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0 ,大小:611.50KB ,
资源ID:582827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28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北师大密云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北师大密云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北师大密云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二历史2019.05一、选择题1. 2011年3月底,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材料反映了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水平较高商代文字书体灵活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后母戊”三字体现了甲骨文象形的特点商代社会重孝观念较为普遍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商朝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青铜器是商朝手

2、工业技术水平高超的表现,又因商朝文字镌刻在青铜器陶范内相对于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相对比较流畅和便于书写,因此商朝司和后是同一字的一正一反两种写法给考古工作带来了难度正确;虽然商朝文字亦是甲骨文,但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毕竟是商朝的特色故应该排除这个具有较强干扰性的选项,应该是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汉时期,故应排除;此题正确选项是A。2.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C【解析】本

3、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攻木”、“ 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3.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D【解析】题中信息表明,从周天子及王后,历代皇帝及皇后,不断举行“籍田”、“

4、亲蚕”仪式,说明了历代统治的“重农”思想,这也是农业(种植业和蚕桑业)是中国古代经济主体的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4.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图中所示时期的是A. “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B. 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C. 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从地图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可以知道是属于战国时期,从材料“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联系所学知识,此时主要是铁犁牛耕已经逐步得到推广,所以正确答案为B。“丝绸之路”是在汉朝,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时期,区域间长

5、途运输在战国时期并没有,故以上史实与图示时期不符,故ACD错误。5.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C.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D. 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府官员的监察,而秦始皇监察官员采取的措施是设立御史大夫,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和材料主旨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但不能监察官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制度是

6、元朝才有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6.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族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 宗法制B. 三公九卿制C. 皇帝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开国君主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是因为郡县制的推行,故其在汉初推行了郡国并行制,D项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某些原则有利于维护君权,故其某些原则得到了继承,排除A;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均被汉朝继承,史称“汉承秦制”,排除BC。7.下图是一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思想流派时整理的示意图,这一思想流派是( )A. 法家B. 儒家C. 道家D. 墨

7、家【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图表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与图表中西汉以后成为主流的现象相符。故本题应选B项。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历史学的特色之一,明确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前提。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秦朝的咸阳今天陕西关中一带B. 唐朝的洛阳今天长江中下游一带C. 宋朝的瓷都今天河南开封一带D. 汉朝的长安今天的内蒙古、辽宁一带【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的都城是咸阳,位于现在陕西省关中一带,A正确;洛阳位于黄河流域,B错误;宋朝

8、的瓷都是景德镇,位于江西境内,C错误;汉朝的长安位于陕西省西安附近,D错误。9.下图是秦朝标准字体。下列相关评述恰当的是A. “状如龙蛇,勾连不断”B. “笔画圆弧,富有奇趣”C. “结体扁平,方劲古拙”D. “不真不草,流动奔放”【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是对小篆的评述,故B正确;“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是对草书的评述,故A项错误;“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对隶书的评述,故C错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对行书的评述,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需要掌握小篆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秦朝的标准字体的识记,对选项的分析,结合

9、小篆的特点解答即可。10. 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A. 倚重近臣,削弱相权B. 崇尚黄老,清静无为C. 内侍干政,威胁皇权D.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都在皇帝身边侍奉,位贵权重;后来卫青、霍去病、霍光也都是侍中,有权有势出入宫廷而宰相在右(古代中国有“尊左”的习俗)。这就说明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A,排除C。汉武帝后来放弃了汉初无为政策,采用了有为,所以B说法有误,排除

10、;材料并没有体现分割相权,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11. “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 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B. 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C. “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D. 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盐铁官营的目的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的信息,古代各朝政府之所以都采取盐铁

11、官营,主要的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巩固政权,故选B。盐铁官营从西汉时期开始,A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阐述;宋元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出现,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盐铁官营12.魏书崔浩传载:“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彗孛者,恶气之所生”这反映了A. 君主专制理论B. 君权神授理论C. 封建迷信思想D. “天人感应”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天人感应是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材料中“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与

