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单元跟踪测评(见跟踪测评P17)(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BCD答案 D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抓住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与甲午战争后的时间不符,排除;二是抓住“内因”进行回答,是外因,排除。故选D项。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
2、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A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答案 C解析 紧扣“内在因素”分析, A、B两项是外因;D项“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当时中国还未出现。故选C项。3梁启超在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时期曾说:“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据此可知,梁启超主要强调 ()A报馆在维新变法中的舆论功能B近代中国民间缺乏言论自由C戊戌变法的目的在于开启民智D维新思想需要结合中国国情答案 A解析 由材料中“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可知,梁启超强调利用报馆的舆论
3、功能,大力宣传进步思想,这是开展维新变法、“去塞求通”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4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江苏布政使邓华熙曾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五卷本推荐给光绪帝,光绪帝批示印制2 000部,分发给各省大员,国内各书坊立即盗版翻刻十余万部,该书遂成为科举士子的必读参考书籍。以下观点不可能出自该书的是 ()A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B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C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D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答案 C解析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C项属于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不会记录在盛世危言之中,其他三项均为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5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
4、、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他们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评价适用于()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B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运动C孙中山指导的辛亥革命D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答案 B解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把西方先进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即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故选B项。6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
5、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维新派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说明维新派思想的特点是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故选B项。7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 A解析 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
6、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项;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相符,排除。8康有为在1888年的上清帝第一书中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具举,南灭琉球,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不敢伺。”康有为如此说的目的在于 ()A模仿日本,变法强国 B标榜日本变法的成功C提醒皇帝防止日本侵略 D模仿日本,对外扩张答案 A解析 从材料的出处来看,这是康有为上书皇帝时所说的话,再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康有为的主要目的是游说皇帝向日本学习,实现变法强国的宏愿,故选A项。9“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
7、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A BC D答案 B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是政治措施,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故选B项。10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哪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 C解析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
8、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60分)1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 摘自中国全史材料二下边为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概括。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法
9、,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出现的原因。(5分)(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5分)(3)有人认为,戊戌变法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的变法措施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它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进行解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涉及公车上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戊戌变法的目的、变法的结果等信息。第(3)问
10、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任选一种观点,阐述理由即可。答案 (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2)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救亡图存;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戊戌变法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3)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目标。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
11、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梁启超传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今朕问汝,可有
12、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光绪大事汇鉴(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9分)答案 (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梁启超的认识: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变法要迅速推行。(答出任意一点即可)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
13、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求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作指导。(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3(15分)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终学校特旨明谕天下,罢废八股,自岁科试以至乡会试各项考试,一律改用策论,以明圣道,讲求时务以研究古今中外之故,务为有用之学,风气打开,真才自奋臣愚以为新政之最要
14、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材料二今废时文者,恶八股之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也,非废四书五经也。乡会试的三场考试中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其磨勘之日,于三场尤需从严,如有四书义、五经义理解缪妄、离经叛道者士子、考官均行黜革。以前两场中经济补益之,而以终场四书义、五经义范围之。(清)张之洞等妥议科举新章折材料三朕(光绪帝)详加批阅,所奏(妥议科举新章折)各节剀切周详,颇中肯綮,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
15、,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两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清)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一日材料四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为主张革新的团体。当人们从张之洞集团以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茅海建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教育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育改革作用的认识。(4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教育主张上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
16、中光绪帝采纳张之洞方案的政治意图。综合材料三、四,指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5分)答案 (1)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认识:改造社会;开启民智。(2)异:更加强调中国四书五经的地位;同:都主张废除八股,考试内容注重时务策论。核心理念:强调(固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政治意图:巩固统治。 主要因素:最高统治集团的反对。1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
17、,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摘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材料三康有为主张“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为了实施政变计划,康有为将当时的会党领袖人物毕永年邀请到北京来,要他前往袁世凯的幕府任参谋,然后协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带亲信百人往执西太后而杀之。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争取清政府上层应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说明理由。(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实际采取的做法及后果。据此指出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9分)答案 (1)有效做法:改革应同时取得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支持。理由:光绪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有一定的权力;慈禧太后握有实权且有限度地支持改革。(2)做法:单纯依靠皇帝而排斥太后,增加了改革阻力。后果:“围园杀后”的冒险举动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扑,戊戌变法失败。素质: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或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变法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