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四思想感情理解、领悟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构建起解答古诗情感题的知识体系一、掌握理解、领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品关键词语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除要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知题材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抓住诗中能或隐或显地体现诗歌情感的关键词语并加以仔细品味了。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
2、“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如梦江南“摇曳碧云斜”一句中的“摇曳”“斜”就暗示了感情的纷乱不宁。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
3、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边练边悟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愁)(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独)(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冷、凉(暗含冷寂)(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孤、独(暗含孤傲)边练边悟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处蕴涵的感情。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答:_答案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
4、”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鉴赏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头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本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
5、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更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风范。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宋方回蕨拳注欲
6、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注蕨拳: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答:_答案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鉴赏方回(12271307),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甫,号虚谷,一号阳山人。南宋景定进士,媚于权相贾似道,似道败,又反而弹劾之。累官知严州,元军至,举城迎降。入元为建德路总管。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著作有续古今考文选颜鲍
7、谢方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赢奎律髓,流传于世,甚有影响。这首诗首句写到了两种植物,其中蕨拳(ju qun)指蕨芽,因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故名。宋诗中多有描写,如朱松蔬饭诗:“蕨拳婴儿手,笋解籜龙蜕。”葛长庚麻姑赋:“柳眉花面不成笑,笋角蕨拳聊自伸。”苕(tio)古书上指凌霄花,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羽状复叶,花紫色,可作绿肥,亦称“野豌豆”。它们都繁盛于春末夏初之际,这里作者采用了互文和拟人的手法,通过这两种植物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结尾两句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言浅意深,夹岸
8、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答:_答案“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供禄米”是自己一家子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鉴赏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
9、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该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之处如下: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作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
10、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作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惆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阙: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答:
11、_答案“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犹自”,仍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是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鉴赏这首诗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
12、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围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在尾联
13、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颇显出自己的身份。二、掌握抒情方式,重点掌握间接抒情方式(一)掌握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积累常见的思想感情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边练边悟3试指出下面诗句的抒情方
14、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抒情方式)和蕴涵的思想感情。(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思想感情:年华消逝、壮志难酬(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思想感情:忧国伤时、乱世离愁(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情方式:用典抒情思想感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思想感情: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思想感情:羁旅异乡之苦(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抒情方式:叙事(细节)抒情思想感情:离别之苦、不舍之情(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
15、间接抒情相结合思想感情:边关乡愁(8)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思想感情:亡国之痛(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思想感情:蔑视权贵、傲岸不羁(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思想感情:美好易逝、青春短暂(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用典抒情思想感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抒情方式:托物抒情思想感情:坚贞不屈、爱国不渝(13)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思想感情:关心、同情百姓疾苦,却无能为力的愧疚(14)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6、。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思想感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二)练好理解、领悟间接抒情中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内家功间接抒情是中国古诗的主要抒情方式,它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三种方式。因此,必须练好理解、领悟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内家功。1会理解、分析景中情。(见后面“核心突破”)2会理解、领悟物中情。(可参见“鉴赏古诗读懂始”中“托物言志诗”部分)要把握“物”中情,最根本的是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物中所寄托的感情。物中情有两个层面:一是表层的,一般是关乎物的;二是深层的,是作者在“物”中寄托的与物高度融合的自己的感情。边练
17、边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梅花蒲宗孟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青帝只应怜洁白,不使雷同众卉。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残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旖旎。诗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此诗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3会理解、领悟典中情。(可参见“鉴赏古诗读懂始”中“怀古咏史诗”部分)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
18、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牢固记住该典故的含义。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边练边悟5阅读下面
19、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勤政楼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注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如何理解、领悟景中情?(2013广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
20、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现场答案1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答案非常笼统。虽然把握住了景中情感基础,但到底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语焉不详。现场答案2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答案显然比现场答案一具体多了,景写得全,情更为明确。但是问题一样,都不会根据不同景象准确、细致地理解不同的细微感情,换言之,就是未结合景物(意象)特点解读具体的感情。如“暝云”传达出什么感情,“燕子”“梨花”又分别体现出什么样的感情,这些都还未解读到位。请你用自己
21、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_参考答案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解析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
22、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前景后情触景生情;前情后景以景衬情。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见前面的“隐性关键词”内容)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如“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
23、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即时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绣岭宫词李洞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注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野棠: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种棠梨。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
24、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你赏析本首诗第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第二句,唐玄宗命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解析先抓住词语把握住所写景物特征,再结合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分析即可。鉴赏这首诗的新奇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写之。骊山是长安著名风景区,山上有华清宫,山脚有华清池。骊山两侧,为东西绣岭,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
