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解析:观察图片,据所学知识,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且蜀吴联合抗魏,因此可知选项中D的位置正确,故选D。答案:D2.东汉以后,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先后内迁,同时中原地区汉族迁往南方,其主要影响是()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迁入中原,逐步与汉族
2、交融。为了躲避战乱,北方大量人口南迁,给江南经济发展注入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民族大交融,因此D项正确。答案:D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统一说汉话C.与汉族通婚 D.采纳中原统治制度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直接”,B、C、D三项都不是有利于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措施;洛阳处在黄河流域,迁都于此可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直接控制,故选A。答案:A4.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记述出处“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唐朝慧能坛经“孝也极焉
3、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北宋契嵩禅师孝论据表格内容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A.冲击了儒学地位 B.日趋世俗化C.受到儒学的批判 D.呈现中国化解析:“助王化于治道者也”“欲修行,在家亦得”“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说明佛教的发展需依托儒学推动佛教的中国化,故选D项;材料认为佛教要想在中国发扬光大必须依托儒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佛学的受众及其学说的平民化,排除B项;理学吸收佛学的思想,且材料未提及理学对佛教的态度,排除C项。答案:D5.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4、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解析:九品原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后来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垄断官职的工具,所以“品”是指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故选B项。答案:B6.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A.贾思勰 B.裴秀C.祖冲之 D.僧一行解析: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 415 9263.1 415 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答案:C7.“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句话出自齐民要术自序,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
5、.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析:“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信息体现了儒学的农本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进生产工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历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故D项错误。答案:A8.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的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的创设C.贞观之治 D.大运河的开凿解析:贞观之治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的盛世局面,而不是在隋朝,因此C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隋朝的成就,可排除
6、。答案:C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据表格内容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该战役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元年,此时李世民还不是皇帝,故A项错误;不同史料均说明
7、李世民是元帅,故B项错误;四则史料都在说明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并且失败,故C项正确;四则史料中,只有史料新唐书太宗本纪涉及唐太宗患病,“孤证不立”,故D项应该不是历史事实。答案:C10.中国考试制度史中对科举制评述道:“考试把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运行中,吸引无数学子负笈入斋,晨诵夜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充满活力,迅速地兴盛起来。”作者认为科举制()A.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B.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C.推动古代教育体系形成D.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解析:由题干信息“学校教育充满活力,迅速地兴盛起来”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所以B项正确;A项合理的社
8、会制度和科举制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可以排除;古代教育体系在科举制之前已经形成,可排除C项;D项表述有误。答案:B11.唐代应试举子会在考前将自己的作品投献给达官贵人或政坛巨卿,主考官会与有社会名望且关系密切的人共同决定录取名单,故而请托之风也愈演愈烈。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A.社会地位决定考试结果B.科举取士并未实施C.贵族政治仍居主导地位D.选官制度有待完善解析: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材料反映唐代科举取士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弊端,这说明唐代已实行科举取士,排除B项;C项表述与唐代政治特征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应试举子会考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考官的青睐来获取功名,这体现了
9、唐代选拔官吏在程序上的弊端,选官制度有待完善,故选D项。答案:D12.唐朝政府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 B.尚书省C.门下省 D.枢密院解析: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正好是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因此答案为B项。答案:B13.下面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日本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行天竺解析:注意抓住路线图中关键信息“逻些”“长安”,联系所学可知,唐朝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逻些是吐蕃的都城,故选C项。A项发生在西汉时期,与路线图无关;B项与题意无关;D
10、项中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天竺,故排除。答案:C14.“自高昌授首以来,西胡归心。然异种之人,多有翻覆今朝廷特置西州重镇,以备边防”文中“西州重镇”是指()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 D.瀚海都督府解析:题干中提到“西州”,是指唐朝西昌州的新名,治所在高昌,唐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唐太宗时期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故B项正确。答案:B15.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A.篆书 B.隶
11、书C.草书 D.行书解析:从材料中信息“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来看,这种书体注重审美价值,注重书法家思想感情的表达,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应当是草书,故答案为C项。篆书形体均匀齐整,隶书字形扁方,行书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C16.唐朝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朝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朝()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
12、.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朝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没有涉及农耕和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
13、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融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当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6分)(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8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推行汉服”得出穿汉服,根据材料“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
14、的重要元素”得出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其他措施可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具体表现”可根据材料概括归纳。第三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融”得出,南北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第(2)问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迁都洛阳之后”“推行改革”得出迁都洛阳,推行改革。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融”得出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答案:(1)内容: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
15、的互动。特征:是双向的交流与交融。(2)因素:迁都洛阳;推行改革。影响: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1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
16、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选取官员的基本标准是什么?(4分)(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3)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始于汉朝;第二问,根据“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可得出选拔标准。第(2)题第一问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特点,根据材料二“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得出自主报名,分科
17、考试,择优录取。第(3)题从察举制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以德选官,重视人的品德;从科举制中得出选官的自由开放,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公平公正。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标准:以德行、才学为主。(2)制度:魏晋为九品中正制;隋唐为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
18、共同执政。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中央实行三公九卿
19、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提炼概括。第(2)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可以有效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对前朝基本制度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有利于社会平稳运行;注重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完善。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0、。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颜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官侍御史等职,因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军国大事,知无不言”,“累进封鲁郡公”。藩镇李希烈反,颜真卿前往安抚,面对叛军“不能屈节,当自烧”的威胁,愤然赴火,后被叛军杀害,终年77岁。朝廷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史书称赞他“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唐人重书法,“工书”者甚众,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尤为后人所推崇。欧阳修得其所书残碑
21、,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据旧唐书等(1)根据材料,概括颜真卿的个人品德。(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真卿书法为后世推崇的原因。(6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归纳概括即可。由材料“少勤学业,有词藻”得出勤奋好学,有学识;由材料“不附权臣杨国忠”得出不附权势;由材料“军国大事,知无不言”得出坦诚直言;由材料“面对叛军愤然赴火”得出不畏强暴,忠义守节。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颜真卿的书法特点以及个人品德方面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勤奋好学,有学识;不附权势;坦诚直言;不畏强暴,忠义守节。(2)“颜体”气势雄浑;注重书法规范,便于后人学习;书法与个人修养的统一;个人品德提升其作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