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340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素养突破讲义:第二章 章末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章末优化提升一、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不同点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条件社会转型刚开始,旧的社会制度刚开始遭到破坏,新兴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刚起步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性质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内容主要改革赋税制度既有对经济基础的改革,也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并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不大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彻底,涉及领域广,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对应训练1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改

2、革触及上层建筑解析:选D。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经济政治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封建经济。D项符合题意。二、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比较相同点背景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目的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措施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结果和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促进了社会发展不同点内容深度商

3、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影响深远程度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制度不仅对整个战国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应训练2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产生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BC D解析:选D。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变法。这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法家鼓吹严刑峻法,其偏颇导致秦朝的短命而亡,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因此的叙述不正确。三、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变法前变法后经济井田制为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政治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军事秦兵不敢东向全国皆军、唯军为荣,虎狼之国外交“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文化百家学说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生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性质落后的奴隶社会新兴的封建社会对应训练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诸侯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

5、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而公元前343年的变化则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四、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比较1相同点(1)两次改革都有着富国强兵的目的。(2)两次改革都涉及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3)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2不同点(1)背景: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

6、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3)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改革;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对应训练4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两项改革法令()都从稳定统治秩序出发都体现了对人身权的重视都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都起到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A BC D解析:选C。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秦国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秦国农业

7、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故正确;商鞅变法规定从事商业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体现了对人身权的漠视,故错误;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错误;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基础,商鞅变法为结束分裂,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

8、系。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先从在下者起”作答。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商鞅变法与社会阶级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

9、,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商鞅是著名法家”分析;第二小问从对政治体制和国家统一的影响角度分析。(2)结

10、合材料“其民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从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方面进行分析。答案 (1)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

11、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解析 (1)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概括说明即可。(2)包括两个层次,先归纳、概况“事商贾”的危害,说明其对秦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再联系雅典梭伦改革后的

12、80年间社会发展的情况,说明其消除贵族特权、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魏国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私有制)”。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启用了李悝主持变法。李悝推行“务尽地力”,他指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这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史记平准书记载了李悝农业政策:“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

13、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灭世。”商人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市民,造成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为此,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解析 (1)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到此时期逐渐崩溃,社会处于剧烈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导致井田制渐趋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商业都会的崛起,商业发展影响农业长远的发展,统治阶层进行政策调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较为开明的风气,士人受到重用,致力于

14、社会改革。(2)李悝经济改革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材料“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强化了农本思想,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强国;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借鉴。答案 (1)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剧变;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商业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士人受到重用,参与改革。(2)作用: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强国;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借鉴。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时楚国贵族势力强盛,吴起的变法即从剥夺贵族特权利益入手。他宣布废除对

15、疏远公族的优待,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另外裁撤无用、不急之官,用节约下来的费用供养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吴起还将一部分贵族迁徙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整顿吏治,用人唯贤,禁止私门请托。吴起变法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变法实行一年,楚悼王去世,贵族攻杀吴起于悼王灵堂。肃王即位,以伤害王尸的罪名惩罚作乱者,夷灭宗族者70余家,贵族势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楚国的变法运动也因此受挫,未能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吴起变法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吴起变法的历史影响。解析

16、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2)注意审题评述,一般是先述后评,即“是什么”“怎么样”,吴起变法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改革运动,影响抓住材料“吴起变法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楚国的变法运动也因此受挫,未能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等信息辩证地分析即可。答案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兼并战争激烈,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2)影响:打击了楚国贵族既得政治经济利益,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遭到贵族的

17、激烈反对,没有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3)上述材

18、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解析 (1)三个“低下”是指生产率低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指生产关系落后,反映的是改革前秦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故应列举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相关措施。(2)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理解“愚民、辱民和穷民”的含义,进而联系相关知识点回答。(3)从“愚民、辱民和穷民”等措施分析可知,法家强调集权,实行严刑峻法等,这是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答案 (1)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2)愚民:焚毁诗书

19、,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峻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4公元前73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都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涌现出梭伦和商鞅等大批的改革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危机,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贵族)制度遭到了失败。”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

20、,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1)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恩格斯的评价?(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解析 (1)提取材料“私有财产”“有产阶级”等有效信息,结合梭伦改革相关知识解读恩格斯的评价,梭伦改革把雅典引入民主制的轨道,但财产的多寡依然决定权力的大小。(2)从材料二中关键信息“废井田”“耕战之赏”“务本”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的内容。(3)两次改革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国情特点,对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影响也大相径庭。应当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三方面分

21、析。如思想文化方面,梭伦改革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而商鞅变法采纳法家专制集权思想,严刑峻法之下钳制了自由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答案 (1)内容:按照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资格决定公民享有的权利。(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重农抑商。(3)影响:商鞅变法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梭伦改革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

22、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摘自商君书赏刑材料二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摘自商君书说民(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以此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法治思想的看法。解析 (1)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的概括和归纳。材料一“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罪死不赦”等反映了刑无等级;材料二“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

23、”“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反映了商鞅的重刑思想。第二小问需要说明商鞅法治的意图,需要从法律本身作用和目的思考。(2)此题是对第一问的延伸,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进行评价。刑无等级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但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重刑主义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严刑峻法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既然是谈看法,还应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分析其法治理念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认识商鞅的法治思想。答案 (1)思想:刑无等级和重刑主义。意图: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树立法律的权威。(2)看法:商鞅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但在商鞅所处的时代,是无法实现“在法律面

