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277.50KB ,
资源ID:586199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619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延边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延边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排除A。其实是和皇帝制度密切相关的宗法制度才造成了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这个奇特的政治现象,B正确。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不会造成材料中所说的断有

2、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的现象,排除C、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A. 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B. 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C. 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D. 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答案】D【解析】【详解】太子是古代的嫡长子,分封制下嫡长子具有承袭天子的权力,“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说明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D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分封制原则问题,并不是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A错误。材料并

3、没有说明分封制走向瓦解,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分封制度,并不是说明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C错误。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货币B. 开创皇帝制度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留给后世的政治遗产,一是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答案为D项。A项是建立统一国家的具体措施,不是政治制度,排除;B、C项是秦朝开创的制度,但并不是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都被废除了,均排除。4.下面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4、是:秦朝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道、州、县三级制A.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D.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中信息可知,从秦朝到两汉,地方行政由两级制到三级制,并设立监察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朝又恢复两级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特别是唐朝末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放松,导致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故C正确;唐

5、末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而不是体现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排除B;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并非中枢权力体系,排除D。5.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时期时间起止诸侯国数量变化战争爆发频率(次)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没有战争的年份(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12322031.85990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2711501.527105A. 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B. 和平发展占据主流C. 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 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6、图表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战争爆发的频率和次数也减少,没有战争的年份也逐年增加,结合所学,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故选择A选项;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争霸,和平发展不可能成为时代主流,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不能看出富国强兵和战争规模扩大,故排除C、D选项。6.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A. “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B. “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C. “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D. “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答案】C【解析】【详解】县级政权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地方行政及地方经济的

7、相关事务,故C项符合题意; “监察百官”是御史大夫的职能,排除A。发展对外贸易与县一级没有关系,排除B;加强边疆防御主要是军事上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7.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的内容,空格部分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排序是世卿世禄门阀地位才能道德文化文章A. B. C. D. 【答案】C【解析】贵族政治对应的是世卿世禄,官僚政治对应的是才能道德,士族政治对应的是门阀地位,科举制度对应的是文化文章,所以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8.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

8、”。这一措施A. 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B. 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 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D. 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和“而相总纲纪、统众官”来看,西汉政府通过官僚制度的安排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故答案为A项。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是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排除B项;从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看,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政策,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9.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A. 强调对中央政

9、令的服从B. 注重出身和门第C. 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 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唐宋时期高级官员的选拔,必须曾经任过州县官员,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的选拔注重基层实践经验,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和门第,故B项错误;察举制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10.唐初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设置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 导致三省扯皮推诿降低效率D.

10、 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三省”的目的是为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而政事堂一定程度上使相权集中限制皇权,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B项错误,程序没有破坏;C项错误,三省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11.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家族成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家族礼俗A. 协调了宗族内部的矛盾B. 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C. 束缚了宗族成员的个性D. 具备了国家法律的权威【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家族文化的礼俗性是指家族共同体依照

11、世代相传的习俗习惯来维持秩序”可知家族礼俗有利于家族的稳固,从而有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故B正确;A不全面,只体现了家族礼俗协调宗族矛盾,有利于家族的稳固,故A错误;由材料“礼俗实际上外化了家族共同体的秩序,调节着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关系,家族成员也根据礼俗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可知家族礼俗规范了家族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并未体现束缚宗族成员的个性,故C错误;家族礼俗不具备国家法律的权威,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家族礼俗文化的作用。家族礼俗作为宗族文化的一部分,缓和了宗族成员内部的矛盾,调节着各个成员的关系,有利于基层社会的稳定。1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

12、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

13、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1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

14、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 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D. 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答案】B【解析】【详解】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排除A;与材料“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B;近代中国才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排除D。14.在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

15、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 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B. 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 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D.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和“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来看,朝廷的政策随意性太大导致政策落实不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逐渐”说法错误,排除;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D项。15.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

16、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A. 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B. 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C. 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D. 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答案】A【解析】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材料“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有利于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故选A;材料无关商业发展,排除B;材料反映加强地方管理的信息,排除C。由“承袭土司之职”,可见无关改土归流,排除D。16.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务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

17、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A. 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B. 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根源C. 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D. 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内务府既有政府机构的特点又有皇室、皇族机构的特点,说明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内务府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学生可以结合所

18、学知识从家国同构的特征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本质上反映了A. 皇权至高无上B. 君主权力受到挑战C. 中央集权体制破坏D. 君主专制被推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以看出,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表面上看是皇权削弱,但实际上其他人的权力仍然来自皇权,本质上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另一种形式,故A项正确。皇权至高无上,从秦至清,君主权力总的趋势是不断强化,而不是被制约

