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郭军平时下散文领域有一些学人喜欢把那些精短类的散文称为“快餐化散文”,我
2、认为实在不妥。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在散文前面冠以“快餐化”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持这种观点的学人无非就是喜好那些长篇大论的三五千字以上或者洋洋万言的散文,总认为这样的散文就是大散文,就是厚重,有分量,有历史责任感,有生命感悟力的好散文,就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流传百世万世的好散文,甚至有些学人还极力指责批评各类报纸副刊上的散文,称其大都是些快餐型散文。这种狭隘散文观其实是严重缺乏文学常识的,是对散文创作领域的错误指导。散文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一样,都要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指导生活,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为散文素材的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
3、的,包罗万象的,大到天文地理,中到国家大事,人物春秋,小到家长里短,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最能够表现真实生活的恐怕还是散文家族,散文其实就是所有文学体裁里的一个泱泱大国。自古及今,从中到外,几乎所有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文学大师们都有散文著作。散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灵活,不像诗歌那样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散文,名为散,顾名思义,放开之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所可写你自然可以几万言自由挥洒,无人嫌你长;无所可写你自然也可以几百字或者千把字来表现,也无人嫌你短。散文的质量高低不能以长短来评定,评定散文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以其是否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
4、式为准的。有些散文看起来短,却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打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以中国古代散文来看,无论是论语的简短的对话体,还是孟子的论辩体,或者是老子的格言体,以及荀子韩非子庄子的学者体等,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是以其内容的长和短来确定的,而是由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甚至包括影响较大的古文观止里所收录的所有散文,哪一个不是依照这样的标准?如果要按照有些学人的标准以字数来论,这些岂不都成了快餐散文?如果给它们加上“快餐”二字,岂不是对古代文化的亵渎和不尊吗?古代散文是这样,那么现代散文呢?像鲁迅、郭沫若、巴金,胡适、周作人,冰心、郁达夫等,他
5、们的精美散文何尝是以长篇大论独领风骚的,恰恰相反,他们的散文大都很精短,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因此才成为后人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范本。那么外国散文呢?像培根的哲理散文,蒙田的随笔等,哪一个是因为长篇大论而驰名中外的呢?因此,散文的长并不标志着思想容量大,艺术性强;散文的短也不标志着思想内容贫乏,艺术性弱。有些散文的长反而让人感到啰唆、乏味,无聊;而有些散文的短反而让人感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因此,散文尽可以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没有必要以文字的长短来确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朱自清的背影既不华丽,内容也不长,但是却登上了散文的高峰,指引着散文的创作。如果以字数长短来评价,岂不是连朱自清这样的大家的文章也成
6、了快餐化散文?这真是对散文的亵渎,对大师的污蔑。散文本来就是一种不拘形式、自由灵活的文体,大师们可以写,无名作家甚至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写,“以吾手写吾心”,自由倾吐,自由抒发,何必规定这样写、那样写。东指点,西指点,好像他就是散文大师一样,其实让他自己来写,也不见得就比谁高明。所以,要让散文创作繁荣,还是应以一种包容宽宏的视野来看,不要随便框定形式、框定名词,不要随意贬低报纸副刊上发表的各类散文。毕竟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其实都是很不错的,去掉“快餐化”的贬称,恢复散文就是散文的称呼。(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快餐化散文”是对精短类
7、散文的蔑视,长篇大论的散文并不是好的散文。B散文素材广泛,因此,根据不同素材进行写作,就会出现内容长短的不同。C散文的质量与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有关,散文应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D散文创作容不得批评,要多包容,多鼓励,才会出现精品,才会让散文创作繁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2段详细说明有些学人提出“快餐化散文”观点的实质,为下文的批驳打下基础。B作者在文章第3段宕开一笔,阐述了散文文体的本质特点,在第4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下文展开论证做好铺垫。C文章第5,6段从古今中外著名散文家的写作实践来证明观点,论证严密。D文章第7段选取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
8、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依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散文前面加一个“快餐化”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贬称,不利于散文的繁荣。B散文是文学体裁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能够表现真实生活。C散文不像诗歌那样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它形式多样,自由灵活,大师可以写,无名作家甚至普通百姓也可以写。D文章呼吁去掉“快餐化”的贬称,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鼓励大家写短文章。(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
9、,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
10、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
11、的慰藉。(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
12、、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
13、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
14、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
15、神内核)4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
16、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6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
17、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国、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样。“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篮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進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
18、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糢糊糊地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从东关头转弯。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闳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
19、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
20、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地、冷冷地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地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下文景物的描写、时空的转换按照游览顺序展开,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夏夜泛舟秦淮河所见、所闻和所感。B“只愁梦太多了,这
