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7 ,大小:211.50KB ,
资源ID:585319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53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单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单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doc

1、散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散文阅读概述教学目标:1明确2010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之文学类文本阅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3散文阅读的常见题材。教学难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过程:一、考点解说:2010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1分析

2、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

3、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二、命题特点:1.200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概况2009年,全国一共有1

4、8套试卷,只有两种文学体裁散文和小说,散文占了绝大部分,12篇(小说只有6篇),并且现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占据主流。2.近5年江苏省高考命题之概况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散文上善若水小说侯银匠散文麦天散文一幅烟雨牛鹭图论说文波兹曼的诅咒在文本的选择上,江苏卷一直注重“人文”与“思想”的兼顾,人文性的同时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7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6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

5、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2009年的上善若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都延续了这一特点。3.命题遵循的原则n 尽量是考生能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n 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n 体现有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再到探究的过程;n 考查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三、散文阅读的步骤:1主题先行,整体把握文意一般来说解答现代文阅读题,要主题先行。即先要通读全文,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读懂全文,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近年来,散文题材出现以下几类:(1)历史沉思对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以及物品的评价及反思。(09

6、北京司马祠)。(2)人与自然家园意识。(09天津老屋)(3)哲理小品a描摹生活万象,托物言志,表明一种人生态度。(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b观照物事,提供一种新的观察世界、认识和批判世界的方法。(09湖北书房的窗子)(4)现代与传统、中与西的文化(文明)的冲突。(06江苏一幅烟雨牛鹭图)那么,如何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呢?抓议论和抒情句。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抓总领句、中心句、过渡句。这些句子是文章结构和思路的重要线索。2审读题目,明确题干要求研读题干很重要,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干确定了答题范围题干确定了叙述角度题干确定了答题思路题干体现了规律技巧我们常常在一些试题的题干中见到诸如

7、“结合某段”“联系全文”“通观全文”“参照”等一些词和短语,实际上这是命题人为我们提供的答题思路。“联系某段”就意味着这道题的答案需要在“某段”的基础上作答;“联系全文”“通观全文”,意味着这道题的答题点不在题干所涉及的语段,而多数存在于揭示文章中心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准确把握文章主题及主题所在的语段。现代文阅读题的题干与题干之间,前后题的答案与答案之间,往往也会有各种联系,利用这些联系答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题干中的“两点”“三点”“哪些”“哪几点”之类的短语,可以帮助我们推测、明确答题要点。有时题中所给的分值,都可能有助于推测答题的点。3找准区间,筛选整合信息

8、“找准区间”,即明确题目所处的语境范围,要注意命题者的“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判断、分析的正确和要点归纳的不致遗漏。“筛选整合信息”是现代文答题的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的一个指导思想是“答案在文中”。“整合”信息,现强调的是“体验”、“感受”、“品味”、“体悟”、“分析”、“鉴赏”和“探究”,应该说这是能力的要求,但具体的方法论还是“筛选”、“提取”和“整合”,一切以文本为据。4规范陈述,力求精确全面“规范”。在答案表述时要用语规范,散文阅读中“术语”较多,有时“一语中的”胜过累赘的阐述。“全面”。有的题目“点”较多,要求我们最好分条作答。命题和判卷都是按点赋分的。“精确”。在答题是要剔除可

9、有可无的字句,力求用词精确。四、典型题例阅读聚焦:此情只待成追忆(09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老 屋 楚 岩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

10、造旧屋。儿女们累的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来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

11、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做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

12、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见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

13、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18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考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情感和态度的评价【解析】“如同鸟儿的归巢”运

14、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老屋的感受,可以联系语境,加以理解。通过语境中的“厮守”、“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这些信息,可以作者对自家老屋的情感。“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是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老屋的变化,表达作者对老屋变化的感慨。可以借助语境中的“苍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以及后文对老屋的感受等信息加以理解。【思路点拨】散文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来抒发,所以要注意理解形象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而且要结合语境,从文章整体上理解。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

15、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引起下文。【考点】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语言特点和写作思路思路【解析】第五自然段的划线句子描绘了儿时嬉戏的情景,从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的童趣,“光着屁股”“ 戏水”“ 放牛” “戽水捉鱼”“慢悠悠晃悠悠地回家来”等细节表现出淳朴自然纯真,快乐悠然自得的情趣。语言表达的特点可以概括描绘语言的特点和风格,生动形象,充满动感,风格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结构中的作用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路点拨】这道题的考点相对较多,要注意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要点,语言风格和

16、写作思路。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答案】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手法:对比。【考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概括文章的主旨,文章的表现手法。【解析】这道题虽然只有两问,但是却包含着三个层次的要点。“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使用比拟的手法描写社会发展之快。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这些信息也给出提示。文章的主旨可以通过文中的很多议论抒情的语言信息加以

17、分析。表现手法的判断注意到文中的老与新,可以判断出“对比”。【思路点拨】这道题的难度主要在于主旨的分析。分析文章的主旨要注意作者在文中对刻画的形象的感情态度,从而把握主旨。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

18、气。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答案】A E 【考点】考查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解析】B项中对表现手法的鉴赏,修辞项不准确,句中与永乐比拟的手法,不是比喻和你人。虽然有“仿佛”但是喻体没有出现,不能算作比喻,没有赋予物人的感情和行为,不是拟人。C 项对主旨的鉴赏,其中“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不合主旨。D项也是对文章主旨的鉴赏,其中“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与主旨不符。【思路点拨】对文章的综合鉴赏,分项考查,难度不大,只要能够把握全文的主旨、写作思路以及表现手法就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五、规律方法散文是用凝炼、生动

