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6 ,大小:1.04MB ,
资源ID:583299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329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江苏专用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江苏专用讲义增分练: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1)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逐步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

2、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3.思想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阶段政治经济文化

3、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2)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1)历法: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

4、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春秋战国(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或变法。(2)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国家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1)思想:出现儒家、法家和道家等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

5、氏星表;出现算筹计数法。(3)文学: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4)艺术: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2)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1)思想:重用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艺术:小篆和隶书均开始流行,小篆成为官方文字。两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中央集权: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6、,导致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在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2)君主专制:汉承秦制,基本沿袭了秦代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出现中外朝制度。(3)选官制度: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修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炭做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2)科技: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3)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艺术: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考向一早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传承论点1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种类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论点2分封制推动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1)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

8、了民族交融。(2)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论点3理解“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在宗族中,对天子而言是小宗。(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论点4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

9、理念等。(2)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3)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论点5礼乐制度对中华文化的影响(1)积极:首先,形成尊崇礼仪的精神,如礼记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其次,形成崇德尚群的社会美德,崇德即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尚群即视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再次,社会价值观秉承中和之道,不走极端;最后,整体思维形成,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等思想上。(2)消极:形

10、成了尊卑等级观念及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社会陋俗。论点6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的内涵及关系(1)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2)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3)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4)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论点7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

11、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家国情怀周代政治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1)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等级秩序,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2)宗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3)礼乐制度:是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起促进作用。命题点1:西周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发展1.(20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

12、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关联主干商周的王位继承制度寻找题眼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理解西周宗法制与王位继承方式变化的关系错点诊断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强化血缘纽带关系 B命题点2: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2.(2019全国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关联主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

13、法制寻找题眼题干信息中的“孝”“悌”“乐”“礼”都与宗法制的内涵有关,且有服务于宗法制的特点错点诊断“禅让制”强调继任者的“才”;“郡县制”与“伦理道德”无关;“察举制”具有“孝”的内容,但其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 A命题点3:商汤灭夏与治国思想3.(2018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关联主干商汤灭夏及治国理念寻找题眼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

14、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错点诊断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A命题点4:青铜铭文与商周文明传承4.(2016全国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关联主干商周青

15、铜铭文与宗法制 寻找题眼从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内容和作用角度思考,紧扣青铜铭文书写历史、传播文明的作用,认识国家观念的认同错点诊断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是否发生重大改变 B1.(视角1:西周政治统治的特点)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

16、控制解析材料中“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说明西周在沿用商代的内服制度的基础上,以分封诸侯的形式加强了对“直辖区”以外的统治,体现了西周对商代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有继承商代内服制的内容,故废除商代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受封诸侯在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故没有实现最高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分封制实行层层分封,给予诸侯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故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答案B2.(视角2:商周治国理念的变化)“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17、,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解析据材料“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天保民”,可知周代具有爱惜百姓的德治思想,故选B项。由“天命”可知商周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爱惜民力的德治思想,而非“天子权力”,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德治思想,而非对天的理性认识,D项错误。答案B考向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论点1宗法制瓦解的表现(1)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储君(嫡长子)而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位之争,造成王室尊严扫地,天子地位下降。二是

18、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2)人才的流动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为满足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各国盛行养士之风,任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3)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地打压奴隶主贵族(如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论点2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1)“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就是以血缘宗法制度

19、为基础的贵族分封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关键时期。周天子权威的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渐崩溃,促使了贵族政治的衰落,而各国的变法改革及礼贤下士的“养士之风”又进一步促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论点3土地制度和工商业政策的变化(1)土地制度: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2)工商业政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西周时期采取“工商食官”制度,国家垄断性经营手工业和商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和大商人的出现,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工商食

20、官”制度的衰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从此,“农本商末”观念成为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流。论点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2)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

21、直被贵族所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论点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1)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战国以后,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最终覆灭。(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

22、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控制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的有效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的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便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重视从平民中擢用人才。命题点1:秦国中央集权与水利工程的修建1.(2019全国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