12、人的统治有关,属于天人感应思想,D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君主专制,A错误;君权神授理论是指皇帝权力来源于上天,B错误;封建迷信思想不是材料主旨,C错误。【点睛】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汉儒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13.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本草纲目D. 天下郡国利病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黄帝内经成

13、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故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书,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关于地理方面著作,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医学。14.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 汉朝B. 宋朝C. 唐朝D. 明朝【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强化了重农

14、抑商政策;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是从汉代开始的,故选A,并可排除BCD三项。1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甲骨文中记载祭祀蚕神的内容汉代的纺织业占有重要地位B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纸质地图西汉已经发明书写用纸C唐朝后期扬州出现繁华的夜市“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纸质地图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纸,说明西汉时期已经发明书写用纸,B正确;甲骨文主要是记载商朝时期的历史事件,不能反映汉代的历史

15、,A错误;“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北宋时期,C错误;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D错误。16. 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以下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A.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B.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A项是讲一个人的贫富不是靠别人剥夺或赠与的,是自己经营的结果,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状况,排除;B项中的“知礼节”“知荣辱”是根据当时“仓廪实”和“衣食足”的产物

16、,该项符合题意;C项是指义利观,D项是指商业的利益观,都不符合题意,排除。17.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A. 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B. 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C. 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D. 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故事“目连救母”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是因为其宣讲故事“救母”的主题契合了中国的传统伦理,得到封建政府和众多中国人的认可,A选项符合题意。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和相关的民俗活动,不能充分说明佛教在民间

17、流传更广了,B选项错误。目连救母和中国人宣扬的“孝”的观念一致,不能说明外来文化冲击了主流观念,C选不符合题意。只一项盂兰斋节不能得出世俗节日和佛教节日的趋同,D选项错误。18. 下列选项中,对以下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 陈寿的作品于明清成为“四大奇书”之一B. 此时鲜卑拓拔部改国号为魏,定都平城C. 汉武帝时期的海上交通线促进文化交流D. 儒家文化是东北亚地区文化的重要内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正统”、“博士王仁,论语”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相关内容。据此,分

18、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西汉时期对外交流的主体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魏晋时期的儒家思想及其影响19.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选项人物言论事件A秦始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魏孝文帝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迁都洛阳C唐太宗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开创三省六部制D明太祖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建立内阁制度A. AB

19、.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A项事件与言论不能对应,应该是开创了郡县制,西汉初年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项事件与言论不能对应,应该是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排除C。D项事件与言论不能对应,应该是废丞相,故排除D。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迁都洛阳,B项表述符合史实,故选B。20.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设置中书省和门下省助长了不正之风中书省和门下省既分工又合

20、作,集思广益门下省的设立,相对减少了决策失误三省制始于唐朝,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唐太宗对于中书省工作的不满,“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说明设立门下省以减少决策的失误,中书门下的设立有利于分工明确,集思广益,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分析中书省的弊端,不是说门下省助长不正之风,三省制并不是开始于唐朝,错误,选择B正确;A、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21. 新唐书中记载:“(卢商)早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证明唐代科举制A. 体现九品官人法的原则B. 选官偏重人才道德

21、品行C. 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卢商)早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此人家境贫寒,做官是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之后才进入仕途的,证明唐代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选C。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的原则是依据门第,排除A。题干无从体现偏重人才道德品行,排除B。D表述过于绝对化,如唐宋时还有恩荫制选官。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22.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宗法血缘关系

22、与国家制度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A. 燔诗书而明法令B.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C.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D. 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标题是古代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说明是先秦时期政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是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应该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因此中间应该是魏晋时期,此时政治特点是门阀政治,C正确;A是商鞅变法的内容,A错误;多元一体无法体现,项错误;重文轻武在宋代明显,材料无法体现,错误。【

