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476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潍坊一中高三年级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

2、“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

3、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

4、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

5、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

6、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

7、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

8、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

9、史特定语境的原则。(摘编自人民日报)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B. 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C. 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D. 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B. 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10、C. 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D.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3.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诗歌处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现代新诗处于生长期,二者不可比。B. 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C. 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D. 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4. 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应如

11、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 D 2. D 3. B 4. 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 5. 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根据原文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理解错误

12、,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B项,“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理解错误,原文说“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不是格律使人失去创造力,而是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C项,“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理解错误,原文“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的意思是新诗的价值不可低估。故

13、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理解错误,原文说“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B项,“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错,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

14、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C项,“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错,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音乐性的强弱与诗人修辞能力有关。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项,“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错,根据“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

15、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概括“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

16、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根据“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分析,可知此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根据“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分析,可知此处是从西方现代诗歌

17、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根据“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分析,可知此处是从中国新诗自身“小传统”的角度看待新诗。【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然后组织答案。本题要求分析“如何评价百年新诗”,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

18、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总结出新诗为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根据“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可总结出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根据“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

19、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可总结出新诗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

20、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祈祝,全凿进这座陡坡。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山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别国遗迹一般修

21、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圣迹,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

22、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

23、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

24、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圣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

25、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高窟具有历史层累性特点,生生不息,至今轰传,因而我们看莫高窟不是看标本,而是看生命。B. 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现出作者的敬畏与谦逊,也表现出了莫高窟的底蕴深厚。C. 文中脚印、遗骨等意象,沧桑却不凄凉,表现了莫高窟作为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对人们精神浸润之深。D. 文章尾段意蕴丰富,寓指我们既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得其滋

26、养,亦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乐樽和尚受三危山奇景感召开篇,构思独特,动人心魄,也增添了神圣色彩。B. 文中外国游客的呼喊和迟到游客央求的情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C. 倒数第三段运用设问,通过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D. 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对现实与历史关照中对莫高窟进行了文化阐释。8. 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9. 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本文的“文化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答案】6. B 7. C 8. 离开敦煌后,作者所

27、到之地或是佛教艺术圣地或是山水胜处,但却被过多的和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反衬出莫高窟给人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善的堆垒,挤走美的踪影”的担忧,也表达了对莫高窟及其文化的景仰之情。 9. 从选材、内容、语言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如从选材方面,莫高窟不仅是历史圣迹、文化遗迹,更是精神圣地,具有历史生命,折射民族心理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B项,“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述错误。从文本“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

28、尽管毫无自信”看,这只是作者表达对莫高窟敬畏的说法,不能真的理解为“毫无自信”。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C项,“通过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可知,第二位是中国作家作品。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考虑。常见的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

29、,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根据文本“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圣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30、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可知,此段文字从内容的角度为我们交代了作者在离开敦煌后去过佛教艺术圣地与山水胜处,虽然景色都是山清水秀,风景秀美,但是都被过多的和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从结构的角度考虑:这恰好与敦煌莫高窟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形成对比,反衬出莫高窟的神秘、圣洁,而下文作者提到“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从而也表现了作者的深深担忧以及对莫高窟文化的敬仰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从选材、内容、语言等角度来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言之成理即可。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本

31、文的“文化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典雅、灵动如诗一般。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富有了文采。例如“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为我们展现了莫高窟的与众不同的美。从选材与内容的角度方面考虑,莫高窟不仅是历史圣迹、文化遗迹,更是精神圣地,具有历史生命,折射民族心理,是我们无数中国人的骄傲,而他以此作为选材的内容,巧好能够将他散文“文化味”体现的淋漓尽致。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32、小题。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邽,迁秘书郎、知真源县,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迁府推官。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召还,直史馆、知寿州。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

