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629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人民版教学案 练习:专题8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宏观览要 内容主旨过渡时期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中国的社会生活受苏联影响明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经济建设成就非常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生活节俭,受计划经济影响大“文革”时期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生活受“文革”影响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

2、、对外开放。社会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习俗巨变。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19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2)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2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3、,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3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2)中央决策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

4、举的指导方针。“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过程(1)工业化建设成果: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表现a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

5、制度基本建立起来。3影响(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

6、步成果2探索失误(1)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大跃进”: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3政策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1971年,周恩来

7、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知识拓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形成农民土地所有制。至此,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知识拓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简言之,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三改”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

8、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和辩证关系。结果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也由此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维点拨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各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9、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知识拓展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央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战备基地的战略问题。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易

10、混易错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提醒 1960年的八字方针1960年的八字方针中“调整”主要指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思维点拨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核心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条

11、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思维点拨 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摆脱了被列强奴役剥削的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了“一五”计划,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工业化力量,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

12、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教你读史1.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吸取

13、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2史料二指出“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中国设想走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3史料三反映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4史料四反映了“一五”计划的成就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集中在重工业、交通等领域。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答:_答案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设想强调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而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工业化道路。2根据上述史料概括“一五”计划的特

14、点。答:_答案特点:(1)主要部门:“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兼顾其他,留有余地。(2)分布地区:“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3)统筹兼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4)发展方针:“一五”计划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的特点。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需要看,

15、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

16、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

17、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教你读史1.史料一反映出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问题。2史料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严重问题。3史料三是一则图表材料,从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曲折发展,有增长也有下降。史料运用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答:_答案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实际上犯了“左”倾冒进错误。2如何认识史料二中的现象?答:_答案认识:扩大公有化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3根据史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答:_答案变化:

18、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1952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上升的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19591961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的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196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上升的原因: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教训(1)原因封建专制长期存在: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19、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领导人的错误认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形势恶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对抗资本主义。(2)教训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

20、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2019全国卷T312018全国卷T312018全国卷T312017全国卷T412016全国卷T312015全国卷T31考频5年6考1(2018全国卷,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1、正在展开考查点知识考查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史料实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资源勘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2(2019全国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

22、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考查点知识考查“一五”计划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学习苏联,接受苏联援助,着力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因而会出现俄文书刊借阅量显著上升的现象,故D项正确。当时新中国的科学研究刚刚起步,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的,B项错误;这一时期是学习苏联时期,对苏联经验的反思不多,C项错误。3(2015全国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

23、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考查点知识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史料实证答案A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B项错误。“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

24、现象,排除C项;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排除D项。命题角度1国民经济的恢复(2019陕西汉中高二期末)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党中央都派人员将该地区官僚企业原封不动地接管下来,截至1952年,共接管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还通过多种形式,把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逐步变为国有。这些做法()A仿照苏联经验发展国营经济B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完全确立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D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军通过接管占领区的

25、官僚企业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它们变成国有企业,具有反帝反封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所以说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接管官僚企业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做法不是仿照苏联经验,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完全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不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还没有制定,故C项错误。命题角度2“一五”计划(2019湖南湘东六校联考)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项目总计工业农业水利林业运输邮电贸易银行物资仓储文

26、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其他总额(亿元)427.49248.532.6982.112.830.8164.6比重(%)10058.27.619.237.23.71.1A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B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C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58.2%,这说明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故选A项。表格涉及的是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没有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数据、“社会主义改造”的信息,故排除B、C项;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命题角度3“八字”方针(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

27、)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C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62年9月”及内容可以得出材料反映的是三年困难后党中央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史实不符,排除;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业化的进步,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

28、0广东东莞开学考)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陈云主持起草的“一五”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决定原则通过这一草案。6月,中共中央对草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据此可得出()A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实践进展快B“一五”计划时期存在冒进的倾向C中共中央对“一五”计划较为慎重D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从3月对陈云主持的“一五”计划草案进行审议到6月最后一次修改,再到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说明中共中央对“一五”计划比较重视和慎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一五”计划实践进展快,故A项错误;根据

29、材料时间及“一五”计划,不断修改,可知不存在冒进的倾向,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形成的,故D项错误。2(2020河北衡水摸底)有学者统计,1950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16152人,在7778名去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的学生中学习工科的有5179名。如按照苏联论著中的几个数字计算,中国留苏人员超过了2万名,其中包括在苏联企业里学习的人员。这一状况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A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B确立国家发展计划C文化教育全面彻底中断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期为“一五”计划期间,这一时期中国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大批工矿企业相继建立

30、,大量派遣人员留苏正是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排除A项;文化教育全面彻底中断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3(2019广西南宁高二期末)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A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B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答案C解析“20世纪50年代

31、”,国家一方面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国家工业化需要的生产资料问题,故C项正确。A、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一五”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错误。4(2020河北衡水摸底)据统计,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由此可知()A“一五”计划加速了工业化B国民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C沿海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D工业“大跃进”局面已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内地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但未超过50%,沿海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C项

