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344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8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A. 骨耜B. 石犁C. 铁犁犁冠D. 耧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选项C正确;骨耜、石犁出现于春秋战国之前,排除A、B;耧车是西汉时期成就,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农业

2、工具的了解。2.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这说明长江流域A. 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B. 受黄道婆纺织术的影响C. 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由“每年上贡的丝绸”“占全国的2/3”可知长江流域丝绸生产在全国所占的地位,说明其丝织技艺水平较高, 故A项正确。黄道婆纺织术的传播是在元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关系,且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中期,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出长江流域与全国的比较,并不能说明长江流域内各地间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点睛】材料理

3、解性较强的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史原因。3.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一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画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与下列哪位航海家有关A. 达伽马B. 迪亚士C. 麦哲伦D. 哥伦布【答案】D【解析】【详解】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向西到达美洲的新航路,故D正确;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从此,葡萄要开始在亚洲建立殖民地,排除A;迪亚士开

4、辟了从欧洲到非洲南端好望角的新航路,排除B;麦哲伦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排除C。4.从15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初,英国殖民扩张总体上处于海外探险阶段和尝试建立殖民地阶段。最初的海上冒险者主要是那些为了商业利润铤而走险的商人冒险家,还有包括中小贵族在内的中等阶层,他们共同构成殖民扩张的基本社会阶层。这说明了A. 英国殖民扩张落后于西班牙和葡萄牙B. 商人和中小贵族占据了社会的主要财富C. 资本的扩张性是英国殖民扩张的基本动力D.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是殖民扩张的动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最初的海上冒险者主要是那些为了商业利润铤而走险的商人冒险家”可来看资本的扩张性是英国殖民扩张的基本动

5、力,故答案为C项。材料未反映英国与西班牙、葡萄牙扩张的程度,排除选项A;材料未体现商人和中小贵族占据了社会的主要财富,排除选项B;材料表明资本是其对外扩张的动力,而非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排除选项D。5.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A. 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C. 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D. 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曼彻

6、斯特从17世纪到1841年人口、工厂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城市化的进程的主要原因不是殖民扩张,故A项排除。大企业制度的出现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C项排除。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6.1884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世界第一栋“摩天大楼”。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成为二十世纪都会城市的重要景观。“摩天大楼”大量出现,主要由于A. 炼钢技术的改进B. 化学工业的进步C.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D.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7、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摩天大楼”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建筑模式,其中钢筋成为 “摩天大楼” 核心支撑力量,所以炼钢技术的改进是“摩天大楼”大量出现的前提条件,故答案选A,B C D三项与建筑结构并未有直接关系。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7.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A. 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的大力支持B.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D.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8、【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导致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造成材料“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的情形,B项符合题意,CD两项排除。外国企业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设问的角度是根源,故要将选项进行对比,根据因果关系确定主次。8.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含义的是A. 轮船招商局B. 江南制造总局C. 福州船政局D. 安庆内军械所【答案】A【解析】【详解】

9、有材料“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可知,洋务运动在自强的基础上,提出了求富的主张,进而创办了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A项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符合题意。BCD为洋务运动的军用企业,依然体现的是“强兵”的思想,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重点在于材料中的转折部分,学生一定要注重对关联词的把握。9.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 “欧战”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10、 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内容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专门发出的通告,反映的是国家对民族工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说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获得契机,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国家制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措施,并没有说明民族工业发展效果,故A项和D项错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10.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G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官僚资本的压榨国民党政府大举内债,溢发纸币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数轴中G段是1964-1949,

11、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此时民族工业发展呈现萎缩趋势,主要是美国与中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商品倾销中国,国民政府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压榨以及国民党政府为大举内债,溢发纸币,正确;是F阶段的原因,排除,选择D项正确。【点睛】11.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其中内地为20.4%,沿海为16.8%。“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苏联政府对中国的经济援助B. 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C. 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D.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我国在一五计划、二五计划

12、期间,基建投资逐渐向内陆倾斜。结合所学可知,内陆工业基础薄弱,因此国家为均衡发展,在一五、二五期间基建投资向内地倾斜,选项B正确;二五计划期间中苏关系破裂,因此排除A;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选项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12.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由此可知,这个报告A. 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 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C.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八大”时还没有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13、市场,并不是破坏了国家统一市场,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出是1992年之后,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说明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故D项正确。13.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A.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 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C.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 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

14、题属于知识理解运用层次,需要学生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对题目研读、解释、判断和推理。从题干中信息“1981年”、“ 分地”,可确定是改革开放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让渡了土地经营权,所以排除A;这一时期主要目标是“搞活经济”,是在计划经济前提下引入了市场作用,所以排除B;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有效发展是起于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推行以后,所以排除掉D;计划经济前提下引入了市场的作用,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选择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4.从1955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只能凭票限量供应,直至1993