19、、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广阔,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散文阅读,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树立牢固的文本意识,所有的阅读、解题活动应遵循紧扣文本、一切从文本出发的原则。认清解题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紧密互动、高度关联的过程,文本始终是根基。以考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开放

20、题为例,2009的18套试题,有13题设计了开放式问题。表面看,这些问题有相当的自由度,可以脱离文本发挥一下,但研读后发现,任何问题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不允许脱离文本主观臆造。这些开放式问题大致可分5类:1. 要求就某句话、某段话、或环境背景,结合全文,谈谈他们给考生的启发。(山东、安徽、北京)2. 要求综合分析、判断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某个观点。(广东、福建、重庆)3. 要求结合全文对标题、结局或某段文字的呈现或处理方式是否合适发表见解。(浙江、辽宁、四川、宁夏海南)4. 要求结合文本探究意象。(江苏)5. 要求对比评析考场文本和课文在某个方面的区别。(上海)可见,自主性不等于随意性,开放不等于没

21、根由。其次,解读文本最重要的功课是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要从大处着眼,要点是掌握关键句。通过提取、组合关键句,完成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在此基础上,解答问题便有了抓手。六、实战演练阅读聚焦:大雅与大俗是一体的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瓷器的意味池莉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及时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团,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

22、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

23、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

24、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等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

25、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得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14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15阅读文章第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16文章

26、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17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参考答案】14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15(1)从陶器到瓷器 (2)从实用到艺术 (3)从粗陋到精致16(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德历史过程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17(1)分析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评价 略七、布置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栀子花谢香如故我家阳台上开着的杜鹃、

27、蝴蝶兰、白点海棠,还有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状如喇叭的红花朵们,朵朵盛装浓艳,一一闻去,一点香气也没有。父亲说常规下艳花不香,香花不艳。我想父亲的话说得有分寸,因为菊花花开既艳亦香,只是那种花香很少有人能闻惯,而我喜爱至极。但照父亲之说,白花应在不艳的那群里。 因了父亲的话,我闻过我见过的所有的白花。茉莉、盘龙香、栀子都开白花,闻上去真的是浓香异常,就连仙人球开过的白花也有它特有的一股子味道。六月是栀子的盛花期。家中阳台上那棵三尺多高的栀子花目前为止只给我准备了三个花仙子。最大的那朵花苞一天天膨胀,终于在六月初的一天夜里抖然绽放,大清早忽啦一下抖开窗帘,一朵栀子花笑在我的眼里,那朵栀子花开得白如皎

28、雪,白得象瓷,花香清远,香得浓烈却不让人腻味,甜丝丝地味道沁人心脾。我如那夏夜里的葫芦蜂一样,一会儿跑到花下饱吸香气,一会儿又忙忙地躲开那朵花,生怕把那味儿全吸走。入栀子之室,多久也如躺在蜜罐里,因为总有一股甜丝丝地香气在你转身的时候扑入你的鼻腔。第一朵栀子花精神抖擞地为它自己燃烧了十七八天的青春,也为我的嗅觉灌输了近二十天的迷魂香,我的居室自然而然地被熏昏了骨架,作了近二十天的香舍。花开没有百日红。栀子花由最初的怒放过后,一天天地渐显衰老,花瓣儿日渐泛黄,花香却日渐老道。我很留意这朵栀子花的命运,从它开始泛黄的时候我就想象着她在枝头上会有多么的执着。你瞧,那开始泛黄的花瓣儿一点点地由边上泛起

29、了棕红色的边缘,象一件明黄色的衣衫上镶嵌了一道道掩进布缝里的丝绦。墙上挂钟的时针秒针也不知疲倦地为它计算着绣丝绦的日期。就在前天,一件酷似黄金打造的艺术品终于大功告成,泛黄的栀子花在夜里悄悄地谢了,它落在了阳台上,用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勇气和微笑从从容容地谢了。昨天早上,我爬起床就奔向了阳台,似乎有某种感应,我发现阳台的地下躺着那朵迷人的落花,很美很美,我也敢与柏杨打一块钱的赌,那是我见到过的最美丽的落花了。小心地拾起谢了的栀子花,生怕那花瓣一一散落,没想到的是怎么甩那谢花,花瓣儿却坚贞不屈就是不散架,怎么还有菊的傲骨?喜欢!放到鼻子底下闻了闻,嗯,花香虽不那么浓烈了,却也香得深沉了许多。我久久地

30、凝视着这朵快要干枯但很漂亮的也还很香的栀子花,似乎一些人的影子就如约走进了我的视线,那三毛,那张爱玲,那钱钟书,还有好多我读过或没有读过的那些写字的人,他们不都是这栀子花的魂魄?如果不是的话,那为什么他们百年之后思想上留下的那股子浓香让我爱不释手?还有那如柏杨、刘墉、余秋雨、毕淑敏等等一大批我正在读或是准备读还没有读的那些写字的人,你能说他们的思想不像这栀子花的香气一样正如日中天,香气扑鼻?栀子花谢了,香气依旧只是更深沉,更迷人1文中栀子花具体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写菊花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含义。(1)一朵栀子花笑在我的眼里。答: (2)他们不都是这栀子花的魂魄?答:

