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654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时跟踪检测:阶段性测试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阶段性测试题四(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2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

2、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解析:选D本题的限定词是“不符”,由“尽收天下劲兵”可以判断A正确;由“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判断B正确;由“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判断C正确;D与史实不相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故D与题意相符。3“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A冗官问题

3、 B冗费问题C冗兵问题 D边患问题解析:选A 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庆历新政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故选A项。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选C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错误,C正确;诗赋与经义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错误。5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

4、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频繁换相 B培植亲信C分化事权 D重视法治解析:选C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C项正确。6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5、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7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缓和了社会矛盾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 BC D解析:选B王安石变法以富国(理财)为中心,故说法错误;两次变法皆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说法正确;两次变法皆针对时弊,起到了一定的缓和社会矛盾的效果,说法正确;说法正确。故选B项。8下列王安石变法内容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整顿太学将兵法A BC D解析:选A王安石变法中,

6、青苗法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与民生相关,故正确;募役法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为农民赢得农时,故正确;农田水利法保障农田水利,减少天灾损失,故正确;整顿太学主要涉及读书人,故错误;将兵法用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9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解析:选D关键信息是“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市易法是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

7、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因而选D项较合适。A项是政府组织修建水利工程。B项是民户向官府交钱,官府雇人充役。C项是重新丈量土地,计算税收。10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这反映出司马光的理财主张是()A“民富财足” B“减损浮冗”C“重敛于民” D“重农抑商”解析:选A材料表明司马光认为农工商是政府的财源,故主张“农尽力”“工尽巧”“商贾流通”。分析各选项可知,A项符合材料主旨。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11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

8、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青苗法保甲法 B均输法保甲法C市易法将兵法 D免役法保马法解析:选A青苗法与“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与此不符;保甲法与“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将兵法、保马法与此不符。综上所述,本题选A。12美国学者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A青苗法 B均输法C保马法 D募役法解析:选A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

9、款或借谷物给农民,这样就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短缺的问题。故选A项。13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指农民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河淤开亿顷”指通过政府鼓励生产、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14为扭转北宋中期“寇盗充斥,劫掠公行”,而宋募兵却“大率势力怯弱,与

10、贼不敌”的局面,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A保甲法 B保马法C将兵法 D设军器监解析:选A“寇盗充斥”指的是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北宋时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而官兵又因战斗力差而镇压不力。针对这种情况,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一方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故选A项。15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解析:选A从材料看,

11、作者对王安石变法不乏溢美之词,充满了肯定,故A项正确。16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解析:选C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项错误;材料“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该官员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变法,故C项正确,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17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曾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

12、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意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解析:选B材料重在论述国家兴衰与用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排除C、D两项,结合王安石变法,可知用人不当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推知正确答案应为B项。18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有关的是()A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C否认财政困难的症结是兵多官臃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

13、是拯救危机的关键解析:选D由材料“患在治财无道耳”可知D项正确。19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最大意义,募役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20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论据论证A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江西、福

14、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B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而改革C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D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丰富的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解析:选A王安石及其幕僚家族的特点,影响其在变法过程中与守旧势力的矛盾和争论,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与题意不符。二、非选择题(40分)21(18分) (2019江苏卷)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 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6分)(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

16、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8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得出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是王安石变法是为国为民。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是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意气用事,认识偏激。第(2)问第一小问(政策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是免役法的内容

17、: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第二小问(积极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第(3)问第一小问(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得出主观上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第二小问(客观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社会形势进行回答。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

18、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22(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立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

19、有何相同之处。(4分)(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8分)(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6分)(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4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两次改革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的,一个是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第(3)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属于难度较低的题,依据所学史实回答即可。第(4)问,回答启示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答案:(1)背景: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成效: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官僚大地主等势力。措施: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4)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