21、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化用李清照词句“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梦”形象化,表达了作者的感受,点明了文章主旨。C描绘秦淮河的七板子船,联想到了北京、杭州、扬州的船,写夜晚的清凉,又对比了西湖的夏夜,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既引发人的想象,又突出了景物的特点。D作者喜欢用叠音词来描写景物,与荷塘月色一样,本文运用大量的叠音词,既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景物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感受,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8文章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9试分析作者是怎样从不同的感觉角度描写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22、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学校黄宗羲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
23、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槌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
24、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有删改)【注】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讯馘:战争结束后,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辟雍:太学名。本是周天子为贵族子弟所设。东汉以后,历代都有。李纲:字伯纪,北宋福建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远方州郡,编入当地户籍,并由当地官吏加以管束。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B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
25、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C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D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祖”指得姓的祖先,也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也可指开国君主追尊先祖的庙号。B“朝廷”指君主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或君主的代称。C“书院”是中国古代的公办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发展于宋代。D“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
26、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还要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的事例,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同时又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
27、,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2)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刘禹锡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
28、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营造了静谧安详的氛围,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C颈联中作者的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意境。D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借物抒情,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15请从写景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1)赤壁赋中,“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2)姚鼐登泰山记中“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3)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与“
29、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_,_”。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停留于观念,其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理念创新必须进入实践领域,将观念形态 为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才能实现其价值意义,而文化消费则是实践层面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在逐步进入全面小康之后,精神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文化消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受到商业规律的 ,但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其特殊性是 的:文化产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价值理念,无时无刻不都在 地影响着消费者,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乃至灵魂。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化消费的考察,
30、就远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一般商品消费行为去着眼。事实上,( )。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品味、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转化 制约 显而易见 潜移默化B转变 制约 显而易见 耳濡目染C转变 限制 不言而喻 耳濡目染D转化 限制 不言而喻 潜移默化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物质富足之后需要进行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B精神文化消费是物质
31、富足之后的需要,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而且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C精神文化消费不仅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D物质富足是前提,之后还要着眼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精神文化消费的品位,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显示,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B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显现,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
32、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C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D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显示,更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20.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写对联。(5分)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凌晨3时多,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去世。从20岁起就坐轮椅的史铁生,一生用生命在写作,这样的作家太值得人们敬重,太值得人们怀念。请你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表达哀思或景仰之情。要求:嵌进作家的名字,或嵌进作家