31、 3文章第六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描写将谢的栀子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4试概括本文的主旨。答: 【参考答案】1洁白 花香清远 精神抖擞地开放 从容地凋谢 不散架。/用来衬托栀子花,用菊花的既香又艳来突出栀子花既香又有勇气(用菊花来烘托栀子花有菊花的傲骨)。2(1)栀子花抖然绽放,白如皎雪,白得像瓷,花香清远,沁人心脾,我很高兴,眼中满是笑意。(2)那些在思想上对人加以熏陶的人,本质上也像栀子花一样,永远散发着思想的香气。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突出栀子花的美丽、执着、从容有勇气。4通过写栀子花的美丽、清香,执着绽放,从容凋谢,凋谢后香气如故,进而表达了对用文字熏陶着人们思想的人的无

32、比敬意。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写实类散文教学目标:1明确写实类散文的特点。2掌握写实类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1麦天的剖析。2掌握写实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解题方法。教学难点:1麦天的剖析。2掌握写实类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一、概说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散文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对象分类,有咏物散文、叙事散文、写人散文、文化散文等;根据表达方式分类,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笔者根据对高考试题的研究,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把高考散文分作三类,即写实类散文、象征类散文和哲理类散文。本课时探

33、讨写实类散文的特点、阅读方法以及解答技巧。写实类散文的题材通常包括叙事题材、记人题材、场景再现、游记等。咏物散文,在描述中糅合情思。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细节的描写,对事件的叙述表现人物的性格,对景物的再现抒发情感,借助具体的意象,写景状物。叙事类散文通常摄取人物的生活片段,它不同于小说那样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游记散文,游走在大地的胜景中。旅游过程的见闻感受,或记游踪,绘地域,摹山水,摄风情,画风情,赏古迹,点点如画,绮丽多姿。地理、历史、自然的知识,个人遭际、主观感受融入进去,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游记的灵魂。二、真题剖析阅读聚焦:有滋有味的农家生活(07江苏)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34、成1417题。麦 天雷抒雁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

35、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

36、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

37、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答: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

38、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解析】此题考查信息概括分析能力以及对全文主旨的把握能力。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答: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题时写出可能有的手法,不能遗漏。答题步骤同诗歌鉴赏同类题型。16“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

39、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答: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解析】此题考查结构知识,段落在结构中的作用。17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答: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解析】此题考查语言(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三、规律方法1.写实类散文的特点写实类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性。如,麦天描写关

40、中地区现代农村麦收前后的农民劳作与休息的生活情景,富有真趣真味;下面的耕作的诗人写伟大作家托尔斯泰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它热爱土地,热爱农民,扎根土地,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地从事平凡而琐碎的日常劳作,从而表现其朴实无华的崇高精神境界;作业部分的朦胧的敬意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家萧乾通过三个事例: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再如,09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写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活,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所以,实录是这类散文的突出特点。2.写实类散

41、文的阅读方法依据它的写实性特点,阅读这一类散文时,需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联系背景,以人或事为线索,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如麦天以收割麦子为线索,可分文麦前、麦中、麦后三个场景。09江西卷木车的激情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明形象,理思路,抓线索,把文意。把握题目与文章、文段、中心句、标志词的关系。3.写实类散文的解题技巧由于这类文本的务实不务虚的特性,主旨比较显豁,内容比较好懂,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所以题目答案大多在文本中,解答时不需要拐弯抹角,更不需要往虚里想,去探求它所谓的象征意义。例如,第17

42、题,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鲜亮”指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滋味”指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耕作的诗人中“踩出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托尔斯泰深深地扎根于土地,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地从事日常的劳作。题面与题眼。如第16题,“表达特色”是该题的题眼,解答该题主要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两方面着手。拟写答案用三步法,分点分条,宁滥勿缺,即尽量多答而不少答。四、实战演练阅读聚焦:伟大而平凡的托尔斯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耕作的诗人张炜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

43、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织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

44、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活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使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劳动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

45、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的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起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生悄

46、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光影里闲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16文中画线

47、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6分)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与“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16.“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寓意是托尔斯泰深深地扎根于土地,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地从事日常的劳作。17.在文学创作上,他把稿纸当作可以种植的田园不息劳作。在创作之余的日常生活中,他与农民打成一片,从事各种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作为贵族,却去世前抛却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苍茫的土地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死后坟墓简朴

48、。18.赞颂托尔斯泰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把日常劳作与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风格。赞美托尔斯泰放下贵族身份,热爱劳动,热爱农民,扎根土地,朴实无华的崇高精神境界。借托尔斯泰的故事,讽喻当今某些写作者以贵族自居,把日常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以致无法使自己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只能在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的现实。通过托尔斯泰的生活及其伟大成就,告诉写作者,只有投身平凡琐碎日常劳动生活,在淳朴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感悟生活、捕捉到鲜活的创作素材进、得到非凡的发现,获得创作灵感与创作激情。五、布置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也许有人比

49、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真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

50、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

51、,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

52、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

53、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1936年10月,上海(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答:_ _【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从文中看,“朦胧”二字主要是针对孩子而言。第二问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读全文,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一个是“微跛的小孩”,一个是“我”对孙中山和鲁迅先生遗体的瞻仰。【答案】“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指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