24、前人人平等”的。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使人人畏惧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刑罚过于严酷,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其法治理念为中国以后法律的制定奠定基础,为今天以法治国提供借鉴。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材料二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2)概括

25、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解析 (1)第一小问可从取消宗法制,实行军功爵制以及取消分封制,建立县制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可从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增强秦国的国力等角度思考作答。(2)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商鞅变法(使秦)旋踵灭亡”作答;第二小问可从苏轼的阶级属性及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 (1)权威:利用整合秦国文化观念;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建立县制。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加速了人口增长,为秦国国力的强大奠定基础。(2)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

26、对王安石变法。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为加强对基层人民的控制,户籍制度形成。秦代推广至全国范围,但其军事化强制与集中的特点,使户籍制度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汉高祖命萧何在秦代基础之上进行改革。每年八月,各地由夫“案户比民,阅其貌以脸老小之实。”对民户家庭成员情况及财产状况进行登记,再将户籍逐级上报至县郡户曹(椽)吏,并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大司马的检查。并设户律行“舍匿之法”,禁止随意迁徙,“王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摘编自王成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1)根据材料,概括汉初户籍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初户籍制度改革对政府的作用。解析 (1)

27、根据材料“军事化强制与集中的特点”归纳为集中管理,根据材料“每年八月,各地由夫案户比民,阅其貌以脸老小之实”归纳为定时核查,根据材料“对民户家庭成员情况及财产状况进行登记”归纳为关注财产,根据材料“设户律行舍匿之法,禁止随意迁徙,王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归纳为专项立法。(2)根据材料“为加强对基层人民的控制”可以归纳为加强对基层人民的管理,稳定统治,结合所学可以从赋税和徭役的征收的角度归纳,结合所学可以从基层官吏考核的角度归纳。答案 (1)特点:集中管理;定时核查;关注财产;专项立法。(任答三点即可)(2)作用:加强对基层人民的管理,稳定统治;有利于赋税和徭役的征收,保证政府财政

28、收入;有利于对基层官吏的考核。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时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转也。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央。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走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治国能转(tu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昨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

29、君书画策第十八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商鞅的观点并加以评价。解析 第一小问观点,材料一中商鞅主张“置赏罚之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二中商鞅提出“塞民以法”,以法治国。第二小问评价,要一分为二,肯定其主张对于增强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和秦朝的统一,以及社会转型的贡献;同时也要指出重农抑商对商品经济的阻碍,过度推崇法家思想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答案 观点:重农、重战抑商,赏罚分明,以法治国。评价:重农、重战抑商,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增

30、长。以法治国、赏罚分明,保障了富国强兵的实现;严刑酷法激化了社会矛盾。章末综合检测(二)学生用书P114(单独成册)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A春秋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C。由题干中时间“春秋末年”可以排除D项,由关键信息“社会制度变革”可排除A、B两项,故本题选C项。2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转型期不同B富国强兵的目的不同C战国侧重于政治改革D产生的直接影响不同解析:

31、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春秋战国都是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故A项为相同点;改革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且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故B、D两项都为相同点;战国变法侧重于政治,而春秋改革侧重于经济。3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改革史时做了如下总结,符合史实的是()A李悝和商鞅都提倡“赏罚分明”B管仲和商鞅都鼓励商业的发展C管仲和李悝都废除了井田制D商鞅和李悝都致力于维护贵族的利益解析:选A。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主张,商鞅变法中也多次体现“赏罚分明”,比如按军功授爵等,因此A项正确;商鞅主张“抑商”,B项错误;管仲和李悝都只是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井田制但并没有废除,C项错

32、误;商鞅变法的很多措施都对贵族利益造成了威胁,D项错误。4下列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实行二十等爵制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燔诗书而明法令”ABC D解析:选B。选项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进而可排除含有的A、C、D三项。5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解析:选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关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在奴隶社会时期土地是国有的,而到了封建社会土地主要是地主私有,所以在商鞅变法中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废除井田制,以法

33、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故答案选择A项。6.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A BC D解析:选D。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内容有利于发展经济,这两项内容对后世都有积极影响,而内容在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社会进步,内容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7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

34、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解析:选C。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所见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A项和C项相比较,C项更符合题意。8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的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B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选A。据材料“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故A项正确;材

35、料并未体现秦国滥用苛政,且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而非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惰怠)也。商君书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

36、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6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影响。据上述材料,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14分)解析 (1)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进行归纳总结。(2)第一小问,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回答即可。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归纳其原因:军功授爵(或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重农抑商,扩

37、大农耕面积,促进农业发展;协调农战的策略正确。答案 (1)措施:重农抑商;招揽移民农垦;废井田,开阡陌。(2)影响:推进秦国的社会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原因:军功授爵(或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重农抑商,扩大农耕面积,促进农业发展;协调农战的策略正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

38、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1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4分)(3)商鞅虽死,秦法未变,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答案 (1)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县制、制订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军

39、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2)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的去世使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3)改革涉及利益调整,会有重重阻力。改革要有合适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是否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要求。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

40、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12分)(不得照抄材料)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

41、的变化”得出背景“社会大变动”;根据材料“顺应当时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背景“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根据材料“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得出背景“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进行作答即可。(2)根据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得出人民高兴;根据材料“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得出军人勇于战斗;根据材料“乡邑大治”得出社会安定;根据材料“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得出秦国逐渐强大。答案 (1)背景: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目的: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2)效果:人民高兴;军人勇于战斗;社会安定;秦国逐渐强大。(任答三方面。其他言之有理即可)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