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平谷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本试卷共8页,包括五道大题,27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姓名和考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材料一“班”字的构形,古今没有什么变化。说文解释说:“班,分瑞玉。从玨、从刀”,“玨,二玉相合为一玨”。“班”字就是在二玉合成的“玨”中插进“刀”,表示用刀将相合的二玉分开,说文解释“班”字的本义是“分
2、瑞玉”。“瑞玉”是古代诸侯或藩国朝见天子时手中所拿的玉制信物。尚书中有:“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意思是舜继尧之位后,让四方诸侯九州长官来觐见,把瑞玉分发给他们。这里的“班瑞”就是“分瑞玉”。“班”字后来意义被引申,泛指将物或人分开。尚书中说: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意思是周武王战胜殷时王而取得天下后,封诸侯,建邦国,把宗庙的彝器分賜给诸侯,“班”指分彝器。彝器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器。公羊传中说:“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意思是晋侯拘捕曹伯,把所侵占的土地分给诸侯,“班”指分土地。左传中记叙了一段故事:楚国的伍举和声子友好,伍举出奔到郑国,打算再奔往晋国, 声子也要到晋国
3、去,两人在郑国郊外相遇。于是,将荆条铺在地上,两人坐在荆条上一起饮 食,共议返回楚国的事。这个典故就是“班荆道故(旧)”成语的由来,泛指朋友相遇,共叙旧情。“班荆”,即铺开荆条,而“铺开”也就是“分开”。“班”的基本意义是“分开”,于是就有了引申义,指分开人群而成的组织。比如,军队的“班”是指将一个排的兵士分开而成的组织,学校的“班”是指将一个年级的学生分开而成的 组织,“讲习班”“进修班”“培训班”之类的“班”,也是指从人群中分开出来的从事学习的一部分人员的组织。“班”也指分开时间而成的段落。比如,“日班”“夜班”是指从一昼夜中分开而成的两个时段,“早班”“中班”“晚班”是指从一昼夜中分开而
4、成的三个时段。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常说的这些“班”,其含义义所指原是从“班”的古义引申而来的,只不过原来所指的“分开”是动词,现在所指的“分开而成的单位”是名词,而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这是语言里常见的现象。(取材于四川辞书出版社语林趣话,有删改) 1下列词语中的“班”字作名词的一项是(2分)A班师回朝B班瑞诸侯C班荆道故D班门弄斧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推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依照说文的解释,“班”的原始意义为“分瑞玉”。后来不仅限于分玉,词义开始扩 大,引申出“分开”之意。B从尚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玉器、祭器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玉器 文化和祭祀文化源远流长。C“瑞玉”和“彝器”是
5、诸侯觐见天子时拿在手里的信物,由天子赏赐,它是诸侯拥有合法 统治权的标志。D“班”的原始意义是一个动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班”逐渐有了名词的用法,表示一个组织或一个时段。材料二李白的五言诗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非常有名。全诗送别之情溢于言表,诗意简洁 明了而深厚隽永。其中“班马”一词,典出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侯合十二国围齐,齐侯在平阴这个地方做抵御,登巫山观察晋师,晋师故意到处高树大旗,疏布人马,曳柴扬尘以示人马众多,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 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
6、: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 其遁。”从这段记述来看,晋师从两点来判断齐师已经遁逃:一是平阴城上有乌鸦,其声欢乐,因为已成空营,且有丢弃的食物可食;二是听到了“班马之声”,杜预解释:“夜遁,马不相见,故 鸣。班,别也。”也就是说,夜遁之时,有的马匹看不到同伴,发出离别的嘶鸣,这就是“班马 之声北周庾信的哀江南賦用了左传这个典故,文云:“失群班马,迷轮乱辙。”说的就是 战马失群。最早将“班马”扩展到送别情境中的人是比李白早57年出生的李峤。他在送光禄刘主簿之洛诗中写道:“他乡千里月,岐路九秋风。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别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这里的“背枥嘶班马”和“萧萧
7、班马鸣”景象相似,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 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畜犹如此,人何以堪!可见,李白的“萧萧班马鸣”是前有所承的,并 不是受杜预误导而以讹传讹的罕见个案。不仅如此,“班马之鸣”甚至孳生了“班声”一词。见于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今人李学颖集吴梅村全集卷十六送同年江右朱遂 初宪副固原四首诗中也有“清秋柳陌响朱轮,帐下班声到近臣”的诗句。(取材于2017年7月光明日报王继如文章,有删改)3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身后隽永(jun)B曳柴扬尘(zhui)C以讹传讹()D传檄天下(x)4下列对中国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干地
8、支是中国古代记录时间的工具,“丙”是十天干之一,“寅”是十二地支之一。B“晦”指的是每个月的月末,“望”指的是每个月的初一,“朔”指的是每月十五。C在古代的诗歌中,“断鸿”“杜鹃”“鹧鸪”巳经固化为带有特定内涵的诗词意象。D古人指称他人时多用敬称。送光禄刘主簿之洛中“主簿”是官职,体现敬意。5下列送别诗句与李白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所表达情感差异最大的一项是(3分)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B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一李颀宋魏万之京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王维渭城曲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柳永雨霖铃材料三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