54、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答:_ 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者的行文思路对一篇文章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要想读透文章,理清思路是必要的。就这篇文章来说,作者紧紧围绕“敬慕”二字,具体运用三个材料来写所见所感,这也是这篇文章形散而神聚的重要原因。【答案】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段分写:其中-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

55、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文章要表现对鲁迅先生的悼念之情,却用大量笔墨写瞻仰孙中山先生,这里无非用了衬托的手法。【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

56、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解析】A“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

57、台阶。E“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已经不是孩童时的朦胧。【答案】A、E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象征类散文教学目标:1明确象征类散文的特点。2掌握象征类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1一幅烟雨牛鹭图的剖析。2掌握象征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解题方法。教学难点:1一幅烟雨牛鹭图的剖析。2掌握象征类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一、 概说象征类散文题材广泛,涉及咏物、名胜、文化、文明等。咏物散文,在对外物的咏赞中寄托情怀,从对自然物的关注中获得灵感,表达对时代、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感受物的形象特征,分析物的精神品

58、格,进而理解作者寄寓在物上的深刻的道理。文化散文,寻觅文化的圣殿。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从文化视角观照表现的对象,美学风格上具有理性的凝重和诗意的激情。二、真题剖析阅读聚焦:眷恋即将失去的古老的农耕文明(06江苏)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

59、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

60、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

61、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唯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

62、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答:(5分)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

63、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如说牛“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可谓生动传神,突出了其静。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如“白鹭越飞越低,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这里的比喻形象,给读者想象的余地。【解析】此题第一问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筛选信息,要根据需要对已有的零散信息进行疏通整理、概括集中,使之合乎阅读者的相关需要。后一问考查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要注意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同时要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答:从不同

64、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解析】此题考查散文表达技巧的运用。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渲染、衬托、铺垫(伏笔)、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引用等;结构上有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语言上有正话反说,风趣幽默等技巧。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答: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解析】要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就必须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对作品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再结合文章的中心和题目的要求准确作答。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营造出朦胧

65、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散文的表现技巧,答题时要从作者此文的主旨加以考虑,不能断章取义。三、规律方法1.象征类散文的特点象征类散文重在象征两字,内容上,其意象通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艺术手法上常采用比喻、象征、想象、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人、景、事、物是载体,都是为抒情服务的;象征是由物到情的途径,抒情、议论是散文的灵魂。以象征编织散文,是其特点。2.象征类散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此类文本,要越过文字的表面,体会其内在的含义,要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比如松的高洁,竹的旺盛,梅的励志,雪的纯洁。例如,一幅烟雨牛鹭,“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

66、的农耕的伟大”;岳桦,身处绝境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象征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生命的倔强壮烈。3.象征类散文的解题挖掘隐性信息,体会深层内涵。上述第16题,“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反映作者的态度,“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岳桦第15题第一句话的含义取的就是象征意义。四、 实战操练阅读聚焦:百折不挠的生命力量(09全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岳 桦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

67、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项。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时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

68、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些树的名字,就叶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走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络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也许叫“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

69、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耔。 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婆,春天一项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美,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遮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

70、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砷它们这个高度一样

71、,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己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16作者坚信

72、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参考答案】14.(4分)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15.(6分)(1)(3分)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2)(3分)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他们将面临新的抉择。16.(6分)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它们的性格不同:白桦风流

73、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17.(6分)第一问(2分):拟人;比喻。第二问(4分):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五、布置作业阅读聚焦:磨砺和锻炼造就完美人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泥泞 迟子建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

74、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

75、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

76、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

77、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1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答: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2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78、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答: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3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哲理类散文教学目标:1明确哲理类散文的特点。

79、2掌握哲理类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1上善若水的剖析。2掌握哲理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解题方法。教学难点:1上善若水的剖析。2掌握哲理类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一、概说哲理散文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行东西,包容大千,涤荡人生,寄寓人生的千姿百态,闪现思想的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写就美文华章。涵泳其中,启智发慧,成熟升华。哲理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二、真题剖析阅读聚焦:自然是最高的善(09江苏)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

80、,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

81、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

82、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

83、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

84、层深意。(6分)【参考答案】(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三、规律方法1.哲理类散文的特

85、点有些散文重感性,有些散文重理性,哲理性散文以理性见长,主旨上升到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高度。所谓见微知著,由简单的生活、微小的事物发现人生的大道理,大哲学,就是哲理性散文的本职所在。所谓哲理,具有思辨的性质,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本质,透过形象看到抽象的道理,全面发展地看问题。2.哲理类散文的鉴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由现像到本质,透视历史,联系现实,视通万里,心骛八极,是阅读这类散文的基本方法。善于抓文眼句,“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上善若水)抓议论句,“强烈

86、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溶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3.哲理类散文的解题上善若水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做这道题,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和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上善若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都江堰成就

87、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这样,不难得出本文的哲理意蕴,“都江堰、李冰以及继任者们都是如水的上善,为人做事也都要上善。”四、实战操练阅读聚焦:对窗子的喜好折射人格和生活态度(09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书房的窗子杨振声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于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与你天然的界限。 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

88、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清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湿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

89、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像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睛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

90、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溶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限度地要老到透出

91、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辉,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

92、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3分)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18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段作简要分析。(5分)19、在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参考答案】16.【答案】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解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考虑本身的作用,文章名为“

