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阶段性测试题二(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解析:选A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2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
2、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解析:选A材料中“初税亩”是一种赋税制度,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表述错误,土地国有制是在瓦解而不是完善或完全消失。故选A项。3(2019南昌高二检测)“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经济变
3、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解析:选B“经济变革”指的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了井田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程,故选B。4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A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解析:选C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才能和军功,故本题选C项;其他三项说法错误。5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
4、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解析:选C“初税亩”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正确。6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解析:选B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
5、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故选B。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 D连坐法和告奸制度解析:选D秦国实行连坐法和告奸制度,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8从西周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封建王权的强化 B土地数量的减少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解析:选C题干反映的是由西周的土地国有转变为土地私有,故C项正确。9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6、。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解析:选B公元前343年,正值商鞅变法,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故B项正确。10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 B建立二十等爵制C普遍推行县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解析:选B建立二十等爵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否定了世卿世禄制,是对血缘宗法制度的直接冲击,故选B项。11战国策秦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
7、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解析:选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客观上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C项。12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A加强贵族的力量 B改变社会习俗C“燔诗书而明法令” D实行二十等爵制解析:选C变法中采取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秦民盲目服从,故选C项。
8、13中国当代作家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商鞅变法使秦国()A出现迁徙与择业相对宽松的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解析:选D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商鞅变法中的“什伍连坐”制突出对民众的控制,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加强控制,倡导法家理论,故A、B、C三项均错误。1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
9、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析:选C“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效果是增加户口数,从而达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的目的。故选C项。15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解析:选C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故选C项。16汉书食货志记载
10、:“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了()A秦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秦代农民税赋较轻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解析:选D根据材料“用商鞅之法”“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作者认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造成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贫民生活困苦,故D项与题意相符。17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及:“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A编制户
11、口,加强国家管理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D推行一夫一妻,推动小农经济发展解析:选D本题易错选A项,误认为推行一夫一妻是为了户籍改革。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的改革。推行一夫一妻既整顿了社会风俗,也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转型。故选D项。18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解析:选B商鞅之所以遭此酷刑,关键是其改革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
12、遭到他们的激烈反抗,其中,变法中“军功授爵”这一措施对旧势力威胁最大,故B符合题意。19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解析:选D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虽然两者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
13、,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D项符合题意。20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解析:选B根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故选B项;根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管理百姓的方式由亲缘转向地域,排除A项;根据材料
14、“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不利于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排除C项;分封制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40分)21(24分)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与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
15、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16、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6分)(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8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陋俗,据材料一“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得出大家庭共居一室。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第(2)问据材料二“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
17、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得出表现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是独立经济实体。第(3)问第一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是封建化的过程。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3)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
18、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22(16分)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
19、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6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4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方面,据材料一“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得出是制度建设方面;第二小
20、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方面的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第(2)问第一小问视角,据材料二,秦人抛弃了“王德”,表明是从道德的视角进行评价;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二“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得出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对改革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要论从史出。答案:(1)方面:制度建设。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3)问题:一分为二,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