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578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共六道大题,28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考号事。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这个越来越无纸化的网络时代,还坚持使用笺纸写信、题诗的人几乎成了凤毛麟角。笺纸尺幅小巧、刷印精美,自产生之日起,便得到文人的青睐,迅速成为文人雅士吟咏诗文、唱和诗词、信札往来的必备之物

2、。制笺工艺发展到高峰时,笺纸已经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小品,其韵味与传统绘画相似却又有自身意趣,可以“微型国画”称之。笺纸的历史非常久远,有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即有使用笺纸的实例。南朝陈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就提到了“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的字句。又据南史陈后主本纪载,陈后主“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常令后宫佳丽“襞采笺,制五言诗”,书诗句于彩笺之上。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到了唐代,笺纸率先在文人墨客间流行开来,并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最有名的就是薛涛笺。元和年间,蜀中女诗人薛涛在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酬酢往来时,采用了一种染作深桃

3、红色的小笺纸写诗相和,一时成为美谈,极受时人追捧,遂以“薛涛笺”之名传世。此时笺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染色。既然出于才女名媛之手,自然有一种香艳的因素,使人易生艳羡之遐思。北宋时期,谢景初于成都浣花溪造十色小笺,名之为“谢公笺”。蜀笺谱载:“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2017年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宋代花笺特展”,展出砑花笺纸20余幅。这些笺纸上出现的精致美观的纹饰,是笺纸飞速发展期的一个见证,这种纹饰既有图案化的纹样,也有整幅的构图,显示了一种低调高雅的品位。极符合宋代典雅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明后期,“饾版”“拱花”技

4、术相继出现并广泛应用于制笺领域,笺纸也随之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所谓“饾版”,就是将不同形状、不同规格的版片组合到一起,在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形如饾钉。饾版技术的发明,将彩色套印技术引入制笺工艺,丰富了笺画图案的内容、层次和色彩,甚至还可以达到复现传统绘画中水墨晕染和着色浓淡的艺术特征。所谓“拱花”,就是通过版片的砑印,在纸上印山凹凸的效果,使得印出的画面具有一种立体感。这些技术,让传统绘画所涉及的对象无不进入笺画的题材,例如楼阁亭台、山川河流、云水风雪、花鸟草虫、仙灵搜奇等,极大地拓展了笺纸的种类,笺画细腻精致的程度,与传统国画不相上下,笺纸也有了“画笺”的美誉。清初,社会安定平稳,笺纸又有了

5、一个长足发展,时人无不以书笺为雅事。这一时期,写意西风渐趋为画坛主流,笺画图案也以没骨小写意为主。而至清末,笺纸已远不及前代,风格日益僵化、画面愈加呆板,失却了笺纸最重要的文人趣味,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民国以降,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生活相对优越的知识分子,有实力(即有钱)、有余暇(即有闲)提升生活品位,讲求生活格调,追求生活情趣,从衣食住行到文房用品,都变得讲究起来,掀起了笺纸的小高潮,笺画的题材愈加广泛,除了常规的山水笺、花鸟笺、人物笺之外,生肖笺、古钱笺、古彝器笺、指画笺、古佛笺、砚拓笺、鼎拓笺、唐画砖笺、西城古迹笺等新笺样也纷纷流行开来。材料二笺画往往寄托着画者的精

6、神追求和人文情怀,这些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或直接流露,或间接表现。比如,笺纸常以梅兰竹菊作为背景图案,这是因为梅兰竹菊被赋予了君子般的人格,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再比如,许多画家都纷纷绘制山水笺,其意在满足人们寄情山水、志在林泉的出世心理。但是,这些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单靠形象还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又会借助文字来直抒胸臆。如北平笺谱中收录的王振声为清秘阁绘制的荔枝笺,笺纸上绘荔枝两颗,绿叶四片,上题“却忆当年妃子笑,红尘一骑到长安”两句诗,让人自然联想到杜牧的“ 【甲】 , 【乙】 ”的诗句,使得一枚普通的笺纸增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画家创作笺画是一种精神寄托,使用笺纸者也往往寄托着一种

7、含而不露的情愫。如在一幅笺画上,画有一把酒壶,一卷书册,上题“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句,这是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最后两句,原句意思是对李白的赞赏和思念,以之作为笺画的题材,就有一种思念故人的意义。试想,远方的朋友收到用这枝笺纸写的书信,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使得在收到信后又多了一种知音之感。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虽然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认为它是最为理想的媒介,但爱美是人的天性,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因此使有了染包、砑花、描绘花纹

8、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是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史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在古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之四方。在现代,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也可以通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有诗词掌故,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人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讨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9、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担当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威权、社会交往的象征;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以上两则材料均选自刘运峰相关演讲稿)1. 下列关于笺纸的表述

10、,正确的一项是( )A. 笺纸尺幅小,印制精美,南北朝时就已广泛使用。B. 笺纸曾因名人的参与而具个性化,受到时人追捧。C. 笺纸常被人称作“画笺”,笺画与传统的国画无异。D. 笺纸曾是文人喜爱的常用之物,现在已经被淘汰。2.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色彩艳丽的笺纸均出于才女名媛之手,人们因此宠爱有加。B. 笺纸始终追求高雅品位,显示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C. 笺画的题材涉猎非常广泛,为笺纸的种类拓展提供了基础。D. 使用笺纸者既要低调脱俗,又要有经济实力和余暇时间。3. 作为文房用品,笺纸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补写出【甲】【