33、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进枢密直学士、知河南府,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而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初,太后遣宦者起浮图京兆城中,前守姜遵尽毁古碑碣充砖甓用,尧佐奏曰:“唐贤臣墓石,今十亡七八矣。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乃一旦与瓦砾等,诚可惜也。其未毁

34、者,愿敕州县完护之。”尧佐少好学,父授诸子经,其兄未卒业,尧佐已成诵。及贵,读书不辍。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尤工诗。性俭约,见动物,必戒左右勿杀,器服坏,随辄补之,曰:“无使不全而见弃也。”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人奇其志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 诬尧佐以事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C. 乃空县逃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无使不全而见弃也 北救赵而西却秦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

35、乙次第,所以得名“及第”B. 给事中,官名,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隋唐以后掌管驳正政令违失。C. 浮图,古人将道教建筑一概称为浮图,后逐渐转为专指高塔建筑。D. 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退休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尧佐因言降职,潜心政务。因议论政事被贬为潮州通判,他却毫无怨言,修庙建祠以教化百姓,捕杀鳄鱼,为民除害。B. 陈尧佐情系百姓,以身作则。在寿州任职时,发生饥荒,他不但奏请朝廷免除当地百姓税收,还带头捐粮,并要求手下的官员捐米赈灾。C. 陈尧佐为官正直,敢鸣不平。担任朝邑知县时,他主动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恶;祥

36、符知县陈诂遭到手下官吏暗算,只有陈尧佐敢为他说公道话。D. 陈尧佐好学多才,仁慈俭约。尧佐显达时仍坚持读书,擅长书法,善于写诗;他戒杀动物,破损器物衣服修补后继续使用。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2)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14. 选文中记叙陈尧佐善于治水的事件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到这时,鳄鱼顺服地被网住,陈尧佐写文章(列举鳄鱼罪状)在各个市镇公示,然后烹杀了它,人们都感到惊异。(2)惩罚陈诂就会使奸邪的官吏计谋得逞,以后谁还敢再约束属吏呢? 14. 他建议用“下

37、薪实土”法,加固钱塘江江堤;在滑州,发明“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在并州,筑堤植柳,消除汾水之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A项,前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他”;后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自己”。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

38、可译作“用”。C项,前一个“乃”是副词,可译作“于是,就”;后一个“乃”是副词,可译作“竟然”。D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或不译;后一个“而”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C项,“浮图,古人将道教建筑一概称为浮图,后逐渐转为专指高塔建筑”说法错误。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

39、,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古人称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其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B项,“他不但奏请朝廷

40、免除当地百姓税收,还带头捐粮,并要求手下的官员捐米赈灾”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这是说当年大饥荒,陈尧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吏都来献米。可见是官吏自动前来献米,并不是陈尧佐“要求手下的官员捐米赈灾”。而文中说“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可见奏请朝廷免除当地百姓税收是在“徙河东路”时,并不是在寿州任职时。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

41、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是”,这时;“弭”,顺服地;“示”,公示;“烹”,烹杀;“罪”,惩罚;“得计”,计谋得逞;“绳”,约束;“复”,再。【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大意,对

42、文章的内容要有正确的翻译;其次是要把握住传主的行为轨迹,即是说传主在文中参与了哪些事件;再次是逐一考量传主在这些事件里表现出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这些态度能说明传主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最后分类概括、归纳。本题中,要求简要概括陈尧佐善于治水的事件。通读全文,可以发现陈尧佐在三个地方治水:一是在杭州任两浙转运使时;一是在滑州任知州时;一是在并州时。根据文中内容“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可知陈尧佐用放进柴薪装满泥土的方法加固钱塘江江堤;根据“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可知陈尧佐在滑州,制造木笼来减轻水浪冲激,又修筑长堤;根据“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

43、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可知陈尧佐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

