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解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C2.词发展至宋朝开始走向辉煌,成为宋朝文学的标志,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典型代表,下列与其风格类似的人物是()A.苏轼B.辛弃疾C.柳永 D.关汉卿解析:柳永属于婉约派,与题干中李清照的词的风格类似,故C项正确。答案:C3.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中国古典
2、诗词的热潮。下图是该节目提到的古典诗词,它属于()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解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故D项正确。答案:D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推动武器变革的主要是()A.活字印刷 B.指南针C.造纸术 D.火药解析:在四大发明中,只有火药和武器变革相关,而且北宋时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因此D项正确。答案:D5.在文字的演化过程中,先后创制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的少数民族是()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解析:契丹族建立了辽朝。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答案:A6.阅读下
3、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摘编自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二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修复过程中,曾发现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前后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不少专家以其中“杂色金刚”的“色”字倒置等为据,推断此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为北宋泥活字印本。材料三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1)材料二、三对于印证材料一有什么作用?(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沈括的梦溪笔谈有什么历史价值?答案
4、:(1)材料二为考古资料,材料三为文献记载,均能从一个方面印证沈括记载的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真实性。(2)沈括的梦溪笔谈具体翔实地记载了毕昇活字印刷的完整工序,材料三表明到南宋时人们还在利用沈括的记载,采用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印制书籍。由此可见,沈括的梦溪笔谈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科技史料。课堂建构基础巩固1.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大一统角度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这说明宋代的儒学家开始从万事万物的本原出发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A项并非儒学研究的角度
5、;B项为汉代儒学研究的角度;D项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研究的角度。故C项正确。答案:C2.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徵,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篡名”“忠臣不事二主”都属于理学伦理道德的内容,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抵制了程颐的干预,说明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篡
6、名”“忠臣不事二主”的干预无效,不能说明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纂,故D项错误。故选B项。答案:B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下,故A项错误。朱熹提出人欲应该服从于天理,即以维护封建伦理道
7、德为目标,故B项错误。C项错误在于朱熹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答案:D4.宋代笔记醉翁谈录记载:“柳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所至,(人)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身价十倍。(人)多以金、物资给之。”由此反映出宋代()A.词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B.宋词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C.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D.文学艺术呈现产业化趋势解析:阅读材料可知,市民阶层对“词”的喜爱,究其原因是“词”迎合了广大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答案:B5.文学体裁中反映“民族交融、文化沟通、都市繁荣、思想活跃、儒生不幸遭际”的是()A.唐诗 B
8、.宋词 C.元曲 D.文人画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诗体现了唐朝雍容华贵的气象,与材料“思想活跃、儒生不幸遭际”不符,故A项错误;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兴起与材料中“思想活跃、儒生不幸遭际”表述不相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儒生不幸遭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士人社会地位低下,借助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故C项正确;文人画是在宋朝兴起,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文化沟通、都市繁荣、思想活跃、儒生不幸遭际”,故D项错误。答案:C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C.造纸术有
9、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宋代士大夫家藏书多,而书属于印刷品,这是由于印刷术的发展而造成的,故A项正确;藏书多和科举制度完善无直接的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造纸术有突破是在东汉而非宋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藏书多而未强调图书成为商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项。答案:A7.宋元时期,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中,民族文字开始出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辽先后创立了契丹大字、小字B.女真文字可用于女真进士科答题C.西夏文通过出土的佛经、法律、字典留存下来D.成吉思汗委托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解析:成吉思汗统一草原部落后,命人
10、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后来忽必烈即位后,委托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因此D项错误。答案:D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穷理尽性,修身齐家,推己及人,内外一致,盖取诸此而无所不备,以终吾身而已。朱熹论语训蒙大义依据材料,儒学在宋朝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将天理与人伦相联系,形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家学派理学。原因:唐朝中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儒学的研习、传播遭到佛、道的严峻挑战。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
11、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拓展提高9.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
12、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答案:B10.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解释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上阐述了民本思想
13、,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阐释,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11.以下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由图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一史实联系最为紧密()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明清出现进步思潮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专制皇权的加强解析:宋以后节妇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的理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明清进步思潮批判纲常礼教,追求个性发展,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宋以后节妇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与“商
14、品经济的发展”“专制皇权的加强”关联度不大,故C、D两项错误。答案:A12.“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解析:从材料“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文学世俗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所以答案选D项。答案:D13.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围攻汴京,宋将李纲下令放霹雳炮。南宋时,霹雳炮经常用于作战中。13世纪初,金人发明了用铁制外壳装火药的爆炸性火器叫震天雷,南宋铁火炮有小型和大
15、型多种,威力很大,在与金、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资料说明()A.火药武器推动了民族交融B.宋元时期火药武器使用较为普遍C.少数民族的火器技术优于中原地区D.火药武器使用不当导致宋朝灭亡解析:依据“南宋时,霹雳炮经常用于作战中”“在与金、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在战争中使用较为普遍,故B项正确;A项中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在材料中不能得出少数民族的火器技术优于中原地区,排除C项;宋朝灭亡的原因不是火药武器使用不当,而且在材料也没有体现,D项错误。答案:B14.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
16、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
17、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陆锡兴教授评介(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解析:第
18、(1)问据材料一“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得出简牍一度取得优势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大,写字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低。第(2)问据材料二“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得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范。第(3)问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三“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得出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得出,主要是汉字符号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答案:(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