11、乙】处的诗句。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作品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一脉相承如卖炭翁、琵琶行。B. 刘禹锡的陋室铭,采用托物言志手法,表达了不为物役,甘享“陋巷之乐”的高洁志趣。C. 杜牧的赤壁诗,即物感兴,托物咏史。“铜雀春深”句,以小见大,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D. 杜甫的诗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诗风独具“沉郁顿挫”的个性特色,如春夜喜雨。6.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笺画借助绘画与文字寄托创作者的精神世界。B. 笺画的创作者与笺纸的使用者最终会成为知音。C. 笺纸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小品,文化内涵极其丰富。D. 表现

12、人格志趣的动植物均可成为笺画的内容。7.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赋予笺纸艺术含量,是让笺纸满足人们追求美的天性。B. 笺纸的题材选取,反应人们的个性特点和情趣喜好。C. 古代诗人的作品是通过笺纸的独有形式传播四方的。D. 现代的笺纸仍然承担着普及、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8. 学校的“红楼学习小组”在征集红楼笺纸设计方案,下列设计合理的一项是( )A. 薛宝钗侧卧于床,手持一叠书稿,地上放火盆炕桌。选取兰花作为背景花并题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B. 林黛玉肩担花锄,锄上挂花囊,手拿花帚。选取桃花作为背景花并题诗:“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C. 王熙凤卧于山石僻

13、处一石凳上,香梦沉酣。选芍药花作为背景花并题诗:“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D. 妙玉身穿月白素袖袄儿,白绫裙,手执念珠。选取牡丹花作为背景花并题诗:“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答案】1. B 2. C 3. 唐代,笺纸流行阶段:染色为其特色。宋代,笺纸飞速发展时期:笺纸纹饰精致美观,品位高雅。明后期,笺纸繁荣时期:笺纸种类繁多,细腻精致。清初,笺纸有长足的发展;笺画以写意为主:清末,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风格僵化,画面呆板,失却了文人趣味。民国以降,笺纸的小高潮期;笺画的题材愈加广泛,流行新笺样。 4.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5. D 6. B 7. C 8.

14、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A项,“南北朝时就已广泛使用”错误,依据“有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即有使用笺纸的实例”“书诗句于彩笺之上。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可知,南北朝时期只是有使用的实例,但未广泛使用,所以该项错误。B项,正确。C项,“笺画与传统的国画无异”错误,依据原

15、文“其韵味与传统绘画相似却又有自身意趣,可以微型国画称之”“笺画细腻精致的程度,与传统国画不相上下,笺纸也有了“画笺”的美誉”可知二者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该项错误。 D项,“现在已经被淘汰”错误,依据“在现代,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也可以通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有诗词掌故,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可知,“笺纸”现在并未被淘汰,所以该项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16、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均出于才女名媛之手”错误,依据“元和年间,蜀中女诗人薛涛在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酬酢往来时,采用了一种染作深桃红色的小笺纸写诗相和,一时成为美谈,极受时人追捧,遂以“薛涛笺”之名传世。此时笺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染色。既然出于才女名媛之手,自然有一种香艳的因素,使人易生艳羡之遐思”可知。这里只说是“薛涛笺”出于才女名媛之手,所以该项错误。B项,“始终追求”错误,依据“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可知,笺纸并不是始终追求高

17、雅品位,显示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所以该项错误。C项,正确。D项,“既要又要”错误,依据“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这种纹饰既有图案化的纹样,也有整幅的构图,显示了一种低调高雅的品位”“一些生活相对优越的知识分子,有实力(即有钱)、有余暇(即有闲)提升生活品位,讲求生活格调,追求生活情趣,从衣食住行到文房用品,都变得讲究起来,掀起了笺纸的小高潮”等内容可知,使用笺纸者并非既要低调脱俗,又要有经济实力和余暇时间,不同时期的笺纸使用者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该项错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

18、合。依据“笺纸的历史非常久远,有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即有使用笺纸的实例”“书诗句于彩笺之上。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可知,南北朝时期是目前历史记载的笺纸发展的初级阶段,“彩色”是其特点。依据“到了唐代,笺纸率先在文人墨客间流行开来,并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此时笺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染色”可知,唐代是笺纸的流行阶段,染色为其特色。依据“这些笺纸上出现的精致美观的纹饰,是笺纸飞速发展期的一个见证,这种纹饰既有图案化的纹样,也有整幅的构图,显示了一种低调高雅的品位。极符合宋代典雅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可知,宋代是笺纸飞速发展的时期,纹饰精致美

19、观、品位低调高雅是其特点。依据“明后期,笺纸也随之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这些技术,让传统绘画所涉及的对象无不进入笺画的题材,例如极大地拓展了笺纸的种类,笺画细腻精致的程度,与传统国画不相上下”可知,明后期是笺纸繁荣的时期,种类繁多、细腻精致是其特点。依据“清初笺纸又有了一个长足发展这一时期,写意西风渐趋为画坛主流,笺画图案也以没骨小写意为主”可知,清初,笺纸有长足的发展,写意是其主要特色。依据“而至清末,笺纸已远不及前代,风格日益僵化、画面愈加呆板,失却了笺纸最重要的文人趣味,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可知,清末,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风格僵化、画面呆板、失却了文人趣味是其特点。依据“民国以降