44、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 陈尧佐,字希元,他的先辈是河朔人。陈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他的志向。凭借试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任朝邑知县,恰逢他哥哥陈尧叟出使陕西,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他,捏造事情诬陷陈尧佐,陈尧佐被降为朝邑县主簿。改任下邦县主簿,升任秘书郎、真源知县,任开封府司录参军事,升为开封府推官。因评论政事忤逆圣旨,被降为潮州通判。(他)修建孔子庙,建造韩吏部祠,以讽劝潮州人民。百姓中有个张姓的孩子与他的母亲在江中洗涤,鳄鱼尾随而吃掉张姓孩子,母亲不能救助。陈尧佐听说后为此伤心,命令二个小吏划小船拿着网前去捕

45、捉。(平时)鳄鱼最为凶暴,不能网到,(但是)到这时候,鳄鱼顺服被网住,陈尧佐写文章(列举鳄鱼罪状)在各个市镇公示,然后烹杀了它,人们都感到惊异。 (皇帝)召陈尧佐回朝廷,任直史馆、寿州知府。当年大饥荒,陈尧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吏都来献米,赈济了几万人。后来担任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用竹笼装石作堤坝,堤坝第二年就毁坏。陈尧佐建议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会)坚固耐久,丁谓不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陈尧佐移任京西转运使后,钱塘江的筑堤工程最终按陈尧佐的建议实行。陈尧佐改任河东路转运使,因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陈尧佐奏请朝廷免除税收。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天禧年间,黄河决口,

46、起用陈尧佐任滑州知州,(他)制造木笼来减轻水浪冲激,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移任并州,每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往往忧虑不安,陈尧佐为他们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百姓靠此受益。祥符知县陈诂治政严厉急躁,手下官吏想加罪陈诂,就纷纷逃去使县内官场一空,太后果然愤怒。但陈诂与吕夷简连亲,执政大臣因怕有嫌疑不敢(为陈诂)辩诬。事情交给枢密院处理,只有陈尧佐说:“惩处陈诂就会让奸吏计谋得逞,以后谁还敢再约束属吏呢?”陈诂因此得以免罪。(后来)陈尧佐担任给事中参与政务,升任尚书吏部侍郎。当初,太后派宦官在京兆城中起造佛塔,前任长官姜遵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瓦用,陈尧佐上奏说:“唐代贤臣墓

47、碑,现在已损失十分之七八了。子孙深深地镌刻大字,是想让它们传承千年,没想到有一天竟会与瓦砾等同,实在是可惜。那些没有被毁坏的,希望敕令州县完整保护。”陈尧佐从小爱好学习,父亲教授几个儿子经书,他的兄长没有完成学业,陈尧佐已经可以背诵了。到了显贵,读书也没有中断过。善于书写古隶八分,写一丈见方的字,用笔端正,笔力遒劲,功夫到年老还不减弱。尤其擅长写诗。生性勤俭节约,看见动物,一定告诫左右随从不要杀害,器物衣服破损了,就随时缝补,说:“不要使这些东西因为不完整而被丢弃。”(后)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

48、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注溶漾:水波荡漾的样子。画桡:船桨,此处指画船。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 “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阙写景,下阙转景写人,于自然美景中增添了人气与人情。B. “霁山青处鸥飞”句色彩鲜明,青山与白鸥相互映衬,格外清丽。C. “迟”“移”二字侧面写出词人深深地陶醉于美景之中,物我两忘D. “杏红深色轻衣”句不写歌女容貌而写衣着,体现词人的高雅脱俗。16. 请从人物形象与情感两方面赏析“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所蕴含的美

49、感。【答案】15. C 16. (1)歌女用荷叶遮面以避暑天斜晖,富有姿态之美和画面之美。(2)荷叶虽小,词人却觉得好像自己也分得了一份绿阴凉意,写出了错觉之美。(3)词人借人物的性灵之美,抒发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