9、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 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 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 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后来才写做“凳”。桌子也是后来才有 的,最初就叫“卓子”(“卓”是高而直立的意思),后来才把“卓”写做“桌”。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比重较小,但是数 目也还是可观的。比较早的有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等等,由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 外来语就更多了,像化学元素的名称就有一大半是译音的新
10、造字,此外像马达、引擎、逻辑等 等,都已经进入一般语汇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坐”字,古代和现代 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 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 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又如“菜”,原来只指 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括进去,到菜市场去买菜或者在饭店里叫菜,都是荤素全在内,这都是 词义扩大的例子。跟“菜”相反
11、,“肉”原来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 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词义也可以转移。比如“涕”,原来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可是 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词义也会弱化。比如“很”,原来就是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可是现在已经一点也 不狠了,例如“今天很冷”不一定比“今天冷”更冷些,除非“很”字说得特别重。又如“普 遍”,本来是无例外的意思,可是现在常听见说“很普遍”,也就是说例外不多,并不是毫无 例外。(取材于吕叔湘先生文章,有删改)6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言的变化涉及多个方面。语汇联系人们
12、的生活最为紧密,语音因各地方言差异而变 化最快,最显著。B语言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新词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而越来越多, 成为记录时代的符号。C从古到今,词语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词义扩大、缩小、转 移、弱化等不同的变化。D随着交往的不断增多,很多音译外来词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同时,中国词汇也会对其他 国家的语言产生影响。7下列给材料三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汉字的演变B魅力汉语C汉字的前世今生D语汇的演变8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语汇随时代发展出现的变化。(5分)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一)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
13、。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构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二)勾践十五年,谋伐吴。谓大夫种曰:“孤用夫子之策,免于天虐之诛,还归于国。吾诚已说于国人,国人喜悦。而子昔日云有天气即来陈之,今岂有应乎?”种曰:“吴之所以强者,为有子胥。今伍子胥忠诛而死,是天气前见,亡国之证也。愿君悉心尽意,以说国人。”越王说于国人:“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以大国报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
14、之罪也。寡人诚更其术。于是乃葬死问伤,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迎来,除民所害,然后卑事夫差,往宦士三百人于吴。七年不收国,民家有三年之畜。国之父兄复请曰:“诚四封之 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其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越王悦而许之。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三)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1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 击柯,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 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节选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终不伐其能伐:夸耀B吊有忧,贺有喜吊:慰问C越王悦而许之 许:赞许D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所藏活豪士以百数 以故荆轲逐秦王B专趋人之急
16、孤用夫子之策C而朱家用侠闻 倚柱而笑D其敢有不尽力者乎 尽失其度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B而子昔日云有天气即来陈之C愿君悉心尽意,以说国人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准确的一项是(3分)A汉代侠客朱家扶危济困,好义乐施,但是接受过他帮助的人,往往不愿意再见他。B越王勾践在谋划攻打吴国的过程中,信赖大夫文种,不信伍子胥,于是借机杀掉了他。C勾践伐吴前,历经了纳谏存种,等待时机,改变内政,积蓄国力,聚拢民心的艰难历程。D秦王庭御医夏无且是荆轲的内应,他和荆轲联手追击秦王,致使秦王在逃避中负伤。13下列有关文学