20、,掀起了笺纸的小高潮,笺画的题材愈加广泛,除了常规的外,等新笺样也纷纷流行开来”可知,民国以降,笺纸的小高潮期,笺画题材愈加广泛、流行新笺样是其特点。【4题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作答。本题中“却忆当年妃子笑,红尘一骑到长安”是提示,同时注意“荔枝”的书写。【5题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

21、容。D项,“如春夜喜雨”错误,春夜喜雨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不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个性特色。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作答。B项,“最终会成为知音”错误,依据“画家创作笺画是一种精神寄托,使用笺纸者也往往寄托着一种含而不露的情愫。如这是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最后两句,原句意思是对李白的赞赏和思念,以之作为笺画的题材,就有一种思念故人的

22、意义。试想,远方的朋友收到用这枝笺纸写的书信,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使得在收到信后又多了一种知音之感”可知,“往往”“试想”等说明笺画的创作者与笺纸的使用者并不一定都最终会成为知音。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C项,“独有形式”错误,依据“在古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之四方”可知,古代诗人的作品并不是只通过笺纸传播四方

23、。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既需要对文章内容加以理解,有需要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内容,答题时先要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再依据文章内容或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作答。本题依据原文“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有诗词掌故,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可知,“笺纸”必须能够正确的反映传统文化。A项,“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出自红楼梦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的联诗。“寒塘渡鹤影”为史湘云所作的上句,“冷月葬花魂”是林黛玉所对的下句,隐喻了林黛玉和史湘云最终的命运,所以该项错误。B项,正确。C

24、项,“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出自红楼梦中角色林黛玉所作的咏菊一诗,赞美了菊花清傲高洁的品格,这不符合王熙凤的形象特征,此外依据小说内容卧于山石僻处一石凳上,沉酣于芍药花丛中的是史湘云,而不是王熙凤。所以该项错误。D项,小说中写到:“宝钗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只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个字,下面又码着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华中富贵,被称之为花王,也公认为是宝钗的最佳代表,用来与妙玉相配不合适,所以该项错误。故选B。【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

25、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

26、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

27、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选自汉书龚遂传)注释明经:通晓经术。蹇蹇:忠直的样子。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二千石;指渤海郡守。末技:古指工商业。9. 下

28、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事王贺 事:侍奉,为做事B. 面刺王过 刺:讽刺C. 赏赐亡度 亡:通“无”,没有D. 开仓廪假贫民 假:借给10.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内谏争于王 而青于蓝B. 及国中皆畏惮焉 风雨兴焉C. 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 王说其谄谀 其贤不及孔子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至掩耳起走 昌邑王捂起耳朵让龚遂离开B. 渐渍邪恶所习 (大王)逐渐沾染上各种恶习C. 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 (原)昌邑群臣因犯“陷大王于恶行不道”之罪,都被处死D. 得一切便宜从事

29、 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龚遂因通晓儒学而做官,正直无私,敢于直言进谏国人都惧怕他。B. 龚遂对主忠心,恪尽职守,耐心规劝刘贺,最终促其登上皇位。C. 龚遂身材矮小,遭到宣帝轻视,又因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受赏识。D. 龚遂任渤海太守时,劝导百姓多农桑,并且自己生活俭朴,率先垂范。13. 龚遂勇于劝谏且善于理政,为后人称颂,结合原文,简要分析。【答案】9. B 10. D 11. A 12. B 13. 龚遂敢于直谏:刘贺行为不端,龚遂多次规劝他;刘贺继位后,骄奢淫逸,龚遂屡次劝谏。龚遂善于理政:龚遂反对武装镇压饥民,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

30、的安抚政策,所辖地区集结的饥民和不少结伙抢劫的人很快解散;在担任渤海太守时,提倡农副业,亲自带头厉行节约,鼓励百姓务农种桑,改变当地的奢侈之风,使百姓安居乐业。【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B项,“刺:讽刺”错误,“刺”在这里是“指责”的意思。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对”;第二个“于”是介词,“比”。B项,第一个“焉”是代词,“他”;第二个“焉”是兼词,“于之”。C项,

31、第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第二个“所以”是“用来的”。D项,均为代词,“他的”的意思。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A项,“昌邑王捂起耳朵让龚遂离开”理解错误,应为“昌邑王捂起耳朵起身离开”。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

32、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促其登上皇位”错误,依据原文“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可知,刘贺登上皇位是因为昭帝无子,而并不是龚遂促成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分析并归纳整理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去归纳整理,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依据“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

33、减死”等内容可知,作者通过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写面对刘贺继位前后种种不端行为,龚遂多次直言进谏。依据“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至渤海界,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等内容可知,龚遂是一个龚遂善于理政的官员。【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

34、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译文:龚遂字少

35、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做到昌邑王国的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刘贺。刘贺行为举止大多不合正道,龚遂为人忠诚厚道,刚毅有节操。在朝堂内对昌邑王进行规谏,在朝堂外批评昌邑王的太傅、丞相等左右大臣,引经据义,痛陈祸福,(有时甚至)到了落泪的地步,正言直谏没有丝毫懈怠。当面指责昌邑王的过错,昌邑王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了。”以至国中人都害怕畏忌他。昌邑王曾经长期与养马驾车、宰杀牲畜的奴仆一起饮酒作乐,随意赏赐,没有节度。龚遂入宫拜谒昌邑王,哭泣着用膝盖爬行,左右侍从见此情景都禁不住流下眼泪。昌邑王说:“郎中令为什么哭泣?”龚遂说:“我为社稷危亡而痛惜!希望(大王)给我机会

