、冲积扇、水蚀崖、三角洲6对于地貌景观所处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景观多位于河流中下游B景观多位于干支流交汇处C景观多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D景观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地区解析:5.C6.D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为峡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为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为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为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C正确,A、B、D错误。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为峡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多位于河流中上游, 为三角洲,多位于河流入海口,为风蚀蘑菇地貌,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为沙丘地貌,多位
5、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地区,D正确,A、B、C错误。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便是其中之一。下图为丹娘沙丘所在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据此完成79题。7丹娘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A沙丘东南侧河谷 B西北内陆沙漠C沙丘西北侧山坡 D工业堆放废渣8丹娘沙丘面积增长速度最慢的时段可能是()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9丹娘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是()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解析:7.A8.C9.B第
6、7题,由材料“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和图示丹娘沙丘东南侧有江心沙洲分布可知,沙丘东南侧河谷是丹娘沙丘的沙源,A正确。西北内陆沙漠在风力作用下受山地阻挡,很难到达这里,B错误。沙丘西北侧山坡等高线稀疏,坡缓,没有沙源,C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工业堆放废渣的信息,D错误。第8题,由材料中信息可知,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等动力因素;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 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A、D错误。每年69月份,有印度洋水汽从东南部进入,此时沙丘面积增长速度最慢,B错误,
7、C正确。第9题,由材料可知,每年69月份,该地降水受来自南面的夏季风影响明显,从地形分析,东部有缺口,有利于印度洋水汽从东南部进入,故推测丹娘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示意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下表,完成1011题。深度/cmN/(mg/kg)P/(mg/kg)Na/(mg/kg)Mg/(mg/kg)0128340301020912654510508428356810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AN BPCNa DMg11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
8、C土壤肥力下降D土壤盐渍化加剧解析:10.C11.C第10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 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受淋溶程度最高,选C项。第11题,土壤的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个方面,指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土层逐步酸化,D错;地下水位下降与淋溶作用关系不大,A错;水土流失是外力作用导致土体及营养物质的减少,淋溶作用是土体内部物质的迁移,B错;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
9、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C正确。台湾北部海岸有一种外形奇特的烛台石,该石柱酷似烛台,顶端保留较为坚硬的“烛焰”。据此完成1213题。12烛台石属于()A河流地貌 B喀斯特地貌C风沙地貌 D海岸地貌13烛台石奇特外形形成的重要原因是()A海浪侵蚀 B海浪堆积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解析:12.D13.A第12题,据材料可知,烛台石位于台湾北部海岸,故烛台石属于海岸地貌,D项正确。第13题,烛台石位于沿海地区,常年受海浪侵蚀作用的影响,其形态不断变化,故A项正确。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罗布泊曾经是中国
10、第二大内陆湖,现今已干涸,地表受河流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网状的干河谷和雅丹地貌交织分布。白龙堆雅丹地貌(靠近天山)分布在罗布泊东北部一带,是在以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发育的。(1)简析罗布泊“耳轮”的成因。(2)说明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3)有人认为白龙堆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罗布泊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现今已干涸”及示意图判断,“耳轮”线是湖水退缩过程中的湖岸线,成因主要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第(2)题,雅丹地貌延伸方向应与盛行风向一致,结合风频图判断,应为东北西南方向。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
11、可知,该观点是正确的。白龙堆雅丹地貌靠近天山,会受到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沟谷,沙层裸露,最后受到风的吹蚀作用,形成如今的外貌形态。答案:(1)“耳轮”线是湖水退缩过程中的湖岸线,是湖水蒸发退缩的痕迹;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罗布泊的水面面积经历了多次收缩,每收缩一次,就形成一道“耳轮”线。(2)东北西南方向。(3)正确。北部靠近天山,受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影响形成的地表径流将平坦的地表冲刷成无数的沟谷,使疏松沙层裸露于地表,后来经风的吹蚀作用(有时风和流水交替作用),形成如今的外貌形态。B级等级素能演练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
12、 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 10 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据此完成12题。 1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C溯源侵蚀导致河段变浅D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2据图可以推知近 10 万年来丙河段水文特征变化的是()A水流的速度由快变慢 B径流量由大到小C结冰期长短由长到短 D河流含沙量由小到大解析:1.D2.A第1题,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流水下蚀和溯源侵蚀会使河床海拔下降;洪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降低;流水沉积会抬高河床,D正确,A、B、C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丙河段海拔变低,河床变宽,说明丙处
13、前期水流速度快,以下蚀为主,河床海拔下降,后期水流速度下降,以侧蚀为主,河床加宽,A正确; 径流量、结冰期、河流含沙量对河床影响有限,B、C、D错误。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34题。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 B气候C生物 D地形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 B砖红壤C红壤 D黄壤解析:3.B4.B第3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形成的最主要成因,A错。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
14、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正确。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C错。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第4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故A、C错;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B正确;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故D错。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周末到郊外某河谷进行野外实践探究活动。同学们被河谷里大量的石头所吸引(下图)。大家都想弄明白这些石头
15、的来源,于是确定探究主题河谷的石头从哪里来。他们大胆推测并设计考察方案,弄清了石头的来源,同时印证了流速越快河段沉积石头的粒径越大,距源头越近搬运距离越短,石头棱角越分明等地理规律。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考察报告。活动1:推测河谷中石头的可能来源。活动2:设计寻找河谷石头来源的考察方案。活动3:推断沿河谷向上游河床上石头的变化。(提示:从粒径、磨圆度两方面记录)解析:第(1)题,河流中的石头一般是上游山体中的石头因滑坡崩塌被洪水冲刷到河道中,在随河水往下游滚动中形成的,一般会在河面比较开阔、水流较慢的地方沉积。河流两岸山坡岩石风化崩塌也会流入河中;河底的基岩出露风化破碎也是河谷石头的重要来源。
16、第(2)题,河谷岩石主要来源于河底、河流两岸、河流上游,因此首先要采集标本,分类编号;往河流上游考察,对两岸、河底、上游采集的岩石进行比对。第(3)题,结合材料“同时印证了流速越快河段沉积石头的粒径越大,距源头越近搬运距离越短,石头棱角越分明等地理规律”进行分析,越往上游,平均粒径变大、棱角明显,磨圆度变差。答案:活动1两岸山坡岩石风化崩塌,河谷底部基岩出露风化破碎,外力搬运而来的上游岩石。活动2采集河谷处岩石标本,分类编号;往河谷上游方向考察,观察河谷底部和两岸岩石的变化,采集不同类型岩石标本,进行比对。(其他方案表述合理、可行性强,均可)活动3越往上游,平均粒径变大、棱角明显,磨圆度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