93、书房的窗子”,用意不在写窗子,而是表明一种人格和生活态度,所以窗子只是文章的线索。还要考虑在文中的作用,这是在开头,就主要考虑与题目和下文的关系。17.【答案】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 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

94、,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18.【答案】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 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解析】题目提示了从第、段做答,首先解释句子本身的含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指月下的梅花;“晴雪梅花”指白天的梅花。作者说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前面说的“光度”与“想象”“人格”的问题。第段又说与“态度”有关。搜寻文中关键词句,即可整理出答案。 19.【答案】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 虚

95、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 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解析】其首要的作用是这些描写的本身作用表现对北窗的爱,还要考虑对于文章表达效果和结构的作用。五、 布置作业阅读聚焦:向往真情,坚守尊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灯火的温情叶延滨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

96、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憧憧,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我读高中时正值“文革”,深夜值班站岗,四周万籁俱寂,心头还是害怕的,但回头看一眼同伴的眼

97、睛,便相信这两个小时不会出事。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无知,反而坦然。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 人

98、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

99、心态的写照。 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答: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

100、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答: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期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5分)答: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散文的词语、句子或标题的含意教学目标:1明

101、确散文的词语、句子或标题的含意。2学会正确理解散文的词语、句子或标题的含意。教学重点:1明确散文的词语、句子或标题的含意。2学会正确理解散文的词语、句子或标题的含意教学难点:1明确散文的词语、句子或标题的含意。2学会正确理解散文的词语、句子或标题的含意教学过程:一、 概说理解散文的词语、句子或标题的含意,是高考常见题型。常见以下几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标题的含意。二、 真题剖析(2008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阳关古道苍凉美寅 公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

102、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

103、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已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

104、“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

105、,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答: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106、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这道题可以筛选并整合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信息作答。【答案】 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答: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答: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答: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需要结合句子和前后文分析解答。第(1)句要抓住戈壁滩中的“绿色海洋”,第(2)句要联系前文的“阳关砚”,第(3)句要扣住“将军和士兵”。【答案】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

107、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意思答对即可。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答案】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

108、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结尾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案】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三、 规律方法“品味语句的含意”一直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热点试题,是高考备考的重点,更是难点。下面,再结合高考试题作更加深入地探讨。2009年,全国、和山东三套试卷皆考查了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全国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09、)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全国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门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山东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2分)(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2分

110、)通过比照,不难发现重要的句子的特征,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 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如全国(1);2. 警策句、深奥含蓄句,如山东(2);3. 使用了修辞格、内涵丰富的句子,像全国(2);4.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像山东(1);5. 统摄全篇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如2007年山东题“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如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意是答题的重点。一般来讲: 1. 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2. 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和相似点;

111、3. 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懂得褒贬互换;4. 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5. 理解代词的含意,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依照上述策略,解答全国(2)、全国(1)和山东(2)。首先把握主旨。全国之彩色的沙漠通过恶劣、单调的戈壁滩与彩色的荒漠对比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人激情满怀、意志坚定、爱国奉献的精神。全国之岳桦由对岳桦命运的同情以及绝地中生存的品质的赞美,托物言志,表达对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逆境人生的颂扬。山东之记住回家的路警惕人们,不管社会如何纷争、如何喧嚣,一个人都要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记住回归自我的路,才能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接着,联系具体语段,缩小答题区

112、间,作出精确判断,抓住关键词,挖其内涵。最后,整合重要信息,恰当表述。全国(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句中的“荒凉”、“沙漠”、“人生”为关键词,“荒凉的沙漠”取本义,易于理解;“荒凉的人生”是比喻,是难点,“荒凉”对应的是彩色,修饰人生可理解为丰富多彩,再分析分句之间的对比关系,联系“石油工人最鲜艳夺目的红色工装”, 用一个完整的语句写出含意: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辛勤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全国(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句话的结构比较复杂,意思比较深奥,是对岳桦

113、“身躯匍匐,树梢翘起”的描写的感悟,关键词有“神秘的力量和意志”、“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倔强的生命”,第一个指岳桦为反抗残酷环境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和坚强意志,第二个是指岳桦在与残酷的命运作斗争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经受的磨难,第三个说明岳桦的生命本质,综上整合得出三点含意: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赞颂岳桦倔强而壮烈的性格。山东(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这句话是全文之警策,比喻形象,“家”的本体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坐标”喻指位置或方向,“坚实的自我”、“精神的坐标”、“回家的路”是关

114、键词,它们的含意分别是“保持清醒,坚守自我”、“人生的方向、理想的追求”和“回归心灵世界的方法”,因此,这句话的含意是:一个人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宁静的心灵,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拥有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方法。四、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雨 韵从维熙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

115、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

116、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它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

117、”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的那条狗已经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你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雨丝,从其造形上去看,象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

118、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1.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在第二段中,作者把雨和人生四季联系在一起,即童年、青年、壮年、晚年。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所以欢乐;秋天又是萧条的季节,所以令人忧伤。【答案】 第一问:春雨象征人生的童年;夏雨象征着人生的青年;秋雨象征着人生的壮年;冬雨(雪)象征人生的晚年。第二问: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

119、中有“欢乐”,也有“忧伤”。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答: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1)作者将“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中伏案回忆往事”作比较,指出不同,所以这句话同回忆人生有关。(2)男娃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所以这句话中“梦幻”一词应指“雨中的快乐”。【答案】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是指在雨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是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是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3.文中“老人和娃儿