50、项,错在“侧面”,手法搞错了。“水天溶漾画桡迟”,写词人俯仰上下,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由船只鉴中缓缓地行。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会忘却自己,有时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人影鉴中移”,写人船中,船行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实验,“迟”“移”二字正面写出词人深深地陶醉于美景之中,物我两忘。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意境、技巧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从人物形象与情感两方面赏析“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所蕴含的美感。首先要理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的意思,然后结合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分析这句诗“美

51、”表现在那些方面。首先要读懂全诗,这首词写了游湖这一赏心乐事情,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自然风光美,也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还写了自己的错觉美。“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的意思是: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前一句“小荷障面避斜晖”写出歌女用荷叶遮面以避暑天斜晖,富有姿态美和画面美。后一句“分得翠阴归”写出词人觉得好像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荷叶的一份绿阴凉意的错觉美。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体现出词人高雅、清旷的审美意趣,抒写了词人对

52、于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综上分析,本题从人物的姿态美、性灵美、画面美和诗人自己的错觉美来分点回答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三)名篇名旬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这个比喻

53、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2)赤壁赋中写客人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句子是:_,_。(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深致。【答案】 (1). 其莳也若子 (2). 其置也若弃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小楼一夜听春雨 (6). 深巷明朝卖杏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莳、置、蜉蝣、渺沧海、粟、巷。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外来音乐需要民族化才能得到国人的青睐。( )音乐不像文字那样具体,( )每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自己

54、的独特风格。为什么有的外来音乐和老百姓格格不入? 。正如外来乐器本身是工具,与某一民族地区的音乐语言结合后,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这一民族热爱的乐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什么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为它虽然是外来的形式,但却是民族的内容。其实,创作这部音乐作品的最初( )来自农民。当年去乡下演出,农民们说,我们用小提琴拉的贝多芬、巴赫虽然好听,但是他们是( ),他们喜欢的是越剧和沪剧。最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国人传颂。外国近代音乐有不容忽视的先进技巧,我们不应无视甚至排斥;我们更要牢记,中国音乐是有自己的传统与风格的。发展民族音乐,必须要以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 ,将外来形式民族化。作为年轻

55、一代的音乐人,必须好好学习我们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语言。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表达感情的音乐语言,创作者如果认真学习我们祖先留下的音乐语言,老百姓就能从作品中产生共鸣,甚至喜欢上音乐作品。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所以 动机 青蛙跳水不懂 横空出世B. 尽管但 动因 青蛙跳水不懂 横空出世C. 因为所以 动因 蚂蚁跳塘不知深浅 脱颖而出D. 尽管但 动机 蚂蚁跳塘不知深浅 脱颖而出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答案】18. B 19.

56、 “创作者”置于关联词“如果”后,“产生”改为“找到”,“甚至”改为“从而”。 20. 因为没有和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相结合借鉴外国的先进技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尽管但”是转折关系,“音乐不像文字那样具体”与“每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但可以构成转折关系,排除AC;动机:引发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力量和念头。动因:动机,原因。“动机”是自己的,“动因”是可以由外来驱动的,此处根据后文“来自农民”可见,主要指创作的“原因”,排除A

57、D;青蛙跳水不懂:形容不懂其奥妙;蚂蚁跳塘不知深浅: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此处形容农民不懂“用小提琴拉的贝多芬、巴赫”的艺术魅力,应选“青蛙跳水不懂”,排除CD;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脱颖而出:才华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才华”只能形容人,此处主语是梁祝,故选“横空出世”,排除CD。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

58、敲,作出正确的修改。画线句语病如下:一为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第一个分句主语是“创作者”,第二个分句主语是“老百姓”,主语不同,关联词放在主语前,把“如果”放到“创作者”前;二为搭配不当,“老百姓产生共鸣”搭配不当,应改为“找到共鸣”;三为不合逻辑,“产生共鸣”与“喜欢上音乐作品”同样是“创作者认真学习我们祖先留下的音乐语言”的结果,不应在这两个分句之间使用表递进关系的连词“甚至”,应使用表结果的连词“从而”。【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文“为什么有的外来音乐和老百姓格格不入”,可

