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427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解析】选A。把个体小农统一编入国家户籍,有利于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征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对个体小农的剥削较轻,排除B;掌握人口数量只是表象,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封建国家征发赋役,排除C;这一制度不仅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而且有利于兵役、徭役的征发,D说法不全面,排除。2.春

2、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一变化说明()A.户籍制度源远流长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商贾编入市籍,秦朝时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说明从春秋到秦朝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故选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人的地位变化,而不是强调户籍制度变化,排除A;据所学,战国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据所学,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排除C。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

3、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解析】选C。户籍的划分主要服务于国家,不是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故A错误;户籍的划分有利于特权阶层土地兼并,故B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方便征税,故C正确;西汉这种政策与“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4.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

4、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发展,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民间手工业的管理,并未体现出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故C错误;材料仅对手工业者的户籍进行严格管理,不涉及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D错误。5.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后期和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缓和了

5、国家与世族的矛盾【解析】选B。根据土断的含义“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可知,土断制度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控制,故选B;门阀政治的出现是因为豪强地主经营田庄,操控九品中正制等,排除A;材料与土地兼并问题无关,排除C;根据土断的含义可知,激化了国家与世族之间的矛盾,排除D。6.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解析】选D。材料述及为了征

6、收徭役赋税,隋朝户籍法规定地方官员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情况,不涉及户籍制度与农业发展所需劳动力充足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表明制定户籍法是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错误;据材料可知保障的是政府的财政稳定,不是防止小农经济破产,故C错误;户籍法通过清查户口,规定应缴纳的具体标准,保障徭役赋税征收,故D正确。7.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A.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B.基层管理体制逐渐成熟C.君主专制程度不

7、断提高D.血缘等级序列严格区分【解析】选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细致、深入,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的趋势,说明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基层管理体制逐渐成熟,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从材料中“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等进行分等”可以看出,血缘等级不是县级政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排除D。8.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

8、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D.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解析】选D。国家重视户籍管理,一定是从国家稳定和发展方面综合考虑,农民是国家主要人口,但不是全部,且严防农民造反和压迫农民只是部分目的,不具有全面性,故A、C错误;征集劳役和兵役只是户口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具有全面性,故B错误;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和物力具有全面性,概括出了户籍管理的作用,故D正确。9.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

9、的“保甲制”,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这可以说明,当时()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官场腐败威胁长治久安C.地方出现分离倾向D.国家治理机制需要调整【解析】选D。根据“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可知,明代中后期,从地方到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渐走向僵化,国家治理机制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故选D;内阁本来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中后期内阁出现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说明专制主义受到了削弱,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官场腐败威胁统治的信息,排除B;“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维护地

10、方的稳定与繁荣”,这表明地方是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集权僵化的弊端,并不是出现分离倾向,排除C。10.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决定推行训政及地方自治。为此,1935年蒋介石致电河南省政府王安石政略研究会熊公哲,“令其对王安石遗规作一深切研究,并作庐山训练教材之一”。据此判断,最有可能被“深切研究”的“王安石遗规”是()A.将兵法B.保甲法 C.保马法D.均输法【解析】选B。1935年的中国,尽管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但蒋介石还是将重心放在处理国内问题上,保甲法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社会控制,同材料中“训政及地方自治”相关,故B正确;材料所述为地方政事,军事色彩偏弱,故A错误;保马法属于军事措

11、施,且近现代骑兵已经不是战争的主力,故C错误;在货币税收时代,实物税下节省物力的均输法已经失去其价值,故D错误。11.阅读下面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这反映了()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地区河南道关内道河北道江南道淮南道河东道山南道剑南道陇右道岭南道次数6455433423159731A.北方地区灾害相对严重B.江南地区灾害较少发生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D.政府力量影响救灾实施【解析】选C。据材料“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可知,唐代灾害救济多集中于统治中心,故选C;材料只提到唐代各道救灾次数,并不是灾害发生次数,排除A;材料只提到唐代各道救灾次数,无法得知江南地区灾害较少,排除B;

