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457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1新课标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第9章 生物与环境 课时作业3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37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基础巩固1(2019河北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模拟)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为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B正确;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同动物所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要求不同,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层而分层,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故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正确;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

2、群的集合,D错误。答案:D2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解析: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是趋向于复杂,B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错误。答案:B3(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

3、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解析:题干信息“树种单一”说明植物种类少,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树冠密集”遮挡光照,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被破坏。答案:C4(2019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模拟)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

4、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A正确;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为食物,稻飞虱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所以水稻与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错误。答案:A5(2019江苏淮安模拟)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解析: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

5、替,A错误;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正确;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C错误;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D错误。答案:B6(2019衡水模拟)某草原生态系统经历长期干旱后,群落内的生物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严重干旱改变了生物间的种间关系B该草原生态系统经历了次生演替C经历干旱后的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与经历干旱前相比,某些种群的数量可能会增加解析:种间关系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短期干旱没有改变生物间的种间关系,A错误; 干

6、旱引起草原上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这是从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干旱不利于草原植物的再生,草原植物数量减少,不利于维持相关种群数量的稳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演替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在演替过程中有些种群的数量可能增多,也可能减少,D正确。答案:A能力创新7(2019新疆乌鲁木齐模拟)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B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灌木阶段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D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

7、少称为物种丰富度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有无划分,A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草本植物阶段,B错误;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C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D错误。答案:C8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第1年笫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B第120年内,物种b逐

8、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解析: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答案:D9(2019广西高级中学阶段性检测)下列有关群落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9、 ()A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是群落丰富度增大的重要原因C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可能会导致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森林群落区别于草原群落显著的特征是森林群落的丰富度高解析: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生物的丰富度不同,所以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种群中个体数量增多说明种群密度增大,群落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目的多少,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错误;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可能会导致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正确;森林群落区别于草原群落显著的特征是森林群落的丰富度高,D正确。答案:B10如图所示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棕蝙蝠比银毛蝙蝠

10、、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天敌捕食的风险C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内互助关系D由于三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所以影响了蝙蝠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解析: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蝙蝠夜间觅食能够避开天敌,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三者存在竞争关系,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竞争压力,C、D错。答案:B11(易错题)下列有关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B该现象的形成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种植高粱时要合理密植,便

11、是因为群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D在农业生产上,玉米和大豆间行种植便是利用了这一原理解析:决定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A正确;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正确;种植高粱时要合理密植,是因为种群内部存在竞争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现象,不属于群落研究的范畴,C错误;在农业生产上,玉米和大豆属于不同种群,其间行种植便是利用了二者存在分层现象的原理,D正确。答案:C12(2019广东实验中学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C沙丘、火山

12、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解析: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A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适宜条件时都能形成森林,但是初生演替更难形成森林,B错误;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正确;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正确。答案:B13(2019山西临汾一中、康杰中学等联考)甲地因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随后两地陆续出现植被。如图曲线描述了

13、某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B图曲线可描述乙地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C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D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解析:由题意可知,甲地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属于初生演替,故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A正确;在初生演替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先增加,最后保持稳定,B正确;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C正确;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不一定都发展为森林群落,这取决于环境条件,D错误。答案:D14(2019福建省宁德市质量检查)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

14、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解析: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C错误;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是有限的,食性相同的鸟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

15、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D正确。答案:C15(2019吉林省吉林市第一次调研)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现对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的多少称为_。(2)在森林草原交错区,随着气候越趋干旱,_或落叶林占优势,直到最后,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该过程属于群落的_。(3)交错区物种繁多,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能力,其基础是_。(4)交错区中的某种小鸟取食野牛身上的寄生虫。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

16、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野牛才安静地让小鸟取食。据此分析,小鸟和野牛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5)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_。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森林草原交错区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带,在该交错区,随着气候越趋干旱,草本植物或落叶植物逐渐成为优势种,使得草原或落叶林占优势,直到最后,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该过程是在保留土壤条件和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3)交错区物种繁多,营养结构复杂,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

17、)由题意“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可知,小鸟和野牛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5)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答案:(1)丰富度(2)草原次生演替(3)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4)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5)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16(2019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第一次模拟)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用样方

18、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富寿螺属于_。(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的小区富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的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的小区将经历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富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将降低。解析:(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的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的小区水花生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低密度处理的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高,最可能成为优势种群。(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简单,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答案:(1)富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3)大于“S”(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