120、”在雨天各有什么不同的意趣?老人为什么“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倒数第二段中,通过“我”和老人的谈话,可以看出他喜欢雨中赏景,男娃不喜欢这个,而喜欢在雨中和小狗赛跑。老人一开始反对男娃的做法,后受到启示,见男娃也高兴起来,自己也就改变了态度。【答案】 第一问:老人喜欢和娃儿打着伞赏雨,娃儿却喜欢和狗在雨中赛跑,把自己融入雨中。第二问:老人先是受到了“我”的启发,又看见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4.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技法的鉴赏能力。文

121、章先在第二段议论雨与人生四季的关系;第三段结合自己感受,谈雨中回眸人生的美妙;四、五段记叙自己的所见所感,抒发雨之美好。【答案】 第一问: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雨韵是大自然的美丽乐章。第二问: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再叙事,讲了老人与小男孩在雨天的故事;最后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五、 布置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爱水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布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潺潺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

122、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琤琮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逢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

123、静听那汩汩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光。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美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朦胧水雾,以及潋滟清光里,引人系恋。 当冬天掀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

124、,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这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

125、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悄,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浅了,堤边水位低了,水琴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边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1“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注意上文的语境“将我带到又温暖又

126、惆怅的幻梦里”和诗歌本身的意义,可见作者的惆怅是“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感情抓住关键词“怀念”“ 怅惘”。【答案】第一问:“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第二问: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2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的归纳概括和构思。注意题干提示“四季变化的景色”,再在相关段落抓关键词句,“皎白的冰雪之幕”“薄冰上试步的乐趣”;“温柔的春意”“鹧鸪声的动听”“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新鲜、溶溶漾漾的湖水”;“水声轻柔,水光明媚”“夕阳辉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荷叶的

127、摇曳”“感伤的情调”,再加以概括,很容易得到答案。作用的回答一定要注意先回答描写景色的作用,再说全文或对文章中心的作用。【答案】概括:冰雪皎白,薄冰试步;春天温柔,生机盎然:夏天明媚,夕阳辉煌;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本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下文主要通过什刹海的水在描写春意的。抓住关键词“什刹海的灵魂”,它的“灵魂”实际就是“水”。【答案】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

128、佩。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本段写的是秋天什刹海的秋意,再抓关键词“星光落在水面”写的是夜晚的什刹海的美“ 听到诗神环佩”,再联系上文中作者写过一首关于什刹海,可知夜晚的什刹海的美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答案】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4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构思立意。答题思路,先答结构上的作用,再答内容对主旨的作用。【答案】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

129、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散文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明确表达技巧的内容。2学会判断散文的表达技巧。教学重点:1学会判断散文的表达技巧。2用表达技巧的知识解答问题。教学难点:1学会判断散文的表达技巧。2用表达技巧的知识解答问题。教学过程:一、概说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请背诵一下内容: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

130、自由。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环境、场面描写:交

131、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

132、,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

133、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按观

134、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落日。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

135、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语言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

136、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

137、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

138、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议论文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对比论证,

139、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二、 真题剖析阅读聚焦:写不完的乡愁(09上海)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春声和春深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

140、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

141、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

142、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这是春声。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

143、”,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

144、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 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

145、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

146、,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这是春深了。【作者简介】林斤澜,1923年生,浙江温州市人。1937年参加工作。1950年发表他的第一个剧本,从此走上写作的道路。1961年开始以写作为专业,在北京作家协会工作至离休。先

147、写剧本,后学写散文和小说。散文是短文,小说爱写短篇。近年也写些文谈。几种文体都出版过集子多种。世纪之交,出版文集六卷,收小说、散文、文谈,未收剧本与报告文学。新世纪出版过散文、小说集子。离休多年,写作依旧。第、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2分)【参考答案】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解析】文中划线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参照拟人修辞手

148、法的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第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2分)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析】“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这一句告诉我们故乡对于那些游子来说早已根深蒂固的扎根于我们的脑海,即使我们有意回避它都不可能,表面上似乎我们并不思乡,而在心头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意象。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

149、分)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D.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E.“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参考答案】CF(一项3分)【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解析】对于文章修辞手法语句的理解和把握在复习文学类文本时已经都有交待。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段

150、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参考答案】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解析】明确提示考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回答的角度非常明确。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

151、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一点两2分,两点3分)【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析】通读浏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春声”写到“春深”,作者的情感尽在行文中。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参考答案】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一点2分)【考点】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

152、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解析】本道题考察考生学会概括的能力,并且在熟悉故都的秋的意象基础上去比较分析,加以评析。三、 规律与方法1. 提问方式:n 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n 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描写?n 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n 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n 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示例1: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老屋,教案第6页)示例2:文章第六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描写将谢的栀子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栀子花谢香如故,教案

153、第11页)示例3: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麦天,教案第14页)示例4: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朦胧的敬慕,教案第19页)示例5: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一幅烟雨牛鹭图,教案第21页)示例6:在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书房的窗子,教案第31页)2.答题技巧提醒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2、多

154、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3、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

155、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四、实战演练阅读聚焦:只有荒凉的风景,没有荒凉的人生(09全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

156、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一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

157、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同沙漠与生俱来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

158、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着的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