33、的作品名;上下联均不超过12个字。上联:_下联:_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冬眠也叫“冬蛰”,是一些异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力极度衰减的一种状态,是它们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吃不动,睡着了一样,除了几乎不怎么呼吸, ,每分钟只有1020次。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当中,共释放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每昼夜释放579卡热量。由此可见,动物冬眠时体温显著下降,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仅仅能 。还有,动物在冬眠时, 会大大减少。例如
34、,平时的土拨鼠,1立方毫米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就如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叙述过程中适当添加人物或环境描写;(2)不少于800字。第七单元训练卷语 文(一)答 案1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
35、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A项,“长篇大论的散文并不是好的散文”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散文的质量高低不能以长短来评定,评定散文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以其是否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为准的”,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散文的好坏与长短无关;B项,“根据不同素材进行写作,就会出现内容长短的不同”错误,散文的长短不是由素材决定的;D项,“容不得批评”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要让散文创作繁荣,还是应以一种包容宽宏的视野来看,不要随便框定形式、框定名词,不要随意贬低报纸副刊上发表的各类散文”,文中说的是“不要随意贬低”,并不代表“容不得批评”,选项曲解文意
36、。故选C。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文章第7段选取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表述错误,第7段只选取了朱自清的事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既不华丽,内容也不长,但是却登上了散文的高峰,指引着散文的创作”,这是正面事例。本段没有列举反面事例。故选D。3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
37、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D项,“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鼓励大家写短文章”错误,目的应该是呼吁不要随便给散文创作定框架。故选D。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C项,“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中“导致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故选C。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
38、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A项,“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中“无法”以偏概全,材料三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B项,正确;C项,“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中“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三只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
39、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D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故选B。6【参考答案】(一)文化层面的意义:(1)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园情怀;(2)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二)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三)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
40、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可以结合“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可以总结出“文化层面的意义:(1).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
41、家园情怀;(2).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结合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可总结出“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结合原文“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内容概括得出“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7【答案】B【解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
42、类题须首先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表达了作者的感受,点明文章的主旨”错。原文意思,发生在秦淮河上的历史事件很多有的还是悲剧,会引人进入历史的梦境。8 【参考答案】(1)交待了作者游秦淮河的目的一领略游秦淮河的滋味。(2)统领下文,下文内容都围绕这句话展开。(3)点明文章写作的重点一秦淮河的历史意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解析】本题要求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考查理解句子的作用能力。做该种题型,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
43、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交待了作者游秦淮河的目的领略游秦淮河的滋味。这句话也交代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和中心,就是为了表现秦淮河的历史意蕴,而且下文内容都扣住这句话展开叙写的。9【参考答案】(1)视觉角度:七板船、灯彩、桥砖、房屋建筑、河水的颜色;听觉角度:汩汩的桨声;触觉角度:夜晚新凉,河水冷泠地绿着。从不同的感觉角度描写,使所写景
44、物更加生更加立体;能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富有感染力。【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感觉角度分析景物描写,考查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的感觉角度包括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嗅觉角度、触觉角度、味觉角度和内心感受等角度。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找到景物描写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其表现的感官角度。七板船、灯彩、桥砖、房屋建筑、河水的颜色,是视觉角度;汩汩的桨声是听觉角度;夜晚新凉,河水冷泠地绿着,是触觉角。这样写的好处是:从不同的感觉角度描写,使所写景物更具立体感;能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
45、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句意为: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从句式结构上看,“其始也其继也”是陈述“开始”与“后来”的情
46、形,应单独断开;“学校与朝廷无与”意思是“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朝廷与学校”是主语,“相反”是陈述内容,与前文“学校与朝廷无与”相对应,所以应在“朝廷与学校相反”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B。11【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书院是中国
47、古代的公办教育机构”说法有误。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故选C。12【答案】B【解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说法有误。从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以看出黄宗羲思