23、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关联主干战国后期秦国中央集权的萌芽寻找题眼从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与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的关系角度理解错点诊断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铁农具普及是在秦汉时期;秦统一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 D命题点2:手工业发展与社会进步2.(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关联主干春秋时期

24、手工业(冶铁业)的发展 寻找题眼观察地图,铁器分布的重点区域是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错点诊断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仅凭铁器分布无法判断出“新疆与中原联系紧密”;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故冶铁技术还未普及 D命题点3:区域位置与商业发展3.(2017全国卷,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关联主干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寻找题眼观察地图,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存的政治局面、地理位置对商业

25、发展的影响错点诊断“争霸战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消极的; “决定”夸大了“交通条件”的作用;地图未反映“城市规模扩大” A1.(视角1:先秦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解析据题干中“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故选B项;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是在启蒙运动前,且题干中只

26、是提及月令知识的规范,排除A项;争霸战争会阻碍农业发展而不是推动,排除C项;耕作技术也就是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且题干中未提及,排除D项。答案B2.(视角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解析据材料“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国君集权体制的形成,故选A项;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集权体制而非

27、国家统一,C项错误;由材料中战国时“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可知周天子权势衰微,D项错误。答案A考向三汉代的政治和经济文明论点1秦汉政治文明的传承及评价(1)传承: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后发展为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后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权力。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创新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2)评价:“汉承秦制”有利于巩固两汉的政治统治,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推动了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论点2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28、(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侯王交游。(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压制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加强专制皇权,起到了显著的作用。(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论点3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被称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先后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

29、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成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论点4东汉豪强势力(1)西汉后期,由于土地的兼并与集中,豪强势力有了很大发展。东汉政权建立后,豪强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主要原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发展成为门阀士族。(2)豪强势力的特权表现为:选举凭门第,豪强势力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

30、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豪强势力拥有庄园,在庄园中组织生产,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庄园里拥有“部曲”或“家兵”。论点5汉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的私有土地。(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相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土地除有一部分奴仆耕种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交纳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

31、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史料实证:学习和研究汉代历史有丰富的史料可供使用。例如:汉代画像石的有关史料可用以研究“汉代田庄经济”,这是可信的一手史料。“汉代政治的特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内容都可以在史记和汉书等文献中找到相关史料,可信度也很高。命题点1:秦汉政治文明的传承1.(2016全国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关联主干汉承秦制的影响寻找

32、题眼理解西汉通过借鉴文书而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错点诊断汉武帝时开始崇尚儒家;据“文书之力”说明文书发挥了作用;材料强调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B命题点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2019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关联主干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寻找题眼从材料信息理解汉武帝在经济上对诸侯

33、王采取强制性措施的目的及效果错点诊断“称为皮币”,且有定价,说明不是货币;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方面;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并未实现完全控制 C命题点3: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3.(2017全国卷,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关联主干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寻找题眼注意表格中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

34、化的趋势,理解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扩大,经济军事力量加强的影响错点诊断不存在“矛盾渐趋激化”,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已解决;材料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 C命题点4: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4.(2018全国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关联主干汉代土地和税收制度的影响寻找题眼解读题干中所反映的西汉时期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百

35、姓的剥削,因而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错点诊断汉代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反映了汉代高额人头税的影响,与生产热情关系不大;富商大贾操纵物价不等于“操纵税收” B1.(视角1:秦汉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柳宗元认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材料内容意在说明()A.汉代克服了秦朝制度的弊端B.汉代延续了周朝的政治制度C.汉代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所继承D.汉代改变了秦朝的地方体制解析据题干中“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采取郡国并行制,改变了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故选D项。秦朝的灭亡并非由于郡县制的

36、弊端,A项错误;汉承秦制,略有损益,B项错误;并未牵涉汉代与后世封建王朝的关系,C项错误。答案D2.(视角2:汉代政治统治的特点)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取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制约了君主专制制度B.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解析据材料“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相权被大大削弱,故选D项。“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是君主专制的体现,A项错误;“西汉灭亡根源”是阶级矛