19、、挑战,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主要涉及君权,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被推翻不符合从秦至清的史实,故D错误。18.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A.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B. 公职人员的普选制C. 奴隶主阶级的民主D. 公民享有法律上的平等权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开历史上民主政治之先河,其创立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对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恩格斯称为“最纯粹、最典型的国家形态”。然而,由剥削阶级本性所决定,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是残缺不全的,雅典的民主政治把妇女、外邦公民和奴隶排除在外,只对雅典城邦公民开放,所以它是奴隶主阶

20、级和有产者的民主。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19.古代雅典,在公共节庆表演戏剧的时候,实行“观剧津贴”制度,对陪审法庭的陪审员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伯利克里时代还对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这些制度A. 推动了工商业经济发展B.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C. 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落D. 调动了公民参政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雅典对参加公共事务甚至观剧的公民都发放津贴,说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故D正确;津贴制度与工商业发展关系不大,A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制

21、度的弊端,并非津贴制度,C错误。20.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道:“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A. 公民大会权力最大B. 审判流程公开公正C. 公民是城邦的主体D. 具有权力制约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说明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说明雅典权力之间具有制约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公民大会作为权力的最高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权力制约关系,并不能说明审判流程公开公正性,故B

22、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邦主体的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21.雅典公职人员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监视下,若被公民大会认为失职,皆依法受到惩处。伯利克里也曾受到公民大会责罚。材料表明雅典政治A. 开始走向衰落B. 可能存在权力滥用C. 坚持人民主权D. 已经实现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若被公民大会认为失职,皆依法受到惩处”“伯利克里也曾受到公民大会责罚”表明雅典政治可能存在权力滥用的现象,失职的判定缺乏科学的标准,故B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雅典的衰落,排除A;材料体现了直接民主制,强调其局限性,并未体现人民主权的特点,排除C;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不可能人人平等,排除D。【点睛

23、】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伯利克里也曾受到公民大会责罚”。22.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A. 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B. 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C. 由公民法发展万民法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体现了

24、罗马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表明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项正确;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材料未体现,排除A;万民法是适用于所有罗马统治下的公民的法律,材料未体现,排除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材料未体现,D项排除。故选B。23.早期罗马法中妇女没有立遗嘱权,到了哈德良皇帝时代,在一些法学家的解释中,可以看到妇女在不实行买卖婚的情况下可立遗嘱,只要她们不小于12岁,而男性则一般需满14岁才可立遗嘱.据此可知,哈德良统治时期A. 女子法律地位有条件得到提高B. 男性经济权利开始低于女性C. 男女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地位D. 女子有条件获得罗马公民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早期罗马法中

25、妇女没有立遗嘱权。到了哈德良皇帝时代可立遗嘱”可知对比早期,妇女法律地位在哈德良时期有条件地得到提高,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强调妇女有条件获得立遗嘱权,不能体现男性经济权利开始低于女性,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妇女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政治地位,故C选项错误;立遗嘱权不等于公民权,故D选项错误。24.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希腊培养雄辩家的学校教育就代替了罗马王政时期以培养农夫和军人为目的家庭教育。产生这一现象说明A. 对外扩张导致罗马社会发生巨大变化B. 共和国对雅典民主的追随和向往C. 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 公民法对罗马教育体制的干预【答案】A【解析】

2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3世纪,罗马开始大肆向外扩张,罗马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奴隶制大大地发展了,经济空前繁荣。从此。罗马的文化、科学、教育,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希腊培养雄辩家的学校教育在罗马盛行,A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受希腊教育的影响,而不是建立雅典式民主政治,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对罗马教育的决定作用,强调的是希腊文化的影响,C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对教育的影响,D不正确。25.有学者认为罗马法最伟大的形成时期是在公元前最后150年,下列能成为该学者论据的是十二铜表法诞生公民法开始形成万民法的出现自然法的提出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

27、马法最伟大的形成时期是在公元前最后 150 年”,结合所学知识,十二铜表法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中期;从罗马建国(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万民法的出现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后;自然法是西塞罗提出的(公元前106-公元前43年),据以上分析,符合材料时间信息的是,B项正确,错误,排除ACD.26.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A. 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B. 两党角逐内

28、阁局面尚未形成C. 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D.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按照英国宪法规定,内阁成员必须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说明此时期议会至上的原则仍没有施行,C正确;英王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力就被剥夺,A错误;两党制已经形成,B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是18世纪初期,D错误。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要求按照“一、二和三”复习:一对矛盾:议会与国王的矛盾贯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全过程。两个趋势: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议会主导权由贵族资产

