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192KB ,
资源ID:5822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8223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历史检测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 辽宁喀左、北京房山发现了一批西周初期的燕国铜器江苏丹徒也发现了西周初期宜国铜器。此材料有利于说明A. 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 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化影响C. 西周燕国宜国冶铜业比较发达D. 西周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发现的铜器说明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的形成和与扩大,对中国文化的壮大与认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作用和西周的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 CD项排除。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

2、制度分封制作用2.春秋后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税改革。这些改革A. 实践了儒家“仁政”思想B. 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成C.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确立D. 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产生【答案】B【解析】:“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也是战国时期确立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可排除C项;“铁犁牛耕技术产生”推动了“与民分货”现象的出现,可排除D项; “均田分力”、“与民分货”说明春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变革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成,所以本题选B项。3.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

3、“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 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宋朝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集权的措施4.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A. 封

4、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 “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C. 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D. 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及所学知识可知,它体现了统治者对传统伦理纲常道德的重视,故C正确。因为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刑罚严酷,故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表述不正确,故A错误。因为材料无法体现灭人欲,故B错误。而D明显不符合史实。5.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A. 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

5、占主导地位B. 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精神致,得到普遍认同C. 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D. 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陈独秀“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则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不应当争取领导权,这一认识导致陈独秀在国民革命运动中放弃领导权,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故答案为C项。这一认识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无产阶级应当争取领导权,排除A项;中共一大认为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这一认识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关

6、,排除D项。【点睛】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认为,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只能进行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由资产阶级掌权走资本主义道路,等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具备时再开展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根据这种观点,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不应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应当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且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开展民主革命斗争时,往往主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认为无产阶级只应

7、协助资产阶级斗争,从而容易犯保守、妥协、退让的右的错误。6.美国记者斯坦因在红色中国的挑战写道:“第一,这里没有厌战情绪,只有开路先锋者的社会的坚持的战斗热情;第二,不依赖外来援助;第四,延安的领袖了解国民党和国民党区域的情形,似乎比重庆了解延安及其区域要多。”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文写于A. 北伐战争时期B. 十年内战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据材料“延安的领袖了解国民党和国民党区域的情形,似乎比重庆了解延安及其区域要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中共抗日的指挥中枢,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故C项正确;北伐战争时期延安和重庆没有以上地位,故A项错误;十年

8、内战时期,国民政府也没有迁往重庆,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也不在重庆,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词“延安、重庆”,学生再联系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指挥中枢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7.1972年,美苏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规定今后不再建造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导弹拥有数量限制为美国1710枚,苏联2358枚。这一协议A. 表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B. 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C. 说明苏联综合国力超越美国D.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局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苏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规定今后不再建造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导弹拥有数量

9、限制为美国1710枚,苏联2358枚”,可以得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致力于限制军备竞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故答案选D项。大规模杀伤性核武器给双方带来巨大威胁,不符合美苏双方的国家利益,最终促成了两国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这不能表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以偏概全,排除。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答案】C【

10、解析】试题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的表述不合史实,抗日战争的时期的三三制,就具有广泛性,故A项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创造性,但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排除;建国以前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就吸收了各阶层的参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性质,而政协制度才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故D项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民主政治的特点【名师点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同就把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当作头等大事。作为临

11、时宪法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杜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9.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

12、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A. 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B. 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C. 推崇“人是万物尺度”D. 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答案】B【解析】“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说明在个人利益面前,城邦的重要性突出,故B正确;演讲与材料意义不符合,A错误;C属于普罗塔哥拉思想,不符合题意;斗争对于城邦并不是决定作用,D错误。10.以下两种方式决定现代英国政府可否继续执政,第一种,首相明确地要求平民院就它是否信任政府举行表决;第二种,领衔反对党的领袖明确地向平民院提出对政府的谴责案即不信任案。两种方式

13、均需要平民院举行表决,以简单多数形成其态度。英国的这种政治体制A. 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B. 避免了国王的权力扩大C. 保证了议案的有效通过D. 确保了议会的集体统治【答案】D【解析】英国对于政府的执政问题,主要是由议会和内阁两方面制衡来维系权力的制约和平衡,这也是英国代议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故D正确;A、B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并不涉及到封建残余,也和过往的权力无关,排除;C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1.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该历史现象表明了君主姓氏姬姓姬姓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战争次数130331328A.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B. 贵族政治逐