25、兴游玩乐之所。“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致。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沉溺于声色犬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是高妙的。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么令人慨叹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为了申足此意,尾联又写出一位耄耋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
26、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世,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遥深。诗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寄寓着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惋。诗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于字背,寓深意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青玉案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路陡转,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注谩:徒
27、然、空自。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说明。答:_答案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解析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再结合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鉴赏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碧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
28、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路陡转,疑无地。”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其下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过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心”不由己,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
29、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结尾四句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古诗情感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
30、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2)答思想感情题,特别要注意说行话,即用感情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
31、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3)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的,而情感内容的丰富、复杂而变化的特点,在近几年的高考卷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因此,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
32、地开掘,以免缺失要点。主要题型1情感概括题(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这首词蕴涵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人情感的把握。抓住小注中的提示,同时抓住体现词人感
33、情的关键语句:“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词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词人的那种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点拨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
34、生的。2情感分析题(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选取了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绕去还来”“
35、劫成灰”“独自回”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点拨情感分析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言之有据。关键词句、重要意象与诗歌层次是分析时的重要抓手。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3情感评价探究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
36、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_答案(提示)此题是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点拨这类情感评价探究题虽说在考试说明上有规定,但高考命题事实上很少涉及“评价”“探究”情感,多是理解、领悟,故这类题型很少出现。这类题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思想感情理解、领悟题题组训练一、基础题组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泊江州陶安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
37、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1)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答:_(2)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答案(1)运用典故。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同时也有一丝自身的伤感与喟叹。(2)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湖山的优美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时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一丝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阅读下面这
38、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注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江皋:江岸。凤团:一种名茶。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并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闲”“静”“又”。闲:传神地描绘出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排遣,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的画面。静:燕子筑巢的忙碌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又:时光流转,不知不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暗示了词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注清屈大均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乌江不
39、渡为红颜,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注虞美人:词牌名,初咏项羽宠姬;也是一种花名。试从咏史的角度,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答:_答案观点:认为项羽当年不过江东的主要原因是君王不忍让虞姬香魂独留而东还。情感:作者对项羽(虞姬与项羽的爱情)给予了充分的同情(答“叹惋、肯定”等也可),并借此抒发了英雄无奈的感慨。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注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夜榜:夜航。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
40、你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人在长期为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强欢强乐。诗中“幸”是含着抑郁的笑,“闲依”包含着闲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报恩寺上方方干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
41、,发现这里可以尽情扩展视野,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其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情感。题干要求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登上寺院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只要抓住“惜”“难”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明白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二
42、、核心题组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秦川李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注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途中写的诗。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不舍。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条、清冷,体现了作者去官途中的怅惘。7(2012上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
43、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答:_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词的下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答:_答案示例一:象征。采莲女为花愁实质是为自己愁,朱颜经受不住时光摧
44、折,作者用好花易谢象征少女青春易逝,表达了对青春容颜易逝的伤感(忧愁)。示例二:双关。“朱颜”,既指荷花的色泽娇艳,又指少女的美丽容颜,它们都经受不住时间的变化,表达了对青春容颜易逝的伤感(忧愁)之情。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寒食元好问小雨斑斑浥曙烟,平林簇簇点晴川。清明寒食连三月,颍水崧山又一年。乐事渐随花共减,归心长与雁相先。平生最有登临兴,百感中来只慨然。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答:_答案借景抒情:诗人借季节之悲(清明寒食)、景物之悲(花减雁归)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情。直抒悲情:诗人在后两联中直接写乐事渐少,归心迫切,所以登高“慨然”。鉴赏这首诗
45、写的是诗人在寒食节登山时所发的感慨。首联重在写景,写寒食节崧山的环境,细雨蒙蒙,烟雾缭绕,树林片片,太阳出来了,阳光笼罩着树林、山川。颔联重在叙述,说时间过得快,转眼又是一年。颈联则睹物有感,诗人面对落花、归雁,心情低落。尾联直抒胸臆,写登山而百感交集。全诗格调低沉,为即兴之作,表达了诗人的悲伤之情。本诗遣词用语相对比较平淡,但正是这平淡的语言传递着真实的情感。三、综合题组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长相思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回答。答:_(2)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答:_答案(1)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一重山,两重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离的遥远;“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的长久,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2)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愈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或: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相思枫叶丹”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里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