29、阶级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27.17世纪英国议会斗争常用的方式是弹劾,但仅用此对付叛乱者、叛国者和滥用公款者。18世纪早期,下议院采取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取代弹劾制,即对政府某项政策或措施进行谴责,或者对国王的某个大臣投不信任票。这一变化表明英国A. 责任制内阁逐渐成熟B. 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C. 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D. 政府大臣无需再对国王负责【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议会的斗争方式,不是责任制内阁,故A错误;议会的斗争方式由弹劾变为谴责或者投不信任票,说明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故B正确;议会主权原则早已确立,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大臣是否对国王负责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28

30、.有学者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这表明英国A. 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B. 政治制度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C.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D. 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8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其完善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1721年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直到1928年英国才实现了全民普选,因此说英国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反映的即是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和连续性,D正确;A表述不全面;BC说法与史实不符。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任何制度的确立完善都不是一蹴

31、而就的,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的进行调整,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演变亦是如此。29.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上述“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 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C. 王权受到彻底限制D.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强调的是政治因素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提前,联系所学,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并利用控制的议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地位,

32、使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D正确;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8世纪中叶,而光荣革命是在17世纪后半期,时间不符,故排除A;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参政要到19世纪30年代议会改革后,故B时间上不符,故排除;根据当时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仍掌握行政权,故C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合适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结合所学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分析解答。30.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

33、立B.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C. 工业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D. 资产阶级革命的有效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逐渐控制议会,从而使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故C项正确;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项错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在18世纪,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40年到1688年,故D项错误。【点睛】“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

34、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答案。31.美国的创始人之一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A. 总统制B. 联邦制C. 分权制D. 邦联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美国建国初期实行邦联体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无法应对内忧外患,随后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邦联制,故D项正确;ABC都属于1787年宪法的

35、内容,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32.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A. 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B. 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C. 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D. 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答案】B【解析】材料“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可以看出,最高法院行使1787年宪法的权力,维护宪法的权威,维护了三权

36、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最高大法院的职能,没有体现出总统职能,故C项排除。点睛:材料“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可以分析出美国联邦法院的作用,得出正确答案。33.“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国王、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权力平衡”,而美国实行立法、行政与司法的分权与制衡。这两者都A. 产生于相似的国内社会环境B. 践行了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C. 代表了近代国家的政治体制D. 扫荡了封建君主的独裁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光荣

37、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国王、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权力平衡,而美国实行立法、行致与司法的分权与制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都代表了近代国家的政治体制。故答案为C项。A项英国君主立宪制整体产生于英国的封建社会时期,而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二者产生于的国内社会环境不同,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符合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不符,排除;D项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封建传统势力,而美国没有,排除。34.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由议会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英国在“

38、光荣革命”后建立了议会制美国的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掌握立法权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美国的总统对议会负责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的议会制早在光荣革命之前就已经出现形成,故错误;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的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故正确;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内阁由首相组阁,对议会负责,故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总统不对议会负责,故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D含有,排除;B含有,排除。35.法国1791年制宪会议之后,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从以前的“路易,承上帝之命,法兰西及纳瓦尔之王”,改称为“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这一变化

39、所体现的政治原则是A. 三权分立B. 民主法制C. 分权制衡D. 自由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来看,国王路易十六的权力是来自宪法,且受到法律的制约,因此这一变化体现的是民主法制。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A、C、D项。36.法国第三共和国建立后不久,就着力进行教育改革,规定每个省区设立两所初等师范学校,以培养共和国的小学教师。之后,法国的小学课堂中,过去神父们口中的圣徒历史被教师们所教的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了。法国的教育改革旨在A. 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B. 加强国民对共和制度的认同C. 打破教会势力的教育影响D

40、. 培养实用人才适应工业化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国共和制确立的影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过去神父们口中的圣徒历史被教师们所教的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了”。据材料“圣徒历史被共和国的神圣历史所取代”可知,法国的教育改革旨在通过消除教会对教育的影响,来实现对共和国的认同,故答案为B项。A项表述明显不是教育改革的主旨。打破教会势力的影响并非其主旨,C项错误。小学教育并没有涉及实用人才的培养问题,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也就无从谈起,D项错误。37.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中说:“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统一后德意志的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

4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A. 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完成统一B. 统一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 统一后的德意志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 统一后的德意志保留了专制主义残余【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统一后德意志的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来看,作者认为要辩证地看待徳意志统一的影响,即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留了专制主义残余。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反映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排除;B项只体现了“统一后德意志的经济发展是神速的”,未体现“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片面,排除;D项只体现了“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未体现“统一后德意志的经济发

42、展是神速的”,片面,排除。38.现代历史中,政治活动主要体现为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其中“妥协”是一种被许多人评价为“具有政治智慧”的方法。下列关于“妥协”精神的表述正确的是在推行民主政治中作用大体现了各阶级利益整体一致分权制衡制度会导致妥协美国联邦制共和制确立体现这一精神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妥协这一政策会保证民主政治的实行和成果,故正确;妥协精神不可能体现各个阶级的利益,各阶级利益也不可能整体一致,故错误;分权制衡的原则必然会影响各派力量间的调和与妥协,故正确;美国联邦制和共和制是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和小州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故正确。综上,