37、盾的激化,B项错误;“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取代西汉的结局”无法体现政局的不稳定,C项错误。答案D 3.(视角3: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解析观察汉代画像石,可知其反映的是农夫用铁犁牛耕耕作,是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劳作状态,故选B项。井田制是商周时期至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排除A项;从画像石看不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的问题,排除C项;从材料也看不出汉初经济的恢复,排除D项。答案B4.(视角4:汉代经济政策的影响)汉代的桑弘羊明确提出“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

38、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的主张。在当时这一主张()A.动摇了汉代以农立国思想B.为调控工商奠定思想基础C.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D.使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解析题干述及的是农业、商业与手工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为汉朝调控工商业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故选B项。中国整个的封建社会,都是把农业放在首位,排除A项;题干只是述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汉代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下,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B考向四先秦至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论点1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

39、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修身躬行是儒家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论点

40、2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1)都谈论“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来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论点3董仲舒新儒学对其他学派思想的融合(1)君道无为:吸取道家对“有”“无”的认识,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指出心要贵神,身要尚贤。(2)德主刑辅:继承了先秦儒家“德治”“仁政”的主张,又根据阴阳四时的道理阐述法治的必要性

41、,并调和两者关系,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的观点。(3)天人感应: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制定了一套与天象相合的行政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与神秘性。(4)三纲五常: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理观念,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5)天谴灾异: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春秋中的记载;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论点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深远影响(1)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影响汉初,社会经济凋敝,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汉武帝时期,董

42、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形成“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2)对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实行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命题点1:汉代儒学的发展1.(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

43、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关联主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寻找题眼注意“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的信息,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的特点错点诊断“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之时;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并非“背离”;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 C命题点2:汉代儒学发展的推动因素2.(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

44、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关联主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寻找题眼理解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及其与政治统治需要的关系错点诊断汉武帝的“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政策 C命题点3:汉代儒学发展的影响3.(2019全国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

45、影响关联主干汉代儒学发展对石窟艺术的影响寻找题眼材料“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特别是儒学文化的影响错点诊断材料无法体现两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石窟造像”与绘画技术无关;“政治权力干预”贯穿大型佛像建设的始终 D1.(视角1:先秦儒学思想的影响)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据此可知,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解析据材料中“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

46、”,可知孔庙的“祭祀之礼”既是国典又祭祀祖先,是利用礼制巩固国家统治,故选C项。具有利用礼仪教化维护政治的作用,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凸显宗族和亲族关系不能体现出祭孔之礼作为国典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祭祀祖先和天神,不能反映出孔庙“祭祀之礼”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D项错误。答案C2.(视角2: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前期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这一派别()A.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 B.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C.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 D.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解决现实

47、问题,故选A项。材料恰好体现墨家积极入世的精神,B项错误;“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的是儒家,C项错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不是严刑峻法,D项错误。答案A3.(视角3:汉代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解析材料中“以教于国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体现了儒家的教化特色,说明其继承了先秦儒家重教化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汉代教育与秦代的关系,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

48、,B项错误;同理,材料突出教育的教化作用,D项错误。答案C4.(视角4:汉代儒学发展的影响)谶纬之学是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谶”是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常以天命与神意的形式出现。“纬”是儒生以神学迷信观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两汉时期谶纬之学盛行()A.反映出汉代神权政治的勃兴B.表明当时儒学已完全宗教化C.适应了当时巩固统治的需要D.说明儒释道三教实现了融合解析据材料中谶纬之学的含义,可知谶纬之学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神化刘姓皇权,发展儒家思想以巩固政权的需要,故选C项;谶纬之学体现的是儒生用神学迷信观解释儒家经典,为国家

49、统治服务,故不能体现汉代神权政治勃兴,排除A项;儒学不是宗教,排除B项;三教融合现象出现在魏晋时期,排除D项。答案C一、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先秦时期中华文明传承的影响【多元解读】核心素养解读素养时空观念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是从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过渡时期。唯物史观(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2)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战国时期,诸

50、侯争霸,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推动了各诸侯国延揽人才风气的出现、科技文化的进步、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家国情怀周代政治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以及华夷观念,与宗法制及宗法观念相关联的“家国一体”“认宗归祖”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体现。【考题预测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