15、年最终取消了票证。有人说这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指的是A. 计划经济时代B. 改革开放时代C. 市场经济时代D. 持卡消费时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凭票购物是物资匮乏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映,取消票证意味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本题选C。改革开放是1978年就开始的。持卡消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15.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这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A. 深圳经济特区B. 珠海经济特区C. 厦门经济特区D. 汕头经济特区

16、【答案】A【解析】CD时间不符。1985年后,中国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的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根据“临近香港、背靠国内”“ 蛇口”等信息可知是深圳经济特区,因珠海经济特区是临近澳门。A正确。16.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反映了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B. 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C. 有轨电车便捷了人们的生活D. 近代以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鱼雁”是古代书信的意思,并且材料中的“音书万里一时通”也提示出了

17、电报电信业,说明近代通讯事业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电讯事业,不是交通工具变迁,故A项错误。有轨电车属于新式交通不符合材料电讯事业,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电讯事业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故D项错误。17.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来看,这一描述表明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肯定报纸带

18、来的积极影响。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根本动力”说法绝对,排除;D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18.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1500万1700万人。这表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A. 波及范围广B. 持续时间长C. 破坏性特别大D.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经济危机破坏性特别大,导致失业严重,故C正确。波及范围广,指经济危机波及的行业领域多,波及的国家范围大,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持续时间特别长

19、,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故D排除。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19.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 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 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D. 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

20、别的办法来实现”说明当时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所实行的临时政策,但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故选D;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政策,在内战结束后引起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可见其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并未得到民众拥护,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余粮收集制”判断出列宁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相关知识点解答即可。20.1930年约有2万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苏联工作,苏联有色金属企业的经理和技术经理几乎都由美国人担任。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拖拉机出口总额的90.5

21、%,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由此可知A. 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B. 客观条件有利于苏联经济建设C. 美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D. 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波及到苏联【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扩展国际市场,苏联趁机大量引进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和机器设备,有利于苏联经济建设,故B正确;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美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故C错误;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银行倒闭,材料无法体现,故D错误。21.下表为1976-1990年苏

22、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7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1990年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 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 苏联解体导致社会混乱C.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D. 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经济秩序混乱【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改革混乱导致苏联经济下滑,C正确;自然灾害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苏联解体是1991年,C错误;D是20世纪50年代改革。22.如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A.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

23、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B.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C. 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D. 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经济组织,其成员国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越来肯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故A项正确;题干数据并没有对成员国进行分类,BC项无从反映,故BC项错误;D项“最主要支柱”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3.一个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与运行,体现出“南北共存性”“一国主导性”“经济互补性”等特征,该经济组

24、织的标志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一国主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故C项正确;A项是世贸组织,排除;B项是欧盟,排除;D项是亚太经合组织,排除。【点睛】“南北共存性”“一国主导性”“经济互补性”是关键信息。24.据中新社布鲁塞尔2017年2月22日电,世贸组织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据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A. 巩固区域集团化B. 消除国际竞争C. 促进国际合作D. 推动贸易自由化【答案】D【解析】【详解】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

25、TO)成立,它的宗旨是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材料中的“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正说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推动贸易自由化,故D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故A项错误;世贸组织主要是解决贸易纠纷,显然不可能消除贸易竞争,故B项错误;世贸组织宗旨不是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故C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计52分)二、非选择题(总计4小题。25小题10分,26小题14分,27小题16分,28题12分)25.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

26、、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

27、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二、三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观念?(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结合材料及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答案】(1)原因: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地处交通要冲。(2)新观念:推崇商人。(3)原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

28、仕的深远影响。【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以及丝绸业发达的盛泽镇可知,江南城市多在手工业、商业发达、交通要冲区域兴起;根据盛泽镇人口“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可知,城市兴起的重要因素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2)新观念:根据材料“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可知当时兴起了推崇商人的新观念。(3)原因:根据材料“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知,商人此类动机出现的原因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以

29、及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另外,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逼迫商人转移资本或者从政。26.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国计民生,美国的社会发展与其密不可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29年至1932年,全国共约发生2700次罢工。1932年春夏,工人、退伍军人向白宫请愿。他们携家带口来到华盛顿要求政府给予补助。工人罢工的同时,农民的罢工运动也以燎原之势席卷西部。他们要求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降低中间商高的出奇的利润,给穷人发放补助,停止拍卖破产者的财产。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材料二 1933年3月,国会通过了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由联邦政府拨款,吸收2.5万名1825岁的男青年参加市政建设,如