159、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

160、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答: 1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答: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答: 16. 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答: 17. 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答: 【参考答案】14. 答:第一问:戈壁滩环绕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

161、大贡献埋下伏笔;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15. (1)答: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答: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16. 答: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17. 答: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

162、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文后的问题。老村与老屋王兆胜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所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

163、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

164、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与鸡飞狗跳。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姐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

165、,他能画出我记忆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说:“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能够成功,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166、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以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14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5分) 15请分析第三段在艺术表

167、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6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对村庄、老屋的深深情结,其中有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17第段中作者说“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而在第段中作者又说“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14、作用;承上起下。承上文“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1分)引起下文,引出下面对村庄的回忆和感伤。(1分)因为:原来记忆中的村庄景象已经颓败与凋零,甚至面目全非,记忆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1分)而我甚至连已经拆除的老屋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对象

168、,只有发黄的记忆。(1分)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所以“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1分)15、(1)拟人。如“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鸭与鹅则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这样写将家禽的形象人格化,使之更加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记忆中家禽家畜的美好印象和怀念之情。(2)对比。作者将鸭与鹅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二者各自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记忆中的村庄与如今的村庄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童年村庄的怀念。 (3)排比。“鸡们狗们鸭与鹅们”,运用排比很有气势地写出了家禽家畜蜂拥而出的景象,表现了当年村庄的勃勃生机。(4)短句。如“童年的井、童年的河、

169、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富有气势和节奏,生动地写出了往昔记忆中的美景。(4点,只要说出3点,手法1分,解说1分。)16(1)对村庄怀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2)对老屋没有留下照片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3)对老屋中的人(小舅、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4)对一同与我度过四年高考复习课程的老屋的怀念与感激之情。(5)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令人懊丧。(6)对老村与老屋的怀念是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1点1分) 17、并不矛盾。(1分)前者是说作者

170、虽然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但心中对老村与老屋的某些记忆却是越来越清晰,难以忘怀,就像雨过天晴后沾满露水般清新。(1分)后者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村与老屋离我渐渐远去,甚至会消失,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就如同花瓣凋零一样无可挽回。(1分)即在客观事实上,老村与老屋会逐渐消失,但我心中却努力记住老村与老屋中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1分)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对老村与老屋的难以忘怀的感情,是自己远走天涯的生命的根系。(2分)第七课时教学内容:散文的探究类题教学目标:1明确探究的内容。2学会探究的技巧。教学重点:1学会探究的技巧。2用探究的技巧解答问题。教学难点:1学会探究的技巧。

171、2用探究的技巧解答问题。教学过程:一、 概说考试说明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二、 真题剖析阅读聚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09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司马祠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郭之阔,田园之丽

172、,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励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岩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

173、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词,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了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司衔不太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

174、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待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冈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我宁可认为,

175、此处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做指苍窝。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取材于和谷的同题散文,有删改)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

176、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逆迷离的写作风格。E.文章的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18.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19.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20.阅读文章最后一段,探究下面问题。(6分)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参考答案

177、】17.(4分)B E18.(2分)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向高的走向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景仰之情19.(6分)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20.(6分)(3分)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3分)略三、规律与方法设问方式:n 对,你是如何理解的?n 请探究哪几层深意。n 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n 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n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

178、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示例1: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泥泞,教案第26页)示例2: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上善若水,教案第28页)示例3: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春声与春深,教案第41页示例4: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司马祠,教案第50页)探究题的解题策略:整体感知,局部深化任何类型的探究题都是依托文本的。只有认真阅读文本,扼住文章的咽喉,

179、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结构、关键语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做好探究题。除了整体感知,还要进行局部探究,即有针对性地强化阅读与题目相关的部分,体验具体语境,切忌脱离文本纸上谈兵。立足文本,深度探究以文本为基础,一切从文本出发,不能脱离文本而一味地强调个性阅读。观点来自文本,要让有个性的观点在文本中找到依据,要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尽量保持基本一致。但不能囿于文本、画地为牢,而要调动储备,广挖博掘,使观点具有探究意味,达到对作品的个性理解和创意解读。观点鲜明,评述结合探究题,其实质就是一道小型的评论题。所以,拟写答案时,务必精确用词,切忌闲话连连,漫无边际;观点鲜明,不可模棱两可、左右言他,答题

180、伊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直接入题。论据充分,评和述相结合。常见题型:语言色彩类探究表现手法类探究主题立意类探究拟写答案:(1)有明确的观点。要紧扣作者的观点或文章的主旨,有时需运用辩证的思维进行分析。(2)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3)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四、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歌德之勺张炜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

181、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

182、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主要是勺子太大。从厨房走

183、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好象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

184、二十倍。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1.“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185、的能力。“另一种方式”指用手抚摸诗人触摸的东西。结构上起着过渡作用。【答案】(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答“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这样的意思也可。2.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注意将勺子与人联系在一起。歌德的勺子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大,作者由勺想到勺的主人与众不同。【答案】(1)勺子非同

186、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2)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答表现歌德非同一般。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3、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答: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仔细理解恩格斯原话很关键。这段话揭示了歌德人格上的双重性,通过几组对立词可以看出。【答案】(1)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

187、也可。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这是一项新的能力要求,要求考生能够结合阅读文本进行探究。本文由勺子谈起,进而有了重大发现,以小见大,写法新颖。【答案】 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五、布置作业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