36、诉说我的看法。”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昌邑王说:“不知道。”龚遂说:“我听说胶西王有个谀臣叫侯得。胶西王的所作所为与桀纣一样,而侯得却认为可以与尧舜相比。胶西王很喜欢他的谄谀之辞,曾经与他起居一处,只听侯得的话,以致落到亡国的下场。如今大王亲近众小人,沾染上各种恶习,这是存亡的关键,您不可以不谨慎啊。请允许我选择一些通经术有品行的侍从郎官与您共处,平时起居多诵读诗书,熟悉礼仪,应该大有益处。”昌邑王答应了。(后来)赶上汉昭帝驾崩,(因为)没有子嗣,昌邑王刘贺承嗣即位,他把他原先的官属都征召入京。昌邑王即位二十七天,最终因淫乱而被废黜。原

37、昌邑群臣因犯“陷大王于恶行不道”之罪,都被处死,(因为这)被杀掉的有二百多人,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多次正言直谏而得以免去死刑,被剃去头发服徭役。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邻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自远处看见,认为龚遂与所听说的不符,心中对他有轻视之感,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困,而(当地的)官吏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渤海岸边耍弄耍弄罢了。现

38、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龚遂(这一要求),外加赏赐黄金给龚遂,还为他増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行安抚管理。龚遂发现渤海郡一带的风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亲自做表率,追求俭朴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自此)渤海郡内

39、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足充实。诉讼停止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帝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释: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当时西川军阀混战,烽烟不断,吐蕃不断入侵蜀地。白帝,即白帝城,建于夔州东五里的白帝山上。诛求:官府的横征暴敛。14. 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遮天乌云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云雨翻腾,意境开阔。B. 颈联写土地荒芜,山村寥落,烽烟不断,满目疮痍,凄凉萧索之极。C. 尾联借“寡妇”形象,控

40、诉官府横征暴敛,百姓生活艰难痛不欲生。D. 全诗以风雨起兴,以虚写实,虚实结合语言含蓄蕴藉,富有感染力。15. 下列诗句与“戎马不如归马逸”使用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白居易琵琶行)B.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C.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D.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6. 颔联“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历来为人称道,试做赏析。【答案】14. D 15. C 16. 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高”“急”“斗”等词写江水暴涨,水流湍急,发出雷鸣之声;“古”“苍”“昏”的词

41、写出两岸古树遮天蔽日,高峡处阴沉昏暗之景象。(诗句解释)表现了暴雨来临时天昏地暗的阴森景况,烘托了战乱无休、不见天日的悲凉气氛,蕴含了作者面对动乱局势内心激荡不宁的心境。【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D项,“以虚写实,虚实结合”错误,诗歌描写了暴风骤雨的景象,同时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诗人借景抒情,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

42、“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其中并无虚写。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识别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储备诗歌中常见的变现手法类型,其次要对诗句进行理解分析。本题中,“戎马不如归马逸”的意思是: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使用了对比的手法。A项,“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意思是:一弦弦压抑的低音,一声声悲怨的调子,似乎在诉说她一生的不得志。使用了“叠词”,所以该项错误。B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意思是: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这是在用典,所以该项

43、错误。C项,“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意思是: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也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所以该项正确。D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是: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所以该项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回答此类问题要从三方面考虑,首先要翻译诗歌内容,其次要分析其包含的手法,最后还要分析其效果。“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的意思是: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这一句领联紧

44、承前景具体描述。“高江急峡”,不仅说明白帝一带地势高危,江水由此向东,悬流直下,而且两岸高山,江流狭窄,奔腾呼啸,加上急风骤雨,江水陡涨,水位加高,江流满急,争相奔涌,白浪稻天,有雷建万钧之势,万马奔腾之状。个“斗”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雨倾注,水流迅疾,泄洪之声惊天动地的壮观情景。在覆盆暴雨之下,星月无光、阴霾蔽日,“翠本苍藤”失去了昔日的光泽,高峡两侧,显得一派昏暗,诗人运用比喻表现了暴雨来临时天昏地暗的阴森景况,暗写时代的动乱,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作者借来抒情。琵琶行中,开篇“_,_”句直写秋

45、夜送客的萧瑟落寞;声声慢中“_,_”句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2)叠词的运用,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杜甫登高中,“_,_”连用叠词,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句,满含阴郁的烟、水、青云意象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3)古诗文中的“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故中求新,令如己出,不露痕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义隆的典故,告诫南宋统治者,不要“元嘉草草,_,_”;苏轼赤壁赋中借曹操的典故,抒发情感,“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答案】 (1). 浔阳江头夜送客 (2). 枫叶获花秋瑟瑟 (3). 满地黄花堆积 (4). 憔悴损 (

46、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7). 云青青兮欲雨 (8). 水澹澹兮生烟 (9). 封狼居胥 (10). 赢得仓皇北顾 (11). 酾酒临江 (12). 横槊赋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1)“直写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是提示,同时注意“浔”“憔悴”的书写;(2)“连用叠词,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满含阴郁的烟

47、、水、青云意象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是提示,同时注意“萧萧”“澹澹”的书写;(3)“借刘义隆的典故,告诫南宋统治者,不要元嘉草草”“借曹操的典故,抒发情感”是提示,同时注意“仓皇”“酾”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