14、渐被官僚政治取代C.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 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次数尤其是“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不断增多,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的私有,排除A项;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B项;方国制存在于夏商之际,材料是周朝宗法分封制,排除D项。12.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 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 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

15、. 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监御史是检察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A错误;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监御史负责地方检察,B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联系所学西汉加

16、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13.唐代有应举人预投省卷和行卷的做法,目的在于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以避免仅由一次考试定取舍可能造成的失误,统称“公卷”。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此举A. 打击了庶族政治力量B. 消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C. 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D. 强化了国家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唐朝的“公卷”,以印象为主,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考试制度的公平,但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这就避免了舞弊的可能,实现了公平公正,故C;材料没涉及庶族,排除A;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没涉及对地方权力的控

17、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结合唐宋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分析解答。1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指的是甲午战争虽然是中国之巨祸,但却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故B项正

18、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关键信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由此定位甲午战争。15.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7年,又开始在新加坡等地设立领事馆;1901年,设立外务部。这可以说明清政府A. 试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 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 在外交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D. 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在新加坡等地设立领事馆”“设立外

19、务部”等信息可知,反映了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宗藩体制”到近代外交的转变过程,设立领事馆是清廷向近代外交转变的一个表现,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立领事馆并非摆脱不平等条约,尽管中国设立了领事馆,但列强还是通过种种不平等条约掠取了许多在华利益,故A选项错误;设立外事机构并不能说明清政府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B选项错误;清政府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故C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16.1933年7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御辱抗日,绝非以武力可与之竞胜,亦非以外力可以牵制,此时唯有在内政社会教育制度中,即国民军事教育与团练保甲之中,积极努力行之五年,由小而大,则或有万

20、一之效也。”这反映了A. 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C. 日本侵华改变了中国政局D. 蒋介石已经有了抗日的筹划【答案】D【解析】 1935年华北事变国内阶级矛盾才让渡为中日民族矛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攘外必先安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国内政局的变动,排除C;材料“在内政、社会、教育制度中,即国民军事教育与团练保甲之中,积极努力,行之五年,由小而大,则或有万一之效也”,故选D。17.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

21、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A. 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B.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C. 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D. 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在中缅交往中,中国重申了和平共处原则,大大打消了缅甸对中国的疑惧心理,故C项正确。“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缅甸并非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排除;“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在1955年

22、召开的万隆会议当中提出的,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未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不可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D。18.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 两者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B. 两者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C.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D. 反映了新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共同纲领颁布时正处于即将建立新中国,面临的

23、主要问题是经济恢复,因此鼓励经济发展。1954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因此提出逐步消灭剥削制度,这体现了我国社会性质的转变,选项D正确;共同纲领并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共同纲领由政协通过,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19.公元前5世纪晚期,雅典的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法律由立法委员会通过;法律是永久性的固定规则,而法令则是针对具体情况且有一定时限的措施,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律诉讼可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 注重对民主的监督B. 司法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C. 存在权力交叉现象D. 陪审法庭获得部分立法权【答案】A【解

24、析】【详解】公元前5世纪晚期的雅典,“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律诉讼可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材料信息反映出雅典陪审法庭对立法具有监督制约作用,即注重对民主的监督,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司法权对立法权的监督,不能体现出司法权高于立法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立法、司法权力交叉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陪审法庭没有立法权,故D项错误。20.在古代罗马法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其评判根据是法律人格。而要成为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这表明罗马法A. 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 界定了公法和私法的

25、范围C. 明确了身份和权利继承的关系D.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只有贵族才有显赫的家族身份,因此材料“要成为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表明罗马法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法和私法的范围,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权利继承,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材料体现不出平民的利益,故D项错误。21.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

26、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A. 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 新制度的确立、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C. 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D. 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自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但乔治三世仍拥有很大的权力,也就是说新制度的确立、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自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乔治三世虽然势力强大但并没有实行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该项说法与题干无关,而且英国首相作为议会选出的代表,有制约君主的能力。故C项错误。英国