12、据材料无法判断政府力量,排除D。12.(2021烟台高二检测)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设立的一种恤养机构。州县坐落位置创办/重建时间创办人通许县旧在城北凤形岗洪武年间县丞范世英杞县县治东北洪武六年知县张淮鄢陵县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宁寺前嘉靖十四年知县王时中仪封厅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顺治年间知县崔维雅新郑县在县治西北隅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朱廷献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养济院是

13、官方倡导设立的恤养机构,具有赈济作用,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关注民生与政绩考核相结合,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清代和前代的对比,故B排除;材料未体现地方官员比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故C排除。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

14、别等项内容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材料二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

15、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14分)(2)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历程,材料一分朝代介绍,因此概括时

16、亦按朝代梳理提取关键词予以表述即可,同时据材料一可知户籍制度的演变呈现由紧到松,逐步同土地分离的趋势;第二问演变原因,基于不同的演变趋势予以解释。比如说户籍制度日趋严格是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而由紧到松则是由于赋税制度的改革,而明清时期户籍制度放松及征银则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第(2)题第一问特点,西方主要是服务于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第二问作用,户籍制度为民主政治的完善、社会福利服务、经济运行、行政管理等提供依据。答案:(1)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建立起户籍、土地、赋税三位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汉至唐不断强化(或至唐朝,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或

17、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传统的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政府的不断改革(或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如唐“两税法”、宋“田制不立”、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等)。(2)特点:以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主。作用: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提供依据;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乡里制度在清代有许多方面的变化。明代的保甲还未形成全国范围的乡里组织。到了清代,随着顺治至雍正、乾隆再至嘉庆诸帝的倡行和推动,以及李光型、包世臣、于成龙、袁

18、枚等一大批保甲制度的热心者甚至力行者,使得保甲成为清代乡里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从而得以普遍实行。清代保甲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管理,如在对乡里社会进行编甲后,“定更后,禁止夜行,如生产急病请稳延医之类,经保甲长验明给予夜行牌,方准放行,回时即将讲牌缴回”,若有造假、作弊,将予以定罪。对流动人口也严加约束,即便是乞丐也要实行编甲。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材料二真正代表民国以来乡里制度民主制的最为突出的是陕甘宁边区。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里制度可分为乡镇、村二级制,“乡镇”一般设专门的行政机构,而“村”一切事情由村群众大会讨论处理。乡正式成为一级权力机关,人民成为它的主人。民众参与政

19、治,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边区,“实行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地位”,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政府倡导乡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保育儿童”“抚恤老弱孤寡,救济难民”“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摘编自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乡里制度的新发展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乡里制度的特点及其意义。(1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新发展,据材料一“使得保甲成为清代乡里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从而得以普遍实行”可知保甲成为乡里制度核心,推行全国;据材料一“清

20、代保甲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管理”可知对基层社会严密控制。第二问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据材料一“清代保甲对常住人口的流动进行严格管理”可知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消极方面:结合材料一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对民众自由限制过于严格;保甲制度的实行不利于地区间交流和商品经济发展。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乡正式成为一级权力机关,人民成为它的主人”可知乡成为正式权力机关;充分的民主性;据材料二“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可知贯彻人人平等原则;据材料二“政府倡导乡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保育儿童抚恤老弱孤寡,

21、救济难民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可知重视生产发展;重视爱民惠民。第二问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材料二“政府倡导乡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保育儿童抚恤老弱孤寡,救济难民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可知推动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治理可知为后来党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答案:(1)新发展:保甲成为乡里制度核心,推行全国;对基层社会严密控制。影响: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限制了民众自由;阻碍了地区间交流和商品经济发展。(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乡成为正式权力机关;充分的民主性(或自治性);贯彻人人平等原则;重视生产发展;重视爱民惠民。(答出三点即可)意义: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边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党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