17、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儒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尊孔子为先师。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B史记居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和8书组成。C图穷匕见,是荆轲刺杀秦王高潮的开端。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是著名刺客,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为燕太子丹所用,试图刺杀秦王。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以谋臣策士为中心,记载了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为西汉刘向编订。14将下面的句子翻
18、译成现代汉语。(4分)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2分)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2分)15用“/”为下面的语段断句(5分)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9题。归园田居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6下列
19、对本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2分)A前六句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渴望,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既“爱丘山”,又将归隐后的世俗看作“尘网”,自己本无适应的禀性。B诗人归隐后的生活,不单单有方宅、草屋、远村、炊烟的幽静,还有狗吠、鸡鸣的喧闹。以幽静抒写诗人的惬意,以喧闹突出了诗人的欢乐。C诗人深感自己没有能力在官场生活下去,只能“守拙归园田”;归隐之后,又不得不面对乡居生活的清贫:草屋、虚室。D结尾一句中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末两 句与诗歌开头呼应,揭示出作品的主旨。17下列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所运用的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
20、难。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C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D海阔凭鱼跃,天髙任鸟飞。18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在艺术上呈现出“似浅实深,似淡实浓”的突出特征。请你从语言、形象和情感等角度,结合诗句做具体赏析。(6分)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每空1分,共10分)(1)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2)诚既勇兮又以武, 。(国殇)(3) ,性命安可怀?(白马篇)(4)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5)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6)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7)春如旧,人空瘦, 。(钗头凤)(8) ,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9)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21、!(窦娥冤)(10)斯是陋室, 。(陋室铭)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025题。邂逅芦花梅玉荣(1)一次临时起意的郊游,原本只是想到江边走一走,吹吹风。(2)没料到,大自然慷慨,以别样的方式提醒我们,即使是一次不经意的行走,也能让你 在庸常的场景里有新的发现和感悟。(3)于是,我们邂逅了深秋的芦花。(4)三五文友,沿江信步而行,堤下齐刷刷的意杨林崇尚“瘦身法”,纷纷摇落赘叶,簌蔌之声不绝于耳。江边弯弯绕绕的水道已接近枯涸,夏曰里丰盈美丽的“月亮湾”消失无踪。 雨后有些泥泞的小路,行走不便,于是转入林中,满地落叶都是零落的生命,踏上去,沙沙作 响,颇有质感,也带来些许伤感
22、:那也曾是一片片叶脉栩栩、叶色葱绿的生命啊,如今飘零化 为泥尘,难道真如张爱玲所说生命的底色只是荒凉么?(5)只是瞬息的感叹,众友微笑:何必悲秋?秋的色彩如此斑斓!展眼望去,红叶黄花,碧水长天我和文友们边走边谈,蓦然抬头,江的对岸,兀自立着的,是风中飘扬的芦苇, 那成片成片的芦花!(6)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苍苍蒹葭啊,没有白露,却有风来,那风起自诗经,逶迤而至,荡起岁月的涟漪。在水一方的伊人呢?如雪的芦花,就像一个苍老的人,顶着满头的白发,满眼都是沧桑,却果敢、坦荡,丝毫也不悲伤。(7)有风来,裙裾飞扬,丝巾飞扬,心绪飞扬。迎了风,似乎生命中所有的往事片断,都化 作了眼前的万顷芦花,飘飘洒洒,忘
23、在了天涯。(8)水边的芦苇不仅是诗意的存在,更是哲理的提醒。只有肤浅的人才会认为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真正有内涵的人,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这比喻诗意而形象,人的生命确实如芦苇般脆弱又优美,沉思时低头不语,快乐时恣意飞扬;阳光下,秋水边,当我们邂逅一丛芦苇,犹如遇见平凡脆弱、忧郁羞涩的自己。我们看不见它们静 默的忧喜,听不到它们生长的声音,它们却依然延展成这片草滩上独特的美景。(9)相较而言,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空间,高贵的人总要比芦苇多了一点思想和灵魂的光辉,因为,“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不由想起近来所读的史铁生病隙碎笔,那个曾在地坛徘徊无依的残疾青年,
24、那个深夜不眠苦思不解的孤独歌者,那个在伤痛折磨中灵魂透亮的伟大生命,他何尝不是一株柔韧而优雅的芦苇?他的哲思不正是高高飘扬诗意无限的洁白芦花?(10)芦花,是秋天高张的旗帜,是世间孤绝超然的舞者,也是悟透天地玄机的哲人。(11)我们所到之地,是三江口,是举水和长江支流交汇之地,据说清浊不混流,泾渭分明的情状让人生出无限感叹。河道上空悬挂着过河罾渔网,昭示着一种靠水吃水的生活状态, 这司空见惯的庸常,却往往是最深刻的苍茫。大大小小的水洼旁,有垂钓者各据一方,独守一块水域如守着一片江山,超然世外的神情一如寒江钓雪的高僧。(12)此情此景,伴随芦花飘荡,更添几分清宁。(13)在秋天的风中,芦苇们朝着