27、实行君主立宪制,虚位君主,“统而不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2.巴黎公社成立后,不仅实行了普遍的选举制度,且在选举权方面也没有剥夺敌对者的选举权利,“要是你们(敌对者)别有信念,尽可以投空白票以示抗议,这也属于公民的义务”。这说明,巴黎公社( )A. 缺乏对敌人的防范意识B. 很好地落实了民主原则C. 严格要求公民履行义务D. 完全抛弃了旧民主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巴黎公社实行了普遍选举制度,且在选举权方面也没有剥夺敌对者的选举权利”,可知巴黎公社在选举方面很好地落实了民主原则,B项正确;敌对者可用空白票以示抗议等,可知巴黎公社并不是对敌对者没有防范,

28、A项错误。只有相关选举权问题的说法,材料不能说明巴黎公社对公民履行义务方面做了严格规定,认可敌对分子的选举权,说明其对传统民主形式有继承,CD两项说法错误。23.1947年6月,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并宣布欢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加入。苏联最初对此表现出谨慎的兴趣,而后却采取了抵制立场并禁止东欧各国加入。对苏联态度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市场已形成B. 马歇尔计划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C. 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全面对抗D. 西欧各国强烈反对苏联加入马歇尔计划【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遭到苏联拒绝,选项B

29、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马歇尔计划是经济领域的对抗,因此“全面”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C;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并不在于西欧各国反对,而是苏联主动拒绝,因此排除D。24.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重新掌权后推行: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的核保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用缓和的外交政策代替冷战。这主要表明A. 昔日欧洲霸主地位的情结仍在其心中B.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 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D. 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主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

30、料“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的核保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用缓和的外交政策代替冷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主导欧洲的联合,成为美苏两极之外的重要力量,这表明在复杂国际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非主要体现法国的霸主情结;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法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材料并非主要表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二、主观题(共3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崛起,不断追求民族兴旺、国

31、家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任何民族的美好期望,是每个国家长期奋斗的宏远目标,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最终战略选择。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囿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材料二美国推行霸权的力量源泉是美

32、国民族的特质和美国传统的历史。美国的战略文化,缺乏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也没有相应的严肃感,但有着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战争等手段把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经历,从而使之充满自信和自负,同时也富于进攻性和强制性。在美国有一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美国人的世界观继承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統,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看待事务上“非黑即白”。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在美国极度盛行。同时,由于美国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和“天赐使命感”,其片面的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之间是不可能产生战争的,民主国家只会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爆

33、发战争。美国简单的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民主和非民主两类,并且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能力将非民主国家改造成为民主国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推翻其政权。美国人深受杜威学说影响,大多带有实力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但从当代美国军事战略本质来看,其战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实力主义。美国在其战略文化影响下的战略推进过程,也是其在实力主义影响下推动其霸权的过程。摘编自李啸浅析中美战略文化之差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战略文化选择的差异。据此得出当今中国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答案】(1)特征:以国内治理为主;民本、农本等思想影

34、响深远;对外力主和平交往,以协和万邦的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战略文化具有连续性。影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边疆稳定;推动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的构建;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导致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等观念产生;引发战略文化的僵化;致使近代中国的落后和屈辱对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提供经验和借鉴。(2)差异:(指导思想方面)美国以实用主义、实力主义为指导思想;(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对外推行霸权主义,通过战争将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至全球,具有进攻性和强制性;(文化特点方面)美国战略文化缺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基本精神方面)美国

35、战略文化强调民族优越感,推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略选择: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坚持国家民族政治独立;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制度改革与技术创新;坚持和平崛起【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对材料进行层析划分,可以从治国理念上、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在与邻国的关系上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积极可以从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国际关系、中华文明的传播等角度分析;局限可以闭关保守、文化僵化、阻碍后世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差异,注意选择比较的角度,可以从指导思想、对外政策、文化发展的特点、基本精神等角度进行比较。第二小问认识,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回

36、答此题既要结合材料内容,也要结合所学知识,而且本问又是对以上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针对本题可以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民族独立、改革开放与创新、和平崛起化等角度进行归纳。点睛:本题的难度在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历史问题。解答比较型材料题的关键是明确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其解题过程可提炼为以下三个步骤: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的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话剧茶馆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六君子菜市