32、正确,B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不能反映出工业化的加速,A项错误;“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5(2019安徽皖西名校联考)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A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不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我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相对来说比较高,故A项错误;19491957年,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国民经济比例有所优化,故B项错误;建国初,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通过

33、“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取得较大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1956年,故D项错误。6(2019云南曲靖月考)“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大仁政”在“一五”计划中的具体表现是()A实行三大改造 B优先发展重工业C推行计划经济 D农轻重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建设重工业,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故B项正确。7(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

34、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答案C解析材料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之所以能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主要是因为农业合作化的进行,土地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故选C项。A项与材料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当时国家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经济建设中心,排除B项;“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排除D项。8(2020西南名校联盟月考)农业生产中“卫星满云霄,一个更比一个高”的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科技水平得到迅速提高B新中国已基本上解决

35、温饱问题C政治活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卫星”与科技无关,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大跃进”时期对农业产量的吹嘘,是1958年政治上的决策严重影响经济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大跃进”运动没有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D项错误。9(2019五省六校期末联考)新中国成立后初期,财政体制是“以支定收”,即每年中央在确定地方的支出之后,再划给地方一定的收入项目,并确定分成比例。在1958年先改为“以收定支”,即中央先确定地方财政的收入项目及分成比例,再由地方根据收入自行安排支出。1958年9月,又更改为“收支下放”。这些

36、变化()A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调整C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弊端D有利于地方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建国初期财政体制的变化,即中央财政权力不断下放至地方以缓解中央财政压力。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的分配并不能反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故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的分配和工业结构调整关系不大,故排除B项;财政体制改革无法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增加地方财政自主性,提高地方积极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10(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到1959年6月中旬,开封专区已将2320个生产大队,分为4554个生产大队(基本核算单位),20648个生产队分为40990个

37、生产队(承包单位)。这表明当时我国()A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弊端得到了克服B部分地区认识到人民公社的弊端C农业集体化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扩大D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答案B解析根据“开封专区已将2320个生产大队,分为4554个生产大队”“20648个生产队分为40990个生产队”可知,基本核算单位变多了,承包单位变小了,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强调公有化规模大的做法,有利于调动生产队生产的积极性,说明我国部分地区认识到人民公社的弊端,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部分地区的做法,A项中“克服”表述太绝对,排除;承包单位变小了,反映集体化的规模缩小了,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承包单位是生产队,并非家庭,故D项错误。1

38、1(2019天津七校期末)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据此可知()A1980年中国城市化基本完成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来看,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以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B项。中国城市化仍然在进行中,1980年没有完成,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到80

39、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改善,排除C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排除D项。12(2019贵州37校联考)1952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3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6倍,而居民消费水平仅增长了68.5%,平均年增长仅2.1%。这一经济增长形势()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调节失灵B反映经济结构发生本质变化C不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D表明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都有较快增长,而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有限,这必然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计划经济体制调节失灵”,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结构发

40、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苏如皋调研)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摘编自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材料二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

41、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摘编自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特

42、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因素: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对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2)特点:借鉴苏联模式;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原有工业的畸形布局;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3)评价: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这一战略是必要的、正确的选择,初步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一些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解析第(1)问,根据“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

43、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得出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根据“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得出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得出强大的政府权力;根据“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得出对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第(2)问,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借鉴了苏联模式;根据“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得出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根据“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得出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得

44、出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根据“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得出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根据“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得出改变原有工业的畸形布局;根据“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得出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第(3)问,应辩证地评价,既要看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初步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的重大作用,又要看到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弊端。14(2019闽粤赣三省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广告内容广告主1949年10月24日天鹅金笔泰亚钢笔行(私营)天安门牌酱油永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195

45、0年10月24日口杯饭碗等天津大新搪瓷厂(私营)贝希尔香精上海生产化学厂(私营)1951年10月24日洋灰用防水粉天津真宗化学工业社(私营)1953年10月24日瓷性挂瓦、脊瓦地方国营龙江县企业公司制瓦厂1956年10月24日地中衡、双式真空回水泵中国五金机械公司长春市公司1957年10月24日钢砂地方国营铁岭赞粒制造厂橡树牌防冻液公私合营上海南亚化工厂试从上表中提取一条关于人民日报所刊商业广告变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一)信息:1949年至1950年,商业广告多是日用品广告;1956年后,多是服务于工业的产品广告。分析:建国初期工业

46、基础薄弱,工业生产结构以轻工业为主,所以建国初期广告种类以轻工业产品为主。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支持下,中国轻重工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所以1956年以后的商业广告大多数为服务于工业生产的产品。1953年开始实施统购统销政策,日常生活用品凭票供应,因此日用品广告在1953年后显著减少。(示例二)信息:1949年至1950年,广告主以私营企业为主;1957年后,广告主身份基本上为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分析:社会主义改造以前,存在众多私营企业,广告主以私营企业为主。随着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商业广告主多为国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解析根据材料,可以从广告内容涉及的商品种类的变化和打广告的主体的变化等方面提取信息,如:1949年至1950年,广告主以私营企业为主;1957年后,广告主身份基本上为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生产资料所有制改变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