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导学案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314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导学案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导学案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导学案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导学案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导学案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编制人:陈素秋审核人:陈素秋高一 班 第 组 编号 姓名 小组评价:导学案: 老师评价 课堂表现: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预习自学】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2“百家争鸣”概念: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诘难(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

2、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主要流派: 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 和,墨家学派的,法家学派的、。3“百家争鸣”的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言行载于论语。被尊称为“”。1孔子(“圣人”)- 创立儒家学派:(1)思想核心是“”, 仁者。 道德:互相,融洽相

3、处,待人,“己所,” 政治:以治民的思想;“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2)首创,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2战国时期孟子(孟轲,亚圣,著有孟子)思想(1)“”; (2)“民贵君轻”的思想;(3)“性说”。 3战国荀子(荀况)的思想(1)主张“”、“”; (2)提出 “君舟民水”;(3)“性论”,强调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4儒家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名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主要思想:(1)世界万物本原是“”

4、(核心)(2)“ ”思想(含义:顺其自然)人生:清静,知足寡欲 政治:“而治”社会:小国寡民(3)辩证思想:事物运动发展,对立面相互依存,不断转化。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的学说,把世间的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上的自由。(二)法家学派,集大成者是末期的韩非子,主张:1建立国家。2提出系统的理论:法、术、势结合(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作用:迎合了建立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阶层:文化:2扼要概括先秦时期中国主要的治国思想。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思维拓展】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

5、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大转型)(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社会大变革。(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理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活动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层面的反映。2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倡“仁义”、“王道”、“君舟民水”。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

6、,实行“仁政”,推崇“民本”思想(给农民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2)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子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主张的“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他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4、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

7、为“九流”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和申不害等人。战国末期,韩非子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提倡耕战政策,以农致富,以战求强;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子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的文章,极为赞赏。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

8、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李斯妒忌韩非子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子被迫服毒自杀。【限时自测】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

9、想是( )A礼治 B无为而治 C仁政 D兼爱4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 荀子 D 商鞅5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民主思想6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A“因民之利而利之” B“兼相爱,交相利”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

10、舟”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9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下列言论不属

11、于这四人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0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11电影墨攻讲述了战国时代十万赵国军队攻打弱国梁城,墨者革离孤身救城的故事。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材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C“学在官府”使得墨家不

12、能办私学 D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12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合作探究】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

13、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请回答:(1) 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

14、之处。(8分)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4分) (3)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8分) 【我的知识树】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答案填空答案: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商鞅 韩非子 文化体系 思想解放 思想文化 至圣 仁 爱人 爱护 宽容 不欲 勿施于人 德 民本 私人讲学 有教无类 仁政 民本 善 仁义 王道 恶 礼乐 蔚然大宗 李耳 道德经 道 无为而治 无为 无为而治 老子 精神上 战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法治 大一统专制国家选择题:1-5 AACCC 6-12 CBCBB CB13、(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4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4分)(2)相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4分)(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4分)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