23、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从中国古代朝代政治制度特点着手。比如每个朝代的重要制度对应即可知道答案。23.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A. 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 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C. 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D. 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答案】B【解析】【详解】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可见材料突出科举取士入仕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说明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B正确;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科材料中的现象与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无关

24、,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科举制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D错误。2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

25、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26、。25.唐朝赋税之事,归尚书省负责,开元之后,权移他官。设有转运使、盐铁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其目在于A. 增加政府税收B. 完善中央官制机构C. 削弱丞相权力D. 增强统治阶级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唐朝赋税之事”,开元之前,“归尚书省负责”;“开元之后,权移他官”,并且“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反映的是(尚书省)丞相的职权被转让给了其他官吏,这主要是来削弱宰相的财权,表明丞相权力日益分散,逐渐削弱。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赋税增加,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丞相权力的转移,不是官制的完善,排除;D项,材料描述的是丞相职权被转移,与统治阶级力量增强与否无关,

27、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26.以下是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图片,其反映的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 B. C. D. 【答案】B【解析】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是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是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西汉出现的二牛抬杠犁耕法,故出

28、现的先后顺序是B.。27.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表明当时A. 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B. 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C. 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重要地位D. 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在江南地区改进灌溉体系,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此地区粮食产量生产不断增长,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故B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28.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

29、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A. 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滞后性B. 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 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D. 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可知,先进的农业工具推动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D。“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并不能说明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人口较多,粮食需求大,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一直被得以重视和贯彻,且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经济重心完

30、全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显示的因果关系,即“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29.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 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诗歌内容可以看出,唐朝长安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宋代的汴梁则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区和时间的界限,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和经济中心南移在材料中无法体

31、现,故A、C两项错误;中唐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开始弱化,故D项排除。30.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 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C. 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 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得出唐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茶叶成为农民主要变化,排除C。南北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31.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

32、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 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 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 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D. 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答案】B【解析】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转移无关,故排除A;题干内容涉及的是经济交流,没有涉及政治和文化现象,排除CD;根据“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故选B。32.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

33、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33.诗歌是人类心灵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

34、积释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发展顺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元曲唐朝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造就了诗歌的辉煌沿“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作者被誉为“诗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豪放派的代表作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的过程,故正确;唐朝诗歌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诗赋取士,故正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的春望,杜甫被称为“诗圣”,故正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属于边塞诗,唐诗一般不会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表现34.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

35、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 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 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 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并不能说明唐朝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故A错误;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说明当时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故D错误。故选B。【详解】35.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

36、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C

37、项错误。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时代的重史传统36.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史料出处(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据此可以断定的是()A. 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 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 通判行使

38、地方最高行政权D. 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督经总制钱为职业”中可以看出,“通判”在地方上发挥过监察的作用,故选D;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可知,A项错误,排除;材料“督经总制钱为职业”说明通判对知州及所属官吏拥有监察权,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财经上实行监督,B项错误,排除;通判行使的是对地方监察权,C项错误,排除。37.钱穆国史大纲写道:北宋初年,宋太祖“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艺殊绝者送都下,补禁军之阙(缺),其老弱者始留州。”这一措施在当时应该被称为A.

39、强干弱枝B. 分散兵权C. 以文制武D. 重文轻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将地方军队中的优秀士兵选调到中央,充当中央禁军,正是强干弱枝的措施,故选A;材料并无分散兵权的信息,排除B;材料无关文官与武官的关系,排除CD。38.宋太祖问策赵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赵普的建议是A. 废分封、行郡县B. 废三省、置通判C. 收精兵、削实权D. 废丞相、设内阁【答案】C【解析】【详解】A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并没有废除三省,排除B项;材料展示了宋太祖和赵普的一段关于如何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对话。