59、见该处要填写“外来音乐和老百姓格格不入”的原因,从第一句“外来音乐需要民族化才能得到国人的青睐”“每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可推断原因,即外来音乐没有“民族化”,再结合后文“外来乐器本身是工具,与某一民族地区的音乐语言结合后,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这一民族热爱的乐器”,可见,“民族化”的方式就是“外来音乐”与“民族音乐语言”结合,组织语言为“因为没有和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结合”;根据前文“外国近代音乐有不容忽视的先进技巧,我们不应无视甚至排斥”可见,在“以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前提下,要“将外来形式民族化”,就需要借鉴“外来形式”“先进技巧”,组织语言为“借鉴外国的先进技巧”。【点睛

60、】“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21. 下面是“感动中国”组委会为木里森林火灾烈士写的颁奖词的一部分。请仿照示例,为抗疫援鄂的医护人员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意明确,结构基本一致。示例: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耳旁,英雄却归厚土。青山忠诚的卫士并未走远,看那凉山上的秋叶,今年红得分外惹眼。【答案】春寒尚未褪去,阴霾侵袭湖北,英雄已上战场。

61、白衣无畏的天使从不退缩,看那黄鹤楼上的太阳,今年照耀得依旧明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和所给的例句,从结构一致、修辞相通、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的角度进行仿写。本题要求为抗疫援鄂的医护人员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要介绍获奖人的经历、贡献,表达对获奖人的赞美、崇敬之情;从示例的句式来看,前三句是排比,分别简要介绍了火灾烈士的年龄、日常和壮烈牺牲的命运;后一句先用“青山忠诚的卫士并未走远”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凉山上的秋叶”来歌颂烈士们救火的成果斐然,“今年红得分外惹眼”则是借景抒情,赞美英雄的精神永存;仿写时也可以先用三个主谓式的排比句来介绍疫情来

62、袭与援鄂医护们的情况,再用湖北武汉的相关景物来暗喻医护人员的贡献,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赞美之情;注意句式特点,尤其是“青山忠诚的卫士”“红得分外惹眼”等,要尽量相似,同时注意思想感情的表达要贴切自然。22. 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除文字外),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80个字。【答案】众人被地上叶子茂盛、地下根茎瘦小的萝卜所吸引,只有一人关注地下根茎极为硕大而叶子却弱小的萝卜。意在讽刺那些只关注外在诱人的风光却不关注内涵的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图的类型,本题是漫画;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描述画面并解释寓意;第一问要认真观察整幅漫画和所给的文字提示

63、,尤其是细节,说明漫画内容,描述要注意先后顺序。第二问要分析漫画反映的是生活中的什么现象,抓住漫画的主体,分析其象征意义。画面中,描绘了两根萝卜与两类人;左边的萝卜根茎细小而枝叶肥大,大多数人都围在它旁边,显然是被萝卜叶的茂盛吸引;右边的萝卜根茎肥硕而枝叶瘦小,只有一个人在它旁边关注;结合标题“风光诱人”,我们可以分析其寓意:“风光诱人”,大多数人是被叶子茂盛的“风光”所吸引,却不知道萝卜的价值在于根茎而不在于叶子,这些人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却没有关注内涵,讽刺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只看外表而不看内在,或者无视真正的价值在于内涵的现象。【点睛】漫画类题目的解题思路: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1

64、.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这“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2.看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分析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3.看画中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解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

65、钥匙。4.看夸张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共鸣。因此,解漫画题时要注意分析漫画的夸张之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第二步:联系现实展开想像,揣摩画外之音。1.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2.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十七世纪的犹太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做出重要指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然而,现在很多学生以“学业重,没时间运