43、B项正确,ACD均含有,排除。39.德意志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成员代表组成,德意志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材料表明近代德国A. 初具民主政治雏形B. 民主发展较为缓慢C. 帝国议会形同虚设D. 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答案】C【解析】“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这一规定体现出议会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一定的民主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出一定民主性,故B错误;帝国议会材料没有提及,故C错误;军国主义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D错误。【点睛】史实运用型选择题和历史识记类型选择题相比,最大特点就是在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44、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要求学生对所给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其次要求学生有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规律的能力。40.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 反封建性B. 渐进性C. 法制化D. 普选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字眼“法”,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

45、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法制化。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制化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41题与第42题是必答题,分别是11分和14分。第43题和第44题是选答题,选择其中一个作答,是15分。)41.【必答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二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

46、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主要职责。(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答案】(1)职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2)特征: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职责:由材料信息“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

47、,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概括得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2)主要特征:由材料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得出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由材料“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得出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趋势: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君相矛盾,故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趋势为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加强。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

48、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根据这些理论,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是否符合宪法。但是,1787年美国宪法没有相关规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摘编自(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材料二1803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

49、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摘编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创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答案】(1)人民主权和三权制衡;人民和“人民代表”的区别;宪法高于国会普遍立法。(2)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可得出人民主权和三权制衡;由材料信息“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可以得出人民和人民代

50、表的区别;由材料信息“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可以得出宪法高于国会普遍立法。第(2)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最高法院获得宪法最终解释权、美国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保障了宪法的至上权威、完善三权分立制度等角度回答。【考点定位】近代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新课标高考五大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指导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因此考生对唯物史观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主要包括

51、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D。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E。继承和发展: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F。原因和结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G。现象和本质H。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I。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本题考查的是唯物史观中的继承与发展,美国的民主制度在继承中发展完善。43.【选作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隋炀帝时期,将隋文帝创设的“宾贡科”改为进士科。唐中叶以后,进士科在科举中一枝独秀。晚唐的穆宗长庆年间,为巩固中央声望,乃敦睦四邻,重建“宾贡科”。此科改为

52、专供外国士子报考,不论其在中土亦或在本国。宾贡科的考试命题、阅卷和录取放榜,皆单独进行,以免外国留学生在与中国考生的考试竞争中都被淘汰。考中进士的人称作“宾贡进士”。长庆以后实施的结果,以来自朝鲜半岛的人榜上最多,其他的外国人,可考的尚有安南、占城、大食、波斯等士人。唐人称考中的宾贡进士为“归于文明之化”。“宾贡科”的实施,使东亚士人在教养、出身上皆有共同的背景。摘编自蒋楠楠王者无外:天下观视野下的唐代留学生管理法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唐“宾贡科”的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唐设置“宾贡科”的意义。【答案】(1)特点:只针对外籍学子;考试单独进行;对外国考生给予优

53、待;东亚士人上榜较多。(2)意义:发展了中外友好关系;促进了周边文化的进步;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晚唐“宾贡科”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晚唐“宾贡科”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此科改为专供外国士子报考”“宾贡科的考试命题、阅卷和录取放榜,皆单独进行,以免外国留学生在与中国考生的考试竞争中都被淘汰”“长庆以后实施的结果,以来自朝鲜半岛的人榜上最多”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晚唐设置“宾贡科”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唐人称考中的宾贡进士为归于文明之化”“宾贡科的实施,使东亚士人在教养、出身上皆有共同的背景”等

54、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如“概括晚唐宾贡科的特点”即为典型。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要注意本大题的解答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因此在答题时要回归书本,拓展思维,补充认识,使解答更为完整。44.【选作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黄宗羲出生于浙江余姚,其父为魏忠贤所害,他锥击阉党,为父鸣冤,明朝灭亡后,他变卖家产,组织“世忠营”起兵抗清,兵败,隐居著书讲学。1663年,完成大著明夷待访录,计有原君原法学校等2

55、1篇。黄宗羲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在原法中,他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他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他还提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回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摘编自徐定宝黄宗羲评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黄亲羲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内容: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国家之法;主张以学校限制君主权力;工商皆本。(2)原因:专制统治的黑暗与腐败;明清政权更迭;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个人经历的影响。【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国家之法;根据“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得出主张以学校限制君主权力;根据“夫工回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得出工商皆本。(2)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专制统治的黑暗与腐败,明清政权更迭,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个人经历的影响分析解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