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615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1、 说课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部分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生疏、抽象的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因此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至关紧要。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感知“空间”,再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感知空间的大小之分,使学生在直观、形象、实践之中理解

2、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而体积单位则可以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迁移类推,并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通过本节课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使学生感知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为学生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计算及其单位间的进率打下基础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在体验知识来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能灵活运用合适的计量单位表示物体的体积,同时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3、 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定位综上所述,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学生计量物体体积的基础,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做了

3、如下定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与操作,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积,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体积大小的表象。 (2)在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探究中感悟体积的含义,使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体积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空间的含义二、说教法与学法 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增强应

4、用数学的意识。而此时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于第一学段,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基于以上理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合理的“用教材”教,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对体积的感性认识,并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1、 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对于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一般的教法是教师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水位升高,接着,教师提问:水位为什么升高?然后教师反复强调:石块占据水的空间,整个过程,虽然有教师的实验,启发式的提问,但是学

5、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现在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在家里人人动手亲自做实验,观察实验变化,体会具体做法,并想一想,为什么?这种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人人动手操作实验,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这样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创新意识。2、观察思考,探究问题如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对此,我进行如下教学:教师准备好实验备品,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家亲自动手做实验,我相信大家一定做得非常好。那么,谁愿意到前边把实验重新演示给大家看呢?请一名同学演示,实验一开始,学生的目光注视着杯中的水面,边观察边思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如果说

6、“乌鸦喝水”的故事只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抽象的感知了“空间”,那么通过学生的再次实验则是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感知了“空间”的含义。然后再通过摸空的课桌、放有文具盒的课桌和放有书包的课桌让学生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之分,进而形成体积的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而标准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的教育理念知道下,我在教学中采用个人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多种方式,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的建摸方法,培养了

7、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参与热情还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4、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是在想的过程中,就是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越是对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的思维越是活跃越是积极,一旦问题解决,他们的思维也就得到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课前的实验还是课上观察、操作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小组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讨论中整合达成共识。三、说设计

8、理念与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更好的体现以上理念,我主要按“实验、发现问题操作、探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深化、巩固问题回归、总结问题”的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可以自由的思考、想象、猜测、实验、验证。(一) 实验、发现问题1、(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图片)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你们有兴趣欣赏一下吗?2、 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3、 水面升高了,难道是瓶中的是增加了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借助“乌鸦喝水”这样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使学生在回忆故事情节的同时初步感知“空间”的存在4、 同学们说都很肯定,那是否和大家想象的一样呢?下面我们

9、一起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5、 教师拿出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杯子,将其中1号杯倒满水,2号杯中放一个石块,然后将1号杯里的水倒入2号杯,让学生说一说发现并说明其中原因。 如果说“乌鸦喝水”的故事只是让学生比较抽象的发现“空间”,那这个实验则是让学生进一步直观形象的感知了“空间”的存在,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一切猜想都要由实践来验证。(二) 操作、探究问题1、 通过实验证明了大家的想法是正确的,石块占了水的空间,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做个活动。2、 首先把手放进书桌里摸一摸,看一看有什么感觉?3、 接着把文具盒放进去,再把手放进书桌里摸一摸,这次又有什么感觉?4、 把文具盒拿出来,把书包再放进去,然后再把

10、手放进去摸一摸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5、 你能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你的感受吗?6、 看来物体所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那你能判断出手机、收音机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小吗?7、 象石块、手机、书包等这些都是它们的体积,谁能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我在学生感知“空间”的基础上,通过三次摸一摸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思考,使操作、观察与思维、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再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形成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三) 尝试、解决问题在新一轮课改中,标准所提倡的数学课

11、堂教学应“由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为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已经对体积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之后,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教师出示两个体积差不多的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吗?自己想一想再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的方法。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切割法)为什么要切成大小、形状相同的方块呢? 3、看来在比较物体的体积时有需要有统一的单位,也就是体积单位,那你知道有哪些常见的体积单位吗? 学生虽然能比较一些直观的物体的体积大小,但对

12、于体积比较接近的物体在比较体积大小时遇到了困难,但此时的学生越是不好解决的问题越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同时产生认识体积单位的需要。 4、(教师拿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那1立方厘米有多大呢?同学们拿出一个和它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用格尺量一量它的一个棱长是多少? 也就是说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5、摸一摸这个小正方体感觉1立方厘米有多大?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6、(教师出示一个稍大些的正方体)你们能估测出它的体积有多大吗? 能用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证明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吗?7、那么什么是1立方分米?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有哪些?8、 我们知

13、道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大小,你们想不想知道1立方米有多大?你估计呢?9、 现在我们用把这三根1米长的铁丝和墙角搭建起来,这个空间就是1立方米,你估计这个空间能容纳多少同学?10、 你都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的?11、 知道了体积单位的大小,你还想知道什么?(认识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方法)如果说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数学主要是依赖模仿与记忆,那到了高年级则完全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迁移类推新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体积单位的认识主要是借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知识进行迁移,并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进而能灵活的运用体积单位表示物体的体积。(四) 深化

14、、巩固问题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1、 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2、 估计讲台的体积有多大?是怎样估计的?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在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估测物体的体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3、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图形,并说一说他的体积是多少? 提高摆图形的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为下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做铺垫。4、怎样

15、计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包全课腿向了高潮,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同时也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做了铺垫。(五) 回归、总结问题1、 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2、 教师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既是对新知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四说板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教学反思:上课前,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

16、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17、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看书自学体积单

18、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理解体积单位。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10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

19、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五、动手操作,注重比较。例如,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六、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练习做一做第2 题,说一说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第一个长方体竟有个学生以为边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就是3立方厘米,受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概念影响。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

20、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整个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让学生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自主摆成不同的形状,想想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确实摆出了很多种形状,但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得不够清楚,课前考虚不够周到。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一猜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有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联系生活实际,考考学生对三个体积单位的理解。第二、我知道让学生完全猜出来是难度好大的,所以我也无设想学生能完全猜得准确,在学生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形成一种表象,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学生猜得不够准确,也

21、让我意识到,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只强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没有让学生很好建立2个、3个或10个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导致学生猜不准,也是个重要因素。七、个人反思。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