40、赵普的建议是“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故选C;D是明朝加强君权的做法,排除。39.下面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与北宋相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和西夏,与南宋相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与金与西夏,故C项正确;北宋不与金对峙,A错误;B项和D项北宋与辽和西夏的位置颠倒,排除B和D项。40.据长编载:“上(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等为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据此可知北宋初期A. 君主

41、专制受到威胁B. 参知政事职能不变C. 参知政事大权在握D. 宰相权力依然较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是宋代中央官制的变更,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长编中记载了北宋初年,宋太祖借鉴唐代官员的名称,设置副宰相参知政事的故事。此时参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权力很小。据此可知,D正确。41.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 方田均税法B. 农田水利法C. 免役法D. 市易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市易法有关,故D正确。42. 北宋韦骧在

42、钱塘集中对王安石变法写诗颂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实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该诗涉及到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有( )青苗法 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惠遍农无乏”指青苗法,免除了地主的高利贷盘剥,免役法使大地主的利益受到了限制,“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涉及的是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是商品贸易 方面的内容,排除。43. 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C【解析】可从题中材料关键句进行理解判断,如“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

43、(冗官)、“文人阶层膨胀”(重文)、“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分割军权),即可判断该朝代为宋朝。44.宋人孟元老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东京梦华录,记述了汴京城市面貌、岁时物产、风土习俗等。后人在研究宋史时,除官修史书外,还重视对此类书籍的利用。由此可知A. 区分官修史书与私人著述是研究历史的前提B. 官修史书可以弥补私人著述视角单一的缺陷C. 私人著述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原本面目D. 亲历者见闻形成的私人著述最接近历史真相【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自身经历”“记述了东京城市面貌、岁时物产、风土习俗等”等信息来看,私人著述也有较大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的原本面目

44、,从而在后人研究历史时得到重视。故答案为C项。研究历史,官修史书与私人著述均能采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作用,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45.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答案】A【解析】注意题中商业活动的时间(北宋)、夜市“通宵不绝”和可以“抵暮”的瓦子,判断这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打破了时间限制。BCD项三项在题中材料没有体现。46.宋代刻本书动辄数千卷,除汴京、浙江、福建、

45、江西中心地区外,江苏、安徽、湖北、广东等地,也出现不少技术很高、印刷精美的刻本书。其中既有儒家经典,又有曲艺、话本等说唱文学作品。这说明宋代:雕版印刷事业兴盛;城市经济的繁荣;活字印刷术的普及;理学思想影响大A. B. C. D. 【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刻本是雕版印刷,不是活字印刷,故错误,其他三项均是材料中雕版印刷表现以及原因,故C正确。47.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A. 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B. 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 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答案】C【解

46、析】【详解】1384年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根据材料中政务繁多的情形,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C项正确;A项是秦朝时期设立;B是汉代设立中朝,以应对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D是清朝时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从材料1384年时间可以判断是明朝初期。结合明朝初期政治可知答案。48. 黄宗羲认为: “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 ,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 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C. 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 古代

47、社会没有法律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反映了如果出于为天下之心而立法,那是天下之法,是真正的法;如果出于为私心而立法,那是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主张49.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 逐渐平民化B. 逐渐贵族化C. 逐渐神秘化D. 逐渐宗教化【答案】A【解析】考查古代文学知识的理解。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

48、越来越简单和直白,主要是适应市民百姓的需要。二、材料解析题50.材料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答案】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教育上设立太学。经济上盐铁官

49、营。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教育的发展【解析】【详解】措施:依据材料“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可知实行推恩令;依据材料“每州设刺史一人”可知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依据材料“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可知在中央设立中朝;依据材料“设置太学”可知在教育上设立太学;依据材料“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可知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依据材料中的措施从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回答。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周公反对殷商酷刑暴政,认为统治者不应贪图安逸享受,而应先了解种田人的艰辛,这样,处于安逸环境也会知道种田人的痛苦了。周公颁布了禁酒的法令,规定不得“群饮