48、成下面小题。梅之颂一纸墨梅,疏密有致,老干新枝远近交错,浓淡相宜,着笔时,每一步都讲求顺序、走势和分量。外公健在的时候,犹喜在梅花图上题诗,老人家抄录最多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咏梅诗,“幸然不识桃和柳,却为梅花累十年”。外公应该是充分理解了诗人志趣所在的。诗人们唱梅花香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梅花铁骨冰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咏梅花凌寒独放,“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颂梅花清新淡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讴歌梅花无私奉献,“_”。正月里接到成都友人的信息,告诉我说杜甫草堂的梅花开了,说那腊

49、梅,一年可花开二度,那枝梢上茂盛的花朵,让清冷的季节里有了鲜活的灵动感。我把有关梅的话题浓缩到一段文字里,写这个让人深爱了千年的精灵,写这个在严寒中灿烂一树的花王。记得百岁外婆在50多年前的小园里压梅枝的情景,她忘我地翻土、添土,我热情地想着那梅枝来年的模样。后来,居住在十几层高的楼上,再也看不见那可以除草、施肥、浇水的小园子,而眼前挥之不去的梅的图影,仍然让我回味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恩赐。从南方到北方,梅,总是先于叶开放,原本产于南方的梅,在田间成林,那梅花的花、叶、根、果都是入药的佳品;翻开书经,那句“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告诉我,作为调味品,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在百姓餐桌上了;西汉扬雄作蜀都

50、赋:“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让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的梅,早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那挺立在岩石上、山地里、狂野中的梅,在苦寒的境遇 【甲】 (sh zh b y),往上生长。难忘从沂蒙山的抗日烽火中走来的外婆,挽着一个密实的发髻,眉眼间那种乐观的、无视苦难的笑意印在了我的心里,并没有一闪而逝,而是勾画成梅,至今挥之不去。难忘儿时外婆身着棉布中式祆的神情,虽然袄已经很破旧,但淡雅素净,举手投足透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含蓄美;外婆善良、勤劳,肯吃亏,从来都是温和地笑着。如果借梅喻人,外婆就是墨梅,她享受了梅带给的无言厚爱。而在心底,那些光影绰约的梅们,更是我心中那种恒定的美。全唐诗话有记载:“蜀

51、州郡阁有红梅数株。”南方无雪,梅无须傲霜斗雪地生长,但梅的品性和风骨,却一脉相承。“寒林三千树,独爱梅一枝。”梅花被历代文人墨客、黎民百姓所敬仰。去年冬天,几乎无雪。于是打破了我踏雪寻梅的计划。我从网上下栽梅花图片:红梅、松竹梅、腊梅、乌梅,甚至将画家笔下的各种梅都收藏在一个文件夹里,取名为“梅苑”。目的很明确,为自己画梅找参照物我想画出那五朵花瓣独具的高坚气节。于是,在酣畅的笔墨中舒展了我对梅花的敬仰和喜爱。写在日志里的梅,吟成诗句的梅,画在纸上的梅,收在相机里的梅,念在心里的梅,统统穿过太阳光的明媚,笑意盎然地成为我精神的一部分。即使天色向晚,也丝毫不影响月光下的梅散发出的暗香和灼灼光华。

52、“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是世人送给王冕的赞誉。元末明初,被称为“画梅高手”的王冕,洗墨梅花, 【乙】 (zhu rn b qn)。他画出梅花的清高风骨,将梅花的仙姿神韵解读为一怀高尚情趣、淡泊名利的胸襟。淡淡的墨痕,一种幽香跃然纸上,那是来自梅花的芬芳。被人格化了的梅花,于横斜的疏影之中和嶙峋的骨节之间,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尘色之外,梅花“化为人格,就是掷地有声的气节”。有时,人们会忽略梅盛开的花期,但却会将开在任何一处的梅花记在心里。梅的记忆,可以凝固时光。文人们让梅入诗文,无限敬仰梅覆雪悬冰时的唯美浪漫和悲壮;文人们让梅入画,把梅花刻在心里,是因为一枝迎霜傲雪的梅花带给人

53、的信仰,让人在探索人生时找到生命的华彩所在。歌剧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改编的,看江姐,一首红梅赞征服了我。“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词、曲调,都触动了灵魂,令我动了情感,壮了信心。或许,这正是红梅赞后来成为红色经典的更要原因,也是红梅赞的核心价值所在。傲霜斗雪引领百花的诗意人生,是多少人的追求。说红梅,赞红梅,意在述志。赞誉梅花,也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二十四节气里的梅花开在冬末,开在春首。赏梅季节,有两三个月的花期,人们迎着冬天和早春,在路上,不断看见开放

54、的梅。而那栖息在历代诗文里的梅花,那盛开了三千多年的梅花,也将拉长了人们的视线,和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深入人心,永久不衰。(选自华静同名散文,有删改)18. 阅读第段,填入横线上的诗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B.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C.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谢燮早梅)D.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通润早梅)19. 依据拼音,写出【甲】【乙】处应填入的词语。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用傲雪

55、的北方梅与无雪的南方梅作对比,突出北方梅的品性格调。B. 作者收藏画家笔下的梅而成“梅苑”,意在画梅时感受梅的内在神韵。C. 大量引用咏梅的诗句,不仅丰富了全文的内容,也使文章文采斐然。D. 文章结尾,实写生活中的梅,虚写诗文中的梅,深化主旨,含蓄隽永。2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梅的图影,仍然让我回味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恩赐。(2)她享受了梅带给的无言厚爱。22. 文中说梅花在作者心中有种“恒定的美”。根据文意,概括“恒定的美”的具体内容。23. 阅读第段,结合红岩中有关江姐的具体情节,对红梅赞加以赏析。【答案】18. B 19. 【甲】矢志不渝 【乙】卓然不群 20. A 21