37、口血迹未干,裕泰茶馆少掌柜王利发从父亲手中接过茶馆。他梦想把茶馆开大。老茶客常四爷和松二爷因为在茶馆里说了“大清国要完”的话,被抓进了监狱。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劫难过后,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来到茶馆,双方唇枪舌剑。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但不久因进口料子充盈市场,秦仲义的产品开始滞销。这时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北洋时期,群雄四起,政局混乱,街面上散兵、马队、巡警、特务、打手、乞丐、妓女,让人眼花缭乱。直隶军队与奉军在高碑店、琉璃河一带打仗,城里人心慌慌。秦仲义的火柴厂被炸上了天,织布厂的工人和电车公司、造纸厂的

38、工人一起罢了工。北平沦陷。当亡国奴的艰难日子,几乎没有谁再来喝茶。秦仲义的工厂因为受到物资限制,开不了工了,他忍痛遣散工人,让他们暂时自寻出路。日本人投降,美国人进了城。秦仲义的工厂当了美国兵的兵营,没有生活来源。王利发的发财梦此时已经彻底破灭,茶馆已经凋零破败。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队伍在大街上喊着口号。小宋恩子知道王利发养子去参加解放军,扬言要将王利发抓进宪兵队。王利发知道自己的路已经走到尽头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

39、】要求写出情节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这一历史现象加以概述和评价示例一:情节: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概述和评价: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1911年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受其影响,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月,清帝退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示例二:情节:秦仲义的布销路很好,他又想建立丹义火柴有限股份公司。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概述和评价: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

40、进一步解体,清政府被迫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也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要求学生提取情节简明,概括和评价清晰准确,表述完整,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可提取的情节如:八国联军进北京,城内火光四起,洋兵滥杀无辜。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然后依据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及影响相关所学内容进行概述和评价;再如提取情节:门外有号外:宣统退位了,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12年2月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然后依据辛亥革命相关史实

41、及其历史功绩进行概述和评价。27.材料 清初沿明旧制,按照一条鞭法征派赋役。由于官僚豪绅的隐匿和地少丁多的农民的逃避,地亩和人丁数很难确知。随着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鉴于这种情况,清政府在康煕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但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只是固定了丁银数额、并未废除丁银,丁役负担不均的问题仍存在。为了彻底解决了负担不均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清政府于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将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即所谓“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制”,规定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

42、来的丁银(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摘编白王土:立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赋税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赋税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增派混乱、赋役负担不均);土地兼并,人口增长;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影响:废除了人头税,是中国复议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役负担更公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以缓和社会矛盾;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 “为了彻底解决了负担不均问题”得出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根据“随着土地的日益

43、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得出土地兼并,人口增长;根据“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得出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影响:根据“下令将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得出废除了人头税,是中国复议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根据“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以缓和社会矛盾”得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以缓和社会矛盾;根据“规定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分析得出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2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0月20日前后的一天晚上,列宁顺利越过国境线到达住所后列宁集中全副精力开始起义的一切准备。10月23日晚,列宁参加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

44、特别会议。列宁在会上先后作了三次发言他强调:“从来没有人不经过战斗就会把政权交出来政权总是靠暴力夺取的,它不会通过发表个什么宣言就从一个阶级转到另一个阶级手中,而任何宣言也维护不了这个政权。”最后,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列宁决定亲自去斯莫尔尼宫去指挥起义列宁的到来使同志们既感到大吃一惊,又十分高兴,因为这样列宁可以直接驾驭整个起义的航轮,成为起义的总指挥11月7日下午6时,起义队伍已将冬宫完全包围。11月8日晚,苏维埃代表大会举行第二次会议。大会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1917年11月9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革命万岁!”、“社会主义万岁!”和国际歌

45、声中胜利闭幕。季正矩列宁传(1)根据材料,概括列宁在十月革命中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答案】(l)推动党做出了武装起义的决定;亲自指挥了革命;起草了巩固政权的法令。(2)列宁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者;对革命形势能够科学判断,保证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人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退出“一战”、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劳动者,巩固了新生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解析】(1)根据“列宁集中全副精力开始起义的一切准备”“通过了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列宁决定亲自去斯莫尔尼宫去指挥起义”“大会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概括得出。(2)根据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活动分析,革命前、革命过程中起到领导者的作用,促成革命成功,革命胜利后,根据“大会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社会主义万岁!”分析概括。【名师点睛】(1)根据材料很容易找出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主要活动。(2)根据第(1)问列宁在十月革命各阶段的活动进行评价,充分重视材料有效信息“社会主义万岁!”,论从史出。-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