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课时跟踪检测1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解析:选A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项为最佳答案。219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体现了此观点的是()A发起“公车上书”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C组建强学会D成立保国会解析:选D“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体现的是保国思想,D
2、项符合题意。其余各项不符合材料信息。3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A“整理国故,尊孔复古”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解析:选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与材料中“嗣后我君臣上下痛除积弊,详筹兴革”相符,故B项正确。4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皇帝的临终遗折云:西方国家也有其自己的“体用”。“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这是西方国家的“体”;轮船、大炮、洋枪等是西方国家的“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
3、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应该“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据此,张树声的主张是()A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B中西“体用”观是相同的C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D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解析: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张树声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张树声拿中国的“体用”观和西方对比,只是建议要学习西方的“体”,故B错误;材料中主张“采西人之体”,故C正确;材料已经质疑了“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故D错误。5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维新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其中,维新派的“布新”措施不包括()A允准旗人自谋生计B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编制国家预算决算D普遍设
4、立中小学堂解析:选A四个选项都是维新派的改革措施,A项是“除旧”的体现;B、C、D三项是“布新”的体现。故A项正确。6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的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解析:选B“谨慎”“热情”等字眼强调的是人的性格特征,因此,题干主要说明的是B项。7在戊戌变法过程中,康有为建议光绪帝:不必尽撤守旧大臣,维持他们的高官厚禄,同时破格提拔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由他
5、们办理新政。这主要说明()A变法思想动摇B反封建的软弱性C与封建势力关系密切D目光长远解析:选B题干信息表明康有为不敢与封建守旧势力彻底决裂,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B项正确。8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解析:选B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相同的,故A、C、D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意思,故B项正确。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戊戌
6、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字林西报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万国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康有为遗稿(1)指出
7、材料一中维新派所建构理论体系的特点及作用。(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这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参中西之新理”“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说明兼顾中西,托古改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即可回答,是为变法寻找依据,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第(2)问,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根据材料二可归纳出激进,根据材料三可归纳出盲目照搬西方经验。第(3)问,主要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角度来回答,切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特点:兼顾中西,托古改制。作用:为变法从传统中找到理论依据,利于维新思想的
8、传播。(2)特征:激进(或急功近利);盲目照搬西方经验,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10“易服”是戊戌变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在时呈的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种近乎形式主义的看法背后,却有其深刻的道理。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决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而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从服饰上映衬出来的是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仍以“易服”为例,当时戊戌变法已进入攻坚阶段,光绪皇帝与
9、慈禧太后的矛盾已呈白热化状态。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维新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变法大业更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做后盾。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且不说从审美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就是从更换服装的费用上来说,很多家庭也是一时难以负担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1)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易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服”受到抵制的原因及影响。(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评价维新变法的这一措施。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从历史影响、服饰变革的意义、改革需要等方面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变革方式的可接受程度、国人观念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维新派社会认可度的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评价的角度是社会史观,结合材料信息,从正反两方面予以阐释。答案:(1)原因:受传统礼仪制度的影响;服饰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改革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原因:维新派缺乏对国情的了解;贸然实施、操之过急;国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维新派威望降低,变法措施得不到群众支持。(3)评价:移风易俗顺应社会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但这一变法措施的推行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