56、. (1)生活恩赐:梅花的花叶根果是入药的佳品。梅很早就是调味品。梅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2)无言厚爱指梅给予外婆的美好品格:善良、勤劳,肯吃亏;淡雅、素净;含蓄、乐观,无视苦难。 22. 梅花有品性有风骨,有高坚气节,有铮铮气韵。梅花高洁,有高尚情趣。梅花有淡泊名利的胸襟。梅花带给人信仰,让人在探索人生时找到生命的华彩所在。 23. 要点提示:红梅赞运用象征手法写梅花迎雪吐艳、凌寒飘春、丹心向阳、昂首怒放,高度赞扬像江姐一样的共产党人如梅花般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纯洁坚贞、乐观昂扬的豪迈气节。江姐虽为文弱女性,却有男子的豪情壮志、铮铮铁骨,坚忍不拔、不畏强暴、奋勇当先、无私奉献【解析】【

57、18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合语境选择名篇名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结合前后语境,找出提示内容;其次要分析各项中诗歌的内容主旨,从而选择作答。本题中“讴歌梅花无私奉献”是提示。A项,“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思是: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这是在赞美梅花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品质,所以该项错误。B项,“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对无私无欲的梅花的礼赞。首句承“俏”字写出,俏丽的梅花开放于寒冬之时,它是春天的信使,预报春天

58、就要到来,当春天真正到来时她已经飘零了,这就是梅花乐于奉献的性格。所以该项正确。C项, 谢燮的早梅一个显著特点是,诗人抓住了一个“早”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疑”字和“畏”字,写出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所以此项错误。D项,通润早梅的意思是:雪花落下,给植物披上了银装,一点颜色的都没有;在南边的树枝上有一些花,没有叶子。在小溪旁我都闻到了香味,抬头一看,只见梅花的影子映在农家的墙壁上。展现的是梅花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所以该项错误。故选B。【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识记能力。此类试题侧重于对常见字

59、中的易读错字、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进行考查,所以考生平时必须多读多记。本题中要注意“矢”“渝”“卓”的书写。【20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作对比”错误,结合“我把有关梅话题浓缩到一段文字里,写这个让人深爱了千年的精灵,写这个在严寒中灿烂一树的花王”“我从网上下栽梅花图片:红梅、松竹梅、腊梅、乌梅,甚至将画家笔下的各种梅都收藏在一个文件夹里,取名为“梅苑”。目的很明确,为自己画梅找参照物我想画出那五朵花瓣独

60、具的高坚气节”可知,作者写傲雪的北方梅与无雪的南方梅都是为了表达对梅的喜爱和赞美。所以说并不是“对比”。故选A。【2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1)“梅的图影,仍然让我回味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恩赐”在文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生活恩赐”的含义应该是在后文。结合“从南方到北方,梅,总是先于叶开放,原本产于南方的梅,在田间成林,那梅花的花、叶、根、果都是入药的佳品;翻开书经,那句“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告诉我,作为调味品,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在百姓餐桌上了;西汉扬雄作

61、蜀都赋:“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让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的梅,早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很容易就总结出“生活恩赐”的含义即梅花的花、叶、根、果是入药的佳品,梅很早就是调味品,梅早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2)要理解“无言厚爱”首先要看“她享受了梅带给的无言厚爱”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外婆学到了梅的品质”,所以“外婆的精神品质”就是“无言厚爱”的含义;接下来联系上文“难忘从沂蒙山的抗日烽火中走来的外婆眉眼间那种乐观的、无视苦难的笑意印在了我的心里虽然袄已经很破旧,但淡雅素净,举手投足透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含蓄美;外婆善良、勤劳,肯吃亏,从来都是温和地笑着。如果借梅喻人,外婆就是墨梅,她

62、享受了梅带给的无言厚爱”可知,外婆具有乐观、无视苦难、淡雅素净、含蓄、勤劳、善良、肯吃苦的精神品质,而这就是“无言厚爱”的含义。【2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明确筛选标准;然后浏览全文,搜索筛选相关信息;之后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辨清主要与次要,通过比较辨进一步提取出关键信息;最后对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题目要求,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加工。“恒定的美”在文章的第段,“而在心底,那些光影绰约的梅们,更是我心中那种恒定的美”,且一句成段,在这里有引起下

63、文的意思。所以理解“恒定的美”的具体内容必然要结合后文内容。依据第段“但梅的品性和风骨,却一脉相承”“我想画出那五朵花瓣独具的高坚气节”可知,“恒定的美”包含梅花有品性有风骨,有高坚气节。依据第段“他画出梅花的清高风骨,将梅花的仙姿神韵解读为一怀高尚情趣、淡泊名利的胸襟”可知,“恒定的美”包含梅花有清高风骨、高尚情趣、淡泊名利的胸襟。依据第段“文人们让梅入画,把梅花刻在心里,是因为一枝迎霜傲雪的梅花带给人的信仰,让人在探索人生时找到生命的华彩所在”可知,“恒定的美”包含梅花能带给人信仰,让人在探索人生时找到生命的华彩所在。【23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赏析文学作品可从文学作品的内容

