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重视“三农”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思想1.(2019郑州模拟)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解析:选A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迫使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
2、;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2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员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B提高粮食产量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维护国家统一解析:选A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是
3、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国之根本,采取一系列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现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总结如下: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
4、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
5、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自然经济VS小农经济VS自耕农经济3.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进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解析:选B据材料“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说明农民并未放弃农业,故不会冲击地主所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可知农民以副业的方式从事小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农业的自给自足,故B
6、项正确;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可知农民并未脱离土地,人身自由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小雇佣劳动”可知这种雇佣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4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解析:选A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集体耕作,农民称臣、人、众、野人,秦汉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了维护个体小农经济,农民称夫、仆,魏晋时期有大量的地主庄园,豪强地主的庄园内有大量田客、
7、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庄客、农户,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故A项正确。深化提能1三者都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着,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存在,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区别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从产生上看产生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产生了,小农经济也就出现了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从消亡上看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噬,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
8、造的完成,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时完全消失从内涵上看指与外界几乎没有太多产品的交换,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生产者使用强调的是规模比较小,土地数量少,工具落后并且很难改进,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从对立面上看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与小农经济对立的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2.在长期的封建时代,三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1)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
9、及技术的交流。(2)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3)狭隘性,三种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4)自给自足性,三者都是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对外依赖性很小。重农抑商VS“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5.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等待)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针对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A实行休养生息 B废除秦朝货币C采取抑商政策 D鼓励发展农业解析:选C根据材料“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等待)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10、得出富商大贾利用宽松的政策,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升威胁封建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统治者因此推行抑商政策,故C项正确。6(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御倭杂著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这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B小农经济的脆弱C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D“海禁”政策的恶果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对外贸易的通道受阻,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的是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外商业发展受阻是政府经济政策导致的,与小农经济的脆弱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只能反映出官商矛盾的
11、激化,故C项错误;政府的“海禁”政策导致海外贸易受阻,带来“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严重后果,故D项正确。深化提能“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但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目的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范海上敌对势力与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封建经济原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加强中央集权存在矛盾统治者害怕海上敌对势力与倭寇或西方殖民者勾结;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12、内容强化农业的根本地位;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多方面限制商人及其活动;严格控制国内市场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长有一定积极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对防范外来侵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清资本主义萌芽VS西欧资本主义萌芽7.“这一时期西欧就像一个融汇了新的科学发明的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且靠借贷运转,甚至仍在亏损;但企业的前景是光明的,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必将成为资产雄厚且利润丰厚的大企业。”材料反映了()A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B高利贷资本的出现C科技
13、成为企业的先导 D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解析:选A材料信息表明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虽然力量薄弱,但是终究代表了时代潮流,故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成为生产力先导,故B、C两项错误;如果此时西欧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那么已经成为作者展望的资产雄厚的大企业,故D项错误。8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解析:选C材料描述了雇工为争取提高待遇而罢工的史
14、实,新的矛盾已经产生,故C项正确。深化提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比较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不同点产生的背景在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分布地区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途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发展环境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的推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结果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
15、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同点都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1416世纪考法(一)纵向贯通视角考“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为何考新史观:如生态史观是一种运用新方法、新角度对历史加以解释的史学研究范式;明清社会史观主要集中在人口、家庭、宗族、社会结构等领域;新热点:人口问题、老龄化一直以来都是热点知识,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新成果:如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历代封建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控制和官营工商业的强大,以及由此造成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古代的行会制度,又往往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考
16、什么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和迟滞;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演变以及历史启示;明清文化上的“承古萌新”;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历史启示。必备知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汉以来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认识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及思想主张、历史评价;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影响。典例(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17、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
18、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社会总体稳定”“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
19、中“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人迹既少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迟婚与节育”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答题要规范(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每条1分,共5分)影响:人地关系紧张;(2分)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2分)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3分)(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每条1分,共4分)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
20、一定的历史局限性。(3分)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2分)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2分)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2分)考法(二)横向关联视角考“世界视野下的明清与西方”为何考学术热点: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在横向扩展方面侧重于中外比较研究,将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进行对比,探索人类历史的共同规律以及文化传播途径;时政热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彰显了民族自信,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考什么明清时期中西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对
21、外关系的比较。必备知识明清君主专制,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明清程朱理学、进步思想;西方近代思想解放。典例(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
22、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
23、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可知,中国最早种植大豆;据“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可知,大豆的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据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和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可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的推动。第二小问,则可从微观民众食物来源和宏观中国农业的发展两个角度作答。第(2)问,大豆引入美国缘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大豆本身的优点也是其被广泛种植的原因;再从材料中福特公司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开发可知,科技进步也是大豆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第