25、一个方向凝望,我知道,那是古典的河岸。在江畔,它们看花开叶落,看雁去燕来,看水流千古,立定脚根,稳稳地,站成一道飞杨的风景。(载2015913淮海晚报,有删改)20下列词语在文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信步而行:文中指三五友人无目的地随意行走。B恣意飞扬:文中指人的思绪纵情任意地轻舞飘扬。C泾渭分明:文中指举水和长江支流交汇处清浊不混。D超然世外:文中指寒江垂钓的高僧超出于人世斗争之外。21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管作者不断说“临时起意”“不经意间的行走”“邂逅”,但作者内心的丰富感悟说明了这次出行是刻意为之。B深秋时节,几近枯竭的水道,满地零落的生命,风中飘扬的芦苇,
26、给人以无限苍凉的感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芦苇的热爱之情,提醒人们要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要有乐观、坚定的人生追求。D行文中作者思绪飞扬,联想不断。张爱玲、帕斯卡的名言,史铁生、垂钓者的人生际遇 为文章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22(5)段和(11)段屮都写到了作者的“感叹”,请分别说说它们的所指。(2分)23第(8)段开头画“”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3分)24赏析第(6)段画“一”的句子。(5分)25本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虽然像芦苇般脆弱,但因有思想而显得坚韧。请联系 平凡的世界中任意一个人物,对这句话进行阐释。(6分)五、本大题共2小
27、题,共60分。26微写作(10分)从以下三道题中仟选一题进行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班里举办“读文学名著,讲智慧故事”读书交流活动,请将红岩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智慧故事写下来,与同学分享。要求:尊重原著,语言生动。近日,网上热议:“如果将你一个人置身荒岛一周,你只能带一本书,你会带哪-本?”。 很多人选择带老人与海,请你结合这部书的内容,说一说带它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练。边城这部文学作品给了我们很多感动,请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给书中 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27作文(50分)邂逅芦花一文中的作者在一次不经意的行走中感悟到了庸常生活中
28、的真谛。你也同样行走过,不经意中看到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那些物,那些也许在瞬间 触动过你的心弦,让你感慨并难以忘怀。请以“一次不经意的行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在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悟,字数不少于700字。 平谷区2017一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质量监控答案1(2分)D班,指鲁班(A班,调动B班,分发C班,铺开)2(3分)C (“彝器”是祭器,诸侯上朝不带彝器)3(2分)B(y 曳柴,古代作战用的一种诈敌方法,即以车曳柴起尘造成众军奔驰的假象 以迷惑敌人)4(3分)B (“晦”是月末,“朔”是初一,“望”就是十五)5(3分)A(“莫愁” 一诗,感情色彩乐观
29、些)6(3分)A (“语音因各地方言差异而变化最快,最显著”错)7(3分)D8(5分)【参考答案】(1)词义发生变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4分)(2)出现新词汇(1分)9(3分)C (许:答应,允许)10(3分)B(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A项(前“以”作介词,“用”;后“以”作连词,“因”),C项(前“而”表转折,后“而”表修饰)D项(前“其”作副词,“哪里”;后“其” 作代词,“自己的”)11(3分)C (悉心,尽心。A关,指函谷关。B天气,指上天的症候。D所以,指 的原因)12(3分)C (A“接受过他帮助的人,往往不愿意再见他”错,是他不愿意见别人。B“不信伍子胥,于是借机杀
30、掉了他”错,伍子胥不是勾践杀的。D“夏无且是荆轲的内应,他 和荆轲联手追击秦王,致使秦王在逃避中负伤”错,夏无且不是内应。)13(3分)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4(6 分)(朱家)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却终身不肯(与季布)相见。(译出阴、及各给05分,译出省略句“终身不见也”给05分,语句通顺05分)荆轲拿了地图献上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之后,匕首就露了出来。(译出奉、发、穷、而各给05分)15(5分)(断对两处给1分)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
31、声相闻,至花落乃罢。16(2分)D17(2分)A18(6分)【参考答案】浅、淡:指语言和形象。语言方面,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毫不掩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将官场生活比喻成“尘网”、“樊笼”,将自己比喻成“羁鸟”、“池鱼”,晓畅通俗;“狗 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乡村生活图景的描绘,语言通俗平易,运用白描手法,无雕琢,不藻饰。(2分,答出一个方面即可,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形象(画面)方面,乡村生活画面: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坎烟、狗吠、鸡 鸣一一清新淡雅、简单、安静、悠闲。(2分,需要结合具体诗句)深、浓:指诗人内心的情感。情感:仕途官场生活与归隐田园生活进行的对
32、比中,突出出仕生活的苦闷、厌倦、悔恨 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深深喜爱。2分,需要结合词句,答出两个方面19(10分)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每空1分)氓之蚩蚩终刚强兮不可凌 弃身锋刃端万里悲秋常作客熊咆龙吟殷岩泉 同是天涯沦落人泪痕红浥鮫绡透梧桐更兼细雨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惟吾德馨20(3分)D21(3分)C (A“刻意为之”不当;B基调苍凉,有误;D“垂钓者的人生际遇”,无)22(2分)【参考答案】第一个:想到绿色生命飘零后化为泥尘,产生出生命底色荒凉的感叹。(1分)第二个:看到举水和长江支流交汇时清浊不混流的情状生出无限感叹。(1分)23(3分)【参考答案】这句话承上启下(1分),承