64、、手法、主旨、结构等多个角度进行,作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赏析重点或赏析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或落掉要点。如本题中要求“结合红岩中有关江姐的具体情节” 对红梅赞加以赏析,那么答案中一定要涉及红岩中有关江姐的具体情节。红岩描写了以江姐(江竹筠)为代表的一批战斗在秘密战线和敌人狱中的共产党员英雄的一生, 是国共两党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生死搏斗的一部分。在这个光明战胜黑暗的独特战场上, 面对叛徒的无耻出卖和敌人的威逼利诱, 江姐就像是一位通身透明的光明使者, 不畏敌人的严刑拷打, 不怕手指被钉竹签的残酷折磨, 仍然坚贞不屈, 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 当新中国刚刚成

65、立的时候,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 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 却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象征解放的旗帜。但这时, 年仅29岁的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 然后用镪水毁尸灭迹。她用铿锵誓言和沸腾热血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生命的辉煌,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红梅赞采用象征的手法,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 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虽小,但却能它迎雪吐艳, 凌寒飘香,作者以此来表现江姐虽为文弱女性, 却有男子的壮志豪情、铁骨铮铮。红岩村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指的是革命的中心。作者以红梅来象征不屈的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千里冰

66、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正是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江姐,及其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唤醒百花齐开放” 写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心灵和壮丽情怀, 激励人们以英雄为榜样,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而忘我奋斗。【点睛】散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是关键,概括文章主题是常考的内容。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尤其可以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

67、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五、语言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24.根据语意选择恰当的诗句填入横线中,下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李白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飘逸”。既有精神的自由超脱,又有人与然的生命融为一体。读李白的诗,谁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一种自由超脱的精神,“ ”,这是挣脱一切束缚的自由超脱的意象世界。同时,人们从李白诗中又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一种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情绪,如 “ ”。李白有一首诗中用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一个缥缈奇幻、色彩缤纷的梦幻世界,“ ”。这是一个自

68、由的精神世界,又是一个人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李白诗的这种飘逸之美,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c.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A a b cB. c a bC. b c aD. a c b【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应对此类问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语境中找出提示语,然后进行选择作答。第空,“挣脱一切束缚的自由超脱的意象世界”是提示,“大鹏”这一意象经常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现。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

69、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响,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远有最浪漫的幻想,永远充满对权贵的傲视和对自由的追求。第空,“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是提示,“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第空,“缥缈奇幻、色彩缤纷的梦幻世界”是提示,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意思是: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描绘了一个虚无飘渺、异彩

70、缤纷、惊心眩目,光耀夺人的梦幻世界。故选B。25.下面是某校长邀请校友参加学校100周年校庆活动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仿照示例找出其他三处并作修改。时光飞逝,岁月如歌。2020年1月8日,母校将迎来100周年寿辰,这是全校校友耿耿于怀的盛典。在此,我谨代表学校900余名师生,热忱邀请您们重返母校,欢聚一堂,重温曾经的求学时光,同览母校勃勃发展的新姿新貌,畅叙手足情谊,分享成功喜悦,共话美好前景。我们相信,母校校庆必将因你的参与而更加精彩。示例:“您们”应改“你们”或“您”【答案】“寿辰”改为“华诞”;“耿耿于怀”改为“憧憬”答或“魂牵梦萦”;“手足”改为“同窗”。【解析】

71、【详解】本题考查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寿辰”一般用于人的生日,此处是学校建校60周年,可以改为“华诞”;“耿耿于怀:是贬义词,可改为“憧憬”或“魂牵梦萦”; “手足”是指兄弟亲情之间,此处是同学之情,改为“同窗”。26.下面是某校高三语文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述准确,语言连贯。【答案】示例:高三语文复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基语用、写作训练四

72、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依次是做综合试题、强化训练、查漏补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本题中的构思框架是针对“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所以答题时要从这入手,也就是从构思图的下面开始,向上去表述所包含的内容。往上是第二部分,将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故答题时要分开描述,先说第一阶段的,再说第二阶段的。第一阶段复习包含四个部分内容,第二阶段则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7.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学校举行平凡的世界片段展演活动。如果让你参

73、加演出,你愿意扮演哪个人物,又会如何表现?要求:再现人物和场景,符合原著。请从老人与海边城中任选一个人物,为他(她)写一篇小传。要求:结合原著内容,准确介绍人物经历,恰当评价人物思想性格。最近北京地区空气质量一级优,PM2.5全都只有个位数,被网友喜称为“1微克蓝”。请描写一下你眼中的“1微克蓝”。要求:描写具体,富有文采。【答案】(1)我会扮演孙少平:下午两点,孙少平又开始劳动了,他从校门外的坡底下挑起一担垃圾土,往学校后面的山地里送,一趟又一趟。中午那两个黑高粱面馍早就被这一担担的垃圾土消耗殆尽,此时,孙少平只感到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只是吃力而机械地蠕动着两条打颤的腿,一

74、步步地在山路上爬蜒。 (2)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外公将她抚养长大。她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但傩送远走让她的爱情严重受挫,爷爷的去世让她一夜“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坚强的一面。(3)“1微克蓝”让北京的香山、植物园、颐和园内的秋景更加迷人:游徜徉其间,清爽的空气让你不由得张开嘴巴大口大口地呼吸;再看园内景致,蓝天白云之下湖光山色分外美丽,平静的湖面如一面镜子,倒映出连绵起伏的山峰,盛开的荷花和睡莲点缀其间,构成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令人沉醉不已。【