51、、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胡宝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中 “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6分) 解题点拨:理解“私学文化”与“百家争鸣”的关系;“民本思潮”是指诸子百家关于民本的主要思想;“经济根源” 迁移百家争鸣出现的经济原因作答;注意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视角审视。(2)如何

52、理解材料二“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4分)解题点拨:紧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上的特征,从社会转型视角迁移秦汉时期有关史实作答。注意从史实角度论证观点。答案(1)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形成(或小农经济形成)。(2)秦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二、从核心素养角度认识先秦至秦汉的文明传承与创新【多元解读】核心素养解读素养时空观念先秦时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逐步确立和发展;秦国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

53、集权制度,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承秦制”,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中华文明初步发展。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秦汉时期,随着小农经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家国情怀先秦至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文明和文化的传承,突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民族观念和品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考题预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

54、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题点拨:1.审题:此题要求据材料提取观点,确定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2.解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对材料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

55、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答案示例一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2分)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的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

56、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8分)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2分)示例二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分)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既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促成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

57、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记载的完整。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8分)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2分)课时强化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安徽合肥质量检测)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B.神权

58、色彩异常浓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解析观察理解表格中四则材料的内涵,其共同点都强调民的重要性:听取民意、保民,故选C项。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于明清之际,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意,未反映神权色彩,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排除D项。答案C2.(2019湖南衡阳八中四模)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所以认同周朝,主要是因为周朝()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对商族后裔的统治C.强化了家国认同感 D.巩固了王位世袭制度解析根据材料“表达对灭掉他祖宗

59、之国的周朝的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宗法制等措施强化了家国认同感,从而使孔子认同周朝,故选C项。周朝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而中央集权从商鞅变法时起步,排除A项;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此时东周王朝已无力控制全国,排除B项;题干与王位世袭制的巩固无关,排除D项。答案C3.(2019安徽宣城调研)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A.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革B.兼并战争加速了统一的步伐C.传统的政治体制正在瓦解D.诸侯王国积极推广郡县制度解析材料体现了郡县制的开端,传统的分封制正在瓦解,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新得到

60、的土地的管理,土地仍归周王所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春秋时期,郡县制并没有得以推广,排除D项。答案C4.(2019河南洛阳一模)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据材料“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可知这一措施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由材料“国家掌握地权”可知是土地国有制,排除A项;君主集权出现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排除B

61、项;国家授田给农民,可能导致土地不能收回,不利于巩固土地国有制度,排除C项。答案D5.(2019湖北鄂东南联盟学校联考)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主要反映了()A.五谷为主要种植作物 B.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D.人定胜天的哲学思想解析据材料“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知,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好的收成,农民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完善耕作制度。这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强调耕作方式而不是种植作物,A项错误;材料“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没有涉及“女织”,B项

62、错误;材料“人善治之”强调人的作用但没体现“胜天”,D项错误。答案C6.(2019安徽 “皖南八校”二次联考)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解析“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选C项。他之所以“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是为了区别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排除A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的描述

63、,不能判断社会的情况,排除D项。答案C7.(2019广东清远质量检测)秦将岭南以南桂阳县(今连州)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划归岭南的象郡。这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促进地区间相互交流的需要B.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C.平定岭南,扩大领土的需要D.强化地方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据题干可知,将整块的岭南分属两个不同的郡,削弱了地方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将整块的岭南分属两个不同的郡,有分割地方,削弱势力的成分存在,排除A项;题干中所讲并不能说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只是将岭南分别划归两个郡来管理,并没有扩大领土,排除C项。答案D

64、8.(2019湖南株洲质量检测)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东汉初年,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这种变化()A.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 B.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C.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 D.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可知,在两汉时期,通过试用期的表现,来确定官员的录取结果,这更加看重实际的工作“能力”,故选A项。题干主要论述对已经纳入官员候选对象的考察,不是增加候选对象,排除B项;题干主要述及对官员候选对象的考察,并没有增强社会流动性,排除C项;题干所述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答案A9.(2019广东揭阳一