48、想的局限性,依然要求使君安。故选B。13【参考答案】(1)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最初与学校没有什么关系。最终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丢失掉了。(2)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1)士之有才能学术者,定语后置,调整为“有才能学术(之)士”;自拔于草野之间,状语后置,调整为“于草野之间自拔”;拔,崛起;无与,不相干、
49、不参预;究竟,结果、到底。(2)危言,直言、正直的言语;深论,深刻的议论;隐,隐瞒;不隐豪强,省略兼状语后置,应为“(于)豪强不隐”;豪强,指强横而有权势的人;避,畏惧;贬议,不好的评价、批评。【参考译文】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等,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璧雍举行。而且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
50、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
51、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
52、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但是很多人却把东汉、宋代太学生做的这些事情看成是亡国的表现,却不知道国之所以灭亡,正是由于收捕党人、打压言论、拘禁异议人士、破坏学校追求真知真理造成的,怎么能责备学校的学生呢!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
53、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营造了静谧安详的氛围”错误,秋日中午,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有鼓声,有鸡鸣,不能说是静谧。故选B。15【参考答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以蝶飞之动景衬托秋草之静景。视听结合:晚禾、蝶飞、秋草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鹊噪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从题
54、干看,赏析的是颈联,要求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赏析的思路是,先点出写景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艺术效果。颈联“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所写的景物有喜鹊、禾地、蝴蝶、秋草哇等,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有噪、飞等。其中,鹊噪、蝶飞是动景,禾地、草畦是静景,鹊噪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其他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由此可考虑以动衬静、视听结合等手法。从位置关系看,“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远近结合。全诗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紧紧围绕潜水驿,写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采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写景,从村内写到村外,从人类写到虫鸟花草,描绘出一片祥和之景
55、,烘托渲染出依依惜别之情。16 【答案】(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2)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3)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万顷、瞬、负。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第一空,转变: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转化:指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变化。此处强调
56、创新理念通过“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来承载,不是情况的变化,而是矛盾双方的变化,故应为“转化”。第二空,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局限在范围内。此处强调商业规律对文化消费的制约关系,不强调界限,故应为“制约”。第三空,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此处二者均可。第四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对象是文化产品,应用“潜移默化”。故选A。18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57、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文段的对象“精神文化消费”和末句的“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顺序可确定答案。故选C。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品味”不能做下面句子主语,递进关系应先“经济实力”后“精神审美”,还要注意一面对两面的关系。故选B。20. 【参考答案】上联:史一样的作品 下联:铁一样的生命(
58、上联:病隙碎笔写人生点滴 下联:命若琴弦拨金铁之声)【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首先要求上下句对仗,还要根据题目要求嵌进作家名字或者作品名,这就需要学生熟悉作家本人生平,熟悉作家代表作品。示例:上联:史一样的作品 下联:铁一样的生命,既嵌进去了史铁生的姓“史”,和名字的一部分“铁”,又嵌进去了对作家性格(铁一样的生命,赞美其意志坚强)和作品(史一样的作品,赞美其作品有历史价值)的评价。21.【参考答案】心跳也慢得出奇;维持它的生命;体内的白细胞。【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
59、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讲“冬眠”的问题。第一个空,前文有“除了”后文应该有“也”或“还”与之照应。后文“每分钟只有1020次”,可见说的是“心跳”。上文有“不怎么呼吸”,此空应强调心跳特别慢慢。第二个空,前文有“动物冬眠时体温显著下降,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这种状态下还能干什么呢?当然是仅仅能维持生命。第三个空,要求填写“大大减少”的主语
60、,根据后文举例,“平时的土拨鼠,1立方毫米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可知,应该填写体内的白细胞。22.【写作指导】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
61、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是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的命题作文。要求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材料的内容是“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走过,才明白”这一题目极富人文色彩,其本身就具有哲思和诗意,同时又能唤醒考生沉睡的心灵,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感悟思考,挖掘平凡生活的不凡意义,走向成熟,让经历成为阅历。从审题角度看,该题目不设有任何障碍,而且选材范围很是宽泛。走过的,可以是一段旅程,可以是一段日子,一段生活,一段人生中值得回忆与珍藏的经历。山川田野、明月清风、春花秋月、热闹
62、的街市、寻常的巷陌、童年的纯真、成长的困惑、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楚、拼搏的汗水、与亲人相伴、与友情同行等等,无须回避痛苦与忧伤,无须忌讳孤独与迷惘。学校、家庭、社会、人文、自然,五大选材范围都可以选择,只要是生活的真实就好。本题在延续引导学生回味生活,发现和感悟成长的同时,更注重对自我的内化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考、评价的能力,达到提升自我的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走”提醒学生要注意所写的内容应该是亲身经历的,“过”表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走过”平淡的词语背后蓄积深沉的情感。“才明白”立足于思考,“才”字是一种顿悟,催我们奋进,促进我们成长。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学生选材的角度非常丰富,此题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思考和选择空间,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发挥平台。不过,考生需要注意的是,面对一个自由开放的题目,在写作时最好聚焦在一个点上,从而使主题更加的突出,使立意开出一朵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