50、”“崇饮”,并且要求统治者“刚制于酒”(强行戒酒),他还讲求以德治国。周公说,你视民有罪,就像自己有病一样,则民就会尽弃其咎恶;如果对待他们像对赤子一样加以保护,民就会安定而服从治理。在周公所作的大诰康诰洛诰召诰等文告中,“民”字成了一个频繁出现的字眼。以至于后世的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的思想,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保民而王”的主张。整理自论周公与传统伦理政治模式的确立等(1)根据材料,概括周公思想主张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公思想主张的影响。【答案】(1)特点:反对暴政;反对安逸享受;强调以身作则;以德治国;突出民众的重要性(重民

51、保民)。原因:吸取商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西周亟待建立新的政治文化模式。(2)影响:促进了西周社会的繁荣稳定;为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后世以德政为基础的政治文化模式。【解析】【详解】(1)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特点,从材料中“周公反对殷商酷刑暴政,认为统治者不应贪图安逸享受,而应先了解种田人的艰辛,这样,处于安逸环境也会知道种田人的痛苦了。”可以得出其特点是反对暴政和反对安逸享受;从材料中“周公颁布了禁酒的法令,规定不得“群饮”“崇饮”,并且要求统治者“刚制于酒”(强行戒酒),他还讲求以德治国。” 可以得出其特点是强调以身作则和以德治国;从材料中“在周公所作的大诰康诰洛诰召诰等文

52、告中,“民”字成了一个频繁出现的字眼。” 可以得出其特点是突出民众的重要性(重民保民)。第二小问是原因,根据上述特点,结合周公所处的西周初年背景知识,可以得出其原因如下;其一,吸取商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其二,西周亟待建立新的政治文化模式。(2)影响:根据如下特点反对暴政、反对安逸享受与强调以身作则,可以得出其影响是促进了西周社会的繁荣稳定;根据其突出民众的重要性(重民保民)的特点,可以得出其影响是为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根据其以德治国的特点可以得出其影响是奠定了后世以德政为基础的政治文化模式。【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备考启示:考生应注意的问题关联。一些题型存在关联,存在“荣辱与共”的特点,

53、前一问是后一问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问是前一问的逻辑拓展。例如,内容与特点,或者内容特点与原因影响,变化与因果等。本题中 “特点”是前提;其二,基于“特点”进行逻辑推理其“原因”和“影响”是关键。解题时,紧扣材料新信息的特点,结合所学背景知识和历史阶段特征,进行严谨推导因果即可,即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材料三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

54、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84.5%27463.9%12140.3%南方5115.5%15536.1%17959.7%(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三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答案】(1)原因: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实质: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上说明文化重心随经

55、济重心南移而发生变化。【解析】【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可从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政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及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角度回答。(2)实质:据所学可知,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科举取士人数在不同时期北方、南方人数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上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发生变化。53. 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材

56、料二 生活与观念(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答案】(1)现象: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4分)联系: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2分)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

57、获得了新发展。(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现象,首先要分析历史图片,结合材料的图10可知,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图片,可以从城市布局、商业发展、社会观念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二中的“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以及“衣冠更易”可以得出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第二小问联系,再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联系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追求功利,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造成冲击,因而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规范社会秩序。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归纳历

58、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回答时注意是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故联系所学的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找出材料中没有揭示的内容,结合材料分析解答即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认识54.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

59、件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答案】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提供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必须极言规谏”“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的信息和所学从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以及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等回答。5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

60、,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均摊

61、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两点即可)(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

62、并、均摊赋税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56.材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

63、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答案】特点: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脉诊和针灸)历史悠久;免疫方面贡献突出;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介入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可知理论体系独特完整;依据材料“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可知诊疗方法历史悠久以及免疫方面贡献突出;依据材料“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可知医学专著不断出现;依据材料“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可知政府介入与管理;依据材料“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可知医学思想影响国外。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