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核心素养1.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区域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差异。(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角度综合分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及过程。(综合思维)3.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及主要地貌景观。(地理实践力) 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2分类:迅速剧烈的内力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3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概念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大陆漂移、地面
2、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岩浆活动是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是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温馨提示地壳运动又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二者是紧密相关的,这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为其他
3、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过程,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易错提醒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3特点:在不同的地区,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
4、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主要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岩石成因分类(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而成。(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及压实、固结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也可形成沉积岩。(3)变质岩: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 B喷出岩、C沉积岩。(2)岩石圈
5、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熔化、d冷却凝固。(3)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特别提醒三大类岩石彼此之间不能直接相互转化。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一、判断题1变质作用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2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称法不同影响相同的外力作用。()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4地壳中的各类岩石都可以冷却凝固转化为岩浆岩。()5喀斯特地貌是完全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与内力作用无关。()二、选择题6这里有一份来自浙江稀土的自我告白:1亿
6、年前,我熔化在岩浆中向地表运动,因动力不足在地下某处长住下来,直到2011年4月初,人们在浙江西北部发现了我。据此推断,该稀土矿所在的岩石属于()A沉积岩B变质岩C喷出岩 D侵入岩答案:D7歌曲上海滩中有歌词“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湾转千滩”,河流“湾”处往往岸陡、浪急、水深,“滩”处往往岸缓、水稳、滩露。下列关于河流“湾”和“滩”处主要的外力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湾”处主要是流水侵蚀 B“湾”处主要是流水堆积C“滩”处主要是流水侵蚀 D“滩”处主要是流水搬运答案:A三、填空题8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和_。(2)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来自地球外
7、部的有_。 (3)图中序号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答案:(1)岩浆岩变质岩 (2)(3)探究点(一)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研学游悄然成风,各种地质考察线路、各种地貌奇观吸引学生探因索源。2019年6月15日,来自山东某学校学生研学旅行团开展了以“东非大裂谷形成及地貌景观”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出发前学生搜集到东非大裂谷的资料如下: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 000 km。这里
8、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 000 m不等。下图是学生拍摄的东非大裂谷照片。二、核心素养培优1分析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综合思维)提示: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相离的水平运动形成。2研学中发现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分析这些火山形成的内力作用形式。(区域认知)提示:岩浆活动。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理实践力)提示: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在探究中悟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9、具体表现如下: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概念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运动方向水平挤压水平张裂地壳抬升、地壳下沉对地表的影响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形成裂谷或海洋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运动形态举例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到实践中用 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 848.86米。珠穆朗玛峰是反映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运动
10、状态的“敏感指示器”。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带和青藏高原南缘,是世界著名的大陆地震活动带。据此回答12题。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2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解析:1.B2.B第1题,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而形成,为内力作用。第2题,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形
11、成过程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2020年10月25日11时45分在四川绵阳市北川县(北纬31.94度,东经104.22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据此回答34题。3有关本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火山活动引起B地壳运动引起C山崩和滑坡引起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4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约旦地沟的形成解析:3.B4.D第3题,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虽然火山活动也能引起地震,但地震发生时并没有火山喷发。第4题,云南
12、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崇明岛是流水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澳大利亚大堡礁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约旦地沟处于大陆板块内部断裂下陷处,由内力作用形成。探究点(二)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开车进入玉门关西的“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销烟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是就像中了“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打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二、核心素养培优1简述“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区域认知)提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2“魔鬼城”的形
13、成体现了什么外力作用?分布有何规律?(综合思维)提示: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地区。3沙尘暴体现的是何种外力作用?(综合思维)提示:风力的搬运作用。 在探究中悟 一、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干旱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
14、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带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冰川堆积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
15、海地带二、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三、不同的外力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海岸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到实践中用 读下面的两幅自
16、然景观照片,完成12题。1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地壳运动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2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解析:1.C2.A第1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第2题,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该景观是海岸风光,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
17、图,回答34题。3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4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A三峡谷地 B淮北平原C青藏高原 D皖南丘陵解析:3.A4.C第3题,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第4题,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探究点(三)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当地时间2020年10月28日,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某考古项目的参与者发现了鱼龙化石。该化石呈现在曾被台风“梅萨克”
18、破坏的巨石上。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 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 500 万年。二、核心素养培优1简述考古工作者发现的这块存在鱼龙化石的岩石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提示: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鱼龙这种大型海栖爬行动物的遗体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2试判断俄罗斯某考古项目的参与者发现鱼龙化石的巨石属于哪类岩石。(地理实践力)提示:沉积岩。 在探究中悟 一、三类岩石的形成
19、及特点类型形成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砾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片理构造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
20、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到实践中用 读图,完成12题。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1.D2.C第1题,此图为火山喷发,其喷发的岩浆直接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第2题,该山体的岩石为岩浆岩,在地球表层的条件下,可直接转化为沉积岩。位
21、于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据清代黑龙江外记记载:“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亦有碎石块落至原地,亦落四周,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3古文中记载的“火”最有可能来自()A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下地幔4“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最有可能与图中数字所示地质作用一致的是()A B C D解析:3.C4.C第3题,结合题意,古文中的“火”指的是岩浆,岩浆一般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C项正确。第4题,“坠落石块,视之若火,熄则呈黑”,指的是岩浆岩(喷出岩)的生成。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喷出型岩浆岩。故C项正确。1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为主。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3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碎屑物质被侵蚀后,岩石裸露,更容易受到风化。侵蚀和风化的碎屑物质在搬运作用下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貌。4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5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岩浆上升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为侵入岩。6变质作用发生的条件是高温、高压作用,任何岩石都能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7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