188、,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

189、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

190、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

191、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掉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

192、“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

193、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B项,“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无此意。C项,“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错。E项,“完全不足取”错。【答案】A、D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 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主要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把握的能力,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194、含义的能力。(1)题,除了从结构上回答之外,还要注意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关系。(2)题,“惊醒”之“惊”,有两层含义,一是为秋景来得快而“惊”,二是因秋景、秋色美而“惊”。【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查点较多。作者描写的是碧云寺的秋色。突出秋色之美,这与作者所表达的赞美之情是一致的,突显了文章的主旨。在艺术效果上,突出了秋叶的多彩和秋色的丰富性。【答案】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

195、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4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答: 【解析】本题是一道半开放型题目,“谈谈你的理解”是开放型的。做此题,要准确把握“对立”、“一脉相联的源流”的含义,从中体会作者的观点,然后再谈自己的理解。【答案】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

196、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第八课时教学内容:散文的作用类题教学目标:1明确作用类题的题型。2学会作用类题的解答技巧。教学重点:1明确作用类题的题型。2学会作用类题的解答技巧。教学难点:1明确作用类题的题型。2学会作用类题的解答技巧。教学过程:一、 概说作用类题,是江苏卷乃至全国的常考常新的题型。尤其是江苏,年年考查(08年的小说,不是本教案谈的内容)。如09年的江苏卷上善若水的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07麦天的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

197、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答: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06一幅烟雨牛鹭图的第15题“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答: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可见,作用类题涉及广泛,设题灵活,非下大功夫不可。二、 真题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两题。阳光的香味林清玄我遇

198、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

199、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的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

200、?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像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

201、种阴香,没有壮怀的。”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退化了。”注:稻埕:这里指晒谷场。1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光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意:一要答出所用手法,二要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三要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注意抓关键词语“金色的光泽”、“强悍的铜色”。理解并解释文中句子的技巧:抓住句子的修饰语。句子的修饰、限定语,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确认句子

202、在文中的地位和位置。地位可以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内筛选答案要点;位置不同作用不同。抓相邻句。分析修辞找本质。【答案】(1)“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下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2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首先要答出为什么是阴香,其次要答出“没有壮怀”所用的手法,再答出其中的含义。【答案】(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

203、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三、 规律方法1、考查形式:开头文段作用文中某句或某小节作用段内某例或引言作用文末收束语句的作用2、答题要点:分析内容上作用分析结构上作用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时比较复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句子本身的含义句、段对本文段的中心乃至文章主旨的作用。因为“句不离段”,所有材料都是指向本节中心的,进而指向全文中心的。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对上文的承接,对下文的引导。文首句段作用: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文中句段作用:承上启下;呼应前文、照应后文。文末

204、句段作用: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四、 实战演练(09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木车的激情张炜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后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

205、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

206、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个阶层诉说她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

207、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

208、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他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

209、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16、“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分)18、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6分)【参考答案】16.(4分)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活,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17.(5分)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18.(6分)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

210、“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五、布置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明湖之春老舍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

211、,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

212、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作不到。不过,即使作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具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一一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一一黄河。这

213、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做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道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药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菱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

214、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撅子”一一大概是个塔吧一一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原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第三十六期,有删节)【注】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大明湖之春即是由他出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1文中第五自然段的第

215、一句“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答: 2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出作者笔下春天和秋天的大明湖各有什么特色。答: 3文章结尾处,作者说“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用不少篇幅“说了大明湖之秋”的原因,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答: 4作者在原文第三段中谈到了他理想中的大明湖的春色,编者有意删去了这段文字,请你根据文意,把作者的想法补充出来。(30字左右)答: 【参考答案】1(1)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上文大明湖景色的总结,引起下文对大明湖的是为名胜的描写。(2)理由:

216、是北方水城的必要条件,绝无仅有;湖中的出产丰富而名贵;秋天的明湖空阔明朗。2大明湖的春色特色:不大;不明;不湖。湖中多坝,水黑水清,水定无波,一望无景,气味难闻。大明湖的秋景特点:明朗;晴暖无风。水平如镜,湖宽水静,充满画意。3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与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相对比(或衬托、反衬等),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4参考: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附录:散文阅读的常用知识、术语散文知识点一、散文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

217、情、描写。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烘托、对比、反衬、抑扬等。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对比、设问、反问等。(一)几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记叙(1)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方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

218、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2、抒情 一般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散文往往在结尾采用“卒章显志”的手法。间接抒情,散文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托物抒情、象征等手法抒发情感。3、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人物对

219、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工描和白描。工描:就是用细密、逼真的笔法,精雕细刻,无论写人写物,它既写形写态,又写神写意,写得纤毫毕现,血肉丰满,以其逼真的形貌体现其内在的神韵,传神而达意。白描:就是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形象。与工描相对而言,白描的特点在于:一是径直、直观。它在再现外物形象时,直接聚焦描写对象本身,对准其本质特征,不用比,不设喻,也不用烘托陪衬,呈现一个直观形态。在寥寥几笔的轮廓勾勒中,显示出事物的内在神韵。4、表达方式的作用

220、分析(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二)、几种重要的表现手法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21、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衬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先抑后扬 感情铺垫,引发好奇。4、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具有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222、。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起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

223、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10、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三)、几种重要的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

224、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二、结构知识1、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2、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3

225、、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4、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三、语言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及其效果。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