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鱼我所欲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9 分)所恶()辟患()蹴尔()乡为身死而不受()乞人()不 xi()u()得一 dn()食一豆n()wbcxinq屑苟箪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9 分)(1)死亦我所恶()(2)故患有所不辟也()(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讨厌,憎恨祸患,灾难假如,假使不仅,不只是(5)贤者能勿丧耳()(6)蹴尔而与之()(7)乞人不屑也()(8)妻妾之奉()(9)此之谓失其本心()丧失踩踏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侍奉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5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
2、而受之()(3)乡为身死而不受()(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辟”同“避”,躲避“辩”同“辨”,辨别“乡”同“向”,先前、从前“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4一词多义。(10 分)(1)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2)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做介词,为了动词,取得动词,同“德”,感恩、感激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动词,接受(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5)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对同“欤”,语气词动词,给5古今
3、异义。(10 分)(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可以古义:_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_今义:动词 表示答应词代词,这能够用来(3)一豆羹豆古义:_今义:豆类植物(4)万钟于我何加焉钟古义:_今义:计时器具加古义:_今义:增加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古代的一种量器益处,好处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凭借某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却不采用。(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先前(有人)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4)万钟
4、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1)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一致的句子是:_,_;_,_。(2)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3)文中体现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名句是:_,_。(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_,_。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一、课内阅读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亦我所欲也是进亦忧B舍鱼而取
5、熊掌者也屋舍俨然C所恶有甚于死者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狼得骨止A【解析】A.“亦”都是“也”的意思;B.动词,舍弃/名词,住所、房间;C.介词,比/介词,到;D.动词,感恩、感激/动词,得到。2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运用比喻(类比)论证的方法,引出并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谈一种即可)。(3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
6、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屑也”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要食嗟来之食,不要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4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散文善用排比。本文第2段运用了排比句,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C本文第1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从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D“本心”即本性,指人的羞恶之心。作者用
7、行道之人和乞丐都不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解析】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正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从反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最后指出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不丧失罢了。C5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3分)篇目示例列举事例运用排比运用对比鱼我所欲也乞人不屑“蹴尔”之食的事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在财富数量上形成对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守城方得“地利”却“_”的事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把“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作对比一
8、箪食、一豆羹万钟委而去之二、比较阅读【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
9、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注释】醨:薄酒。察察:洁白的样子。汶汶:浑浊的样子。皓皓:莹洁的样子。温蠖(hu):尘滓重积的样子。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分)被 发 行 吟 泽 畔 颜 色 憔 悴 形 容 枯 槁7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舍生而取义者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B所恶有甚于死者不凝滞于物C故患有所不辟也生于忧患D举世皆浊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解析】A.连词,表并列,和,与/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介词,比/介词,被;C.名词,祸患,灾难/名词,祸患,灾难;D.整个,全/(被)选拔,(被)任用。/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 分)(1)故不为苟得也_(2)被发_(3)贤者能勿丧耳_(4)遂自投汨罗以死_苟且取得,文中是苟且偷生之意同“披”,披散丧失于是,就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只是贤人有这种心,人
11、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它罢了。(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10请简要说说【甲】文是如何提出论点的。(3分)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者。二者不可兼得,人们一般会取其中最美味者。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自然、明晓。(意对即可)11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
12、取义”。(4分)示例:生命诚然可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为了坚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抗争,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乙参考译文】屈原到了江滨,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他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
13、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三、课外阅读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
14、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后,衡病重而卒,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12解释加点的词语。(2 分)(1)或问之_(2)亦不睨视而去_有的人斜着眼看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别人遗失的,(有)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14许衡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品行方正,做事有原则,能抵得住诱惑。【参考译文】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遗失的,(有)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庭院里有果树,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时,(有教养的)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而是直接离去。那是他家人教化他这样。”后来,许衡病重去世了,天下有学之士都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在墓下痛哭的人。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