33、接上文芦苇在水边风中兀立,芦花雪白成片,飘飘洒洒,让作者联想到诗经中美丽的景色,充满诗意。(1分)开启下文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有内涵,不为外物左右,笑看风云,参悟天地玄机,给人哲理的提醒。(1分)24(5分)【参考答案】本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芦花比做雪,突出深秋芦花颜色洁白,形象生动 地写出“成片成片”的芦花,铺展开来,一片雪白的景色。(2分)将深秋的芦苇比作苍老的 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人虽然饱经岁月沧桑,行将走到生命尽头,却充满果敢、坦荡,没有悲伤的意态。(2分)25(6分)【评分标准】明确人物(1分)联系作品情节分析她(他)的脆弱(2分)联系作品情节分析她(他)因有思想而
34、显得坚韧(2分)语言表达 (1分)26(略)一类卷(8 10分 二类卷(57分)三类卷(14分)27(50分)记叙文(提示:是“一次”行走,是“不经意”的行走)类别评分要求评分说明一类卷 (4250 分)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描写充分、细节典型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 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二类卷 (3341分)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描写较充分、细节能表现主题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 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
35、以上。三类卷 (2532分)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描写不充分、细节较少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 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四类卷(24一0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没有描写、没有细节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说明: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错别字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附【文言文参考译文】(一鲁国的朱家与高祖是同一时代的人。鲁国人都借助儒家思想进行教化,而朱家却因为任 侠而闻名。他藏匿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其余被救的普通人说也说
36、不完。但他始终不夸耀 自己的才能,不炫耀自己的美德,他对那些曾经给予过帮助的人,不愿意再见面。他救济别 人的困难,首先从贫穷的底层开始。他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上没有完整的花纹,每顿 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小牛拉的车子。他一心为别人的危难奔走,超过为自己办私事。 他在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困厄之后,等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了,一直不肯与季布相见。从 函谷关往东,人们没有谁不伸长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二)勾践十五年,勾践谋划攻打吴国。他对大夫文种说:“我采用您的策略,才免于被上天 诛灭,回到故都。我确实已经向国民游说,国人欢喜悦纳。可是您从前说有上天的症候就来 告诉我,现在难道有征兆了吗? ”文
37、种回答说:“吴国强大的原因,是以为内有伍子胥在。 现在伍子胥因为忠心进谏而被杀死,这就是上天的征兆提前显现了,是灭亡吴国的兆头,希 望您全心全意来游说国民。”越王对国民们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够用来与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至于在旷野上 曝露百姓的尸骸。这就是我的罪过。我确实改变了那些政策。在新政的指引下,埋葬死去的 人,慰问受伤的人,安慰有忧愁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恭送离开的人,迎接前来的人,废 除百姓厌恶的法令,这样之后,我降低身份侍奉夫差,派三百名官员前往吴国做奴隶,七年 在国内不征收赋税,百姓家里都有了三年的粮食储备。”越国的父老兄弟再次请战说:“确 实,越国四境之内,全都是我们君王的子
38、民;做儿子,就要报父辈的仇恨;做臣官,就要报 君王的怨恨,难道敢有不竭尽全力的人吗?我们请求再战,来铲除您的宿敌。”越王高兴地 允许了他们。(三)荆轲拿出地图献上秦王。他展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后,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 手抓住秦王的衣袖,接着,右手拿着匕首击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惊骇,自 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 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廷臣子们都吓呆了。突然发生意外,众人都失去了 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任何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 在宫殿的台阶下面站立,没
39、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当紧急的时刻,来不及召唤阶前的侍 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众人仓促间惊惶失措,没什么武器来攻击荆轲,于是就一起徒 手和荆轲诸4。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扣)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在绕着柱子 跑,仓促间惊惶失措,不知道还能怎么办。侍臣们就提醒道:“大王背上剑!大王背上剑!” 秦王于是(从背后)拔出剑,来攻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竟举起他的匕 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向荆轲,荆轲中了八剑。荆轲自知刺秦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 情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 己经冲上前,斩杀了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