65、模)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A.劳动力极其缺乏 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 D.厉行抑商政策解析据题干可知,秦始皇把“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可知商人在秦朝的地位非常低下,这反映了秦朝的“抑商”政策,故选D项;题干提及秦朝时期,把商人“充征(服徭役)或戍边”,不能推理为当时劳动力缺乏,排除A项;题干并不涉及社会等级问题,排除B项;秦始皇令“贾人”“充征(服徭役)”是其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C项。答案D10.(2019广东六校二次联考)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

66、息反映出当时()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 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解析据分布图可以看出,西南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是全国主要的农业地区之一,这表明此时这一地区的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故选B项。据分布图可以看出,东北仅仅在辽宁地区有一头耕牛图标,谈不上普遍使用,排除A项;曲辕犁在中国出现在唐朝,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排除D项。答案B11.(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二模)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

67、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解析据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可知这是把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从而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选A项。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是汉武帝实施的措施而非措施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是货币官铸,与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的举措是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力量,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而非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排除D项。答案A12.(2019广东广州调研)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

68、有记载。这表明()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B.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代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从此以后儒学地位上升,汉书和后汉书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表明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故选D项。两类不同记载,却都没有旁证,所以无法判断司马迁评价是否客观,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记载的准确与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史书中对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有没有记载,不是儒士参政的问题,排除C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13.(2019天津文综,12)(25

6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

70、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11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10分)(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解析第(1)问,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孔子的“一匡天下”与孟子的“定于一”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孔子的“如有用我者

71、,吾其为东周乎”说的是要在东方复兴周礼,而孟子的“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讲的是礼仪音乐的制作和征讨的权力都掌握在天子手中,二人都主张恢复礼乐制度;这种国家统一、恢复周礼的要求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相关;“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即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而孟子“尊新王”“希望改朝易姓”,即其希望由实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王朝;这种不同与“时代特点”有关,春秋时期,周王室还有影响力,故孔子对周天子抱有幻想;而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第(2)问,由材料“服术行法”“主势之隆”等可以得出特点之一是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从材料“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以得出特点

72、之二是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从“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可以得出特点之三是宣扬君权至上。秦实践法家思想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商鞅变法的成功及其影响,即秦奉行法家思想,经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用法过度,二世而亡,体现了实践法家思想的失败。第(3)问,结合材料一、二、三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对汉朝的影响来说,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对后世来说,影响深远。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春秋战国时

73、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4.(2019湖北华中师大测评)(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汉代陶明器分布表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西汉末东汉初东汉早中期东汉

74、后期合计统计墓葬数量(座)121141151128280出土陶明器的墓葬数量(座)37271821175所占比例25%63.3%61.7%72.7%75%62.5%随葬陶明器的墓葬数量及随葬的明器件数灶3座4件64座65件57座59件8座10件17座18件146座156件仓033座58件43座64件1座1件072座123件井040座41件29座29件5座5件14座15件88座90件摘编自丁利娜河套地区汉代陶明器与关中、中原地区的比较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关于汉代陶明器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据“河套地区(今宁

75、夏、内蒙古、陕西)汉代陶明器分布表”中主要记录了出土的汉代陶明器的数据,可以判断时空拓展和手工业生产两个重要的信息。首先可以从陶明器的分布规律本身进行研究,其次可以从汉代的政治经济政策进行研究,然后以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说明即可。如从陶明器的分布规律来看: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作为一个观点来论述,通过材料中的数据和历史政治经济政策的关系来进行说明。答案示例一论题: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3分)阐述:表格显示西汉中期河套地区出现极少数陶明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东汉早中期数量开始急速衰减

76、,东汉后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河套地区在中国西北部,西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得以稳定和经济发展,此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促使陶明器数量增加;东汉时期,随着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的洛阳后,中原瓷器生产相对突出,河套地区的陶明器有所下降或缓慢发展。(9分)示例二论题:西汉中后期河套地区陶明器的变化与汉武帝时期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3分)阐述:从政治角度来看,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稳定、经济发展,这对陶瓷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从经济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开辟海陆丝绸之路(而陆上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北地区),刺激了西北地区手工业品的生产;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家独尊,思想“大一统”巩固了政治“大一统”,也为西北包括河套地区的陶瓷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9分)- 3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