24、(3)问,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积极意义”,可从世界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发展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题要规范(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每条1分,共5分)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7分)(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2分)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3分)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分)(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2分)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分)热点聚焦14世纪后
25、的中国和西方社会都开始了社会转型。相对于西方的迅速,同时期的中国,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受制于诸多因素,社会转型缓慢。树立宏观的大历史观,从全球的角度看待明清历史,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积淀,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较好地体现了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典例(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中国外国14至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
26、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7、)(12分)本题是自拟论题型论述题,答题时要遵循以下三步:第一步,化繁为简,由表及里显露考点;第二步,综合信息,整合考点拟定论题;第三步,依据论题,学考对接逻辑作答。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可提取材料中最熟悉的经济发展的信息,如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然后整合得出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政治文明的碰撞,从而引起了社会变革。由此,可综合材料有用信息得出观点:1417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材料中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以及“太阳中心说”体现了科技思想,因此可以得出观点:1417世纪,东
28、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2分)阐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15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100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各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10分)点评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内容相对熟悉,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稳拿高分。二、唯物史观角
29、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论题1417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2分)阐述1415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入中国。利玛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17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的朱子学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10分)点评从材料整体把握,从唯物
30、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外交流的影响,史实较多,辩证分析,易得高分。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论题1417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分)阐述16世纪,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同一时期,西方近代科技产生。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我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反映了传统科技的总结。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是不同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西欧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10分)点
31、评东西方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概括难度较高,但若能紧扣时代特征,明确不同特点,也可得高分。单元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雅安一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
32、;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2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 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解析:选C“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
33、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3(2019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 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解析:选A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而不是汉朝,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
34、机织作”可知没有擀弹纺织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汉朝纺织技术世界领先而不是文明,故D项错误。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解析:选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方经济重于南方,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故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项正确。5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
35、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运河的开凿C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D北方军事威胁解析:选C根据所学唐朝以前的都城集中在黄土高原,但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平提升缓慢,满足不了政治经济需要,所以到了宋朝以后都城移动到了京杭大运河沿线,有利于物资运送保障都城的消费需要,故C项正确。6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B儒教开始
36、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C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解析:选C题干主要论述城隍职掌的变化,并且在宋代城隍信仰已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官方并没有压制民间文化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冥籍诸事”不属于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了城隍职掌的变化,即由“守御城池、保障治安”到被“列入国家祀典”,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的信仰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城隍信仰并不全是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7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中枢权
37、力体系高度完善 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解析:选B“鸿胪寺”是“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地方上的“商馆”是“招待外商”,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鸿胪寺”、各地方的“商馆”“互市监”“市舶使”等各自的职掌,可以得出唐朝时期中外文明的交流比较频繁,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枢权力体系,故C项错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开放心态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故D项错误。8(2019洛阳期中)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C长途贩运贸易
38、已十分发达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解析:选A唐朝“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日用品的产量明显增加,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唐朝长途贩运贸易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错误。9(2019柳州联考)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B进
39、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选C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当时我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这极大地促进了明清农业和江南工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10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
40、位 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解析:选D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小商人阶层和大商帮都追求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对“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对“海禁”政策的不满,故B项错误;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可知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成了倭寇,故D项正确。11(2019佛山一模)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年份17891804180918141820银一两合铜钱数1 090.0919.91 065.41 101.91 226.4年份1825183018351840银
41、一两合铜钱数1 253.41 364.61 420.01 643.8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A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B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D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析:选B鸦片战争前,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故B项正确;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不再占优势地位,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1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地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
42、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明清手工业繁荣的基本概况,不会消耗大量能源,故A项错误;明清手工业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B、C两项错误;明清手工业走劳工密集型道路阻碍了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
43、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
44、辐射力材料二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
45、的异同。(13分)解析:第(1)问,从两个不同时期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分析。第(2)问,首先结合两者对世界联系的推动和文明的传播来分析,其次从贸易中心、贸易方式、深远影响等方面分析。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进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异:“丝绸之路”时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
46、方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殖民掠夺,争夺霸权,强制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部类构成代表作及主要内容经部的经济文献尚书禹贡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涉及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史部的经济文献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涉及经济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思想的演变等子部的经济文献荀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涉及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集部的经济文献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涉及经济、法制等四部以外的经济文献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如甲骨文合集涉
47、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构成和特点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类型的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不同方面,通过对比这些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围绕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经济状况拟定论题。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意义。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涵盖广、分布广、体式多、不间断,他们详尽记录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
48、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阐述:古代经济文献虽然在古典文献体系中未成专科,但其内容极其丰富,其特色有下述四点:一是涵盖广:土地、赋税、贸易、货币、财政等各类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各类行业,衣、食、住、行等各类活动,无不留下详略不等的记载;二是分布广:数量巨大的经济文献,分布在古典文献的各个部类;三是体式多:古代经济文献既有正史也有奏议、专著、统计资料等灵活多变的体裁;四是不间断:古代经济文献自有文字记载以来2 700多年而从未间断,期间的经济消长都得到了连续的记载,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基本经济活动,都呈现于这绵绵不断的经济文献长河之中。同时,它也无疑是整个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给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