75、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关键信息、核心话题、指定意象,审清题干中的写作要求,起笔直击题干中心,在150字内展现文字精雕细刻之美,“微”中显个性,“微”中抒性灵;其次要对相关的名著的内容、主旨及某些概念有准确的理解,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积累。试题中给考生了三个选择: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再现人物和场景,符合原著”,那么考生就应以描写叙述为主。本题同样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与概括,但是要求“结合原著内容,准确介绍人物经历,恰当评价人物思想性格”,所以考生作文中除了记叙

76、、描写外,还要有相应的议论抒情。没有选名著阅读,而是要求对“1微克蓝”进行描写,且要“具体”“富有文采”,所以考生尤其要在描写手法上下功夫。此外,题目要求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选取其中自己最拿手的来写,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28.作文习近平主席在谈及“青春”这一话题时说:“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

77、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以奋斗诠释青春”;“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对青春也有自己的感悟与体会。请以“我的青春印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我的青春印迹“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短暂不历经风雨怎能看到”每当耳畔响起这首歌,我便想起那次数学考试,而每一次的回想都让我更加清楚“什么是青春”。 记得那是一次数学考试,没见过的题目没有难得住我,我用很快的时间就写完了所有的答案,十分自信又焦急地等待着成绩的宣布。第二节课,老师早已把试卷改好,不停地念着分数,迫不及待的我在座位上坐立难安。随着同学们的阵阵

78、欢声笑语,我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可成绩却排在了倒数。原本满怀期待的我心情一下子跌落到底谷。下课后的同学们都像飞出笼子的小鸟一般快乐,而我望着满是红叉的试卷,始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眼泪夺眶而出。放学后天空下起了雨,我直接扔掉雨伞在雨中行走,任凭雨水拍打着我的脸部和衣服。我早已分不清脸上究竟是雨水还是泪水,只是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就像一只迷了路的大雁。踌躇的我终是打开了房门,进入了房间。我十分失望,把头深深地埋进了被子里。猛地一抬头,我看见窗户外边正下着倾盆大雨。一只蝴蝶任凭着豆粒大的雨滴胡乱地拍打着它的翅膀,可它丝毫不肯低头,迎着大雨在花丛间飞行,风吹雨打也不动摇。这该是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我

79、不禁感叹。看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自己,经历了一点小小的磨难就想要放弃,蝉在自己仅有的生命里绽放了最美的歌声,让人们都能听到;蝴蝶也拍打着美丽的翅膀,不留遗憾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个瞬间。而我正值青春年华,没有敢奋斗,克服困难的勇气,又怎能称得上青春?望着窗外的天空逐渐亮了起来,我的心也逐渐明朗起来。青春,当不轻言放弃;青春,当勇敢奋斗;青春,当持之以恒。自从那天以后,我就更加勤奋的学习。数学课上的我认真听讲。课后我还会做一些练习题,不懂的就立马去请教老师和同学们。经过不断的努力,我终于在下一次的数学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奋斗,这才是青春。不留遗憾,才不枉青春。“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吧”这首歌又

80、在我耳边回响,这件事也成了我青春中永不磨灭的印迹,时刻激励我一路奔跑,不留遗憾地度过人生的旅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所以要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我的青春印记”,“我”指小我,指学生自己,也可写成大我,我们,我们青年人,但需要转换清楚。“青春”主要指学生自己的青春,即“我的青春”,但要和材料中提到的民族的发展、祖国的兴旺、不懈的奋斗、勇于奉献等结合在一起,所叙事件要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印迹”是要叙述故事,但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故事,还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要写出真情实感。感悟与体会可直抒胸臆,也可以隐于行文之中,但不可没有。立意:(

81、1)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2)爱国是青春的底色。(3)将自己的青春融进祖国的复兴事业。(4)燃烧青春,为祖国奉献光与热。素材:(1) 一杯茶,加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只属于青春的活力,最后煮沸,这才是青春。(2)青春,正是人生的巅峰时期,青春中的回忆总是最难忘、最美好的,在青春的年华中,在这个丽的季节,用自己的双手,去拼搏,去奋斗,让青春无悔! (3) “让青春烈火燃烧永恒,让生命闪电划过天边,用所有热情换回时间,让年轻的梦没有终点!”我非常欣赏烈火青春里面的这段话,并一直用它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积极过好每一天。(4) 当一个人的青春融汇到一个时代、一份事业中,这样的青春就不会远去,而

82、这份事业也必将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5) 诚然,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青年人不能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真正的意义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奉献!(6) 战争的年代虽然已经远去,可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应该遗忘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而是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结构层次:文章题目“我的青春印迹”紧扣题目要求;作文以歌词开头,歌词内容符合青春的激情,“每当耳畔响起这首歌,我便想起那次数学考试,而每一次的回想都让我更加清楚什么是青春”不仅自然地引起下文,而且巧妙点题;正文回忆曾经数学考试失利后的沮丧以及感动于一只蝴蝶迎着大雨在花丛间飞行,风吹雨打也不动摇的往事,并点明自己从中明白了“青春年华,没有敢奋斗,克服困难的勇气,又怎能称得上青春”的道理。结尾同样引用歌词,首尾呼应,同时以“这件事也成了我青春中永不磨灭的印迹”再次点题,并照应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