66、动”“太累了,不想运动”等为借口不参加体育活动。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已引起各方关注。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奋进中学”)同学写一篇倡仪书,倡议大家“强身健体,逐梦未来”,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强身健体,逐梦未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近来,因学业繁重,很多同学都减少了体育运动,甚至连户外活动时间也大为缩减。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我们便很容易被疾病、衰弱打倒,“好好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伟人曾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了让我们有

67、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我倡议,让“强身健体”成为我们筑梦未来的坚实基础!“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身体人人都可以得到,秘诀就是坚持运动;坚强的意志人人都可以得到,秘诀更是坚持运动。古希腊山岩上刻着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想变得睿智,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如果你想更加健美,跑步吧。”由此可见,体育不仅能提高人的运动技巧,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只有参与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才能不断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只有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才能做到精力充沛,赢得和谐幸福生活。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倡导新理念,形成新风尚。有了健康的体质,我们才能认真地学习;有了健

68、康的体质,我们才能辛勤地工作;有了健康的体质,我们才能幸福地生活。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强化“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意识,在全校形成自觉锻炼、主动健身、追求健康的良好风尚。二、倡导常健身,形成好习惯。坚持“因人而宜、适时适度”的原则,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慢跑、健身操、乒乓球、毽球等健身活动,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充电。我们同学们每天要有1小时锻炼时间,学习强体两不误。三、倡导健好身,形成好方法。要树立科学健身意识,学习健身知识,制定健身计划;要循序渐进,适宜运动,讲究方法,避免运动疲劳;要注意增加营养,保持充沛体力,提高防病能力;要提倡以户外健身为主的有氧运动,到

69、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地方参加健身活动。同学们,体育是跃动的音符,体育是舞动的旋律,体育是运动的艺术!让我们走入操场,走进阳光,融入大自然,吸收新鲜的空气,“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二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运动吧,在运动中领略体育的魅力,在运动中感受体育的美丽,在运动中享受运动的快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审题立意及写作方法: 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

70、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审题】前两则材料都指出“健康”的重要性,第三则材料则指出

71、现实中青年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任务要求写倡议书,倡议大家“强身健体,逐梦未来”,中心应该十分明确,一是针对现实情况批判不愿运动的错误观点,二是对强身健体作出积极评价,以带动同学们参加运动的积极性。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如强身健体才能更有精力学习,强身健体能锤炼意志,体力运动与脑力劳动交替更能促进思维等,只要观点合理,富有感染力,符合格式即可。【立意】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2.要想学习好,更要身体好。3.劳逸结合,头脑敏锐。4.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5.生命在于运动。【素材】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强壮的体质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只有拥有健康强壮的体质,才能让我们在以后的

72、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出色高效的完成任务。而且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同学们在一起锻炼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班级友谊与凝聚力。2.“生命在于运动”。没有扎实的根基,万丈高楼无从崛起;没有强健的体魄,平生之志只能成为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人人参与体育锻炼,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3.有些同学会说,我很喜欢体育锻炼,可作业这么多,没有时间锻炼呀!同学们,你们知道8-18的道理吗?就是说一个人在安排一天紧张的学习和工作的时间里,一定要留出一定量的身体活动的时间,比例大概在八分之一左右。现在参加体育锻炼,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

73、能技术,虽然会占去你们一点学习时间,但是你们所获得的将是体质的增强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并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独立锻炼的能力。这不仅仅保证了你们学习,最重要的是满足了你们将来升学就业的终身需要。4.体育锻炼将使我们矫健、端庄!体育锻炼将使我们坚强、勇敢!体育锻炼将使我们敏捷、聪明!体育锻炼将使我们愉悦、欢畅!请大家走进操场,沐浴阳光;融入自然,享受生活!梦想会与阳光齐飞,健康能与体育同行!【结构】文章以现实情况入手,用名言警句引入倡议内容:强身健体,坚持运动。接着从理念风尚、健身习惯、健身方法等几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强身健体的具体方法,最后对全体同学发出呼吁,富有感染力。【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74、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