30、植树、修路、土壤保护等,每月工资30美元,用于完成18万顷工程计划和支付工资。这种救济方式为日后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材料三 杜鲁门于1946年签署就业法,规定政府有责任帮助实现最大程度的就业,同时扩大老年遗族受益人范围,在1956年艾森豪威尔执政时发展为老年、遗族、残疾保险,并且将抚养未成年人的贫困成年人也列入了AFDC计划;1949年通过住房法,使联邦政府第一次介入城市和农村的住房问题;提出一项全面实施预付保险金的国民健康医疗保险计划,任何人不拘年龄均可参加,经费来源于社会保障税的4%。从1969年尼克松上台以后,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迎来了一个收缩调整的时期。

31、吴娆试析美国社会福利政策模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工人、农民罢工的时代背景。华盛顿政府是如何成功扭转危局的?这一举措体现出怎样的显著特点?(2)根据材料二,“这种救济方式”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怎样的作用?(3)概括材料三中美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收缩调整”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原因。【答案】(1)背景:空前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举措:罗斯福新政。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2)方式:以工代赈。作用:为美国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3)特点:更加注重立法保障;全民保障。原因:国家财政负担沉重。【解析】【详解】(1)本问有3个小问。第一小问是背景,从材料中“

32、从1929年至1932年,全国共约发生2700次罢工。”可以得出其背景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小问是举措,根据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知其举措是罗斯福新政。第三小问是特点,根据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知其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2)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方式,从材料中“1933年3月,国会通过了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由联邦政府拨款,吸收2.5万名1825岁的男青年参加市政建设,如植树、修路、土壤保护等,每月工资30美元,用于完成18万顷工程计划和支付工资。”以得出其方式是以工代赈。第二小问是作用,从材料中“这种救济方式为日后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得出其作用是为美国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

33、条件。(3)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特点,从材料中“杜鲁门于1946年签署就业法,1949年通过住房法,”可以得出其特点是更加注重立法保障;从材料中“同时扩大老年遗族受益人范围,在1956年艾森豪威尔执政时发展为老年、遗族、残疾保险,并且将抚养未成年人的贫困成年人也列入了AFDC计划;”可以得出其特点是全民保障。第二小问是原因,从材料中“提出一项全面实施预付保险金的国民健康医疗保险计划,任何人不拘年龄均可参加,经费来源于社会保障税的4%。”可以得出其原因是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备考启示:其一,夯实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是理解和解读史料的前提。特别是核心历史概念、主干史实和经典原因

34、和影响;其二,强化答案来源意识。历史答案大多源自材料信息,所学知识应关注历史分期及其阶段特征;其三,强化材料信息的提炼能力训练。首先是发现,即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字词句段。然后是转化,浓缩关键字词句段并转化成历史学科术语。例如,从材料中“1933年3月,国会通过了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由联邦政府拨款,吸收2.5万名1825岁的男青年参加市政建设,如植树、修路、土壤保护等,每月工资30美元,用于完成18万顷工程计划和支付工资。”以得出其方式是以工代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

35、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摘编自陈钦庄、计翔翔世界文明史简编材料二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摘编自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几种观点激烈冲突: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富人的俱乐部,是资本的殖民

36、扩张,所以反对经济全球化。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观点三: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1500年至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2)材料二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关于材料三,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述理由。【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殖

37、民扩张(或武力威逼)。(2)趋势:经济全球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3)同意观点一,反对经济全球化。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地位。同意观点二,赞成经济全球化。因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与稳定。同意观点三,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可从以上两个角度结合相关论据说明观点。【解析】【详解】(1)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事件,根据材料一信息和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得出其事件如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

38、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小问是方式,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可以得出其方式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和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从材料中“(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得出其方式是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2)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趋势,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 “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第二小问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以得出其根本原

39、因是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3)步骤一:选择观点。观点三: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以此为例)步骤二:阐述观点。肯定经济全球化一般从历史潮流和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解读,可以得出的理由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与稳定。否定经济全球化一般从其存在的问题来解读,可以得出的理由是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地位。例如,南北发展差距加大、生态危机加深和全球经济风险加剧等。步骤三:总结观点。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应该客观理性对待。【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备考启示:其一,强化答案来源意识。历史

40、答案大多源自材料信息,所学知识应关注历史分期及其阶段特征;其二,强化材料信息的提炼能力训练。首先是发现,即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字词句段。然后是转化,浓缩关键字词句段并转化成历史学科术语。例如,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可以得出其方式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和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其三,关注开放型综合题(提供观点求证类)的解法。这种类型题一般包括选择观点、阐述观点和总结观点。阐述观点注意具有一定逻辑和史论结合。28.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

41、一览表年份1950199520002008法定经假日天数节假日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1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提高及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节假日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